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杂病论》蜀椒祛瘀生新功效探究

2022-12-14 04:45魏栋梁唐阿飞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2022年9期
关键词:升麻干姜乌梅

杨 莉 魏栋梁 唐阿飞 陈 浩 周 雯*

1.安徽中医药大学,安徽 合肥 230038;2.南京中医药大学,江苏 南京 210000;3.浙江省人民医院,浙江 杭州 310027

蜀椒又被称为川椒,为花椒的一种,辛温之性甚强。蜀椒首载于《神农本草经》,书中称“秦椒”为下品,“蜀椒”为中品,可逐骨节皮肤死肌。

古来书籍对花椒的药用描述众多。汉代《别录》谓其:“散风邪瘕结……开腠理,通血脉……可作膏药。”唐代《药性论》曰:“治恶风,遍身四肢顽痹。”唐代《食疗本草》曰:“灭瘢,下乳汁。”明代《本草纲目》曰:“散寒除湿……通三焦,温脾胃,杀蛔虫,止泄泻。”《本草纲目》记载入药的花椒有秦椒、蜀椒、崖椒(野椒)、蔓椒、地椒等,而以蜀椒为最常用,药性最佳。

古时诸多医书文献中所提及蜀椒功效,多温中止痛、除湿通痹、温阳止泄、杀虫止痒,这些作为花椒常用功效,沿用至今,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其功效的地位也会发生改变,有些被强调,有些则被忽视[1]。当代人生活节奏快、压力大、喜食肥甘厚味,绝大部分人都处于亚健康状态,由气虚、情志、食积等因素导致瘀血停滞,影响身体健康。因此笔者希望通过从张仲景在经方中对蜀椒祛瘀生新功效的运用出发,佐以古人所书相关医案,为当代医家运用蜀椒治疗临床瘀血病证提供帮助。

1 蜀椒祛瘀生新原理

“祛瘀生新”又称为化旧生新、祛腐生肌、祛腐生新、化血生肌等,渐渐发展到更具有抽象性和普适性的一般概念。“瘀”“新”从广义上来说,血瘀、寒凝、气滞、痰浊、食积等都可成为“瘀”,祛瘀基础上人体机能恢复所生新物是“新”,这种治疗学思想顺应了新陈代谢的自然规律。人之气血相辅相生,外可营肌肤,内可养脏腑,局部气血瘀滞,郁则蕴为湿热,久而化为腐,则阻碍新生。祛瘀活血可为局部组织提供血供,对外科皮肤的愈合十分重要[2]。

1.1 祛寒除湿气以祛瘀血 《素问·调经论》云:“血气者,喜温而恶寒,寒则泣(涩)不能流,温则消而去之。”人体创伤处,多有瘀血,欲使其伤处恢复如常,必得调畅其营卫气血,使创伤处得气血濡养。蜀椒能入心、肝、脾、胃、肾经,味辛,尝之舌麻,性温燥,长于温中散寒、祛湿通痹,因此,其辛温行血脉,助行血瘀,使良好的血供为局部创面提供氧和养料,并运走代谢产物,这是创伤成功愈合的基础[2]。此外,随着当代社会经济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多贪饱喜凉易生痰湿,食积而致瘀。蜀椒性温善除湿气,因而能消食积所致之瘀血。

1.2 温阳扶正气以生新血 《素问·离合真邪论》载:“此攻邪也,疾出以去盛血,而复其真气。”强调通过祛除瘀血来扶持正气的治病原理。此处强调的“去盛血”“复真气”,为“祛瘀生新”思想的最早体现[3]。蜀椒性温热,可入心、肝、脾、胃、肾经。心主血脉,入心经可温心阳以推动全身气血之运行;肝主疏泄,木郁达之,蜀椒性主发散,入肝经助肝升达除郁,疏泄有常;脾主运化,胃主腐熟,二者相互表里,且西医认为脾脏为免疫器官,蜀椒温中健脾阳使清阳得升,温胃散寒使糟粕得化,从整体上提高机体免疫能力,使人体正气得复[4];入肾经,与滋阴之药配伍引火归元以补命门之火。《黄帝内经》有云:“正气存内,邪不可干。”《血证论》中言:“瘀血去新血已生,新血生瘀血自去,其间初无间隔……知此,则知以去瘀为生新之法,并知以生新为去瘀之法。”[5]蜀椒温散之性使素体阳气得振,机体功能恢复正常,则新血得生,瘀血自去。

2 蜀椒临床运用

古代医家在选方用药中多次选用了蜀椒。1972年甘肃武威早滩坡东汉土扩墓出土的医简所记治久咳病方、治伤寒病方、治诸爬方、治血疲病方、治百病膏药方等方剂中都用了蜀椒。1973年底从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中出土的帛书《五十二病方》记载治疽病的方剂中也用了蜀椒。《伤寒杂病论》作为方书之祖,在书中6次使用蜀椒来治疗疾病,用量有四两、一两、二合、四分等,但其在各方中所主功效略有不同。

《伤寒杂病论》主要在于其温中散寒与引火归元功效的运用,但其疗效在临床上与其祛瘀生新功效多有对应。笔者欲从乌梅丸、升麻鳖甲汤、乌头赤石脂丸、大建中汤、白术散、王不留行散中,对蜀椒的祛瘀生新功效进行探究,希冀有益于临床瘀血证的治疗。

3 结合《伤寒杂病论》探究蜀椒祛瘀生新功效运用

《伤寒杂病论》有六方中含有蜀椒,于乌梅丸、升麻鳖甲汤中引火归元;于乌头赤石脂丸、大建中汤、白术散中散寒止痛;于王不留行散中温行血脉。可见蜀椒在各方中所起作用各有异同,然其在方中所起作用皆可同归一源,即祛瘀生新之用。

3.1 引火归元,温阳祛瘀 乌梅丸方:乌梅、黄连各500 g,干姜300 g,细辛、附子、桂枝、黄柏、人参各180 g,当归、蜀椒各120 g。乌梅丸在《伤寒杂病论》中用于治疗蛔厥之证,现代学者对乌梅丸的运用已不局限于治疗蛔厥、下利,已将乌梅丸广泛用于临床病证中属于上热下寒、阳虚火郁等寒热错杂者。此方中体现蜀椒引火归元之功,对于下焦寒积,火蕴于上而发的瘀滞之证较为适合。

升麻鳖甲汤:升麻、甘草各6 g,蜀椒、当归各3 g,鳖甲手指大一片,雄黄1.5 g。“阴毒之为病,面目青,身痛如被杖,咽喉痛,五日可治,七日不可治,升麻鳖甲汤去雄黄、蜀椒主之。”仲景所言阴阳毒中的“阴阳”,指的是疫毒在阴分或者阳分。对由毒邪所致的面皶疖痤疥痈恶疮等,亦可用升麻鳖甲汤加减以散邪解毒,活血祛瘀[6]。

3.2 温里散寒,祛瘀生新 乌头赤石脂丸方:蜀椒14 g,赤石脂14 g,干姜14 g,乌头7.5 g(炮),附子7 g(炮)。大建中汤方:蜀椒3 g,干姜12 g,人参6 g。

乌头赤石脂丸中蜀椒与乌头、附子、干姜同为辛热之品,共同起到“益火之源,以消阴翳”的作用。蜀椒色赤入心营血分,为方之引,可引诸热药达病所,视为此方中的“阳中之阳”药。干姜、蜀椒均能温中,然一守一攻,阴阳相得,一劲一荡,温散并行,则寒凝可除,瘀血自祛。当代人生活节奏快,多有暴饮暴食之行,且多喜冷饮,易致食积之证,脾胃纳而不化,久则郁而化热,皮肤表面生出痤疮等疾病。用药宜将蜀椒与其他药物结合使用,寒热并用。

白术散方:白术、川芎各15 g,蜀椒11.3 g,去汗,牡蛎7.5 g。方中蜀椒温血分祛瘀除湿以养胎气,白术健脾燥湿气,牡蛎收敛固涩,川芎疏达气血,共奏健脾燥湿、温中散寒、行血祛瘀之功。加之蜀椒色赤入血分可助行血,入脾胃经,祛除脾胃之瘀血而促进脾胃恢复运化功能,从而运化水湿而安胎,治疗脾虚不运,寒湿伤中之胎动不安、胎萎不长。

3.3 温行血脉,调畅营卫 王不留行散方:川椒(除目及闭口,去汗)22 g,王不留行、蒴翟细叶、桑白皮各75 g,甘草135 g,厚朴、黄芩、干姜、芍药各15 g。金创所伤,多有瘀血,欲使其伤处恢复如常,必得调畅其营卫气血,使创伤处得以气血濡养,王不留行散可活血祛瘀,行气通阳。王不留行散方中蜀椒辛温行血脉,助行血瘀,尽显蜀椒活血祛瘀、通行阳气、祛瘀生新之效,佐以散寒止痛、温行血脉,能够有效地加快皮肤表面创口的愈合。

以上将《伤寒杂病论》中运用蜀椒的方剂分类阐述其祛瘀生新的原理,然自张仲景之后,古人也多次用蜀椒治疗瘀血之证,以下仅以部分医案、方药进行佐证。

4 古方举隅——《千金方》白膏方

白膏治面疥痈恶疮方。蜀椒(一升),附子(十五枚),野葛(一尺五寸)。上三味,咀,以酢渍一宿,猪膏一斤煎,令附子黄,去滓涂之,日三。

面部疥痈恶疮多属瘀血停滞,此方中蜀椒、附子二者同属温性,可温行血气,破癥瘕积聚,调畅营卫,从而使面部瘀滞之旧物得以运行。野葛性平,疗热解表,与蜀椒、附子相互配合,可解面部瘀积之毒素。三味药看似简单,实则寒热并用,表里兼治,平消毒素,祛瘀生新。

5 验案分析

5.1 胃脘痛案[7]姚女。钙铋镁不能治其脘痛,此非药不中的,转可以测验胃粘膜无溃疡之可言,佳象也。考其经过,因痛而吐,吐后其痛稍减,胃粘膜有慢性炎症,自属可能。延胡索15 g,金铃子9 g,土炒党参12 g,白蜜24 g(冲),杏仁24 g,橘皮6 g,川椒目5 g,白苏子12 g(包),半夏15 g,炙甘草3 g。

此案选自《章次公医案》内科胃病篇第三十五则。患者因痛而吐,吐后痛减,章次公认为可能是胃部黏膜有炎症,进食后不能及时消化、吸收,食物在胃中停留时间过长刺激胃壁引起痉挛、疼痛以及呕吐。案中章次公以金铃子散方消炎止痛、活血化瘀,佐以党参、川椒等温中止痛、健脾养胃,半夏、橘皮等和胃降逆。川椒在此方中主要发挥两重作用,一是入胃经活血化瘀,二是性温发散温中散寒止痛。正所谓“不通则痛,不荣则痛”,此方中川椒与诸药相互配合,共奏行气活血,健脾和胃,降逆止痛之效。

5.2 肾厥案[8]肾厥,由背脊而升。发时手足逆冷。口吐涎沫。喉如刀刺。盖足少阴经脉上循喉咙,挟舌本,阴浊自下上犯,必循经而至。仿许学士椒附意,通阳以泄浊阴耳。炮附子,淡干姜,川椒,胡卢巴,半夏,茯苓,姜汁泛丸。

此案选自《临证指南医案》痉厥篇。案中所提“许学士椒附意”指椒附散,载于宋代许叔微《普济本事方·肺肾经病》,主要用于肾阳衰微,肾气上攻之证,其中附子的作用在于补肾助阳,消阴散寒;川椒则入肾补火,引火下行,使肾气不致上攻[9]。乃肾阳虚衰,气化失司,湿浊上蕴所致,病变循足少阴肾经由下及上。叶天士以附子、干姜、川椒等七味药治此病,其主要目的在于将川椒与附子、干姜等药配伍,取其引火归元之用,使肾阳得复,水气得运。

5.3 急心痛案(原为燥伤营络之急心痛案)[8]朱某,重按痛势稍衰,乃一派苦辛燥,劫伤营络,是急心痛症。若上引泥丸,则大危矣,议用金匮法。人参,桂枝尖,川椒,炙草,白蜜。

此案亦出自《临证指南医案》心痛篇,此案中患者邪伤心营,发作迅速。痛证机理有“不通则痛”与“不荣则痛”,患者重按痛势稍减,乃心之经络暂时性缺血、缺氧引起的发作性心痛表现,此证攻劫难施,叶天士采用辛甘化阳之法治之。川椒与人参、桂枝皆可温阳通络,其中川椒、桂枝归心经,可温通经脉、助阳化气、入心行血,从而缓和疼痛,解病之急。

6 结语

张仲景用蜀椒,一取其引火归元,二取其温里散寒。其治法与瘀滞之证有诸多相对应之处,且蜀椒在临床应用中较为灵活,其祛瘀生新功效对于多种瘀滞之证都较为适合。但其生肌功效目前未被广泛开发利用,故笔者基于经方,结合蜀椒的临床应用进行探究,以期实现蜀椒更大的临床价值。

猜你喜欢
升麻干姜乌梅
Efficacy of Wumei Baijiang prescription (乌梅败酱方) on regulatory T cells/ helper T cells Immune balance in mice with ulcerative colitis
HPLC 法测定酒升麻饮片中异阿魏酸的含量
乌梅水泡脚治足跟痛
干姜:温中暖胃的主帅
干姜粉能散寒止咳
干姜粉能散寒止咳
老拉肚子,喝乌梅茶
中药绿升麻提取物可抑制乳腺癌
姜有干鲜,不可混淆使用
长白山地区野生兴安升麻中升麻素的含量测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