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米族
- 普米赋
中国而名正,遂普米族⑭之兴旺。奇哉!普米古昔,姓氏四大支⑮,亲睦居安;邦国沿溯,董氏⑯袭延。当匍匐青藏高原东缘,驯牛牧羊,尽是羌戎本色;继跋涉横断山脉通道,采集狩猎,每常感恩自然。川滇交接之域,宜农宜牧,利祖辈栖居繁衍。民间纺织益兴,服饰品类有异;烹饪但求精致,传统珍肴相延。苏里玛酒⑰醇厚溢香,琵琶肉⑱美食而不厌。守传统释毕⑲是尊,韩规⑳为崇,典籍纷呈,口传浩瀚;祭祀承礼,融融如古,看世事沧海桑田。美哉!普米文化,重天人合一,底蕴昭然:“洪日阿日”㉑吟诵民
壹读 2023年10期2023-12-17
- 扎根土地与生态哀歌
——论普米族诗人鲁若迪基的生态书写
生态作家,云南普米族诗人鲁若迪基值得细论。鲁若迪基1967年出生于云南宁蒗,著有诗集《我曾属于原始的苍茫》《鲁若迪基抒情诗选》《一个普米人的心经》《时间的粮食》等,曾获得第五届、第七届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骏马奖,现任中国作家协会全委会委员、云南省作家协会副主席等职。鲁若迪基的生态诗歌多从普米族文化中汲取精神营养,持守万物有灵论,表达了鲜明的处所依恋情结,同时建立了敬畏生命、惜生护生的生态伦理,对日益迫近的生态危机有着明确的批判意识。鲁若迪基借助生态诗歌呈现
中州大学学报 2023年2期2023-08-07
- 不应该被遗忘的文学先行者
人口较少民族,普米族作家文学是沐浴着改革开放的春风开放出来的鲜艳花朵。它因为迟来的开放而显出格外的美丽,也因为是迟来的开放而开得更加努力。1980年代早期,改革开放的春风给普米山乡带来了巨变,一些被新时代的激情催生的年轻的心,按捺不住内心的激动与喜悦,拿起文学之笔大胆写下对家乡的赞歌,写下新时代里属于一个民族的梦想。于是,普米族文学迎来了她的作家文学时代。他们的作品取材于自己民族的新生活,讲述自己民族的新人新事,抒发自己民族站在新时代浪潮上的情感与理想。他
壹读 2023年7期2023-06-16
- 文化消费语境下的少数民族文创设计研究
计 少数民族 普米族 图形设计 身份认同引言近年来,越来越多人的消费重心从物质消费转向精神消费,在购买实用的物质商品时,也期待商品具有精神文化。文化创意产品(以下简称文创)正是既承载着精神文化,又具有创意的物质商品。当下,博物馆文创、旅游文创,各色IP文创不断兴起,逐步成为人们的日常文化消费。作为多民族国家,少数民族文创这一类别在文创产业中相对较少,且研究大多从少数民族地区旅游开发及设计审美角度出发。由此,本文以普米族为例,在文化消费语境下,补充少数民族文
设计 2022年20期2022-11-08
- 生态民俗传承促进生物多样性保护
——以兰坪县普米族田野调查为例*
甸镇、河西乡对普米族民俗文化进行田野调查。普米族聚居处满目翠绿,遍布幽深茂盛的原始山林,丰富多样的物种生存其间,笔者深受触动。随着调查的深入,了解到普米族民众的生产生活观念和行为模式之后,发现普米族地区良好的生态环境与他们的民俗系统具有深远的联系,理解普米族的文化传承及其对自然生物环境的认知和社会实践,才能探讨地方文化经济与发展诸问题。民俗学和生态学在世界范围内的研究起步都始于19世纪中后叶,民俗学于1846年由英国学者提出,生态学于1866年由德国博物学
文化遗产 2022年2期2022-11-05
- 普米族“吾昔”祭祀礼仪的社会功能探究
正月初七,此时普米族要举行隆重的祭祀仪式,共历时九天,散落在世界各地的普米族人要回家欢度“吾昔”。他们通过祭“水龙”“山神”“年迁”“宗巴拉”“锅庄”和“切叠帕”的形式来祭拜祖先、感恩祖神、崇敬英雄、缅怀历史和感恩父母。长辈们还要通过“切叠帕”带族人追溯从青藏高原到永宁乡比奇村的迁徙路线,通过祭“宗巴拉”来重温佛教与韩规教融合的艰难历程;通过“铁三脚”祭仪来追念七世祖和九世祖带领大家披荆斩棘建设家园的美好景象。“吾昔”祭祀礼仪具有传承信念、教化后代、凝聚本
西部学刊 2022年5期2022-04-08
- 族别识异民族的认同心理机制:来自普米人的证据
”和云南宁蒗的普米族原本是一个民族,语言与藏语不同,近似于羌语、嘉戎语[2];川滇交界的泸沽湖周边的摩梭人,云南的族群被归入纳西族,四川的族群被认定为蒙古族[3];湘西的“瓦乡人”,20世纪50年代被认定为汉族,后来在沅陵被恢复为苗族,迁往重庆酉阳的族群被定为土家族,迁往广西龙胜和湖南城步的族群被定为黎族,迁往保靖的族群被定为瑶族,迁往桑植的族群又成为土家族[4]。又如,珠江源头黄泥河右岸的布依族分别被识别为水族、布依族和壮族[5]。族别识异给被识异民族的
教育文化论坛 2022年4期2022-03-24
- 浅谈普米族劳动歌与生产生活的关系
31)0 引言普米族在我国的五十六个民族之中,是一个人口较少的民族。总人数大概有42861(2010年)人,主要居住于云南省的兰坪、宁蒗两县,丽江、永胜、维西等县也有少许分布。普米族自称“帕米”。一九六零年,根据本民族的意愿,采用“普米”作为统一的族称。从高寒地带沿横断山脉,逐渐向南,过雅砻江、木里河,迁徙到温暖低湿的川滇边境地区,逐水草丰茂之地而居。于公元1523年随忽必烈南征大理而大量入滇,分布于滇西北一带。普米族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羌语支。各个地方语言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21年10期2022-01-01
- 白沙之战:一场被长期误解的战争
——以《葫芦信》与《龙女树》比较为中心
32)纳西族与普米族在地理上一直毗邻杂居,在历史上一直和谐共处,友好往来,在民族文化与习俗上相互影响,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兄弟民族关系。普米族神话里把纳西族视为兄弟。普米族有一句古语流传至今:“巴、纳日知根恨尼”[1],意为普米族与纳西族是一块土地上的人。在丽江、兰坪、维西等地也有普米族与纳西族杂居的情况,历史上相处融洽,友好往来。但自晚清以来在滇西北一直流传着有关纳西族与普米族之间发生过惨烈的白沙之战的传说,甚至把纳西族英雄史诗《黑白战争》附会到上
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 2021年2期2021-12-31
- 普米族图形文化在文创设计中的应用研究*
数民族之一——普米族为例,分析如何打造普米族族图形文化特点结合现代生活的地域性文创产品,保护和传承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内涵,传递普米族的情怀与魅力。一、普米图形文化中深刻的民族内涵最古老的民族有最丰富的文化遗产,普米族的祖先源自上古的羌人,“韩规教”是普米人民的主要信仰,其悠久的历史文明影响着普米族社会生活的很多部分。普米民间习俗与韩规文化相辅相成,普米文化可以说是韩归文化的缩影。韩规教崇尚“万物有灵”,祭天地之鬼神、祭龙神、祭山神和祭“锅庄”等都是其主要祭
大众文艺 2021年7期2021-07-12
- 基于普米族的IP人物形象产品设计研究
才能更好地开拓普米族文创产品市场发展的空间。普米族原称“西番”,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的古老民族,是经过民族识别后由国务院在1961年正式官方认证的一个少数民族。普米族主要聚居在云南省西北部地区,包括怒江州的兰坪白族普米族自治县,丽江市宁蒗、永胜等地,但多数聚居在兰坪和宁蒗地区,与白族、纳西族、藏族、汉族等多个民族杂居。普米族文化传承交流的主要形式是沟通交流、口传心授,他们没有本民族专属文字。服饰的发展受时代文化发展的影响,研究普米族服饰的发展可以更好地了解普
工业工程设计 2021年1期2021-02-26
- 普米族文化的诗意呈现
——评诗集《荒原的祭词》
沽湖畔的80后普米族青年诗人。他的第一部诗集《荒原的祭词》(云南民族出版社2017年6月版),出手不凡,在荣获丽江市文学艺术奖一等奖后,又在云南省文学艺术评奖中获奖。后者这个奖项的获得非常不易,那是在云南省省级文艺奖停评7年后重新开评,作品非常多,在竞争激烈的情况下,能获评委们的认可,十分难得。任何一部优秀作品,之所以优秀,必须在思想和艺术上要有自己的亮点。《荒原的祭词》最突出的就是以深厚的民族文化内蕴显示其特性。一、《荒原的祭词》的获奖,就在于它是一部民
壹读 2020年7期2020-12-06
- 云南纳西族与普米族成人体成分分析
族语言[3].普米族史称“西蕃”(明代以后史书中写作“西番”),又名“巴苴”,1960 年,根据本族人民的意愿,将自称名“普米”定为族名.普米族散居于滇西北的兰坪、维西、永胜、宁蒗等县,与白、汉、纳西、傈僳、彝等民族杂居[4],大分散、小聚居是普米族人口分布的一个特点.普米族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语言,无文字,普米语有南北两大方言,差别大交流困难,现今操普米语的普米族约有15000 人[5].在云南境内,普米族和纳西族同属古羌族后裔[6].纳西族、普米族和
天津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0年5期2020-10-17
- 普米族“四弦舞乐”在“快手”中的传播现状分析
邢芷欣摘 要:普米族是中国人口较少的少数民族之一,其传统的“四弦舞乐”被列为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近年来新兴的短视频媒體——快手因其平台优势和独有的普惠理念为普米族的“四弦舞乐”的传承与传播提供了新的机会。关键词:快手;普米族;四弦舞乐;非物质文化遗产2011年3月,“GIF快手”诞生,2012年,GIF快手转型为短视频社区。现在,快手是一个形式更完备的、运行更规范的,集短视频内容发布、用户交流互动、直播、动态说说发布为一体的社交短视频平台。快手的出现和成
喜剧世界·中旬刊 2020年7期2020-09-10
- 六月,我们相约演绎一首刻骨铭心的欢乐舞曲
之一的怒江兰坪普米族的“情人节”。每年农历五月初五这一天,云南兰坪普米族白族自治县的普米族、傈僳族、纳西族、白族青年男女会穿着节日的盛装,聚集在兰坪县罗古箐的高原草场上。草场边有两棵紧贴在一起枝串枝、根连根、高近三十米的云杉树,被普米人亲昵地称为“情人树”,所以这片高原草场也称为“情人坝”。青年男女们在“情人坝”的大草甸上举行对歌、赛舞、谈情说爱,还可以彻夜不归纵情于山林间,有的私订终身,因此这一天又称为普米族的“情人节”。迷人的普米族“情人节”又被称为“
云南画报 2020年6期2020-06-28
- 普米族丧葬仪式“给羊子”与文本的互文性建构及其意义表达
——以云南兰坪县南松园为例
650091)普米族是古羌族后裔,古羌文化对普米族产生了深刻影响。如:普米族受古羌人影响,崇尚白色、牧羊为业、供奉羊角、召巫送鬼、通行火葬、婚行转房(即兄终弟及的婚姻制度)。古羌民中的普米族先民原居于我国西北的青藏高原,出于自我保存的目的沿藏彝走廊不断向南、向东迁徙。东汉时期(公元58年至公元75年间),以白狼王唐菆为首的部落联盟形成了普米族较为稳定的族群基础,其后普米族群在演进过程中又融合了藏族文化。所以,普米族也在一定程度上受到藏族文化的影响。1961
昆明学院学报 2020年4期2020-01-09
- 基于交互虚拟设计的普米族服饰展示研究
张舰航[摘要]普米族服饰存续境况堪忧,亟待需要数字化的传承与保护方式。而国内现有的数字化传承方式大多集中在文化传播层面,具有用户体验式的交互虚拟展示方式尚未出现。作者试图基于交互虛拟设计的方式展示普米族服饰文化,为普米族服饰文化氛围的营造略尽绵力。[关键词]交互虚拟设计;普米族;普米族服饰;服饰文化[中图分类号]G0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5918(2019)08-0189-02doi:10.3969/j.issn.1671-5918.20
湖北函授大学学报 2019年8期2019-09-02
- 普米族的打跳及其文化传承价值
司马瑞摘 要:普米族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民族,在文化历史、艺术传承上,都有着自己独具特色的价值,普米族的民族艺术,深深扎根于其民族的审美感情中。人类文明和历史的不断进步是由各民族共同创造的,多民族创造了多元化的文化,普米族的文化藝术就是其中之一。关键词:打跳;文化历史;艺术传承;普米族一、普米族的历史、文化背景概况(一)普米族的历史简介云南省西北部地区是普米族的主要聚居区,是一个山区河谷区的横断山区。金沙江与澜沧江由北向南,贯穿全境,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山,
大观 2019年4期2019-08-01
- 云南宁蒗地区摩梭人和普米族人就医方式调查
同时,摩梭人和普米族人的聚集地较近,目前大多数聚居在泸沽湖流域宁蒗县永宁乡,普米族人有什么样的就医方式,摩梭人和普米族人患病时的就医方式有无差异,甚少见研究报道。为了解摩梭人和普米族人患小病、大病及精神疾病时的首选就医方式,本课题组于2016年10月16日至29日对宁蒗县摩梭人和普米族人聚居性最高的泸沽湖流域进行了相关调查。资料和方法资料来源以永宁乡≥15岁的本户籍常住摩梭人和普米族人为调查对象。永宁乡下属6个行政村(永宁村、温泉村、泥鳅沟村、拖支村、落水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2019年3期2019-07-10
- 杨标群:民族视觉识别产业探索者
文 / 和晓普米族的三脚元素“我是个个性极强的人,也可以说是结合传统和现代为一体的人,自认有胆略、够开放,因此养成了不轻易服输的习惯。”2009年6月,普米族创客杨标群在自己的博客里写下了上述这段话,总结了自己的个性特征。在这篇题为《梦,会坠落在湛蓝的天空下吗?》的文章里,杨标群描述了近半年来自己的经历与思考。同时,他还给了亲朋好友们一个回答,回答他为何要舍弃已工作20年的乡镇干部岗位,从兰坪白族普米族自治县通甸乡政府奔到昆明来。他写道,“经过一番激烈的思
今日民族 2019年4期2019-06-10
- 普米兄弟歌飞扬
、次仁多吉三位普米族歌手,他们有着共同的梦想,由此组成了亲密无间的兄弟组合。1月下旬,三人组合中的甲布、扎西与我聊起了他们的音乐。《梦归白狼国》专辑封面山里人1月12日下午,普米兄弟第二张专辑《梦归白狼国》在云南省文化馆内发布,当天在昆普米族同胞正举行吾昔节活动,他们三人向本民族同胞们交出了四年来的成绩单。在简单的介绍之后,三兄弟戴着圆形羊毡帽,唱起了新专辑的《山里人》。“我是山里人,不想知道天有多高;我是山里人,不想知道地有多深……”山里人,是普米兄弟在
今日民族 2019年3期2019-05-16
- 少数民族音乐
张洁君普米族是中国具有悠久历史的民族之一。看名字里,有个“米”字,很多人以为他们是靠耕作为生的吧?其实他们是我国最古老的游牧民族羌族的后裔。普米族中的“米”,是“人”的意思,普米是“白人”的意思,这可不是根据他们族人肤色来说的,而是因为他们自古崇尚白色,以白色象征吉利有关。 重视教育的普米族普米族非常重视对儿童的教育。孩子从幼儿时期开始,就要进行劳动教育、习惯法(族里约定俗成的规定)教育和品德教育等。特别是13岁成年礼上,要对孩子进行教育,告诉他们应该承担
琴童 2019年2期2019-03-21
- 三峡集团真情帮扶普米族精准脱贫攻坚工作
资金帮扶丽江市普米族精准脱贫攻坚,已到位帮扶资金18000万元,其中玉龙县已于2018年10月顺利实现脱贫摘帽。本页所列数据截止到2018年11月普米族聚居区安居房1249户使普米族贫困户告别了土坯房、杈杈房道路硬化215.877千米农村安全饮水142.2千米垃圾处理池9个小组活动场所15个太阳能路灯130盏饮水泵站项目1个花椒280亩烤烟种植560亩山猪580头苹果800亩专业合作社1个资助普米族贫困大学生190名培训基层扶贫干部18名开办普米双语班2个
中国三峡 2019年3期2019-03-19
- 拉垮村的普米古屋
二根木头开始,普米族语称为“给迪拟在”。高约140公分,宽约80公分。按:该房屋在28年前经过重新翻动,有些朽木被裁掉,造成了现在这样多个地方尺寸不一。例如第15和16处。根据老人的讲述,房屋标准的尺寸应该是9米阔,9米长。也有老人讲,堂屋的尺寸就应该是8X9米,整栋屋子就更宽大了。普米族传统古建筑,普米族语称为“金妈给座”,意思是母亲住的九间屋子。原在普米族聚居区较为普遍,现在普米族聚居区内保存很少。在宁蒗县红桥乡的大水沟村委会上拉垮村,90年代末还有7
中国三峡 2019年3期2019-03-19
- 和氏兄弟与他们的新旧宅
最远的一个乡。普米族扶贫干部胡绍山充当司机兼向导,选了条风尘滚滚的老路,沿途坡上蓊郁的松林也蒙着不少的灰。守护和家旧宅的二哥三小时的颠簸后,我们到了托甸村,被引进和家旧宅的院落。和家二嫂是藏族人,捧出自酿的苏里玛,请我们来尝一尝。苏里玛色泽如米水,味道醇厚香甜。和家二哥是普米族人,招待我们走进了这间全乡唯一也是最后一座传统普米民居。这座祖宅,建于清朝,在普米语里叫“金妈给座”,有着和继亮与和继高兄弟俩全部的少年记忆。长大成年后,他们分了家,二哥和继高继承了
中国三峡 2019年3期2019-03-19
- 普米人:家在高原
编辑 | 任红普米族传统居住区老君山 摄影/景灿春普米族传统居住区域地处横断山脉老君山、拉巴山、雪盘山和小凉山腹地,金沙江和澜沧江由北向南贯穿全境,形成高山峡谷、小块盆地交叉相间的地形。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山脉多南北走向。境内群峰峥嵘、江河蜿蜒。纵谷之间山河交错,形成帚状形分布。普米族从定居云南肇始便进入农耕社会。普米村寨宛如一枚枚白色的棋子点缀在群山沟壑间,苍翠的山、碧绿的水,炊烟从绿茵环绕的村庄上空袅袅飘过,鸡犬在篱笆墙的褶皱间悠然觅食,慈祥的白发老阿
中国三峡 2019年3期2019-03-19
- 陵水拾句
鲁若迪基(普米族)风 景海口到陵水只是一行诗的距离乘上去就会显现时间和速度无法带走的韵令你在雨夜用闪电回味生到死只是两个字的距离踏上去就会显现岁月和青春无法偿还的债令你在尽头用死亡回味礁 石浪啊,我在众水里执意等待只是为了一个初心——当你千万里奔涌而来我能给你一个激荡心魂的拥抱戏 猴应该是耍猴是在耍猴中博得人们的欢笑当然,这很不容易所以,只好让猴子露一下身手拿起木制的大刀上来与人“拼杀”甚至让它把一顶绿帽子戴在人头上……其实,当我们耍猴的时候生活是否也在把
民族文学 2018年5期2018-06-04
- 普米族民歌的基本特点及演唱方法
族之多,其中的普米族文化独特,历史悠久。普米人本民族自称为培米、普米、批米、平米,以及普英米、普日米等。“培”之称谓在普米族语言里的含义是白,米的含义是人、是民族。所以普米族人是崇尚白的民族,是白人,他们的先民源于古代氐羌族,唐代称东夷,清代称西番和巴苴。目前,普米族现有人口大约43000多人,主要居住分布在云南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的兰坪白族普米族自治县,丽江市的永胜县、玉龙纳西族自治县和宁蒗彝族自治县等地区。在解放以前的漫长历史文明传承中,普米族在生产生活,
民族音乐 2018年1期2018-04-18
- 普米族医药调查及发展初探
“西番”后裔的普米族,其医药发展对本民族繁衍生存起到了重要作用。但经过前期调研,普米族地区民间医生的老龄现象十分严重,医术高超的民间医生已辞世,健在的医者人中真正有传人的也极少。其民族医药的金华是劳动人民创造的,守住这份遗产是全体人民的事。只有人人都认识到本民族医药传承对人类生存发展的重要性,特少民族传统医药的保护与发展才有良好的社会基础。关键词:普米族;民族医药;传承与发展中图分类号:R2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2349(2018)11-
云南中医中药杂志 2018年11期2018-01-19
- 小丫口 经济、环保、文化一样不落下
,记者发现这个普米族村子还有更突出的亮点:当地的村干部、村民都精气神十足!先看下面的数据:小丫口村民小组有38户152人,全部为普米族。耕地面积214.5亩,人均耕地1.4亩, 2013年,人均纯收入4820元。2016年全村经济总收入174.8万元,人均纯收入11500元。不到5年时间,人均纯收入翻了一番还多。再看几个画面:小丫口村植被覆盖率87%,水系保护完整,村寨依山傍水,自然环境优美;村民居住较为分散,但无论多远,道路均硬化到每家门口;家家都安有太
今日民族 2017年10期2017-12-13
- 瑰丽文化浪涌三江潮
走廊的结合部。普米族游牧文化、白族支系拉玛人的古老文化、傈僳族传统原生文化在这里交汇,不同的语言、歌舞、节庆、服饰、宗教、饮食、居住、风俗习惯和价值观念等共同构成了多元的文化体系,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特有氛围和格局。在浓郁的民族特色和乡土气息中,蕴藏着深邃的思想光芒和情感力量。数十年如一日的基本功训练由工作队创编的大型音乐舞蹈史诗《母亲河》,便是兰坪当之无愧的艺术名片。作为中国舞蹈最高奖项,“荷花奖”被业内人士誉为“专家学术奖”,《母亲河》是全国首部获
今日民族 2017年8期2017-09-15
- 论云南省普米族民间散存韩规古籍文献抢救问题
91)论云南省普米族民间散存韩规古籍文献抢救问题李帅 刘锐凤 邓甜(云南大学历史与档案学院 昆明 650091)韩规古籍文献是普米族文化的精神体现,民族历史发展的考量凭证。但由于历史等种种原因,集中收集起来的韩规古籍文献保存甚少,而民间散存的韩规古籍文献也濒临消失,所以对民间散存韩规古籍文献的抢救成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论文主要针对云南省民间散存韩规古籍文献,通过对其保存现状及面临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抢救措施。普米族 韩规古籍 文献 抢救韩规是普米族
兰台世界 2017年15期2017-03-11
- 抵达未来的声音
位编选的《当代普米族诗人诗选》又要付梓了,可谓好事连连。这是普米文化生活中的一件大喜事。他俩请我作序,我欣然应允。我之所以高兴地答应下来,一来这部诗选是迄今为止中国普米族诗人们的第一部诗歌选集,在中华文学的版图上,具有填补空白的历史意义,能为之做点添枝加叶的工作,非常荣幸;二来作为一个诗歌爱好者,借此机会在第一时间领略普米诗人们的精美诗篇,自己的心田也能得到滋润。这样一举两得的事,我自然乐意为之。在我认为,诗歌最能引起大家的共鸣。因为诗歌与我们的情感有关,
时代名流 2016年5期2016-07-21
- 诗歌让世界知道普米族
的诗性。《当代普米族诗人诗选》这本书的选编出版,展示了普米族诗歌文化的成果,进一步推动了社会主义文学大发展大繁荣,增进民族团结与社会和谐,这是对新时期少数民族诗歌文学成果的梳理和检阅。人口较少民族是中华民族大家庭的重要成员。对其文学的关注有利于少数民族文学生态的真实呈现,有利于"中华多民族文学史"的最终落实。普米族作为人口较少民族之一,因为历史、文化的不同,形成了鲜明的民族特色,普米族诗歌从无到有,健康成长,一大批诗人逐步登上文坛,他们富有时代和民族特色的
时代名流 2016年5期2016-07-21
- 独特的普米族白语西番调
文化馆)独特的普米族白语西番调熊海山(云南省兰坪县文化馆)兰坪一带的部分普米族人在游牧时代由于长期的随水草迁徙,逐渐与白族人居住在一起,或者居住得很近,语言上逐渐被白族人同化,而其生产生活方式却保留着祖祖辈辈保留下来的传统,心理素质上没有被同化。在这样特殊的生活环境中,一种由白族语演唱的,沿用普米族先辈流传下来的歌谣作为乐谱的,源于劳动、源于生活的演唱曲调应运而生了,这就是“白语西番调”。“白语西番调”是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的高雅艺术,它凝聚了普米族劳动智慧
民族音乐 2016年2期2016-07-05
- 鲁若迪基:诗人在这个世界的光应该是多棱镜发出的
普米族主要居住在中国云南省的丽江、怒江、迪庆三个州市,也就是现在的“三江并流”地区。普米族有自己的语言,独特的韩规文化,丰富的民间口头文学。可是,由于没有自己的文字,在中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前,没有自己的书面作家和书面文学。1980年以后,才开始有了自己的作家。在三十多年的创作过程中,普米族的书面文学有了很大的进步,在已举办的十届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骏马奖”评奖里,普米族作家和诗人有七届获奖,文学创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作为普米族作家、诗人中的一员,其实,我
民族文学 2016年8期2016-05-14
- 快乐民族行
,“蜂蜜”们被普米族舞蹈迷住了,不肯离开呢。根据来源的不同,普米族的舞蹈分为生活舞蹈和宗教舞蹈。普米族的传统舞蹈“打锅庄”就属于生活舞,一般是傍晚时分在院子或者场坝上举行。跳舞时,在场地中央燃起一堆篝(gōu)火,因与屋内的锅相似,故被称为打锅庄。锅庄舞舞蹈动作大多反映了耕(gēng)作、狩猎、纺织、洗麻等方面的生产劳动形象。传统的锅庄舞曲有七十二调,但是现在一般只能演奏十几种曲调。锅庄舞舞步刚健明快,热情奔放,动作幅度有大有小,边唱边舞,保留了古代歌、乐
小雪花·成长指南 2015年12期2015-12-28
- 快乐民族行
自治州兰坪白族普米族自治县普米族聚居地,普米族是中国具有悠久历史和古老文化的民族之一。看,普米族的村落大多分布于半山缓坡地带,据当地朋友介绍这是以血缘的亲疏关系各自聚族而居的。村寨之间距离很近,可以炊(chuī)烟相望,鸡犬相闻。各家又自成院落,互为邻里。房屋多为木结构。正房一般长6.5米、宽3米,四角立有大柱,中央立一方柱,称“擎(qíng)天柱”(普米语称“三玛娃”),被认为是神灵所在的地方。屋脊架“人”字形横梁,用木板或瓦盖顶。四周墙壁均用圆木垒砌而
小雪花·成长指南 2015年11期2015-11-25
- 论云南民间散存普米族韩规古籍档案遗产抢救问题
91)一、云南普米族韩规古籍档案遗产散存状况普米族是云南7个特有的少数民族之一,也是云南独特性民族之一。云南省的普米族主要居住在丽江市的宁蒗县,宁蒗县位于云南西北部也是滇川的交界处,在与云南毗连的四川的木里、盐源等地也是普米族世代居住地,但这里不包括被规划为“藏族”的普米人情况。在韩规古籍档案被发现以前人们认为普米族是没有文字的,随着实践的调查与研究,发现普米族是具有少数图画文字的。同时在日常生活里,普米族广泛使用藏文。二、目前韩规古籍档案主要保存在两大主
城市地理 2015年20期2015-08-15
- 兰坪县罗古箐村 密林深处 情人欢歌
地——兰坪白族普米族自治县的罗古箐。这里聚居着普米族、白族、傈僳族、彝族和纳西族等少数民族,各民族和睦相处,文化习俗多姿多彩,水草肥美,牛羊满山,气候宜人,适合夏天避暑。在三江并流地区构成了一条独具特色的风景线……走进兰坪白族普米族自治县通甸镇德胜村委会罗古箐村民小组,一间间漂亮的普米族特色的楼房掩映在雾气中,让村子更添几分秀气,到处是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坐落在罗古箐省级风景名胜区入口处的罗古箐村,紧邻云南众山之祖老君山,海拔2700米左右,村子的四周森林
云南画报 2014年6期2015-03-16
- 云南普米族"给羊子"丧葬文化探究
0222)云南普米族"给羊子"丧葬文化探究郑明钧 阮崇友(云南师范大学文理学院 云南昆明 650222)云南普米族历史悠久,其传统的丧葬仪式一般有两个阶段:一是人死后的开葬仪式,普米语称"毛曾肯'"(给火花)或"苦昔戎肯"(给指路羊);二次是超度仪式,普米语称"戎毕"(祭绵羊)。本文分析了普米族"给羊"、"指路"和"下葬"的丧葬过程,进一步探讨了普米族传统丧葬仪式所蕴涵的民族文化。普米族 丧葬仪式 文化内涵普米族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和古老文化的少数民族,主要
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 2015年14期2015-02-28
- 普米族传统文化中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开发利用
郭跃增摘要:普米族是我国具有悠久历史和古老文化的少数民族之一,在其漫长的历史演进过程中,形成了独特的少数民族文化。这些文化思想对发展社会主义的思想政治教育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不仅有利于丰富思想政治教育的资源,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与针对性,而且有利于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价值。关键词:普米族;传统文化;思想政治教育;开发利用胡锦涛在十八大报告中指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
中学生导报·教学研究 2014年40期2014-10-21
- 普米族传统文化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几点启示
轻重的作用。而普米族又是我国众多少数民族中历史较为悠久、传统文化传承较好的少数民族之一,因此,深入研究普米族传统文化中思想政治教育精华的部分,对当今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有一定地启示作用。关键词:普米族;传统文化;思想政治教育任何一个民族在其发展过程中,都一定程度上会形成具有本民族文化特色的文化传统,普米族也不例外。普米族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创造了形式多样、内容浩瀚博大的传统文化,这些传统文化是沉淀在他们骨髓的具有稳定形态的多层次文化,包括思维观念和价值取向、
中学生导报·教学研究 2014年40期2014-10-21
- 普米族森林管理与保护的习俗研究
——以云南省兰坪县锣锅箐村为例
650201)普米族森林管理与保护的习俗研究 ——以云南省兰坪县锣锅箐村为例刘庆华(云南农业大学,云南·昆明 650201)本文选取云南省兰坪县锣锅箐村为研究对象,在田野调查的基础上,从民族生态学的视角,以森林资源的保护和管理为切入点,对普米族传统文化中有关森林管理和保护的传统知识进行重点分析,重点关注传统知识在森林资源保护和管理中的重要作用。锣锅箐村;森林管理;森林保护;传统知识各民族文化中的传统生态知识是其在千百年的民族历史发展过程中,为适应各自的生态
云南警官学院学报 2014年4期2014-03-11
- 普米族丧葬习俗文化内涵探究
)“给羊子”是普米族独特的丧葬仪式,也是普米族最重视的仪式之一,普米语称“史布融比”或“冗肯”,意为“送亡灵到祖源地方”。相传人死之后,亡灵需要白绵羊引路才能返回祖源地,故有此举〔1〕。学术界目前虽有对“给羊子”的研究,但对其文化内涵探究仍然较少。随着社会生活的变革与民族融合的不断增进,许多传统仪式已失去了原有功能,正在慢慢简化改变,有的已消失殆尽。“给羊子”至今仍是少数普米族地区保留较完整的传统丧葬习俗,并在族群的精神文化以及物质文化的传承上担任着重要角
大理大学学报 2013年8期2013-03-23
- 普米族婚恋习俗的心理解析
和解释[1]。普米族是中国古代氐羌族群的后裔。[2]第五次人口普查中普米族人口为33600人。他们在“万物有灵”的信仰的基础之上建立了人与万物生灵之间平等博爱的和谐生态文化。社会文化对人格具有塑造功能,这表现在不同的文化的民族有其固有的民族性格。[3]普米族居住的三江并流地区(见图1)周围地势险峻、江水湍急、交通闭塞。造成他们与外界交流甚少。长期生活在该区的普米族形成了勇于探索、好胜、敏锐、团结、勤劳、朴实、直率的性格特征。图1 中国普米族居住区分布图民族
红河学院学报 2012年5期2012-07-17
- 普米族的“琵琶肉”
江 余塔山/文普米族的“琵琶肉”浙 江 余塔山/文普米族原来聚居在青藏高原,为青海和甘肃、四川边沿一带的游牧部落。13世纪以后,陆续迁入云南一些较为温暖和水草丰茂的山区、平原,以农业为主,但畜牧业仍占一定比重。他们生产生活的变迁及其饮食文化,颇有特点。普米族的饮食中以包谷(玉米)为主食,但也普遍食用大米、小麦、青稞、洋芋和蚕豆等。他们还用青稞、燕麦做成炒面或用来酿酒,用豆类做豆腐、磨凉粉或用于熬糖。同时种植南瓜、茄子、辣椒、韭菜、萝卜、青菜、西红柿等作为日
烹调知识 2011年28期2011-08-15
- 基于民族文化学的普米族“藏巴郎”崇拜的阐释
李学更在普米族的民族文化思想中,将虔诚赋予了审美境界的至高境地,这可以从他们对“藏巴郎”的崇拜中得以体现。“藏巴郎”,汉语意为“锅庄”,意即安放锅的地方,云南大学的杨福泉教授沿用了汉族人“火塘”的称谓。但是,实地考察后却可以发现,这些称呼的方法,都有值得商榷的地方,因为他们崇拜的并不是“火塘”或者“锅庄”的本身,而是在火塘背后所砌起的平台上的神圣的区域,为了不误读普米族的民族文化思想,不妨沿用他们本民族的语言“藏巴郎”,方能更显其超语义语境下的内涵。因为,
黑龙江工业学院学报(综合版) 2011年6期2011-04-08
- [中国56个民族简介]
普米族 普米族主要分布在云南省西北的兰坪白族普米族自治县和宁蒗彝族自治县等地。四川省木里藏族自治县和盐源县也有分布。普米族人口数约为3万人。历史文献上称普米族为“西蕃”或“巴苴”。“西蕃”原居于青藏高原,系青海、甘肃、四川边沿一带的游牧部落,后逐渐从高寒地带向温暖和水草丰茂的地区迁徙。大约在公元七世纪前,“西蕃”已是当时西昌地区的主要民族之一。元代蒙古军人进军大理时,原居西昌地区的普米族一支加入蒙古军进入云南,定居于兰坪、宁蒗一带。普米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
当代贵州 2011年15期2011-03-09
- 普米族白石崇拜的文化解读
5)白石崇拜是普米族人的宗教信仰,至今仍在普米社会中流行不衰。产生于藏彝走廊特殊地理环境的白石崇拜,反映出普米先民原始宗教信仰的观念,具有普米先民图腾崇拜、自然崇拜、祖先崇拜的多重文化内涵。普米族是我国历史悠久的古老民族。普米族原为古羌人的一支,原系青藏高原一带的游牧族群,后向南迁移至四川越西、冕宁、石棉、九龙、木里、宁蒗一带。13世纪中叶普米族进入云南丽江、维西、兰坪等地。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有33600多人,集中居住在滇西北宁蒗、兰坪两县,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1年3期2011-01-30
- 普米族宗教的文化自觉与和谐
容提要:文章以普米族宗教文化为例进行了分析和探讨,指出:“各美其美”是宗教和谐的前提条件,“美人之美”是宗教和谐的源泉动力,“美美与共”是宗教和谐的运作逻辑,“和而不同”是宗教和谐的终极目标。实际上,宗教文化自觉的历程就是宗教和谐的实践路径。关键词:费孝通宗教文化自觉宗教和谐普米族作者简介:王进,四川大学道教与宗教文化研究所博士;熊永翔,四川大学道教与宗教文化研究所博士。如何保护、传承和发展本民族的传统(宗教)文化,关系到一个民族的可持续性和科学发展,也是
世界宗教文化 2010年6期2010-12-22
- 玉狮场:一个被误解的普米族村庄
普米族村寨玉狮场具有良好的生态环境和保存相对完整的民族传统文化,却至今没有一条道路,被解读为“一个拒绝道路的村庄”。围绕修路的问题,多种话语体系在这里博弈,但真正的主体——玉狮场村民的声音却被曲解、忽视。本文在田野调查的基础上,从文化变迁、利益主体、话语权等角度,对民族地区传统文化及生态环境的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探讨。关键词:普米族话语权利益主体发展人类学作者朱凌飞,云南大学西南边疆少数民族研究中心讲师。地址:昆明市,邮编650091。一、所
民族研究 2009年3期2009-06-30
- 泸沽湖畔的普米情结
可亲的民族——普米族。作者汤格·萨甲博,就是泸沽湖畔的普米人。在这本收集了《远方,有棵相思树》、《黑熊洞奇案》和《野人泪》的中篇小说集中,作者以自己的父母兄妹为描写对象,抒写了与他同甘共苦、生命相依的普米族人。普米族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文化传统和充满传奇色彩的民族,居住在滇、川、藏交界的横断山脉区域。其中,云南省境内的普米族主要分布在今宁蒗、兰坪、永胜、维西、丽江、中甸等地,约有29000人。泸沽湖边的普米族居住在宁蒗县永宁乡的落水村,这个村庄包括半个泸沽湖
中国民族 2004年6期2004-07-05
- 鲁若迪基 玛达米
塘。鲁若迪基是普米族人。他说他是为普米族写诗,这是他的宿命。普米族只有三万人。他写诗,就是普米族写诗。“穿着披毡麻布从刀耕火种/走来/风餐露宿从黎明前的黑暗/走来/看呀/我用手臂掀动狂风巨浪/荡去枯枝败叶无尽的灾难/让十二个民族在新的枝头/吐露心曲”。鲁若迪基身高一米八,黝黑,细眼,鹰勾鼻。他的诗已经获得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奖。他自己也有足够的信心:“只是在静默里学会了/把忧郁的日子/塞进酒壶”的岁月早已过去,“时光的落叶纷纷/如今,我无愧地说/可以远远地
创作评谭 2004年3期2004-0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