黄明辉
(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 北京 100048)
张学良口述历史的呈现方式与历史价值探析
黄明辉
(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 北京 100048)
张学良口述历史是张学良本人与口述历史工作者共同努力所记录、整理并予以保存的史料,其内容涉及之繁多,已然成为今日学者们解读张学良将军、张氏父子不可或缺的文献,无论是对中国近代史上重大事件之诠释,还是对张学良本人之研究,都提供了一条澄清与揭示某些重大历史细节的线索。
张学良 口述历史 张氏父子 中国近代史
张学良生于1901年6月3日,字汉卿,祖籍河北省廊坊市大城县,辽宁海城人,奉系军阀张作霖的长子,是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爱国将领,1920年毕业于东三省陆军讲武堂,先于奉系军中担任要职,并在“皇姑屯事件”发生之后继任东北保安军总司令。他拒绝日本人的拉拢,果断坚持“东北易帜”,宣布服从南京国民政府,对祖国统一、民族团结做出卓越贡献。张学良在西安事变发生之后遭到蒋氏父子的长期软禁。1988年,蒋经国逝世。李登辉执政后,1990年起,张学良全面恢复了人身自由。1995年,张学良离开台湾,侨居夏威夷。2001年10月14日,病逝于夏威夷首府檀香山。因此,张学良口述历史集中在其人生最后十年。作为20世纪具有传奇色彩的历史人物,却遭受长达半个多世纪的幽禁,因此一直得到海内外学者的关注。近年来,少帅剧的热播进一步引发对张学良口述历史的研究热情。张学良口述历史的形成、内容、价值等成为国内史学界关注的重点。
20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中后期,台湾政治局势趋向动荡,国民党政权面临内困外挫的局面,外界接触张学良、赵一荻夫妇的机会被隔断。于衡是最早采访张学良的人士之一,他在偶然的情形下,设法避开台湾当局,会谈张学良夫妇,时间不足一小时。于衡用数千字描述张学良夫妇当时的幽禁生活,后于1981年出版了《张学良访问记》,一经发表引发海内外人士关注。《张学良访问记》并不是正式的访问记,其中不涉及政治等敏感问题,只谈及明史、圣经等,于衡用自己的笔触向大众传达出张学良夫妇的情况,因此从某种程度上来讲,此次访谈开创了张学良口述历史形成的先河,同时为傅虹霖、郭冠英、唐德刚、日本广播协会(NHK)及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口述历史中心访问张学良拉开了帷幕。
傅虹霖将张学良的一生作为其攻读美国纽约私立大学博士学位论文《张学良的政治生涯》的论述核心,曾三次由美国飞往台湾,接触台湾政界高层,独闯张学良府邸,但未达成亲自与张学良本人交谈的目的[1]18。尽管如此,她访问了台北与内地可以佐证张学良一生经历的人士,其中包括东北军将领张作相的外甥——周鲸文。作为唯一获得蒋介石许可破例面见张学良的周鲸文,他向傅虹霖详细讲述与张学良长达两小时的谈话[2]14。比如,日本投降后,1958年11月23日,蒋介石首度接见张学良。这些口述历史对傅虹霖的学术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张学良先后接受郭冠英先生、日本广播协会、唐德刚先生、哥伦比亚大学口述历史中心的采访,在接受访问中,张学良最大限度地公开史实,并捐赠一生收藏的这些口述历史档案,成为后人研究张学良将军、张氏父子的重要史料。
最早打破所谓的“无人采访张学良的时代”的一位学者是台湾《联合报》记者郭冠英先生。在张学良尚未真正获得人身自由之前,即1991年前后,郭冠英先生为完成对张学良的采访,经由张学良密友王一方介绍,后取得其信任,成为张学良的另一密友。郭冠英先生经过整理,于1993年出版了《张学良在台湾》、《世纪行过——张学良传》,受到两岸三地热议。《张学良在台湾》揭开鲜为人知的秘密,如张学良夫妇之幽禁生活、张学良美国之行等,公布张学良八九寿辰讲话与龚永遇、刘伯函、王新衡等人的口述内容。《世纪行过——张学良传》是郭冠英先生在台湾、美国两地采访张学良过程中录制的音像资料基础上完成的四集电视纪录片:白山黑水、国难家仇、西安事变、真自由,分别讲述了张学良的生长环境、与东北的日本人之间的对抗、西安事变的始终及其在台湾的余生。该片在2000年张学良百年寿辰时同时上映于台湾与香港。郭冠英先生在《〈张学良口述历史〉诞生详情》一文中谈及张学良始终避开的西安事变问题:“张学良说西安事变是蒋介石说要用机关枪打学生而被逼的。蒋亲自答应不剿共,才释放蒋的。”[3]69
日本广播协会(NHK)能够成功采访到张学良,得益于张学良本人的同意与当时相对宽松的政治环境。东北大学校友会于1988年12月在美国成立,旅美学者张捷迁等人开展“张学良全面自由研讨会”,数次施压、质询李登辉与台湾当局。更有“国大”(国民大会)代表60余人,多为东北籍者,陕西代表、《细说西安事变》一书的作者王禹廷先生执笔上书李登辉,“钧座继承大统,其命维新,凡所展布,应以收揽人心为要图”,敦促释放张学良,并请委任张学良以资政之职,以反映已完全恢复其自由。此请愿书于1989年3月31日由冯国卿代表递交“总统府李秘书长”转呈,对外绝对保密。最后李登辉迫于压力,允诺张学良赴美。1990年6月1日,张学良在台北圆山大饭店举行九十寿辰的宴会,得到近两百位国民党要员与东北旧故的公开祝贺。①日本广播协会(NHK)的采访人员在宴会上结识了王一方。于是,6月17日,日本广播协会(NHK)的采访人员在王一方家对张学良展开了首次非正式访谈。8月3日,在台北市凯悦饭店对张学良进行第二次访谈,此次正式访谈为期3天,长达10小时,是张学良走出蒋氏政治阴影后首次对外口述历史。张学良本人在谈及接受日本人采访的原因时,说:“是想和能生活在21世纪的日本年轻人讲几句话。”[4]5日本樱美林大学教授臼井胜受邀参加到此次访谈中。此次访谈形成音像资料18盘,访谈内容已于当年被日本广播协会(NHK)制成《张学良现在有话要说》,相继在日本与台湾发行。同年12月17日,大陆发行量最大的报纸《参考消息》全文刊登了这次访谈内容。另有根据录像带转成文稿形式在日本出版的《张学良——昭和史の最后の证言》一书。1992年,辽宁人民出版社发行了该书的译注本《缄默50余年:张学良开口说话——日本NHK记者专访录》。
美籍华裔历史学家唐德刚先生是唯一一位受邀为张学良撰写回忆录的。1989年,唐德先生刚因私赴台。张学良获悉后,秘密发出邀请,表达与唐德刚先生谋面的想法。唐德刚先生治学严谨,此前已经先后从事胡适、李宗仁、顾维钧等中国近代历史上著名人物口述历史的撰写工作。他曾为学生傅虹霖《张学良的政治生涯》作序《论三位一体的张学良将军》,张学良本人给予高度评价,也成为张学良主动请其撰写回忆录的主要原因。两人一见如故,相谈甚好,张学良高兴之余,道出了请唐德刚先生为他撰写回忆录的想法,唐德刚先生欣然答应。于是1990年间,唐德刚先生先后不间断地进行了15次访谈。但唐德刚先生在当时被台湾当局视为“亲共”人士,因而此举受到干涉,访谈也被迫停止,在台北北投张学良寓所与亚都饭店前后只录了11盘录音带,其标注的录音时间分别为1990年1月25日、3月16日(2盘)、4月12日(2盘)、4月20日(2盘)、4月27日(2盘,凯悦饭店)、5月3日(2盘,亚都饭店)。这些录音带成为揭开中国近代史上重大历史事件诸多谜团以及解读张学良本人的珍贵资料。这次录音的合作者郭冠英先生说:“有关张学良最主要的东西,他在1990年已对唐德刚先生和我讲。”台湾《中国时报》驻美国历史记者林博文说:“那是对西安事变最详尽、最切实、最坦诚的口述。”[5]25唐德刚对张学良说:“你的故事我全知道,现在的问题是只需你自己讲。”[6]341991年张学良由大陆到台湾45年后首次被允许赴美探亲,唐德刚先生希望继续从事前期的口述历史工作,但最终并未如愿。现在这11盘录音带保存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口述历史中心。2002年4月,山东友谊出版社发行了上、下册的《张学良传奇(口述实录)》,作者王书君根据唐德刚先生采访张学良的口述录音,讲述了张学良从呱呱坠地到101岁在夏威夷谢世这一生漫长岁月中每一阶段的历史真相。窦应泰同样以唐德刚先生采访张学良的录音为依据,撰写了《张学良三次口述历史》,于2002年6月由华文出版社出版。中国档案出版社于2007年7月正式出版了《张学良口述历史》,该书由唐德刚先生担纲完成,以张学良自述为主体,以唐德刚先生论张学良的数万字为辅,张学良的口述随兴而谈,随意而至,流于细碎,却趣味盎然,更往往于不经意间,好比在历史的铁屋子里,开出一片极窄的天窗,露出来的是遍寻史书也不能得的真实。另有唐德刚先生撰写的《张学良口述历史:一部未完成的回忆录》,2009年由台北远流出版事业股份有限公司出版。此外,吉林省社会科学院历史所研究员毕万闻的《英雄本色:张学良口述历史解密》(2002年由中国文史出版社出版)剖析了张学良口述历史的内容,并梳理了张学良的人物特征。
1991年张学良赴美探亲期间,拜会了韦慕庭(Clarence Martin Wilbur)。韦慕庭作为美国历史学家,执教于美国哥伦比亚大学东亚系,曾组织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口述历史项目——集体性的项目回忆录与个体性的传记回忆录,以期为中华民国史研究做些贡献。因其积极倡导,哥大董事会通过了一份关于尽快征集张学良历史资料的报告。同年7月,经由蒋士云女士搭线,哥伦比亚大学口述历史研究中心成立的专门工作小组在蒋士云女士的公寓对张学良进行了预访谈。此次预访谈为日后双方的合作起到了铺垫作用。该项目的负责人,哥大东亚系讲师张之丙及其胞姐张之宇(熟悉文物整理工作)先后进行了60次采访,历时3年多,形成145盘录音带,录音资料达7000多分钟,并全部转换成中文文稿,共9册,另有5册索引。1996年底,哥伦比亚大学接受了张学良夫妇的赠予——他们珍藏一生的善本图书、孤本图书、文献手稿、手记等史料——并将其保存在“善本手稿图书馆”内的“毅荻书斋”。张学良与哥大在正式采访前达成协议,所有口述历史必须在2002年后对外公布。他在1996年为“毅荻书斋”剪彩仪式的发言中再次声明,“现在所要展出的是中国近百年来,我所参与和亲身经历的事实记录,研究明史、中国近代史、基督教神学的一部分心得,其余的将在2002年哥大为我所做的口述历史中全部公开展出。”遵照张学良生前心愿,哥伦比亚大学已于2002年6月5日正式公开了这些录音带与文稿内容。在所有的张学良口述历史中,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口述历史中心收集的张学良口述历史,数量最多、内容最丰富、形式最规范。2014年8月28日,当代中国出版社和美国圣智学习集团(Cengage Learning)在第二十一届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联合举行《张学良口述历史(访谈实录)》(7卷本,含1卷注释/索引)全球首发式。哥伦比亚大学“毅荻书斋”所藏的张学良口述历史资料是最系统的张学良口述回忆:内容翔实,涵盖张学良一生,涉及诸多方面,如政治、经济、军事、社会、宗教;访谈时张学良所处环境较以前宽松,谈话态度与话题深度超越此前,评论许多历史人物、事件,表达晚年对其一生的认识与对国家民族历史的认知。
张学良在历史上的特殊地位而使其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他本人个性化的叙事风格成为张学良口述历史中的一大特点。张学良口述历史体现出以下特征:内容具体、真切,语言独特、率性,方言口语自然、生动,话题随性而易,不囿常规;具象化许多历史情境,使一些历史人物更鲜活、历史事件更丰满;填补了一些历史事件的断点与空白,澄清了一些历史真相的模糊程度,纠正了一些历史事件的讹传;张学良本人的即兴点评使复杂的历史叙述得以简化;张学良对亲历的事件有较客观的评价,对其一生的作为、是非、功过也有坦诚的认识。总之,个人色彩鲜活、纯粹,其他因素较少混杂。但张学良特殊的一生经历、鲜明的个性特征、九十多岁高龄造成的记忆性失误等原因,导致了其口述中也存在着内容重复、叙述松散零碎等缺憾。整体而言,张学良口述历史对学术研究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是研究张学良和中国近现代史的重要史料。
注释
①张学良1901年6月3日出生(清光绪二十七年四月二十七日),因1928年6月4日(农历四月二十七日),其父张作霖死于皇姑屯事件,此后张学良从不在这一天过生日。
[1][2]窦应泰.张学良三次口述历史[M].北京:华文出版社,2002.
[3]郭冠英.《张学良口述历史》诞生详情[J].领导文萃,2009(13).
[4]管宁,张友坤.缄默50余年:张学良开口说话:日本NHK记者专访录[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92.
[5]郭冠英.张学良在台湾[M].北京:中国友谊出版公司,1993.
[6]王书君.张学良口述回忆录流产内幕[J].书城,1994(2).
★作者黄明辉为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博士研究生。
The Presenting Methods and Historical Values of Oral History about Peter H. L. Chang
Huang Minghui
(History School of Capital Normal University, Beijing 100048,China)
The Oral History about Peter H. L. Chang is made by Peter H. L. Chang himself and the oral history workers in a joint effort to record, sort out and save the historical data. It involves various contents, and becomes the indispensable documents for today’s scholars to interpret General Peter H. L. Chang’s father and himself. It also provides a clear clue that reveals some important historical details, both for the interpretation of the major events in Chinese Modern History and for the research on Peter H. L. Chang himself.
Peter H. L. Chang; Oral History; Peter H. L. Chang’s father and himself; Chinese Modern History
10.16565/j.cnki.1006-7744.2017.06.21
K827
A
2016-1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