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米族的打跳及其文化传承价值

2019-08-01 06:32司马瑞
大观 2019年4期

司马瑞

摘 要:普米族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民族,在文化历史、艺术传承上,都有着自己独具特色的价值,普米族的民族艺术,深深扎根于其民族的审美感情中。人类文明和历史的不断进步是由各民族共同创造的,多民族创造了多元化的文化,普米族的文化藝术就是其中之一。

关键词:打跳;文化历史;艺术传承;普米族

一、普米族的历史、文化背景概况

(一)普米族的历史简介

云南省西北部地区是普米族的主要聚居区,是一个山区河谷区的横断山区。金沙江与澜沧江由北向南,贯穿全境,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山,南北多形成山谷,小盆地交叉相间的地形。普米族在中国历史悠久,文化源远流长。1840鸦片战争后,云南各族人民受统治和压迫,社会经济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仍保留着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完整性和剥削性,呈现出半殖民地的性质。现在,云南西北高原的怒江州兰坪县和宁蒗彝族自治县还居住着普米族,同时在丽江纳西族自治县玉龙和迪庆州维西县也有普米族的分布,普米族是中国古代民族氐羌的后裔,汉文史书称西番、巴苴、普英米、培米等,后统称为普米族。

(二)普米族的文化背景

普米族由于和祖上一起迁移,他们普米族有自己的语言,普米语属使得他们的文化不断融入新的文化,形成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不但有自己的东西,还有其他民族的东西,与其他民族融合产生新的文化。当地的语言差距不大,一般可以互相交谈,而且在普米族聚居区用其他地方语言的人很多,他们生活在一起,对于一些知识交流产生了互通,用藏文字母拼写普米语言,用来记录历史故事、传说和歌曲,但没有广泛传播,然后被喇嘛用来书写经文,现在普米族聚居区大多使用汉文沟通和生活。普米族信仰多种神,他们崇拜自然,崇拜祖先,信仰藏传佛教以韩规教。

普米分布在平缓的斜坡地带,并与血缘亲属的生活在一起,作为一个氏族,同一氏族形成了一个村庄。他们的房子都是用原木建造,看上去都是清一色的木楞房。

根据普米族的古老习俗,十三岁以下的儿童,不论性别,都需要穿亚麻长袍,都要留辫子,女孩在发饰前,男孩在前边和左右各留一辫,不佩戴珠子饰品,在成年礼后才能穿衣裤装。

二、云南少数民族中普米族打跳的特点

(一)云南少数民族舞中打跳的特点

在云南省丽江市玉龙纳西族自治县、永胜县居住着纳西人,他们自称“纳西”,纳西族舞蹈中的打跳不受时间和场地的限制,在结婚、葬礼、盖房子或庆祝丰收的节日,无论是在小庭院还是在宽阔的坝上,只要有一声悦耳的笛声,周围的人群瞬间就可以形成圆圈开始跳舞。从普米族舞蹈中你可以切身感受到民族的强大凝聚力。动作很容易学习,节奏感强,但也注重舞者之间的相互交流和互动,能使整个身体的关节得到运动,加上动作和队形的变化让人们都很容易接受,连外人也很喜爱这种舞蹈形式。

彝族在少数民族居住地区,由于资金等各方面的原因,很少组织比赛项目,只有在传统节日,或者在特别的日子里才会组织这些活动。在民族传统节日中,舞蹈活动都是为了表达自己的感受而举行的。不管男人、女人,还是孩子,要彼此手牵手,围成一圈在场地中移动着舞蹈,这种舞蹈形式历史悠久,结合生产活动,与民族风俗融合。

普米族打跳是以年轻男性和女性为主体的娱乐集体舞,数量不限,只要有空间,有四弦琴、芦笙、笛子就可以跳舞,不受时间地点限制,白天伴着太阳,晚上围着篝火。这与普米族的历史有极大的关系,普米族是一个迁徙民族,在漫长的过程中,普米族自娱自乐,围着篝火唱起歌跳起舞,形成了一种属于自己民族的舞蹈风格,所以普米族的舞蹈属于自娱性舞蹈。

(二)普米族打跳的特点与文化价值

打跳的动作都来源于生活,提取生活中比较常见和熟悉的生活动作,如洗衣、上山、迎客,也有模仿动物的样子或觅食的场景,如小鸡吃米。打跳除了作为原始舞蹈的节庆活动以外,还用于自娱自乐、相互交流和活动身体。它现在还被作为体育活动的健身项目,让锻炼者得到一种身体的解放、心情的调节和情感的体验。

普米族的打跳与其他民族的不同之处,也是他们的特点,在于普米族的打跳幅度虽小,但有单起单落,跺脚,搓步,前、旁、后小幅度撩腿,伴随全身协调性的联合运动。普米族的打跳节奏除了整八拍还有整五拍、整七拍,这都是其他民族舞蹈里没有的。在每一次的打跳中,不同的节奏穿插无规律变化,这也是在其他民族打跳中不存在的,所以普米族的打跳和其他民族的打跳虽都属于自娱性舞蹈,但却极具自身风格特点,颇受人们喜爱。

三、普米族打跳在文化传承中的价值与发展

(一)普米族打跳在少数民族文化中传承的价值

要研究普米族民间舞蹈艺术的文化价值,我们有几个不可忽视的主要问题:首先,要理解“文化”的定义;其次,要分析普米族民间舞蹈艺术与普米族文化的关系;最后,要说明普米族民间舞蹈艺术在普米族文化研究中的价值体现。每一种特殊的普米族舞蹈都有其自身的文化价值和历史背景。不同民族民间舞蹈的文化价值决定着它们的艺术地位。

国内外对文化的定义有多种解释。广义的文化是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的文化指的是精神财富,如文学、艺术、教育、科学等。在汉语中,文化是人文教育的简称。前提是有人才有文化,即文化是人类社会的专有语言。中国早在汉代,就有“文化”这个词,通常被认为是一批封建帝王所用的和启蒙的。

普米族民间舞蹈艺术与普米族文化的关系是相互依存、相互影响和相互促进。首先,普米族文化是普米族民间舞蹈产生的基础和源泉,舞蹈艺术又是多元文化系统中的一种形式。普米族文化是民族民间舞蹈艺术的基础和源泉。普米民间舞蹈艺术的产生是以传统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为前提的。普米族传统文化是它产生的基础,同时,它的内容又反映着普米族传统文化。如果它离开了普米族传统文化,那么它就不可能存在,也不可能在文化事业中占据重要地位。其实,普米民间舞蹈艺术本身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就是普米文化,是一个物质文化层面与心理层面的结合体,是一种文化。它们两者都是一种服务于社会的精神财富。发展普米族文化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收集、整理、保存并开发利用好普米族民间舞蹈艺术文献。

其次是普米族民间舞蹈艺术对普米族文化的作用。普米族民间舞蹈艺术对普米族文化起着保证继承、加速传播与交流、促进发展等作用。我们提倡要保护普米族民间舞蹈艺术,就是看重它对普米族本土文化有继承的作用,这是它的生命力所在。如果没有普米族民间舞蹈艺术文献的记载,多少珍贵的艺术作品和原创资料将逐步被世人遗忘,最后默默消逝,这对于普米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而言是极其可危的。综上所述,我们得出初步的结论是普米族民间舞蹈艺术与普米族文化紧密相关,相互促进。

最后是普米族民间舞蹈艺术在文化研究中的具体价值体现。“一山不同族,十里不同天”,普米族正以具有本族特色风格的民族艺术吸引着国内外许多文化艺术学者。探索普米族传统文化离不开普米族民间舞蹈艺术。通过对普米族民间舞蹈艺术的了解,可以掌握普米族文化心理和民族历史背景。普米族民间舞蹈中具体体现了祭祀型文化、劳作型文化、自娱型文化等不同文化类型。同时,普米族民间舞蹈还承载着普米族艺术截然不同的文化价值,在不同的文化研究中体现出了深远的价值意义。

(二)宗教文化对普米族的影响

宗教文化影响是普米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普米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特征。它在历史上曾起过突出的作用,如许多神话、传说、史诗、古代歌曲甚至音乐,普米族舞蹈的作品是宗教文化的萌芽,通过多种形式和方法保存下来。普米族的宗教文化是研究普米族文化的重要入手点。不管是哪个民族,从一開始就知道作为人的脆弱和有限。因此,人们需要他们的祖先神助,宗教仪式正在慢慢出现。普米族宗教文化有着特殊的社会功能和深远的文化价值。首先,它加强了宗族社会的社会意识,系统依赖于祭祀的仪式来维持,祖先崇拜可以团结人民,能增强普米族人民的民族自豪感和认同感。让普米人在不同层次、不同的认识下,找到和谐社会生活的社会秩序。其次它起到了一定的社会教化作用,如孝敬父母、和睦邻里、友待亲朋。最后它具有心理辅导的功能。宗教文化对个人心理与社会团体相互适应,生存与功能相互整合。普米族的丧葬仪式,会舒缓人对死亡的恐惧,提醒后代控制悲伤,甚至希望美,希望遇到不同程度的减轻人们的痛苦。宗教文化是传统文化中的重要部分,其文化内涵与文化价值不可估量。

四、结语

要传承普米族民间舞蹈,就要尊重普米族的文化创造和文化性格。普米族文化是由千千万万普米族同胞共同创造的,也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普米族与其他民族交错聚居,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互相的学习和交流,形成了普米族文化多姿多彩、原始神秘的独特印象。社会在不断发展,民族文化在不断进步,人类在不断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前进。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过程,是实现各民族经济社会共同发展、共同繁荣的过程,也是实现各民族文化共同发展、共同繁荣的过程。蓬勃发展的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事业,是继承、弘扬和创新中华文化的神圣事业,也是推动和促进各民族文化共同发展繁荣的神圣事业。

参考文献:

[1]郑海.殷海涛.一个民族的脊梁[M].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1995.

[2]杨照辉.中国人口较少民族丛书:普米族[M].北京:中国民族摄影艺术出版社,2007.

[3]杨照辉.普米族文学简史[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16.

[4]政协兰坪白族普米族自治县委员会.普米族[M].潞西:德宏民族出版社,2013.

[5]熊永翔.中国普米族宗教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5.

作者单位:

云南艺术学院文华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