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杂病论

  • 伤寒杂病论》舌诊刍议*
    001 《伤寒杂病论》舌诊《伤寒杂病论》中,涉及舌诊的条文共有32条,包括《伤寒论》[2]中的24条和《金匮要略》[3]中的8条。关于舌诊,主要包括察舌体、舌苔、舌态等,且首察舌苔[4]。张仲景认为,三阳病及六腑病,重在察舌苔变化,因为三阳病及六腑病多为外邪侵袭,病位表浅,正气尚未衰,舌质变化不明显;三阴病及五脏病,重在察舌质形态,因为三阴病及五脏病病位在里,舌质变化较显著。1.1 论舌苔1.1.1 上寒下热之苔《金匮要略·痉湿暍病脉证治》云:“湿家,其人

    河南中医 2023年12期2024-01-10

  • 从“沉潜水滀”探讨《伤寒杂病论》水病脉证*
    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中以证治实例阐明脉理,强调脉证互参,主张“平脉辨证”,独设《辨脉法》《平脉法》专篇论脉,开辟了临床辨脉论治的先河[1-2]。后世医家王叔和承仲景脉学之旨,著成中医最早脉学专著《脉经》。《脉经》卷五摘录了张仲景《伤寒论·平脉法第二》的内容,以脉象主病为特点,提出“沉潜水滀”之说。“滀”,音“蓄”,水蓄积聚之意也。水蓄则脉气运行受阻,使脉气下潜故脉沉。后世医书《脉诀理玄秘要》云:“脉沉主气痰病。”《濒湖脉学》亦指出:“沉潜水蓄阴经病”“沉

    河南中医 2023年9期2024-01-02

  • 从兵法角度探析《伤寒杂病论》“重攻”治疾思想*
    之应用,《伤寒杂病论》便是其中代表。前人已对《伤寒杂病论》与兵法的广泛联系进行了阐述,在此基础上,文章择其中之一——“重攻”的思想着重进行探讨,以期抛砖引玉。1 兵法攻守与中医攻补之医史文化背景战争离不开进攻与防守,兵法万变不离其宗,皆以攻击与打败敌人为目标、守护己方安全为前提,达到扩张领土、保卫家园等目的;而治病救人也与之相似,遣方用药意在祛除病邪,同时也要顾护正气,从而使病人恢复健康。所以,历来医家都认为临床治疗如同用兵作战,兵法对临床治疗有重要指导意

    河南中医 2023年10期2023-12-11

  • 伤寒杂病论》心系疾病论治用药浅析
    景所著的《伤寒杂病论》创立了中医理法方药体系,其中记载的方剂被后世医家奉为“经方”,并广为使用。现从《伤寒杂病论》的条文出发,探究其中论治心系疾病的常用方药。1 条文的检索及分析《伤寒杂病论》流传至后世分为《伤寒论》《金匮要略》两本书,而实际上两者属于同一部著作。《重订伤寒杂病论(大字诵读版)》[3]一书将《伤寒论》与《金匮要略》整理合二为一,且合并重复条文,在不计算书中《辨脉法》《平脉法》《杂疗方》《禽兽鱼虫禁忌并治》《果实菜谷禁忌并治》部分的情况下共有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023年21期2023-12-02

  • 基于《伤寒杂病论》从脾胃论治咽喉不利❋
    系密切。《伤寒杂病论》中有较多论述咽喉不利的相关条文,十分重视脾胃在咽喉疾病发病和辨证论治中的重要作用,书中随处可见其顾护脾胃的学术思想,如辨证论治、用药性味归经、药后调护等。1 水饮内停责之于脾胃亏虚《金匮要略·妇人杂病脉证并治第二十二》言“妇人咽中如有炙脔,半夏厚朴汤主之”。《伤寒论》第40条言“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满,或喘者,小青龙汤主之”。《伤寒论》第160条言“伤寒吐下后,发汗,虚烦,脉甚微,八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23年9期2023-11-19

  • 伤寒杂病论》心悸证治浅析
    代张仲景《伤寒杂病论》正式提出“悸”与“惊悸”的病名。在《伤寒杂病论》中有较多论述心悸相关病证的条文,散见于书中诸篇。仲景依据不同病因及临床症状对各种类型心悸进行辨证施治,用药精准,其治疗思路对后世辨治心悸相关疾病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本文通过梳理《伤寒杂病论》中心悸相关条文,对其证治、方药进行归纳分析,以期对仲景原文加深理解,指导临床。1 心悸的病因病机1.1 心阳亏虚 《伤寒论》第64条:“发汗过多……心下悸,欲得按者,桂枝甘草汤主之。”太阳表证发汗解表

    中国民间疗法 2023年17期2023-10-21

  • 基于辨证观运用《伤寒杂病论》小建中汤治疗虚劳腹痛 *
    黄 煜 刘春慧 马建超(1. 内蒙古医科大学中医学院,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00;2. 内蒙古医科大学中医学院方剂学教研室,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00;3. 内蒙古医科大学硕士研究生2021 级,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00)腹痛是指胃脘以下,耻骨毛际以上的部位发生疼痛的症状。该病病因既有外也有内:外因主要指感受六淫之邪气,包括风、寒、暑、湿、燥、火;内因主要指素体禀赋不足、七情失调、饮食失宜或大病、久病之后脏腑经脉失养,不通则痛。该病是临床上常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23年17期2023-09-27

  • 从《伤寒杂病论》序看张仲景的创作方法 *
    046)《伤寒杂病论》序是张仲景为所著《伤寒杂病论》一书作的序,阐述了自己创作《伤寒杂病论》一书的原因、经过及对后世读者的期望:“感往昔之沦丧,伤横夭之莫救,乃勤求古训,博采众方,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阴阳大论》《胎胪药录》,并平脉辨证,为《伤寒杂病论》,合十六卷。虽未能尽愈诸病,庶可以见病知源。若能寻余所集,思过半矣”[1]。这些内容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伤寒杂病论》的创作过程和方法。1 勤求古训 博采众方作者在序中列举了所探求的古代文献典籍及方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23年15期2023-08-19

  • 伤寒杂病论》之厥证探微
    条文浅释《伤寒杂病论》中的厥证包括《伤寒论》中的42条和《金匮要略》中的15条,其中《伤寒论》中有5个条文与《金匮要略》中的条文重复,因而《伤寒杂病论》涉及厥证条文共52条,分别散见于六经病及杂病相关条文当中,现梳理如下,1.1 《伤寒论》条文(1)太阳病篇 “伤寒脉浮,自汗出……反与桂枝,欲攻其表,此误也,得之便厥。咽中干,烦躁,吐逆者,作甘草干姜汤与之,以复其阳。”(第29条)本条为患者素有阴阳两虚,复感伤寒,误服桂枝汤汗后阳气更虚,四末失温养之,故厥

    中国民间疗法 2023年12期2023-08-14

  • 伤寒杂病论》辨治思想之兵道探微*
    其幽微。《伤寒杂病论》作为理论联系实际、理法方药俱全的中医经典著作,其辨治思想亦与兵道息息相通。明代医家吕复评曰:“张长沙医如汤武之师,无非王道,其攻守奇正,不以敌之大小,皆可制胜[2]。”因此,本文变换学术视角,以预防思维、人本思想、整体观念为指导,借鉴《孙子兵法》“修道保法”“计利任势”“战胜修功”等核心理念,将兵家“未战”“战时”“战后”3种局势变化分别对应于人“未病”“既病”“瘥后”3个阶段,旨在借兵道探求医理,阐发《伤寒杂病论》辨治思想,冀以启迪

    中医学报 2023年7期2023-07-29

  • 伤寒杂病论》辨证的整体观探析
    内经》,《伤寒杂病论》将之付于临床,给整体观赋予了更丰富、更鲜活的辨证论治的内涵。 本文归纳了张仲景在六经辨证、辨脉及辨病方面的整体观思维,分析脉与症、病与病、脏腑与经络在整体观念指导下的普遍联系性,总结整体观指导下所产生的有明确主次之分的“系列方”及有可循规律的主病脉象,通过把握《伤寒杂病论》辨证的整体观,不仅可以深入理解整体观,全面权衡地分析疾病,见微知著,从局部着眼于整体,达到一隅三反的目的,还可以学习张仲景从整体观把握临床的学术特色和经验,从而提高

    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3年3期2023-07-28

  • 基于量效关系探讨《伤寒杂病论》中桂枝用药规律*
    法,探寻《伤寒杂病论》中经方本源剂量,进一步分析原条文中桂枝的应用特点,整理并记录桂枝相关因素的数据,深入剖析仲景遣方用药的特点,以及梳理桂枝在经方运用中的规律,挖掘、提炼桂枝的量效策略,以指导临床合理用量,提高临床疗效为目标。资料与方法1 研究对象通过搜集并进行归纳,整理出宋本《伤寒论》(113首)[1]及《金匮要略》(145 首)[2]书中包含桂枝的相关组方。2 分析数据由东汉时期的官制[3]对方药计量的换算记载,1斤 折 合 为220g,1 两 等

    中医药临床杂志 2023年5期2023-06-23

  • 从太阳病论治类风湿关节炎探析
    路。结合《伤寒杂病论》部分经典条文,从太阳病层面探讨类风湿关节炎的临床表现、病因病机及证治方药,挖掘太阳病本证经方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作用机制。相关研究表明,在类风湿关节炎病程中与太阳病病证有诸多相同或相似的病机,从太阳病论治类风湿关节炎立论可靠,其能有效改善类风湿关节炎患者临床症状,提高临床疗效。【关键词】 类风湿关节炎;痹证;太阳病;六经辨证;论治;《伤寒杂病论》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是一种以周身关节疼痛、活动受限

    风湿病与关节炎 2023年5期2023-06-13

  • 郑彩霞主任治疗水气病临证经验
    际应用将《伤寒杂病论》中治水之理论更好的传承应用,以期对临床诊断治疗此类疑难病有所裨益。【关键词】 伤寒杂病论;水气病;临床经验【中图分类号】R249.2/.7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7-8517(2023)08-0096-04《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病治第十四篇第1条:“病有风水、有皮水、有正水、有石水、有黄汗。”[1]315风水者其在表,兼有外邪,皮水者水在皮下,按之没指;正水、石水者,以水在里,腹满、自喘;黄汗者,表里亦虚,四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下半月 2023年4期2023-06-07

  • 浅析《伤寒杂病论》“家”字相关术语英译*
    004)《伤寒杂病论》是我国第一部理法方药完备、理论联系实际,并阐述外感疾病与内伤杂病辨证论治的经典临床著作;其中《伤寒论》侧重于以六经辨证辨治伤寒,《金匮要略》侧重于以脏腑辨证辨治杂病[1]。《伤寒杂病论》对于学习和掌握中医辨证论治理论体系和临床技能实践具有重要作用。将“家”与喘等中医常见症状联系在一起使用(如喘家、呕家),是《伤寒杂病论》的一大特点[2]。此类术语的含义与一般“家”字相关术语(如科学家、文学家等)不同,有的表示有宿疾,有的表示一类人,有

    中医药导报 2023年4期2023-05-13

  • 伤寒杂病论》癫狂病证治思路探析
    状态,在《伤寒杂病论》中曾多次提及“其人如狂”“谵语”“躁烦”“如见鬼状”等,对癫狂病证治有较为具体的认识。笔者对《伤寒杂病论》中关于癫狂病的条文进行归纳分析,对张仲景治疗癫狂病的辨证论治思路进行探讨,以期为临床更好地运用经方治疗神志疾病提供借鉴。1 病因病机癫狂之病,病情复杂多端,其病因的追溯也较为复杂,在《伤寒杂病论》中,关于癫狂病的论述多见于六经变证,癫狂病多由于外感病邪之后,各种失治误治,或多种病邪交杂,或正虚邪实,病情恶化所致,普通的外感病邪一般

    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3年1期2023-04-06

  • 千古医圣张仲景与他的《伤寒杂病论
    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中的经典方剂融合而来。张仲景(约公元150~154 年—约公元215~219年),名机,字仲景,南阳涅阳县(今河南邓州穰东镇张寨村)人。东汉末年医学家、“建安三神医”之一,被后人尊称“医圣”。张仲景的传世巨著《伤寒杂病论》不仅确立了六经辨证体系,也奠定了中医辨证论治的基础,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治疗传染病的医学专著。20 世纪90 年代末的一个夏天,笔者受河南安阳市政府邀请,参加了一行十人赴南阳文化考察团,也曾去医圣祠考察。在那里,了解

    工会博览 2023年5期2023-03-24

  • 伤寒杂病论》心下诸症浅析
    余为昇,顾凤群,李迎真1.深圳市宝安中医院(集团),广东 深圳 518133;2.广州中医药大学深圳医院(福田),广东 深圳 518034张仲景书中所述“心下”相当于胃脘部的位置,即心窝部,俗称心口[1]。心下位于胸腹之间,主候阳明之病,亦候太阳与少阳合病、少阳与阳明合病[2]。“心下”一词在《伤寒论》和《金匮要略》的条文中出现70余次,是出现频率较高的词语之一。水停心下、阳阴胃家实等均可导致心下诸症,阐释如下。1 水停心下胡希恕先生认为,水毒大多为肾脏机

    河南中医 2023年1期2023-03-22

  • 伤寒杂病论》经方教学案例库建设探讨*
    014)《伤寒杂病论》是我国高等中医药院校开设的重要的中医主干课程,同时也是中医教学的重点与难点,除讲授中医经典条文的主旨,还要阐释其中所载经方的临证应用。传统的病案教学法主要是传授知识,在形式上还是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作为听众被动地接受,方剂使用的案例是不系统的,教学效果不是很好。因此,探索建设完整、系统的《伤寒杂病论》经方临床应用教学案例库对于学好、用好经方大有裨益。1 《伤寒杂病论》与经方《伤寒杂病论》是“中医四大经典”之一,张仲景于东汉末年所著,是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23年4期2023-03-11

  • 伤寒杂病论》与《脉经》“阴阳脉”之异同*
    0110《伤寒杂病论》约成书于公元202—205年,包括《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两部分。在《伤寒论》的开篇,《平脉法》《辨脉法》两篇内容均为脉法专论,论述各类脉象性质、指下特点、各脉主病、四时脉象、平人脉象等。在《伤寒论杂病论》主体内容中,每篇均以“病脉证并治”为篇名,强调“脉”在辨证识病中的重要性,且论中“脉证并治”“观其脉证”等文句,处处体现了仲景重视脉诊,以脉定证、凭脉辨证,用脉象将理法方药一线贯穿的学术思想。《脉经》为魏晋王叔和(公元170—255

    中医学报 2023年1期2023-03-09

  • 桂林古本《伤寒杂病论》中外邪伤心治法探析*
    古以来,《伤寒杂病论》被众医家奉为圭臬,但由于传世时间久远,现存宋本《伤寒论》及《金匮要略》中有众多不完善之处,而桂林古本《伤寒杂病论》是现存最为详实的一个版本[1],其六淫及温病致病部分为我们开辟了一个崭新的世界,其中的辨证体系以及处方用药值得我们深入研究。1 外邪致病特点桂林古本《伤寒杂病论》中提及了风、寒、暑、湿、燥、热、温病7种不同的致病邪气,以及不同邪气伤人的不同特点。风邪伤人,中于经络,随经络入于脏腑,如“中于项,则下太阳,甚则入肾”;寒邪伤人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22年24期2023-01-25

  • 杨运高教授运用《伤寒杂病论》温法临床经验*
    杨运高《伤寒杂病论》是中医四大经典之一,其中的温法对后世医学产生了深远影响,在临床中发挥重要作用[1,2]。杨运高教授是南方医科大学深圳医院中医科主任中医师,从事中医经典教学、中医脉诊和中医内科疾病的临床和研究工作四十余载,为南方医科大学名老中医传承班导师,第五批深圳市名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指导老师,擅长经方,善用温补。杨师擅长治疗多种疑难疾病,尤其对《伤寒杂病论》温法的研究颇有深度。笔者作为传承项目弟子,跟师研习,深受教益,兹就杨师临床温法运用经验总

    光明中医 2022年3期2023-01-05

  • 伤寒杂病论》理法方药定量思想初探*
    赵红玉《伤寒杂病论》[1]作为中医药历史发展上具有重要价值的经典著作,其总结了东汉之前的医学成就,将理论和临床紧密结合。中医的临证思维,作为区别于西医的一大优势,被部分文献报道为定性医学[2]。笔者有幸在赵红玉老师带领下,在学习《伤寒杂病论》过程中,了解到定量辨证思想概念,老师指出张仲景精妙地多次运用定量词,生动形象地描述了疾病具体环节和发展过程,更加具体地规范了临床治疗原则[3]。笔者略有小悟,从理、法、方、药4个方面初探《伤寒杂病论》中定量思想。1

    光明中医 2022年4期2023-01-04

  • 基于《伤寒杂病论》重用芍药方证规律探讨“抑木”法在论治脾胃病中的运用
    柳红良《伤寒杂病论》载方共280首,配伍应用芍药的方剂多达58首(其中5首在加减法中),重用芍药(三两以上)者共8首,其中6首主治“腹痛”“里急”等脾胃疾病[1-2]。后世医家通过重用芍药创立了抑木法,并衍生出众多名方,如痛泻药方等,而重用芍药、开创抑木之法,均始于张仲景。笔者通过分析《伤寒杂病论》重用芍药方证规律,以探究“抑木法”在论治脾胃病中的运用,希望为临床辨治脾胃病提供新的思路和借鉴。1 芍药的作用机理——“苦平轻泄”《神农本草经》(以下简称为《

    环球中医药 2022年3期2023-01-02

  • 伤寒杂病论》中白术健脾功效探究
    主要探究《伤寒杂病论》中关于白术方剂的应用,以期为临床实践提供参考。1 温阳健脾《伤寒论》第396条曰:“大病瘥后,喜唾,久不了了,胸上有寒,当以丸药温之,宜理中丸。”患者大病初愈,病邪虽然已基本祛除,但仍有口中泛吐涎沫的表现,且日久不愈。本病为脾阳不足,寒从中生,同名经同气相求,脾寒可致肺寒,水气不化,也可归于“痰饮”范畴。理中丸的主要功效是温中散寒,方中白术归脾胃经,可以补气健脾,干姜为辛热之药,具有温阳之功,与白术相配,则赋予白术“温脾”的功效。白术

    中国民间疗法 2022年11期2022-12-28

  • 许家栋教授基于《伤寒杂病论》阐析续命煮散之理法内涵*
    方并依据《伤寒杂病论》理法深入地阐析其内涵,旨在为续命煮散在脑源性疾病、神经系统疾病、风湿免疫系统疾病、心源性疾病等的进一步推广应用提供理论依据。1 续命煮散溯源及组方分析续命煮散出自《备急千金要方·卷八·诸风门》,书中记载“续命煮散:主风无轻重,皆治之方”“上十五味粗筛下,以五方寸匕纳小绢袋子中,以水四升和生姜三两,煮取二升半,分三服,日日勿绝。慎风冷,大良。吾尝中风,言语謇涩,四肢痑曳,处此方,日服四服,十日十夜服之不绝,得愈”[2]。通过上述记载可知

    中国中医急症 2022年8期2022-12-27

  • 伤寒杂病论》中桂枝汤类或加桂枝方改善疼痛的作用机制
    究兴起,《伤寒杂病论》中由桂枝汤化裁或加桂枝而成的经方在多种疼痛性疾病中应用广泛。其中对疼痛的描述有身痛不休、胸中痛、腰髋弛痛、身疼重、身体疼烦、腹中急痛、腹中痛、少腹里急、肢节疼痛、骨节疼烦等之别。桂枝具有发汗解肌、温经通脉、助阳化气和平冲降逆的作用,在众多桂枝类方中多为君药。《伤寒杂病论》中桂枝经方以其独特优势在缓解疼痛类疾病中疗效明显,且不良反应较小。因此,本文仅就《伤寒杂病论》中的桂枝汤类或加桂枝方,与疼痛的现代发生机制相结合进行探讨,一方面传播中

    湖北民族大学学报(医学版) 2022年3期2022-12-27

  • 伤寒杂病论》蜀椒祛瘀生新功效探究
    了蜀椒。《伤寒杂病论》作为方书之祖,在书中6次使用蜀椒来治疗疾病,用量有四两、一两、二合、四分等,但其在各方中所主功效略有不同。《伤寒杂病论》主要在于其温中散寒与引火归元功效的运用,但其疗效在临床上与其祛瘀生新功效多有对应。笔者欲从乌梅丸、升麻鳖甲汤、乌头赤石脂丸、大建中汤、白术散、王不留行散中,对蜀椒的祛瘀生新功效进行探究,希冀有益于临床瘀血证的治疗。3 结合《伤寒杂病论》探究蜀椒祛瘀生新功效运用《伤寒杂病论》有六方中含有蜀椒,于乌梅丸、升麻鳖甲汤中引火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2022年9期2022-12-14

  • 伤寒杂病论》“阳气”实质探析
    圣张仲景《伤寒杂病论》中的重要概念之一,书中多次引用“阳气”这一名词,正确理解“阳气”的内涵对仲景学术的研究至关重要。但由于《伤寒杂病论》成书至今已经1 800余年,其中很多名词术语的含义已经发生演变[1],而且仲景作为经方的传承者,其学术思想传承自经方学派,而非医经学派。而后世医家对于“阳气”这一概念的解读,更多的是基于医经学派理论的著作《黄帝内经》,进而将其解释为阳热之气[2]。学者杨绍伊、钱超尘等强调了《伤寒杂病论》与《内经》理论体系的不同,不得以《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22年9期2022-12-06

  • 伤寒杂病论》中程氏治疗“八法”运用探析
    仲景所著《伤寒杂病论》[1]中八法已赅备,但尚未系统归纳论述。随着对疾病认识的深入,历代医家不断搜集并增辑有效方剂,著作层出不穷,但多漫散繁杂。程氏能“读仲景书,举一隅当以三隅反”,师古而不泥古,采用由博返约的方法,从浩瀚的方书中,精选有价值的方剂,分门别类,总结出治疗八法,为后世医家采用,使治病之法去芜存菁,简便易行[2]。本文阐述“医门八法”在《伤寒杂病论》中的基本运用及其特点,供同道参考。1 汗法1.1 汗法概论汗法是通过宣散发汗,开腠理,调营卫,使

    亚太传统医药 2022年1期2022-11-27

  • 伤寒杂病论》辨治梅核气探讨
    机张仲景《伤寒杂病论》中记载:“妇人咽中如有炙脔,半夏厚朴汤主之。”唐代孙思邈《千金要方》中则有“治妇人胸满,心下坚,咽中贴贴,如有炙肉的”描述。清代吴谦所著《医宗金鉴》中记载:“咽中如有炙肉,胃中如有痰涎,如同炙肉,咯之不出,吞之不下。”可见历代医家对此病均有深刻认识,尤其是张仲景对该病的中医病机、治疗大法及具体用药皆有详细论述。张仲景认为该类病症病位主要在脾胃,而与肝、肺、胆密切相关,多由饮食不节、情志不畅、外感六淫等因素引起,而核心病机是脾胃升降失和

    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 2022年4期2022-11-25

  • 基于知识元理论的《伤寒杂病论》标引方案与知识表示研究
    景所著的《伤寒杂病论》是我国第一部 理法方药完备、理论联系实际的中医临床著作,包括《伤寒论》与《金匮要略》两本书,被历代医家奉为临证圭臬,也是当今中医人学习与临床的必备之书。在近两年,中医临床专家团队研制的抗疫“三药三方”中的清肺排毒汤,即由来自《伤寒杂病论》的4 个方剂融合而成,临床疗效显著,彰显了经典的旺盛生命力[1-2]。如今,伤寒、金匮已成为两个系统的中医学科,大量伤寒金匮类古籍中蕴含着海量的、高密度的中医药知识和信息,具有非常重要的学术和临床价值

    中国医药导报 2022年30期2022-11-20

  • 伤寒杂病论》中“家”的含义
    下。1 《伤寒杂病论》中“家”的含义家,《说文解字》曰:“家,居也[1]”,最初指豚的居处,后引申为人的居所,后又衍生出不同的意义。《汉书·艺文志》言:“诸子十家,其可观者,九家而已。”这里的“家”指学术流派。家又可以指具有某些专长,或者从事某种工作的人,如《文心雕龙》言:“固已轩诗人之后,奋飞词家之前。”李白《宿五松山下》言:“田家秋做苦,邻女夜春寒。”分别指写词好的人和田间劳作的人。可见,语境不同,“家”的含义不同。《伤寒论》中,“家”的相关词组出现了

    河南中医 2022年10期2022-11-16

  • 伤寒杂病论》应用当归考辨*
    王丽红,刘超,王兴臣,魏陵博1.山东中医药大学,山东 济南 250014; 2.山东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山东 济南 250000; 3.青岛市海慈医院,山东 青岛 266000当归为伞形科植物当归的根,饮片色黄油润,辛香苦温。作为药物首载于《神农本草经》[1]:“味甘,温。主咳逆上气,温虐,寒热,洗在皮肤中。妇人漏下绝子,诸恶疮疡、金创。煮饮之。”《本草经集注》[2]言其:“温中止痛,除客血内塞,中风、痉,汗不出,湿痹,中恶,客气虚冷,补五脏,生肌肉。

    河南中医 2022年8期2022-11-15

  • 基于体用关系辨析《伤寒杂病论》中“热入血室”*
    于张仲景《伤寒杂病论》中。其出现的语境各不相同,有表热已罢而瘀热扰动血分之“妇人中风,发热恶寒,经水适来,得之七八日,热除而脉迟,身凉,胸胁下满,如结胸状,谵语者,此为热入血室也。当刺期门,随其实而取之”。有往来寒热少阳证之“妇人中风,七八日续得寒热,发作有时,经水适断者,此为热入血室。其血必结,故使如疟状,发作有时,小柴胡汤主之”。还有邪热随血外泄之“妇人伤寒,发热,经水适来,昼日明了,暮则谵语,如见鬼状者,此为热入血室。无犯胃气及上二焦,必自愈”[1]

    中医学报 2022年2期2022-11-15

  • 从形神同调探析《伤寒杂病论》心悸证治规律*
    仲景所著《伤寒杂病论》中[1]。本病包括现代医学中各种因素引起的心律失常性疾病,如心动过速、心动过缓、房颤等[2]。《伤寒杂病论》中关于心悸的描述包括“心下悸”“心动悸”“悸而惊”等,其所载方证众多,如“桂枝甘草汤证”“茯苓甘草汤证”“柴胡加龙骨牡蛎汤证”等。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主藏神,主血脉,其生理功能的正常发挥一方面有赖于血液和脉道等有形物质的参与;另一方面,亦有赖于心神的调控。笔者通过研读原文和相关文献,试从“形神同调”角度探析《伤寒杂病论》关于心悸

    中医学报 2022年2期2022-11-15

  • 基于六经方证辨证探析《伤寒杂病论》口干证治*
    效显著。《伤寒杂病论》被称为“医方之组”,其中虽对干燥综合征没有明确定义,但对其主要症状口干、口渴多有论述,病机及治疗方法描述详药尽,对于缓解干燥综合征口干症状多有提示。胡希恕先生是现代杰出的经方学家,他指出《伤寒》六经来源于八纲,六经的实质是按病位分表、里、半表半里,按病性分阴、阳(八纲)而形成的六大类疾病[2],并由此创立了先辨六经,再辨方证的独特的辨证思维体系[3]。先辨六经,即是根据患者临床症状,分析其疾病的病位及病性,从而辨别疾病的六经归属;再辨

    按摩与康复医学 2022年9期2022-11-15

  • 从量效关系探讨《伤寒杂病论》厚朴用药规律
    三虫。”《伤寒杂病论》共有14首方剂含有厚朴。本研究通过分析《伤寒杂病论》含厚朴方剂的组方归经、厚朴剂量、药味数、用水量、剩余水量、单次服用水量、服用次数及厚朴单次用量,探讨厚朴用药的量效关系,从而更加科学合理地指导临床[1]。1 资料与方法1.1 文献来源 宋本《伤寒论》中含厚朴方剂的条文[2]。1.2 数据规范 厚朴组方的归经依据《解读张仲景医学经方六经类方证》进行分类,存在异议的根据其组方及主治特点进行分类[3]。根据考证东汉时期1两=24铢=13.

    世界中医药 2022年18期2022-11-11

  • 基于数据挖掘技术分析《伤寒杂病论》中含白术经方的用药规律
    对于挖掘《伤寒杂病论》用药思路,为中医药新药研发和传承发展提供可靠的理论依据和临床诊疗思维。为进一步明确白术的常用配伍及其组方规律,丰富其用药配伍的理论基础,笔者现归纳整理《伤寒杂病论》中含白术的经方,进行统计分析,客观总结符合中医理论的用药规律,为临床应用经方提供参考。1 资料与方法1.1资料来源根据梳理《伤寒杂病论》30首经方含有白术的经方为研究对象,且纳入有明确药物和药量的内服经方,不限剂型,重复出现的经方只录入1次。1.2经方的录入与核对将已筛选整

    湖北民族大学学报(医学版) 2022年3期2022-10-08

  • 半夏在《伤寒杂病论》中的应用规律探析
    统计,在《伤寒杂病论》中含半夏的经方就有42 首,共涉及20 个篇章72 条条文,可见半夏在《伤寒杂病论》中的应用甚广。鉴于《伤寒杂病论》在我国中医药传承中的重要地位,本文参照朱文峰教授关于证素知识的分类,采用Access 和SAS 软件等数据挖掘技术,从《伤寒杂病论》及其注疏文献中系统梳理含半夏经方的主治证候规律,从而探析半夏在《伤寒杂病论》中的应用规律,为临床更好地应用半夏提供借鉴。1 资料与方法1.1 资料来源 以“半夏”为关键词对《伤寒杂病论》经方

    广西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2年4期2022-08-15

  • 伤寒杂病论》“白术”应用探微❋
    ]37。《伤寒杂病论》有29首方剂应用到白术,张仲景应用白术主要是利小便和补脾气。本文对其两大功效的配伍进行研究,探析规律如下,并供同道斧正。1 利小便湿邪有外湿与内湿之分,所犯部位千变万化,如何祛除湿邪?张仲景在《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等篇章中提出“发汗、利小便、逐水”三大治疗原则。其中,汗法用于祛除湿邪在表者,使饮邪随汗而出[3]。如《金匮要略·痉湿暍病脉证治》曰:“风湿相搏,一身尽疼痛,法当汗出而解。”其经典方剂是大青龙汤、小青龙汤。利小便法用于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22年6期2022-07-18

  • 伤寒杂病论》蜀椒祛瘀生新功效探究
    关键词】 伤寒杂病论;蜀椒;祛瘀生新;张仲景【中图分类号】R222.2   【文献标志码】 A【文章编号】1007-8517(2022)09-0011-03Study on the New Effect of Removing Blood Stasis of ShuPepper on Typhoid and Miscellaneous DiseasesYANG Li1 WEI Dongliang2 TANG Afei1 CHEN Hao3 ZHOU Wen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上半月 2022年5期2022-05-30

  • 基于量效关系探讨《伤寒杂病论》中当归的用药规律*
    通过研究《伤寒杂病论》中含有当归的方剂,探析当归的量效关系及用药规律,为临床实践提供借鉴,从而提高临床疗效。1 资料与方法1.1 研究对象基于宋本《伤寒论》[3](载方113首)和《金匮要略》[4](载方145首)对含当归方剂的数据进行统计。17 首方剂均含当归,其中薯蓣丸、乌梅丸、当归贝母苦参丸、赤豆当归散、当归芍药散、侯氏黑散、当归散为丸散剂,无法对其进行剂量转化,故将此7 首方剂排除于统计分析之外。符合本次研究方剂共10首。1.2 观察项目1.2.1

    西部中医药 2022年4期2022-05-24

  • 基于数据挖掘探讨《伤寒杂病论》治疗呕吐用药规律
    效可靠。《伤寒杂病论》是由医圣张仲景所作,分为《伤寒论》与《金匮要略》。仲景治呕颇具心法,从病因病机到理、法、方、药进行全面且系统的论述,《伤寒论》中呕吐一症不仅散于六经,《金匮要略·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更是首次把呕吐作为独立病症进行专篇论述。笔者通过统计和分析,总结张仲景治疗呕吐的遣方用药及学术思想,以期为中医临床用药提供借鉴参考。1 资料与方法1.1 数据来源本研究以《伤寒论》[2]《金匮要略》[3-4]与《伤寒论选读》[5]为研究对象,将《伤寒杂病论

    中医药通报 2022年5期2022-05-21

  • 建国以来《伤寒杂病论》相关研究著作出版情况初探
    008)《伤寒杂病论》是以论述传染病与内科杂病为主要内容的医学典籍,约成书于公元2世纪末3世纪初,即东汉建安年间[1]。现在流行的一些重要版本有宋本《伤寒论》《唐本伤寒论》《康平本伤寒论》《桂林古本伤寒论》《金匮玉函经》等[2]。《伤寒杂病论》是中医临床医学的基础,向上溯源《黄帝内经》理论思维,向下开启后世学习临床思维基本途径,是我国中医院校开设的主要基础课程之一。同时,其也是古代及现代医家探索疾病,进行中医学习的源泉,具有较高临床实践价值,备受推崇。如何

    亚太传统医药 2022年3期2022-04-01

  • 基于六经辨证的《伤寒杂病论》治痹用药规律探讨
    要意义。《伤寒杂病论》现分为《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两本,其中虽未对痹证提出明确定义,但对痹证症状多有论述,为后世辨证论治痹证提供坚实基础。六经辨证是《伤寒论》的理论核心,《伤寒论》以六经分病,临床上无论外感疾病还是内伤疾病均可用六经辨证,具有辨证迅速、方药精简、疗效显著等特点。其中经方大师胡希恕认为疾病的病位在表、里、半表半里,病性为阴、阳、寒、热、虚、实,因寒热虚实从属于阴阳,故疾病可归纳为表阳证、表阴证、半表半里阳证、半表半里阴证、里阳证、里阴证六种

    吉林中医药 2022年3期2022-03-29

  • 白术和枳实药对在《伤寒杂病论》中的配伍应用探析
    用可见于《伤寒杂病论》第30首和第17首方剂,张仲景对于两药的配伍应用尤为擅长,其配伍应用亦可证其药效拔群。白术可健脾益气,枳实善行气消痞,两药配伍于《伤寒杂病论》中枳术汤与《外台》茯苓饮之中,两方均用以治疗脾虚水停的本虚标实证。在现代临床诊疗中,白术和枳实经常作为药对出现,在治疗消化系统疾病的应用中起着重要作用,从《伤寒杂病论》原文入手,总结白术、枳实用法及功效,结合现代中医临床分析其配伍应用,以期指导临床遣方用药。1 单味药物功效特点1.1白术单味功用

    湖北民族大学学报(医学版) 2022年4期2022-03-23

  • 伤寒杂病论》中“大则病进”思想探讨❋
    所发扬。《伤寒杂病论》对“大则病进”思想多有涉及,本文列举数条来论述进行剖析,为其临床运用提供启发。1 “大脉”“病进”的含义《诊家枢要》云:“大,不小也。浮取之若浮而洪,沉取之大而无力,为之虚气不能相入也。[2]”滑伯仁认为大脉和小脉是相对而言,浮取脉形张扬外显、宽大有余,沉取则大而无力,此为正气虚损而邪气亢盛[3]且预后不良。《脉理求真》云:“大则应指满溢,既大且长,按似少力。凡浮芤洪长,皆属大类……故凡脉大,必得症与脉应,方云无碍”[4],这段论述表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22年10期2022-03-15

  • 伤寒杂病论》中杏仁应用和配伍规律探析
    用杏仁。《伤寒杂病论》是东汉医家张仲景的临床著作,被后世医家称作“方书之祖”,书中所载之方剂也被称作“经方”。《伤寒杂病论》中配伍应用杏仁的经方有麻黄汤、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茯苓杏仁甘草汤、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苓甘五味姜辛夏杏汤、《古今录验》续命汤等共计24首方剂(原为25方,因杏子汤有名无方,故不计入)。本文从用量用法、主治证候、配伍规律三个方面探析杏仁在《伤寒杂病论》中的配伍应用规律,为临床安全、有效地使用杏仁提供依据。1 《伤寒杂病论》中杏仁的用量和

    环球中医药 2022年11期2022-02-11

  • 基于《伤寒杂病论》探讨茯苓配伍应用规律*
    方书之祖《伤寒杂病论》中,用茯苓者36 方,占《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中所载282首经方的12.8%,可见,茯苓是经方中使用频率颇高的一味药物。大多数医家认为,仲景常用茯苓治疗蓄水证、水热互结证、脾虚湿盛证等[2]。药有个性之特长,方有合群之妙用。为发挥茯苓最佳功效,仲景常根据病种、证型及症状,配伍不同的中药。仲景之方用药虽少,然组方严谨。现通过对《伤寒杂病论》含茯苓条文进行统计学分析对比,探讨仲景方中茯苓所主病症及其配伍运用规律,旨在总结、传承医圣宝贵经

    光明中医 2022年1期2022-02-11

  • 从三个角度探索《伤寒杂病论》中论治之“法”的内涵
    姚翠翠《伤寒杂病论》是张机勤求古训领悟医理,博采众方验于临床后,含大慈大悲救君亲黎庶之愿而著成,此书理法方药,煎服护养一以贯之,实为医门准绳。宋朝林亿等人在《伤寒论序》中首言其有三百九十七法[1],然遗憾的是未明指“法”在何处。此后七百年间医家苦苦探索此“三百九十七法”的含义与内容,前赴后继,至清陈修园主张删除王叔和附作,敲定三百九十七条条文,名之为法,其“法”的本质为条文本身,“法”含有“规矩”与“法律”之意,虽有学术争鸣之长,却未尽忠实于原文。钱超尘

    环球中医药 2022年9期2022-01-01

  • 伤寒杂病论》仲景腹诊学术特色探究
    内容,至《伤寒杂病论》将腹诊发展成为一种独特的诊断方法,将望、闻、问、切四诊综合运用于腹部的诊断。张仲景在《内经》的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的腹诊学术创新,对腹诊内容有所补充,扩大了腹诊的区域、增加了腹证的辨证方法,完善了腹诊的内容和诊断方法,并且强调了腹诊的临床意义,尤其是张仲景将腹诊、腹证与病证、方药有机地联系起来,利用腹诊及腹证明诊断、判病性、寻病位、审病因、析病机、定治法、处方药,将腹诊融入到了中医诊疗的全过程,形成了与四诊并重的独特的腹诊体系,并将腹诊推

    环球中医药 2022年1期2022-01-01

  • 伤寒杂病论》“水气结邪”的证治规律探讨
    4 结语《伤寒杂病论》为万世群方之祖,治杂病之宗,其方约而多验,其文简而难通。水气与各类邪气相结合,有着不同的发病原因,有其独特的发展过程、传变规律与治疗原则。观水热互结、水血互结、风水相搏、寒水互结之辨证论治,病去药止、水血同治、攻其所得、祛邪扶正等张仲景的思想处处可循。柯韵伯说:“伤寒之中最多杂病,虚实互呈,故将伤寒、杂病合而参之,此扼要法也。”吾辈学习张仲景之思想,要从大处着眼,提高辨证论治水平和掌握理法方药的治疗规律,求得“虽未能尽愈诸病,庶可以见

    环球中医药 2022年6期2022-01-01

  • 伤寒杂病论》瘥后方方证探索❋
    700)《伤寒杂病论》重视药证与方证。药证是中医临床用药的指征和证据[1]。方证即方剂适应证,是安全、有效使用方剂的临床依据。药证是方证的基础,方证是药证的有机组合。类方有类药治类证,一类方中相同药物的组合药证与此类方的核心方证对应。基于方证和药证,本文以《伤寒杂病论》瘥后方为切入点,发掘瘥后方的核心药物组合,根据核心药物组合的复合药证推导瘥后方的核心方证,以期找到瘥后证用药规律及方证特点,为《伤寒杂病论》类方类证的研究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1 《伤寒杂病论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21年11期2021-12-24

  • 应用《伤寒杂病论》辨治癌症与经方治肝癌举隅
    0405《伤寒杂病论》为汉代医学家张仲景所著,到了宋代才渐分出《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二书。《伤寒论》是论述外感热病辨治的专著,《金匮要略》则是古代中医治疗杂病的典范。《伤寒杂病论》乃我国最早的理论联系实践的临床诊疗专书,针对外感病和杂病的病因、症状、传变和治则,使理法方药贯穿于一体,对临床各科的诊治产生普遍的指导作用,同样促进了中医肿瘤学的学术发展。1 《伤寒杂病论》辨治癌症1.1 突出整体观念与辨证论治特色《伤寒杂病论》倡导整体观念,体现在基本理论和临

    中医肿瘤学杂志 2021年6期2021-12-10

  • 从《伤寒杂病论》看体质因素在中医适宜技术推广中的影响*
    具矣”。《伤寒杂病论》中继承《黄帝内经》中“体质”思想,虽然没有明确体质概念,也没有对临证中各种体质进行分类,现代学者[3]根据六经寒热多少,提出把人体分为“六经人”(阳性体质可为分少阳、太阳、阳明三种;阴性体质可划为少阴、太阴、厥阴三种)、“六人十七质”(即太阳人包括阳郁质、卫强质、营弱质、血瘀质和痰湿质;阳明人包括湿热质、胃强质和肠厚质;少阳人包括枢弱质和胆郁质;太阴人包括寒湿质和气弱质;少阴人包括阴弱质、阳弱质和水气质;厥阴人包括厥热质和厥寒质)等分

    光明中医 2021年11期2021-12-08

  • 伤寒杂病论》痞证治疗整理研究*
    1300《伤寒杂病论》为汉代名医张仲景所著,因时间久远原书散佚,经西晋王叔和辑复,宋代林亿等人校订,形成《伤寒论》流传至今,现以明代赵开美所刻的宋本为主要版本。又有林亿等人根据馆阁残留的一部《伤寒杂病论》节略本《金匮玉函要略方》重新编纂为《金匮要略方论》,现为《金匮要略》,以邓珍本仿宋刻本为主要版本。本研究根据这两个版本的《伤寒杂病论》,从仲景同期和早期的本草学文献角度研究张仲景对痞证的治疗,为临床治疗痞证提供参考。1 《伤寒杂病论》中痞证的概念痞从音否。

    西部中医药 2021年1期2021-12-05

  • 伤寒杂病论》烦躁证治探析
    状,也是《伤寒杂病论》中出现较多的疾病症状,其往往不单独出现,多伴见其他症状出现,其出现往往提示病情进展或病情较重,具有比较重要的临床意义。仲景虽没有专门对烦躁进行阐述,但其在《伤寒杂病论》中有19条条文中出现“烦躁”,笔者收集整理明确提出“烦躁”的具体条文,并按照条文对病机进行探讨,归类整理其治法及方药,以期对临床有所裨益。1 阴阳两虚——温阳摄阴1.1 虚人伤寒误汗素体阴阳两虚之人,每当外感风寒,往往卫外不固,出现虚实夹杂的症状,需要扶正祛邪,如郝万山

    光明中医 2021年24期2021-12-01

  • 伤寒杂病论》失眠药对配伍规律及应用探讨
    结合医院《伤寒杂病论》有“方书之祖”之美誉,其方君臣佐使配伍严谨,药味精当相得益彰,方证相应疗效确切,故所载之方被后世称为“经方”。药对是两味药物在方剂中的配伍形式,在方剂中起着治疗主症或偏症的作用,是方剂配伍特色的集中体现[1]。经典药对多来源于经方,因其配伍严谨而且疗效肯定,为临床常用药对。失眠是临床常见病,一项流行病学调查报告显示,被调查者中失眠人群占比高达31.6%[2];另一项研究提示,老年人群失眠率接近50%[3]。失眠人群数量庞大,严重困扰身

    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1年10期2021-11-30

  • 伤寒杂病论》阴虚证研究概述
    122)《伤寒杂病论》成书于汉代,历经千年,被历朝历代中医人奉作经典,至今依旧能够有效地指导临床实践。它生动描述了外感病及杂病的临床表现及其变化规律,向后人展示了独特而系统的临床思维及处方用药,使六经辩证理论体系得以发展完善。历代医家认为本书“详于寒而略于温”,其对阳虚证的治疗有较为完整的论述,而对阴虚证的论述较少且松散,但独具特色。现概述《伤寒杂病论》阴虚证研究如下。1.“阴虚”的认识阴虚,首次记载于《黄帝内经》,其明文提及“阴虚”就多达11处。但因本书

    医药前沿 2021年7期2021-1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