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芷欣
摘 要:普米族是中国人口较少的少数民族之一,其传统的“四弦舞乐”被列为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近年来新兴的短视频媒體——快手因其平台优势和独有的普惠理念为普米族的“四弦舞乐”的传承与传播提供了新的机会。
关键词:快手;普米族;四弦舞乐;非物质文化遗产
2011年3月,“GIF快手”诞生,2012年,GIF快手转型为短视频社区。现在,快手是一个形式更完备的、运行更规范的,集短视频内容发布、用户交流互动、直播、动态说说发布为一体的社交短视频平台。快手的出现和成长,见证了互联网对普通人的赋权,人们可以在这个平台上交流分享自己的生活,而这些分享的主体还包括一些地处偏远的少数民族用户。
普米族是中国人口较少的22个少数民族之一。“四弦舞乐”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是四弦羊头琴和“搓磋”舞的简称,这种“歌舞乐”三位一体的表演是普米重大节庆和结婚时的必备传统形式。现阶段,“四弦舞乐”已被列为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并在兰坪境内得到了较好的传承。本文将以普米族用户最多的短视频平台——快手为例,分析其在普米族“四弦舞乐”非遗传承和传播活动中的作用。
一、快手在普米族“四弦舞乐”非遗传播中的积极作用
(一)文化身份的认同和自我呈现的满足
他人对个体的印象是由于个体的交往和对个体的观察得来的,社会学家戈夫曼认为,人们在进行对自我的呈现时,通常会企图控制自己在他人心中形成的印象,以此来使对方做出符合自己期望的反应,而这一过程通常是通过在语言交流中控制某些内容的出现和无意间流露的神态、动作共同完成的。快手作为一个新型社交媒体,为普米族人提供了一个个人进行自我展现的窗口。
相较于传统媒体中介化、程式化的民族形象建构方式,快手使得普米族个人可以跳脱出传统媒介的传播框架,自由的选择传播内容和呈现角度。满足其彰显个性品位、表达自我的需求。另外,快手的社交属性和“同城”功能将地缘较近的普米族用户聚集在一起,这种社区互动的形式也加强了本民族用户对自己民族身份和民族文化的认同。
(二)“四弦舞乐”传播范围的扩大与传承可能性的增加
快手的短视频和直播功能为民族传统文化可视化提供了平台,生动直观地展现形式突破了传统媒体框架化的呈现,算法的分发和多人对多人的传播模式扩大了传播的范围,更多人的接触和观看也就带来了更大的传承可能。
快手作为一个公开的社交媒体平台,拥有着吸引更多的潜在用户加入直播并进行学习的能力。有吸引力的直封面加上快手官方的引流技术,可以将观看用户达到一定数量的直播或作品推至主页面,让更多的人看到、了解,从而增加其文化传承的可能性。
(三)有利于民族社区影像的记录与保存
快手简单的使用方法为用户提供了拍摄的动机,用户所发布和录制的内容会保存在个人账户的数据库中。正如快手官方所说的“记录每日生活”,普米族“四弦舞乐”传习小组的成员们把自己平日的练习和参加活动时的表演录制起来上传到快手的数据库中,其他普米族用户在参与本民族仪式活动时也会随手拍摄一些自己认为很有传统价值的表演内容,而这些拍摄内容并不是上传完就结束了,他们作为示范和参考的样本会被反复地观看。这种随手拍摄的作品在“四弦舞乐”的传承中起到了文化数据保存的作用,也为民族历史的书写和研究民族文化形式的演变留存了可视化样本。
二、目前快手在普米“四弦舞乐”非遗传播中存在的不足
(一)短视频碎片化传播特点可能导致用户对普米文化认知混乱、片面
现在各类短视频社交媒体为了增加自己的流量都在极力追求传播速度,短视频的“短、平、快”虽填补了用户的碎片时间,但也导致了传播内容的压缩。在快手上的“四弦舞乐”具有更加碎片化的特性,这对不了解的人来说无疑增加了他们的理解难度,也使其不能形成一个整体性的认知。同时,由于网络社区鱼龙混杂,会出现有些人利用民族文化的标签来为自己博取注意力。这不仅会给不熟悉普米族文化的人带来认知上的混乱,也会对普米族的形象产生负面影响。
(二)同质化内容较多,容易引起受众的厌烦
由于快手视频内容的拍摄是个体选择结果的呈现,在多人共同经历的仪式中,用户拍摄的主体内容可能会有很多重复。而且,由于算法的喜好推荐,一个人关注的普米族用户越多,他看到的近似的内容就会越多。这样虽然有利于用户对普米族的仪式和传统的记忆加深,但过多的同质化内容也可能会招致厌烦。
三、结语
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少数民族人民逐渐开始使用互联网,但需注意的是,现代化和电子媒介带来的流行文化有掩盖他们传统文化的趋势。因此,对于少数民族非遗文化的传承与保护比以往更为迫切。快手这类新兴的短视频媒体凭借其自身的平台优势和算法普惠的价值观,以实际应用为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播和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利用信息技术扩大少数民族非遗文化的影响力,保护少数民族的珍贵文化,维护世界文化多样性,不仅是快手,也是当前所有新兴媒介都需要努力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