闺秀
- 主持人语
才女为主流的清代闺秀诗坛,旗籍女诗人因其独特的政治地位受到重视,作品多见于各类诗歌选本。降至晚清,伴随着政治危机而产生的旗籍闺秀诗选政,亦以其性别与政治身份的双重属性,显得摇曳多姿。严程博士的《走向公共写作:清中晚期旗籍闺秀诗选政》,取清中叶以还八旗诗人选本《熙朝雅颂集》、闺秀诗选《国朝闺秀正始集》及仅留下编纂痕迹的《满洲闺秀诗钞》为研究对象,以觇此时江南闺秀诗坛风尚北渐,及其间八旗知识女性创作观念渐由私密走向公共写作之变。但正如此文所论,清朝统治的终结并
新文学评论 2022年1期2022-11-24
- 清代闺秀诗文集序跋中的才女神异化书写析论
的凑泊使规模化的闺秀书写及出版应运郁起。与闺秀诗文集大量出版相随,文人学士、亲族友人、乡党同里等为闺秀诗文集撰序题跋也成为了一项日益普遍的社会性活动。作为闺秀诗文集的先导,序跋(尤其是序)承担着尤为重要的桥梁作用,因其不仅需要将闺秀作品引介至文坛,亦在很大程度上引导、操控着读者对女作家及其作品认知的形成,从而襄助女性文学与主流文学、闺阁作家与读者群体之间的多维沟通的达成。对清代闺秀诗文集序跋进行研究,将有助于学界对清代闺秀文学及文化形成更为全面立体的认识。
大连民族大学学报 2022年2期2022-11-21
- 走向公共写作:清中晚期旗籍闺秀诗选政
□ 严 程清代闺秀诗人的成就超轶前代,前人研究多关注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江南闺秀,然八旗女子在有清一代特别是清中晚期的诗坛表现,亦有其包含政治地位与性别身份双重属性的特殊之处,值得留意。虽然闺秀诗作大多以别集的形式流传,但要考察其社会影响和自我认知,选政即诗歌选本的编纂活动就成了很好的研究入口。不同于传抄、家刻及大量非公开发行的别集刻本,诗选总集常常带有更强烈的编纂动机和传播意图,而作者对自己作品入选总集的态度及与编者的互动,亦可反映当时的社会心理与文化风尚。
新文学评论 2022年1期2022-11-16
- 力补石室金匮闺襜之遗亡
——论《历代闺秀词话》的价值
独立出来。蒋寅《闺秀诗话十二种叙录》(《文献》2004年第3期)汇集十二种清代闺秀诗话,王英志主编的《清代闺秀诗话丛刊》(凤凰出版社2010年)汇集了清代女性诗话十余种,其中就包含了部分词话的内容。孙克强、杨传庆主编的《历代闺秀词话》是对女性词话的首次大规模整理,以其系统的搜集和严谨的整理展现了历代闺秀词话的全貌,为女性词话研究和女性词史研究的持续深入奠定了坚实的文献基础。一 薪火相传:大型词学文献汇编的当代传承与发展唐圭璋先生开了词话整理的先河,先后两次
中国韵文学刊 2022年2期2022-11-05
- 单士厘《清闺秀正始再续集初编》初探
理文献,编有《清闺秀正始再续集初编》(以下简称《再续集》)4卷①、《清闺秀艺文略》1卷及《懿范闻见录》1卷,以作留存闺秀文学遗产、树立传统女教典范之用。本文欲以单士厘生前付梓之《再续集》为考察对象,探索单士厘晚年归国著述时期的编纂成果及编纂思想。一、《清闺秀正始再续集初编》与编纂目的《再续集》是单士厘延续恽珠《国朝闺秀正始集》(以下简称《正始集》)、《国朝闺秀正始续集》(以下简称《续集》)之作,其目的在于接续雅正诗风,留存有清一代闺秀文学遗产。恽珠,字珍浦
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 2022年4期2022-09-08
- 地域文化视域下的闺秀楼空间形式分析与研究
的影响深远。邹氏闺秀楼是武夷山现保存良好的地域建筑之一,是武夷山特殊的地域文化与闺秀文化融合下的产物,兼具武夷山地域建筑的共性特点与闺秀文化影响下的个性特点。基于此,从邹氏闺秀楼的空间构筑、形式语言、人文底蕴三个方面来解读其蕴含的地域文化。关键词:地域文化;闺秀楼;空间形式基金项目:本文系福建省教育厅中青年教师教育科研项目“终身教育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研究”(JZ190020)阶段性成果。武夷山地区有着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历史文化遗存,湿热多雨的自然气候、丹霞地貌
美与时代·城市版 2022年8期2022-05-30
- 明末清初闺秀词的传播
明代中后期开始,闺秀作词兴起,作为区别于青楼词人的伦理身份,它们的传播方式同青楼词人通过公共空间传唱词的传播方式有很大不同。目前对明词清词的传播研究,学者汪超有数篇论文与一专著《明词传播述论》,对明词案头化传播中总集、别集和普通书册传播均有详细研究,其中也涉及明词口头传播,但总体更偏向案头传播。值得注意的是,汪超对女性词作的传播研究中,从文化场域角度区分了闺阁(闺秀词人)与青楼(青楼女词人)两种不同伦理身份的女词人词作的传播。虽未对闺秀词的传播作更深入与详
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 2022年6期2022-03-17
- 浅论清代闺秀词的艺术成就
力提携和指导下,闺秀文学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与进步。这当中的闺秀词尽管大多仍因袭了以往妇女词内容单薄、风格固定的传统,但在词作的体式或题材的选择上相对清前代闺秀词都有了一定的丰富和突破。而清初以及晚清社会的动荡不安,也让很多闺秀词人将目光投向了闺外,她们不再沉溺于自己的小天地中风花雪月,而是有志与国家民族的命运共相进退,反映到词作中也自然呈现出了各逞异态的审美趣味。一、不拘一格的词作体式词在产生之初,并没有慢词长调这一体式,而主要是一种属于女性化语言形式的令词
惠州学院学报 2021年4期2021-09-11
- 评袁枚《随园诗话》中的闺秀诗话及女性观
《随园诗话》中的闺秀诗话为切入点,探讨袁枚对闺秀诗作的评价标准,以及与其“性灵说”的内在渊源。清朝的诗歌数量众多,广泛吸纳、借鉴前人的同时也有着自己的特色。清朝诗歌的特色随着历史的变迁不停地发生着变化,从钱谦益既反对尊唐也反对尊宋的态度,到王士祯的神韵说、沈德潜的格调说,无一不受旧时顽固思想的桎梏。袁枚主张的性灵说的出现为清朝诗歌注入一股新鲜血液,使得清代诗歌跳脱出以往的束缚,找到了新的方向。袁枚作为清朝最有影响力的诗人之一,其诗歌理论的核心主张“性灵”,
青年文学家 2021年24期2021-09-07
- 清代江浙闺秀诗社之变迁
1](P7)江浙闺秀们受此风浸染,纷纷走出闺阁,效仿文士结社吟诗。这当中,尤以“午梦堂”作家群、山阴祁商作家群、蕉园诗社、随园女弟子群、清溪吟社、碧城女弟子群、秋红吟社、秋社等闺秀作家群影响最大,她们代代相继,在有清一代经历了萌芽、壮大、成熟阶段,由家族性创作走向跨区越省,最终引领了整个清代女性文学的繁荣与昌盛。一、家族式闺秀诗社的萌芽发展在明末吴江的众多名门望族中,“午梦堂”作家群最是文采风流,济济一堂,其中,女性创作更是“午梦堂”文学的主体。这个群体的
哈尔滨学院学报 2021年11期2021-01-17
- “越轨”游戏:凌叔华的“新闺秀”写作
一格,大众对民国闺秀的恋物则是激发窥视欲的源泉。学界此前谓之以“闺秀写作”,不免有将潘多拉送回魔盒之嫌,而作品及其评价间蕴含的意识形态张力,则带来重估凌叔华小说的批判性空间。与冯沅君、白薇、丁玲等着力于走出家庭的“五四之女”不同,凌叔华更善于书写介乎新旧之间、中产阶层以上的小姐与太太角色。但这些传统文化谱系内的闺秀们,在晚清民初后的国族文化生产中却成为“新女性”的本土他者。而凌叔华写作的特别之处在于,她虽“适可而止的描写了旧家庭中的婉顺的女性”[1],却又
华中学术 2021年1期2021-01-12
- 《玉栖述雅》与况周颐的女性词论
3则,涉及清代的闺秀词人28位,涉评女性词作105首,况氏直接或间接评语至少35条。陈运彰为《玉栖述雅》所作跋语曰“而论词精语,有足与词话相辅翼者。残膏剩馥,沾溉后人,政复不浅”[1](P120),此处“论词精语”即指况氏评女性词的精言胜语,而“足与词话相辅翼者”则道出了况氏的女性词论与其词学思想相辅相成、自成一脉之关系。一 况周颐词话中的女性词论况周颐一生致力于词学研究,尤以词学理论享誉词坛,其著名词话《蕙风词话》,与陈廷焯《白雨斋词话》和王国维《人间词
中国韵文学刊 2020年1期2020-11-18
- 晚明江南女性词人的书写
共性。本文以名门闺秀和名城名妓两大词人群体为代表,分析晚明江南女性词人对本地风土的情感寄托。关键词:《全明词》;女性词人;江南;闺秀;名妓一、引言江南历来都是古代文人向往与唱和之地。晚明女性文学的兴起和繁荣,使得江南地区的女性词人的文学地位逐步上升,并远高于前代。本文以《全明词》为参考底本,以两大江南女性词人群体为线索,感受和体会晚明江南女词人的书写。二、晚明女性词人概述随着中晚明时期资本主义经济萌芽的产生,以江浙沪为主的江南地区的手工业得到快速发展。经济
青年时代 2020年23期2020-11-03
- “闺秀”词人顾翎词作研究
目。顾翎作为吴地闺秀词人一员,其本人、其词作都表现出浓烈的江南吴地文化特质。本文对顾翎及其《茝香词》进行研究探讨,归结出其词清丽芊绵的特点,并以顾翎为着眼点,探究清代吴地闺秀词人涌现的原因。关键词: 顾翎;《茝香词》;闺秀词人中图分类号: I20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8264(2020)01-0041-04須眉自古丹青卷,尤在文学史上,相较灿若星辰的男性作家群体,前人著作中通常称为“闺秀”的女性作家可谓“沧海一
今古文创 2020年1期2020-09-10
- 时代的背面
代的背面”的传统闺秀群像,虽然在文中占据了不逊于“时代丽人”的地位,却鲜少出现在学术界的讨论范畴中。本文旨在探讨的正是《蚀》三部曲中这些被留在了“时代的背面”的传统闺秀的形象及其来源。关键词:茅盾 《蚀》三部曲 闺秀 传统女性茅盾早期作品的代表作《蚀》三部曲表现的是1925年至1927年国民大革命前后中国一代青年的思想状态,茅盾以其切身的观察,描绘出了革命前夕的亢昂兴奋和革命即到面前时的幻灭、革命斗争剧烈时的动摇、幻灭动摇后不甘寂寞尚思作最后之追求①的青年
名作欣赏·学术版 2020年1期2020-02-24
- 清代士绅家族闺秀女德闺范内的追求与自由——以清桐城麻溪姚氏家族女性文学活动为例
拟对清代麻溪姚氏闺秀群体的文学活动进行考证与分析,并以此为观察窗口,解读地方士绅家族闺秀共同的文化境遇。一、清代桐城麻溪姚氏家族文化背景桐城麻溪姚氏家族因自元时世居桐城大宥乡之麻溪,因而得名。麻溪姚氏是清代著名的文化望族、文学世家。清李大防《蜕私轩续集序》引乔损庵言:“国朝自康雍以来,父子祖孙踵为大儒,著书之多……如桐城姚氏,代有著述,历三百年而未有矣,则未之前闻,求之史籍,亦罕其匹。”[2]据统计,姚氏家族成员留有著述者91 人,著作百余部[3]3。像清
淮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0年2期2020-01-17
- 论明清“闺秀诗”的分类及其文学史意义
宋清秀闺秀一直是文学女性的通称,明末江盈科撰写《闺秀诗评》,行文中常用闺秀一词,“余生平喜读闺秀诗,然苦易忘。”(王英志2321)清棣华园主人《闺秀诗评》亦云“予素性最喜诗词,闺秀诗尤爱若拱璧。”(王英志2286)以闺秀命名的女性诗文选集如《闺秀集》《国朝闺秀正始集》《国朝闺秀柳絮集》等,约有27部之多。随着女性文学不断发展繁荣,人们逐渐认识到闺秀其实也分可为不同类型。蔡殿奇《国朝闺阁诗抄》中除了宜人、夫人、安人、孺人、淑人称呼外,常用女史一词,如顾女史若
文艺理论研究 2019年1期2019-11-12
- 论凌叔华小说中“闺秀”的生存困境
高门巨族中的大家闺秀们身上。本文主要通过分析其小说《女儿身世太凄凉》的文本,从父权制社会对女性的空间限制,“他者”的性别定位,女性同谋者三方面入手,揭示处于新旧交替时代中的“闺秀”们的生存困境,并尝试探讨造成该状况的原因。体会作者对于女性生存困境可悲可叹,同情而悲悯的情感态度。关键词:凌叔华;女性;生存困境;《女儿身世太凄凉》凌叔华,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璀璨之星。原名凌瑞棠,字叔华,是生长书香门第和官宦世家的名门闺秀。家学渊源深厚,能画善文,深受中国传统文化
北方文学 2019年29期2019-10-23
- 清代闺秀疾病诗主题探析
玉【摘 要】清代闺秀疾病诗是清代闺秀关于疾病的书写,是她们的病中之思和病后之感。由于性别的因素和身份的限制,清代闺秀在病中抒写的主题不同于男性文人,她们在疾病面前表现出对自我的怜悯,这种怜悯从病痛延展至容貌的衰颓;又把诗歌当作排解病痛和心中愁苦的手段;同时将疾病看作特殊的时空体验,在其中探寻人生的真谛。这种差异不仅与女性敏感、细腻的特质有关,同时也是女性在特定时代背景下,因缺少话语权而不必循规蹈矩所绽放的文学异彩。【关键词】清代;闺秀;疾病诗;生命体验中图
戏剧之家 2019年25期2019-10-06
- 读闺秀百家词选札记*
胡庆育结婚。《读闺秀百家词选札记》发表于由燕大国文学会主编的《文学年报》1932年第1期,乃杨式昭阅读《闺秀百家词选》后所写的读后感,可谓一部闺秀词话。《闺秀百家词选》是选编者吴灏根据徐乃昌《小檀栾室汇刻闺秀词》精选而成的闺秀词选,篇幅约有原书的四分之一,1925年由上海扫叶山房刊行。本词话对女性词的评析甚为精当,其审美、学术眼光均高于同时代的其他同类词话。本文据《文学年报》1932年第1期整理点校,各则小标题为整理者所加。一 闺秀词雄壮之作闺秀词中雄壮之
文学与文化 2019年2期2019-09-09
- 旧时芬芳
画收藏,尤其民国闺秀的收藏独多。彦芬利用任职某艺术杂志社的便利和在河南某拍卖公司干过鉴定家助理所积的学识,有了眼界,选定民国闺秀为收藏主题,省吃俭用,集腋成裘,几年下来,藏品竟至四五十件之多。在《艺术中国》主编曹隽平先生的鼓励支持下,她将在长沙举办“旧时芬芳——民国闺秀书画展”,嘱予作文以记之。主题书画收藏,目标明确,心无旁骛,见效快捷。予身边藏友,有专收乡贤者,专收状元翰林者,專收墨鸳鸯者,等等,予亦这十几年来独在南社社友书画上下功夫尤深。彦芬女棣则醉心
文艺生活·上旬刊 2019年4期2019-07-31
- 半为怀人半自怜
——从《仲氏闺秀集》看明清扬泰地区女性文学创作的情感特质
奎所编《泰州仲氏闺秀集合刻五 附二种》①(下文简称为《仲氏闺秀集》)。这一感喟不仅是女诗人对于自身文学创作情境和人生经历的剖白,也明显体现出《仲氏闺秀集》中女性文学创作在题材内容和情感内涵等方面的特征。《仲氏闺秀集》是一部家族性的女性诗歌合集②,其中所收录的作品在创作方式和内容表现等方面均具有较为集中的家族内向型发展特征,女诗人们在诗歌中描写出对家人、亲友的思恋和对故乡的深切怀念,刻画了对自身生活情状和生存处境的真切感受。本文试以“怀人”和“自怜”两个层面
五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年2期2019-05-17
- 旧时芬芳
——暖玉阁藏民国闺秀书画展
画收藏,尤其民国闺秀的收藏独多。彦芬利用任职某艺术杂志社的便利和在河南某拍卖公司干过鉴定家助理所积的学识,有了眼界,选定民国闺秀为收藏主题,省吃俭用,集腋成裘,几年下来,藏品竟至四五十件之多。在《艺术中国》主编曹隽平先生的鼓励支持下,她将在长沙举办“旧时芬芳——民国闺秀书画展”,嘱予作文以记之。主题书画收藏,目标明确,心无旁骛,见效快捷。予身边藏友,有专收乡贤者,专收状元翰林者,专收墨鸳鸯者,等等,予亦这十几年来独在南社社友书画上下功夫尤深。彦芬女棣则醉心
文艺生活(艺术中国) 2019年4期2019-04-26
- 画中美人读何书(再续)
,原题“宋盛师颜闺秀诗评图”。根据该馆中国书画策展人安明远先生(Stephen D. Allee)图一《闺秀诗评图》的研究记录:该图为绢本设色,134.8×86.2cm,美国收藏家查尔斯·朗·弗利尔(Charles Lang Freer)捐赠。来源标注项为:游篠溪,上海,1919。游篠溪是清末民初上海著名的古玩商人。刘麟生《燕居脞语》记载:“五十年来,执申江古玩业之牛耳者,鼎足三人。一为管复初,代表来远公司。一为李文卿君,乃文源斋主人。一為游篠溪君,博远斋
古典文学知识 2019年1期2019-02-01
- 从他选到自选
——论清人清代闺秀诗歌选本的嬗变与价值
问题的提出所谓闺秀诗歌选本,即专收女性诗人诗作的选本。在明清闺秀诗歌专门选本出现以前,中国古代闺秀诗作传世往往有两种方式:一为别集,一为总集,包括选本。然而,对于大部分闺秀而言,其诗作的传世,往往借助于被总集或选本的附录“闺秀卷”选入而得以实现。明代之前,闺秀诗歌选本的编纂风气尚未大开,仅有唐蔡省风辑《瑶池新集》、宋末元初汪元量辑《宋旧宫人诗词》等极少数几种问世,且规模偏小。直至明代中后期,此类选本的编纂才开始初步呈现出繁荣景象,不过绝大部分属于通代选本
中国韵文学刊 2018年4期2018-12-07
- 乾嘉时期泰州仲氏闺秀诗歌创作的文学生态论*
00)《泰州仲氏闺秀集合刻五 附二种》①(简称为《仲氏闺秀集》,下同),是清乾嘉年间泰州仲氏家族七位女性作家的诗作合集,编者仲振奎②。关于仲氏家族女性作家及其文学创作,虽然学界对此已有所关注③,但多是出现在综论类论文或引证性材料之中,其创作的总体情态和作品文本并未能得以较为深入的讨论。本文以《仲氏闺秀集》中诗作的文本解读为基础,通过对仲氏女性作家诗歌创作情况的梳理,实现对其创作予以深入、系统的研讨;尤其关注女性作家在家庭因素、父兄影响以及闺中唱和等家族背景
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18年5期2018-10-25
- 扬州闺秀著述与交游研究新视野*
——以何佩珠一门交游圈为例
院,香港)清扬州闺秀何佩珠(1819-?)因其剧作《梨花梦》(1847)近年颇受研究者关注。 这一体例为一本五卷杂剧的剧作由严敦易先生发掘,后被华玮教授纳入有关明清妇女戏曲创作的研究中。女主角杜兰仙模糊的性别身份引发争论,焦点在于她女扮男装表达对其他女性的爱慕怀想是否涉及同性间的情欲[注]相关研究包括:严敦易:《元明清戏曲论集》,郑州:中州书画社,1982年,第300-304页;华玮:《明清妇女之戏曲创作与批评》,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国文哲研究所,200
妇女研究论丛 2018年5期2018-10-16
- 清溪吟社的诗社活动探微
了诸多极具才华的闺秀,她们在任兆麟、张允滋夫妇的带领下,组织了许多吟榭活动,并与当时的其他诗人诗筒往来,创作了大量优秀的诗词作品。之后,任氏夫妇还帮助选录了各位吟社闺秀的诗词作品集,将其汇编成了清溪吟社的代表作《吴中女士诗钞》,并付梓行世。这对当时及后世的文学创作都产生了深远影响。而清溪吟社闺秀诗人的文学创作、清溪吟社的诗社发展、社中成员之间关系的维系,都依赖丰富多彩的社中活动来支撑。尤其是在当时那个对女性有所禁锢的时代,对于一个女子诗社的发展而言,诗社活
名作欣赏 2018年21期2018-07-13
- 伊人风景若梦寻
选题,是有关民国闺秀方面的。也许是因为时代风气使然,现代社会的节奏日益加快,人的内心却不可避免地浮躁了起来。所以,吸引人转而关注民国时候的闺秀,关注她们曾有的端庄文雅,诗闺礼仪。而关于女作家方面,南通大学的陈学勇教授和陈子善的学生王羽博士,在这一领域颇为擅长,于是,便策划了一套“伊人丛书”。其中有一本《闺秀集》,书封蓝灰底色,放的是一张陆小曼表妹李宗善的头像,不是那种按照常规的比例,而是一种夸张的头像,显得极为舒朗、明媚,略含一种娟秀的味道。书里的作者,约
草原 2018年3期2018-03-23
- “才貌双全”的《闺秀影集》
毅民国时期的大家闺秀,首先要品行端正,其次是琴棋书画样样精通,然后再看样貌,这叫才貌双全。本文所推介的《闺秀影集》,里面的女子都具备这些特点。1930年5月,上海摄影画报馆出版发行了《闺秀影集》,这本影集为16开本,铜版纸印制,封面和封底采用粉蓝色的硬纸,书名“闺秀影集”四个字,由民国教育家、妇女运动先驱张默君题签,书的左上角注有英文“SHANGHAI BELLE”的字样,前扉页的书名由复旦大学女学生、书法家黄澹哉题签,扉页上的“健美的女子”五个字由作家周
摄影世界 2017年11期2017-11-09
- “自叙传”情结与“适可而止”的叛逆
——探讨20世纪二三十年代“闺秀派”作家
五四的启蒙下,“闺秀派”作家从文学言说的客体转变为文学言说的主体。但在她们身上有一种对传统生活依依惜别的感伤情绪,却又充满了对新生活的无限憧憬。在这种矛盾中,她们的文学在自觉不自觉中带有“自叙传”的色彩,她们表现出“反叛”,却最终“适可而止”。可以说,这是“闺秀派”作家自身和文学共同呈现的特点。2 “自叙传”情结:感伤与憧憬在传统文化中,“闺秀”有特定的内涵,是对一种文化环境中女性修养和人格的肯定。闺秀在女性中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她们来自于书香门第,深受传统
小说月刊 2017年23期2017-10-28
- LANYU第七次巴黎作秀,表达东方之美
《红楼梦》,以“闺秀”为主题,融合苏绣工艺与现代面料,诠释东方当代新闺秀内蕴,在恢宏壮丽的古典巴洛克歌剧院,东西方风格辉映,共同演绎了一场雅致华美的如梦幻境。此次是设计师兰玉第7次在巴黎发布作品,再次向巴黎展示了中国传统手工的精致魅力。开场的墨绿色长款披风使用了大面积的苏绣图案,并融合盘金绣及中式盘扣细节,尽显江南大家闺秀风范。丝绒面料在本季得到了大量的运用,红丝绒印花披风、粉丝绒云肩,简约之中又蕴含细节之美。本季色彩对应中国传统“金、木、水、火、土”的阴
纺织服装周刊 2017年26期2017-10-21
- 古代女性“幸福”说之我见
。本文从古代大家闺秀、传统母亲以及现代女子的角度谈谈我对古代女子是否幸福的看法。关键词:古代女子;幸福;母亲;闺秀;现代女子一、备受尊敬的母亲在中国古代,母亲不但承担了生殖职能,并在一定程度上分担了对于儿女的道德和人格培养职能,正因如此,母亲与儿女,尤其是母亲与儿子的关系显得更加紧密。“母亲对于儿子的精神层面的关怀和保护以及儿子对母亲的爱敬;母亲对于儿子物质利益和社会地位的争取和维护以及儿子对于母亲回馈式的报答。”中国历史上有着大量这样的母亲形象,较为典型
青年文学家 2016年33期2017-08-10
- 清代闺秀赠妾诗词中的德、才崇尚
21008)清代闺秀赠妾诗词中的德、才崇尚骆新泉,王佩瑶(徐州工程学院人文学院,江苏 徐州 221008)满族入主中原后,对汉族妇女思想和行为的束缚较之明代有所松动,而清代社会风气的渐变及闺秀文化水平的相对提高,使得清代闺秀文学创作的视野逐渐开阔,这其中就包含将身份、地位低下却品德高尚的侍妾纳入到诗词创作中来;同时,清代闺秀社交范围的限制则使她们对富于才华的侍妾产生惺惺相惜之情。解读清代闺秀赠妾诗词,可以看出她们的创作动机基本缘于对所赠侍妾懿德的敬佩与才情
楚雄师范学院学报 2017年2期2017-03-29
- 民国时期报刊妇女诗话略论
些诗话既是对清代闺秀诗话的继承,同时也具有鲜明的时代特性。它们一方面提倡传统妇德,一方面又萌生了新的女性才德观。对女性诗作的批评虽尚具成见,但也有了新的视角。研究这些诗话,一方面可以补充清代和民国闺秀诗的文献,另一方面也可以让我们对民国时期的女学和女权思潮有更全面的认识。近代报刊;女性文学;诗话明清以降,闺秀诗人辈出,闺秀诗开始得到重视。自晚清女学勃兴,对闺秀诗的整理、批评盛行一时。在这一时期,涌现了很多闺秀诗话、妇女诗话。同时,由于近代报刊出版的兴盛,这
理论界 2017年9期2017-03-10
- “罗卡游”: 载闺秀 有看头
“罗卡游”: 载闺秀 有看头编辑/费文近日,全国各地的50名闺秀相会苏州,进行了一场精彩的“闺SHOW•苏州”系列文化品牌活动。期间,海格“低碳先锋”纯电动大巴作为闺秀们的出游必备,再次掀起低碳绿色出行的风潮。据悉,此次活动由新浪江苏着力打造,全过程通过新浪微博、一直播等大众直播平台,力求将传统文化通过互动分享、线上传播的方式覆盖到80、90后群体,将苏州的传统之韵、现代之美向世人展现。同时,闺秀们也以实际行动响应着“罗卡(Low-Carbon)出行”,向
运输经理世界 2016年8期2016-11-29
- 清代闺秀自我书写的矛盾与困境管窥
——以桐城张令仪为例
1189)清代闺秀自我书写的矛盾与困境管窥 ——以桐城张令仪为例乔玉钰(东南大学 人文学院,江苏 南京 211189)[摘 要]清代女性文学近年来渐受学者瞩目,但现有研究往往集中于江浙女作家,尤其是负有盛名的蕉园五子、随园女弟子、碧城仙馆女弟子等,并强调其结社唱和、拜师交友等文学活动的革新意义。与之相对,安徽往往被推定为地域文化保守,针对当地女作家的研究也较少。本文以桐城张令仪为例,通过分析其作品,展现其自我书写时的矛盾心理,揭示闺秀作家自我意识觉醒,却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6年4期2016-11-25
- 清代闺秀的七夕诗词
,其中有不少出自闺秀之手。面对这一传统题材,清代闺秀如何措手,她们的吟咏与男性文人相较是否具有女性特色,这些都不免令人好奇,也值得作一番探讨。一正如有的学者所言:“在中国古代众多的民俗节日中,就其参与者性别、节日活动内容、活动方式而言,七夕是个名副其实而且独一无二的女儿节。”(董乃斌《唐人七夕诗文论略》,《文学评论》1993年第3期)清代涌现出的大批闺秀诗人以及当时发达的图书出版让我们有机会更全面地考察女儿们因为这一特殊的女儿节触动而生发的言说,与前代七夕
古典文学知识 2016年5期2016-11-24
- 清朝闺秀的锦绣绮靡
和社会地位的大家闺秀。她们具有一定的品味和物质条件,在当时的服饰制度体系下引领着时尚风潮。新年伊始,由上海纺织服饰博物馆主办的"清朝闺秀服饰展",在东华大学纺织博物馆展出。近30件从未正式出版过的清代服饰亮相上海。展品多为清代上流社会,特别是贵族、官宦家眷中的女性穿用服饰,精美华丽,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展现了中国明清服饰文化的独特魅力。展览中,我们把目光放在女性的着装,尤其是那些具有一定身份和社会地位的大家闺秀。她们具有一定的品味和物质条件,在当时的服饰制
检察风云 2016年5期2016-05-14
- 给毕业的你
下春秋换来是金家闺秀[2]不曾想拾得你绣球忆初识 九月闷热空气恶狠狠痛炙额头校门口分担笨重行李就这样 成你打的第一声招呼叙往事 旧时光景夜笼 亭坐 花香月光一针一线织着属于我们的星座也不知什么夜月色都浪漫不起的夜电话嘟嘟地响电磁波便自告奋勇充起了信差美好日子的流逝像急湍的江水拍岸而过纵然巨岩被刷成细卵也毫不歇息两年逝 就这样相机凝住毕业服鲜花恭贺通知书最后 一路目光送你到车站人尽皆知为人母者苦我今放言这般女友难数双脚不舍抬起终究是要别离归程票一路无言似乎还
青年文学家 2015年29期2016-05-09
- 秩序与重构:性别文化视域下的晚明闺秀词写作论析
文化视域下的晚明闺秀词写作论析薛青涛1,2(1.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陕西西安710062;2.河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河南新乡453007)晚明闺秀词人处在两性关系虽有所松动但男权势力依然强大的时代,在女性新的写作诉求与传统妇职相龃龉的情况下,以“妇德”存“妇才”的方式实现了女性写作。首先,在写作观念上,提出“彤管与箴管并陈”的主张,以折中的方式争取女性写作权力;其次,在写作实践上,严格恪守两性空间界限,通过思亲忆子与闺人交游两个维度,建构起“第二性”的情感世
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6年3期2016-04-04
- 花自飘零水自流—古代闺秀及后花园和琴棋诗画
飘零水自流—古代闺秀及后花园和琴棋诗画廖雯探究“古代女性的生活状态”很不容易,跨度太大,资料太少。中国有文字记载的历史三千多年,每个时代诸多不同形态,女性的社会处境就会有见深见浅的差异,同样一个时代,阶层和地域不同,女性的生活方式也会有或大或小的差别。但有一点从根本上是相同的,就是古代女性的社会地位可以用“附属”两个字概括,也就是说她们没有在历史中留下独立印迹的基本权利,因此也没有被历史正式书写的整体资格。总体而言,在古代的中国,书写和被书写的权力集中在所
诗书画 2016年1期2016-04-01
- 闺秀的人生不可复制
岁高龄去世,民国闺秀遂成绝响。多年前我便读过《合肥四姐妹》《张家旧事》《最后的闺秀》,书中最著名的人物其实是四位夫婿:顾传玠、周有光、沈从文和傅汉思。再无知,周沈二位还是会知道的吧,前者是汉语拼音方案的主要开山泰斗,后者是一代大作家。而四姐妹本身呢?严格来说,她们就是旧时仕宦人家培养出来的女结婚员:才华,不需要太多,是带得出手的门面即可;学历,不够太高,足以冠一个女学生之名也罢;家政,略通一些就好,她们照理应嫁与自己阶层相平齐的人家,不需要亲理厨房……她们
妇女之友 2015年8期2015-10-21
- 清代常州庄氏闺秀家学考
0]清代常州庄氏闺秀家学考⊙胡楠[牡丹江师范学院文学院,黑龙江牡丹江157000]清代常州文化鼎盛,名家众多,受此影响知识女性结社论诗,交友唱和,成为美谈。在常州众多闺秀中,尤以名门望族、科举世家的庄氏闺秀最为著名。庄氏闺秀才女的培养来自于庄氏男性长辈对于女子教育的开明及家学的传承,同时庄氏家族也格外重视对妇女母德和妇德的规定与培养,庄氏闺秀严格秉承家学,成为符合封建儒家伦理道德所规定的女儿、妻子、母亲。在成为母亲之后,这些贤德博学的才女们,又将其优良的家
名作欣赏 2015年30期2015-07-12
- 论《闺秀诗话》女性才德观
35000)论《闺秀诗话》女性才德观王成,成洪飞(淮北师范大学文学院,安徽淮北235000)明清之际,女性才德辩争尤为激烈。一方面“女子无才便是德”的观念为社会普遍推崇,另一方面则是众多学者对这种观点的反驳。《闺秀诗话》在遵循传统道德规范,赞颂女性德行的同时,大力推崇女性才学,用情将才与德连结,形成一种才为德之基础,女性以才为本的才德观,颇为值得关注。闺秀诗话;女性;才德观“女子无才便是德”,最早见于明代陈继儒《安长者言》[1]。在才德关系上,推崇女性德行
淮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5年1期2015-03-27
- 清代才媛诗学观的形成路径及特质探微
身份由青楼女子向闺秀女性过渡,发生由俗及雅的转变;另一方面,女性文学的进一步发展又受到许多因素的制约,部分闺秀仍深受贞节观影响,吟诵主题并未超越伤时惜春、孤芳自赏的范畴。美国学者曼素恩曾言,普通女性从降生到生命终结,心灵智慧更多地消灭在年复一年、日复一日的生活琐碎中,其精神希求与显露显得格外珍贵[1]58。但有意味的是,此期亦出现闺秀大胆突破陈俗,将个性解放的渴望、生命意识的觉醒、人情世态的品读以及命运的关注融入诗歌创作心灵史的篇章,成为清代才媛诗作鲜活的
长春师范大学学报 2015年3期2015-03-20
- 园林雅集与闺阁社群──论清代随园女弟子之诗画空间
其是世家大族对于闺秀教育更为注重,这些闺秀或受到家学熏陶,或延揽老师指导,再加上江南地域文风的濡染,使得闺秀能诗善画者众多。再者,因为男性文人对女性创作多抱持嘉勉鼓励的态度,所以有闺秀执贽求教,愿列门墙,因而形成文坛上特殊的现象①清代文人除了袁枚收过女弟子之外,毛奇龄、沈大成、陈文述、任兆麟等亦曾收过女弟子。请参考钟慧玲《清代女诗人研究》,第206~238页。另可参考Dorothy Ko(高彦颐)A Man Teaching Ten Women:A Cas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4年2期2014-03-20
- 略论清代女性文学史的分期及历史特征
的晚明名妓逐渐与闺秀群体相融合。融入闺秀群体的名妓与闺秀诗人一起,通过雅集唱和、建立诗社、充任闺塾师等活动来加强女性文学的传播与接受;通过编选诗歌总集、评点诗作等活动从纵向的历史和横向的理论两个维度建构起自己的文学场域,使女性文学在这个时期得到长足的进步,为清代女性文学的发展奠定了文献与理论基础,形成了清代女性文学的第一个高潮期。清初女性诗文总集的编纂,在为女性文学的发展奠定坚实文献基础的同时,也开启了闺秀编纂女性文学文献的风尚。女性编辑的选集有王端淑《名
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年5期2014-02-06
- 境殊情异 言即因之——由《闺秀诗话》论婚姻境遇对闺秀创作的影响
响着文学创作。就闺秀创作而言,闺秀诗人同样会因境遇不同,而呈现出不同的创作情韵。苕溪生①苕溪生,名未详,生卒年不可考。由其所辑《闺秀诗话》卷二言及辛亥年事,推知为清末民初人。所辑《闺秀诗话》(以下简称《诗话》)②《闺秀诗话》,成书于民国初年。本文所引材料见于王英志主编《清代闺秀诗话丛刊》,凤凰出版社2010年出版。引文注页码,同条不另注。将此总结为:“境殊情异,言即因之。”[3]1656并着重探讨了境遇与诗歌情韵中哀乐的关系,值得我们深入分析。《诗话》卷一
淮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3年1期2013-08-15
- 从《清代闺阁诗人征略》看清代女诗人的早逝现象
根据王英志《清代闺秀诗话丛刊》的收录,清代女诗人数目远远超出了此前历代女诗人之总和。但正如王英志先生所说,“由于清代闺秀诗话辑录者较多,从而相互转抄、重复的现象比较严重。”所以,在目前清代女诗人总数尚无法确定的情况下,以施淑仪之《清代闺阁诗人征略》为蓝本,对清代女诗人的命数做出定性分析,应该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合理性。一 清代女诗人早逝情况统计刊印于民国21年的《清代闺阁诗人征略》是民末清初开一代风气之先的女性学者施淑仪女士所辑录的,全书记载有清自顺治至光绪
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3年12期2013-07-05
- 董桥和他冷艳高雅清贵有钱的朋友们
多绝色的“老民国闺秀”以及洋才女,都或深或浅地爱上了他。这本书不该叫《橄榄香》,应该叫《董桥和他高雅清贵的朋友们》。书一共9.2万字,242页,34个短篇小说。先来看看这些故事里的女主人公: 《啸月轩》,小萱,“是弹琴画画的闺秀”;《一翦梅》,小梅,“那么娴静那么标致,真是稀世的旧时代闺秀”;《念奴娇》,秀姨,是“那一代老民国大家闺秀”;《无语》,云姑是个“老派闺秀”,“一幅微微惹尘的淡彩仕女图”;《二小姐》,二小姐,“毛笔小楷整齐、清逸,到底是老民国闺秀
博客天下 2013年1期2013-05-20
- 论20世纪二三十年代闺秀派作家
0世纪二三十年代闺秀派作家王晓梦(山东理工大学 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山东 淄博255049)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文坛涌现出一批令人刮目相看的女作家。她们身上保留了中国传统女性端庄、婉约的特点,但时代的影响又使她们接受了西方先进文化,带上了现代女性个性解放、思想活跃的特征。东西方两种教育思想的冲击促成了闺秀派作家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创作群体的形成。在“五四”新文化运动大潮的推动下,她们的创作整体上表现出女性自由解放的追求,探求自我的存在价值和人生意义。在审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1年5期2011-03-31
- 满清文化融合的使者、闺秀文化发展的领袖——恽珠
,编选出版《国朝闺秀正始集》及其续集,并辑录《兰闺宝录》,成为得统治者认同的正统闺秀文化典范,对满汉文化的融合与闺秀文化的发展作出了杰出贡献。关键词:恽珠使者领袖典范《国朝闺秀正始集》中图分类号:I207.2=4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8705(2009)02-98-101恽珠(1771-1833),字珍浦,号星联,晚号蓉湖道人,又称蓉湖散人、昆陵女史,江苏阳湖人。因生时祖母梦一老妪授以珠,故名。珠博学多才,著有诗集《红香馆诗草》,医书《鹤背青
贵州文史丛刊 2009年2期2009-04-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