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怕别人说自己不操心
1941年,高冠英出生在滹沱河边的河北省藳城县。上世纪40年代的河北农村民不聊生,生育了8个孩子的高家更是穷上加穷。虽然家庭生活十分贫困,可是祖祖辈辈靠种地为生的父母亲,却梦想着能让小冠英通过“发奋读书”去改变家庭的命运。
然而,做梦总归是做梦,在那个战乱频繁的年代里,普通老百姓最多只能勉强填饱肚子。1950年,新中国诞生一年以后,无数穷苦老百姓获得了新生,当时已经9岁的高冠英,终于和村里的其他小伙伴一起,高高兴兴地走进了高小的大门。
小冠英知道这个机会来得不容易,和父母亲的命运相比,她觉得自己的生活十分幸福,因而念书十分自觉,学习十分用功。教师在课堂上讲一遍,她就要在课后学十遍。老师讲过的每一个字,她都要一遍一遍地拆开,再一遍一遍地合拢到一起,直到闭上眼睛会写为止。
她不怕别人说自己的衣衫烂,她不怕别人说自己的脑筋笨,她就怕别人说自己不操心,就这样,高冠英每次考试都是班上的前三名,毫不费劲地考上了初中。
高冠英他们村没有初中,上初中要到8里地以外的塔元庄。通往学校的土路上有一片洼地,一到秋天就积满了雨水,每天跑步上学的高冠英都要光着脚板蹚水赶路。到了冬天,高冠英总是天不亮就起床,顶着星星往学校跑。
穷人家的孩子就是这样不知道苦,不知道累,不知道什么叫受罪,只知道一门心思好好念书,让父母觉得供了自己不后悔。功夫不负有心人,1959年高冠英果然以优异的成绩十分轻松地考上了藳城县一中。
可是高冠英在藳城县一中的求学经历却并不轻松。学校里的各门功课自然不在话下,从小勤奋好学的高冠英各科成绩都比较优秀,实在叫人难以忍受的只有一个字,那就是:饿。
当时正赶上三年自然灾害,好多人都饿成了水肿病。农村孩子的饭量本来就大,再加上当时正是长身体的时候,身体瘦弱的高冠英经常饿得前心贴后背,动不动就眼冒金星。
学校的体育课早就停了,老师把同学们组织起来,用节省下来的那点体力到田地里去挖野菜,到滹沱河边去拾草根。高冠英在拾草根的时候就暗暗下定决心,将来一定要考上大学,并且要考上名牌大学。
她心里明白,自己作为一个农村孩子,只有考上大学,才有可能改变命运。艰难困苦磨砺着高冠英的志气,也培养了她坚韧不拔的顽强品质。
决心当一名人民教师
1962年夏天,高冠英果然一举高中。以她当年的高考成绩,完全可以考取更好的学校,然而高冠英却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北京师范大学。
这首先是因为师范类院校都有奖学金。另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自己从小到大刻苦求学的艰难历程让高冠英刻骨铭心。她决心当一名人民教师,用行动去帮助那些和自己一样贫困的穷苦孩子,把山沟里的农村娃娃全部培养成有益于社会的人。
北师大花园般美丽。幽雅的环境让农村人很是吃惊,高冠英从来没见过这么高大、宽敞、漂亮的图书馆,也没有见过大楼旁边苍翠欲滴的那一排排雪松。
更让高冠英惊叹不已的是那些从北京市考入大学的女同学,毫不经意的谈吐就能流露出无法掩饰的睿智和才情。和这一切相比,当时连个手电筒都没有见过的高冠英,简直是土包子一个,就像一群白天鹅里来了一只小麻雀,在漂亮高贵的同伴中,显得呆头呆脑,又丑又笨。
刚刚进入大学的高冠英,经过短暂的调整,很快就适应了这陌生的环境。大学毕竟是大学,最终的一切还是依靠优异的成绩和诚实的人品来证明。
为了体现自己的价值,为了实现自己的梦想,从山沟里走来的高冠英,放弃了一切课外娱乐活动,也牺牲了星期天的休息时间,又像小时候那样开始刻苦认真地啃书本。
农村人吃苦耐劳的优良品性,又一次帮助她不断走向成功。两三个学期下来,高冠英门门功课名列前茅,很快就在班上和系里崭露头角,赢得了老师的好评和同学们的尊重。这个山沟里走出来的土姑娘如沐春风,内心深处充满了喜悦和激动,她仿佛看到了光明的未来,看到了自己的锦绣前程。
然而,谁也没有料到的是来了一场“文化大革命”。学校的教学秩序彻底瘫痪了,所有的学生也都无法按时毕业。
几经周折,一直拖到1968年12月,高冠英才被分配到铁道部郑州铁路局。 1970年夏天,高冠英来到新乡铁一中教学,然而却是学非所用,怀揣着历史系文凭,教的却是高中代数。
1977年全国恢复高考制度以后,高冠英赢来了人生的春天,如愿以偿地在新乡铁一中当了高中历史老师,开始用自己的心血和汗水,日复一日去书写那教书育人的绚丽人生。
其实,高冠英一走进铁一中就开始担任高中三年级的班主任。有所不同的是前几年并没有高考的压力,自从高考制度恢复以后,高三班主任就成了带领学生冲锋陷阵的排头兵。
作为高中三年级的班主任,高冠英希望自己的每一个学生都能像自己当年那样,称心如意地考上理想中的重点大学。她希望那些莘莘学子,都能借助知识的力量,实现自己的梦想,回报父母的抚养之恩,成为国家的栋梁。
高冠英从小就是一个十分要强的人,少年时代的生活困境,培养造就了她坚韧不拔的顽强个性。作为一个以教书育人为生的职业女性,高冠英始终保持着自主、自立、自强和自尊,她觉得自己作为一个女人,当初既然能够考上大学,今天同样能够当好教师,并且能够当得比男同志更好,更受学生的尊敬和欢迎。
每个学生都是她的孩子
当时正是“文化大革命”后期,刚刚粉碎“四人帮”不久,国家百废待兴。
正在念书的高中生们还很难从由乱到治的社会变革中一下子醒过神来。高冠英班上有一个名叫王卫东的学生,聪明机灵,但天性好动,曾经一度成为大家公认的捣蛋学生,后来高考落榜,心理负担很重。
曾经在北师大刻苦钻研过教育心理学的高冠英,通过和孩子的长期接触,慢慢了解到他内心深处具有喜欢展示自我、渴望获得成功的强烈冲动,但又有点缺乏自信。于是高冠英因势利导循循善诱,不断鼓励孩子树立坚定的信心,逐渐引导他自觉养成脚踏实地的学习习惯。这个学生在高冠英的精心调教下,经过一年复读,终于在1982年考上了武汉大学。他拿到录取通知书后,专门来看望高冠英,激动地对她说:“高老师,是您改变了我的命运。没有您,也许我一辈子都进不了大学的校门。”
高冠英的艰辛努力,不仅把王卫东送进了大学,而且还把他送向了成功。据他回忆,正是在高冠英给他当班主任的那段时间里,使他养成了一丝不苟的良好习惯,养成了刨根问底的探索精神,养成了不达目的不罢休的执着品性。这些行为习惯的培养,让他自己终身受用不尽。
原瑞琴也是一个对高冠英感激终身的人。她也是作为复读生在高冠英的指导下,不仅圆了大学梦,最终在北京师范大学取得了博士学位。原瑞琴和高冠英不仅是师生关系,而且还是一种特殊的母女关系。原瑞琴13岁就没了母亲,高冠英就把她当成自己的闺女。高冠英记忆犹新,1983年的一个冬天,原瑞琴穿着四处透风的空壳子棉袄,像一片树叶在寒风中瑟瑟发抖。高冠英把她带到家里,打开了一个从河北老家寄来的包裹,拿出一件自己舍不得穿的新棉袄,亲手给原瑞琴穿到身上。这件棉袄是高冠英的母亲千针万线为自己的闺女精心缝制的。从此,原瑞琴就把高老师当成了自己的母亲,经常把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秘密,倾吐给自己的这位老师与母亲。原瑞琴谈恋爱时,第一个得到消息的就是高冠英。事情快见分晓的时候,原瑞琴专门把男朋友领到高冠英家里,让老师为自己一锤定音。
刘燕也是一个今生今世永远忘不了高冠英的人。1987年夏天的一个中午,刚刚下班走出校门的高冠英,突然发现一个瘦弱女生蹲在校门外的马路边低头抽泣。走到跟前一看,原来是高三落榜生刘燕。家住辉县农村的刘燕,当时很想复读,可是贫困的家庭实在拿不出学费。问明情况后,高冠英轻轻地抚摸着小刘燕的头,叫她鼓起勇气,不要伤心,学费由老师想办法。在高冠英的努力争取下,铁一中免去了刘燕的复读费。刘燕果然争气,在第二年如愿以偿地考上了大学。后来,刘燕把高冠英认做干妈,直到现在她当了银行中层干部以后,还经常到家里来看望高冠英。
教知识之前先教做人
在高冠英眼中没有差生。她始终认为只有无能的教师,没有无能的学生。当然,并不是每一个学生都能成名成家,但是每一个学生都能长大成人,都能够成为有益于社会的人。
在高冠英看来,把所有学生都培养成有用之材,是一个教师的本分和责任。高冠英觉得当一个教师,不能光教孩子们学习,还要教会孩子们如何做人。
她从来不嫌弃孩子们的基础差,也从来不管孩子们的家长是干什么的,她对所有的学生都一视同仁。长期的高中三年级教学实践,使高冠英真切地体会到,高中阶段正是孩子们长身体、长知识的关键年龄,身体和心灵都没有完全定型,具有很强的可塑性。只要教师善于因材施教,只要教师能够付出真情,这些天真烂漫的孩子都能茁壮成长为可用之材。高冠英很有成就感,值得自己骄傲的是,但凡跟她复读过一年的学生,基本上都能考上大学。
自从1998年退休以后开办复读班到现在已经12年了。12年来,高冠英把一个只有十几名学生的复读班,逐渐发展成为集文、理、艺术三科于一体的综合性高考学校。
其实创办高考复读学校并不是高冠英的初衷。1998年正式从新乡铁一中退休后,忙忙碌碌工作了大半辈子的高冠英,准备安安静静地坐下来,好好总结总结自己将近30年的教学心得和体会,以便对年轻教师能够起到一点抛砖引玉的作用。但是高冠英的名气实在太大了,书桌前的板凳还没有放稳,一拨又一拨的学生家长就来轮番敲门。这些学生家长大部分都是通过亲戚、朋友和熟人介绍来的,也有不少人是自报家门慕名而来的,他们都想叫高冠英帮帮自己的孩子。
可怜天下父母心,身为人母的高冠英深有同感。可是她觉得自己大半辈子一直在教书育人,可以称得起是尽心尽力了。她多次荣获河南省优秀教师、郑州铁路局名优教师等称号,曾被评为河南省劳动模范,曾当选河南省人大代表。如今已经退休了,用自己的夕阳余晖来写书教人,似乎对自己、对社会都更为妥当。
然而,众多亲戚朋友的人情难却,高冠英对那些登门入室的不速之客,总是尽量赔着笑脸,不厌其烦地给人家耐心解释:自己的水平非常一般,只不过是比较认真,也比较幸运而已。她越是谦虚客气,人家越是打定了主意,非得让她帮忙不可,都觉得她是“真人不露相”。大家都知道高冠英曾经在1986年一次送走3个高考状元,多年来先后有不少学生在她的辅导下,陆陆续续走进了北大、清华的校门。
在毫无办法的情况下,高冠英只好无可奈何地放下写书的笔,重新拿起那支熟悉的教鞭,在自己家里帮助亲戚的亲戚、朋友的朋友、熟人的熟人辅导他们临近高考的孩子。消息传开后,来找高冠英的学生家长络绎不绝,越来越多。无可奈何,高冠英只能不断扩大规模,不知不觉地把一个家庭辅导班演变成为能够同时招收6个教学班的“新乡冠英高考学校”。“新乡冠英高考学校”是全市第一家也是目前唯一的一家以个人名字命名的高考学校,高冠英的知名度与亲和力不言而喻。
她赢得了孩子们的尊敬
几十年的教学生涯使高冠英深切地体会到,只要你对学生付出一点爱,学生就能记你一辈子的好。同样的道理,只要你对学生使一次坏,学生也会记你一辈子。
高冠英批评学生特别严厉,同学们都特别怕她。但是她批评学生的时候很讲方法,所以同学们又都特别佩服她。凡是她教过的学生,基本上没有人不听她的话。高冠英经常批评学生,但是她决不讽刺、讥笑、挖苦学生。她认为批评学生是关心爱护学生,而决不是轻蔑或藐视学生。
高冠英这种对学生发自内心的爱护和关心,使她赢得了孩子们的尊敬。高冠英经常在火车站、医院、银行、政府机关等许多公共场所,突然听到有人热情地和自己打招呼,仍旧把自己尊称为老师,亲切地问长问短。最让高冠英感动的是在一次师生联谊会上,有一个已经40岁出头身居要职的学生,突然走到自己跟前,激动地要求抱抱老师。这种只有一个母亲才能享受到的特殊待遇,让年近古稀的高冠英热泪纵横。
高冠英特别喜欢学生,她觉得孩子在中学阶段都特别单纯,特别真诚。只要你能对他好,他就必然对你亲。高冠英认为,作为一个合格的教师,不但要能教书,而且要会育人。正因为这样,不少学生家长都觉得,只要把孩子交给高冠英,他们就会感到特别放心,不光是为了考个好学校,而且还为了能做个好人。
许多年以来,高冠英始终坚持“做改变人生的教育”。“学校以育人为本,教师以敬业为荣,学生以成才为志”是高冠英长期以来教育学生、指导老师、引领学校的一贯目标。历届学生也都把“新乡冠英高考学校”当成自己放飞梦想、收获成功的人生起点。
1999年,全体毕业生在集体回顾了自己的高考经历后,异口同声地喊出了这样的真切体会:“选择冠英,选择成功。”
2002届文科班的同学们给下届学妹、学弟和学友们的赠言是:“选择冠英,成就梦想。”
2009届全体毕业生在送给学校的那幅大锦旗上写着这样两句话:“冠英桃李满天下,处处山花分外香。”
在新乡铁一中将近30年的高三班主任教学经历,让高冠英年复一年地培养了2000多名可造之材。
“新乡冠英高考学校”创办以来,12年里已经有将近4000莘莘学子从这里走向了大学。
“新乡冠英高考学校”多次被河南省教育厅和新乡市教育局评为“先进学校”、“示范学校”,高考升学率和高考成绩提高幅度,连续5年在新乡市同类学校名列第一。
数百人从这里考上了南开、复旦、浙大等全国著名重点大学,数千人在这里实现了从高考落榜到走进大学的人生飞跃。12年来,“新乡冠英高考学校”已经成为年轻人励志腾飞的阶梯、走向成功的摇篮。在每年的毕业生联谊会上,都会有人给高冠英送上锦旗、鲜花和发自内心的热烈掌声。
锦旗、鲜花和掌声像潮水般包围着高冠英,但这并没有给她带来特别的激动和兴奋,反而使她更加真切地感受到自己肩头的责任沉重,愈发不敢有一丝一毫的懒惰或放松。她决定像珍惜生命一样珍惜这些锦旗、鲜花和掌声,她将用自己40多年的勤奋、刻苦和真诚,来回报选择了“冠英”的每一位家长和学生。
【相关介绍】
冠英教育集团简介
冠英教育集团创立于1997年,高冠英校长40多年的教育经验以及强大教育人才的储备使得冠英优秀学子人才辈出。10余年来,其办学实力和成就得到了上级主管单位和社会大众的普遍认可,如今冠英集团已进入了释放能量的良性循环阶段。集团包括河南冠英教育有限公司、新乡县冠英中学、新乡冠英实验中学、新乡冠英高考补习学校、新乡冠英学习中心、新乡冠英艺术学校、河南冠英出国中心、新乡冠英·宋庆龄幼稚园、新乡冠英蒙特梭利幼稚园、新乡冠英国际幼稚园等十几家下属机构,总资产3.8亿元人民币。冠英教育集团正以勃勃生机,整装待发,为祖国培养更多优秀学子奉献光和热。
冠英教育集团拥有房产2.3万㎡,总资产达3.8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