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米族医药调查及发展初探

2018-01-19 11:45沈宇明郭世民余永琼
云南中医中药杂志 2018年11期
关键词:传承与发展

沈宇明 郭世民 余永琼

摘要:中国民族医药源远流长,各族人民在长期同疾病做斗争的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医疗经验,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格,是我国传统医学的主要组成部份。其丰富的多民族医药文化是中国传统医药宝库中的一颗颗璀璨的明珠。作为“西番”后裔的普米族,其医药发展对本民族繁衍生存起到了重要作用。但经过前期调研,普米族地区民间医生的老龄现象十分严重,医术高超的民间医生已辞世,健在的医者人中真正有传人的也极少。其民族医药的金华是劳动人民创造的,守住这份遗产是全体人民的事。只有人人都认识到本民族医药传承对人类生存发展的重要性,特少民族传统医药的保护与发展才有良好的社会基础。

关键词:普米族;民族医药;传承与发展

中图分类号:R2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2349(2018)11-0081-02

普米族源出我国古代西部的羌戎族群。普米族旧称“西蕃”、“西番”。最早记载“西蕃”的是元代周志中所撰的《异域记》,该书指出“西蕃”是夏商周三代时诸戎”的一支,明代景泰年间问世的《云南图经志书》卷四《蒗蕖州》载:“西番者,即所谓西戎也。”古代羌戎合称或互释,西戎即西羌。西戎、西羌或氐、羌是我国三代时期与“东夷”、“南蛮”、“北狄”并称的西部族群。它历史悠久,分布广泛,影响深远,是我国最早的游牧民族,并且最先分化出了我国最早的农耕部落。东汉许慎《说文解字》释羌条云:“羌,西戎牧羊人也,从羊从人。”甲骨文里的“羌”字,是一驱使奴隶牧羊的形象。《后汉书·西羌传》载:羌人“所居无常,依随水草,地少五谷,以产牧为业”,“多禽兽,以射猎为事”。到了夏代,沿黄河东进的羌人游牧部落弃牧就农,定居生产,成为我国历史上最早的农耕民族之一,创造了最初的华夏文明,孕育了炎帝、黄帝、农神后稷等著名的人物。《史记·六国年表》说:“禹兴于西羌。”大禹是黄帝之五世孙,禹的儿子“启”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国家的缔造者。延至周代,周的始祖—农神后稷的生母姜婊是羌人,羌人在推翻商朝末代暴君的斗争中起了举足輕重的作用。直到魏晋南北朝时期,还有氐羌东进中原,建立氐羌国家,有的甚至远达江南,有力地促进了全国各民族的大融合。

民族医药研究是在少数民族民间搜集、挖掘调查整理的基础上进行的,是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工作。研究内容不仅局限于本民族医药的收集整理,还包括了其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和发展起来的具有本民族特点的文化。包括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饮食、衣着、住宅、生产工具属于物质文化的内容;语言、文字、文学、科学、艺术、哲学、宗教、风俗、节日和传统等属于精神文化的内容。

1 地域分布情况

普米族主要聚居于云南兰坪、宁蒗,其余则分布在丽江、维西、永胜、中甸,以及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境外为缅甸等。普米族现在云南有3万余人,他们大多居住海拔1500~3 000 m的高寒山区和半山区,社会发展水平低下,没有传承至今的文字,所以普米族没有成文史。由于其居住环境的恶劣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普米族主要以“耕山种田”务农。该民族无文字,所以普米族传统医药书籍几不可得,两千多年与疾病作斗争的经验,只凭心传口授,散在民间,较难悉其全貌。通过收集,整理普米族单方、验方、秘方用现代研究方法加以归类整理,有利于对民族医药的抢救保护同时也便于医药卫生人员和广大患者参考查阅。

2 普米族医药现状

2.1 普米族医药历史沿革 普米族历史上曾有少数医生,医术主要是向汉藏医生学来的。由于医疗条件差,患病时多半是请喇嘛念经和达巴打卦、驱鬼等,因此掌握了许多草药知识,掌握了许多治疗疾病的秘方。如外伤流血时,常用柯麻叶子捣拦敷在伤口上,即能立即止血,将从龙草晒干,磨成粉末撒在伤口上,也能止血,患浮肿病或伤口化脓感染时,可采集庆霉根煮水,用以抹擦肿处,可以消肿,将猪下颌油抹于患处,也能消肿。民间医生善于用中医药,比如普米语称之为“忽”的疔疮,分马疔、水疔、大疔、土疔及痱疔五种,对人体危害极大。普米族根据病情采取水煮或酒泡的办法,内服挖耳草(五至七棵)、大血藤(五寸)、小翻白(三至五棵);外敷适量的黄芹韭和南瓜合并研细的粉末,一天换药一次,待肿消后改涂青油调的黄芩粉,大约一周即可痊瘉。用适量乌草捣烂,加水服用,即能打下蛔虫,用菖蒲治腹痛、腹泻,用“沙达尼”山草煮汤或炖肉吃,以舒筋止痛,疗效都很显著。普米人取熊油抹擦头发,每月一次,半年即可治疗少年白头。另外,普米人还善于泡制滋补身体的虎骨酒,鹿茸酒、麝香酒、熊胆酒、鹿胎酒等。除医生外,普米人都掌握有一定的草药知识及治疗疾病的秘方。

2.2 普米族医药现状 目前,普米族地区民间医生的老龄现象十分严重,医术高超的民间医生已辞世,健在的医者人中真正有传人的也极少。年青一代都不愿学习普米族传统医学,除枯燥难学的因素外,关键是民间传统医学、民族民间医生地位还不高,没有良好的生存环境。各地后学者青黄不接的现象也十分严重,不少县市已难以找到热爱普米本民族医技的人员。经过前期调研,普米族民间医生在丽江地区分布较广,兰坪地区分布较集中。民间医生常用药物仅58种、丽江地区仅20种。

3 普米族医药传承的困境及解决方法

随着西学东浙,现代医学模式的不断转变,普米族民族医学受到了西医学及中医学的很大影响,加上自身学科发展的弊端与劣势,导致其在当今社会中的发展变得缓慢甚至停滞不前,因此,我们必须解决制约民族医学现代发展中的瓶颈和问题,并采取应对措施予以保护,促进民族医学的可持续发展。

3.1 普米族民族医学后继乏人 在当今社会科学技术迅猛发展,西医和中医已经占据绝大多数的医疗市场领域,民族医学要想在这样竞争激烈的社会中仍然保持其旺盛的生命力,首先就要保证作为民族医学知识传承主体的普米族民族医的人数稳定。民族医是民族医药知识的传承者、实践者和创新者,他们肩负着民族医学发展的重任,而当前普米族民族医学的发展却面临传承危机,民族医药知识丢失的风险很高。

3.2 传承人老龄化现象严重 民族医学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得到传承也只有传承中才能保证其不断更新和积累的能力。而当今社会,民族医传承人老龄化、高龄化现象突出,民族医学的传承而临危机。

3.3 解决民族医生的职业资格问题 1999年《执业医师法》的颁布使大多数家传的民族医生排除在医疗队伍之外,这严重的打击了他们的自信心和行医热情。为此,建议尽快制定或出台针对民族医职业资格认证的标准。结合各地情况采用当地民族语言出题,注重对经验的考核。将民族医纳入到新农村医疗合作制度中来,对于那些拿到民族医师执业资格证的医生鼓励其在少数民族地区从乡民族医药工作,并对其给予适当的补助或奖励,激发其工作的积极性。选择具有培养潜能,条件适合且具有一定临床经验的青年医生或医学院校的学生,鼓励他们深入到少数民族地区,跟从那些优秀的普米族民族医生学习治疗方法、用药经验等相关的民族医药知识,缓解民族医学的代际传承问题。改善他们的工作条件,让更多的年轻一代积极投身于普米族医药的挖掘、抢救、保护、传承、创新工作中。在普米族医药的保护与发展方面,抓住了人才问题就抓住了根本。

3.4 加强对民族医学文献等资料的保护问题 成立聚居地普米族民族医学文献典籍保护小组,组织工作人员深入到少数民族聚居地区采用文献法、访谈法、田野调查法等收集第一手資料,探索和发掘普米族医学文献典籍档案,并对收集到的资料进行加工、整理、翻译、编纂和出版工作。鼓励当地群众将自己保存的民族医学文献典籍贡献出来,将原来口传心授的传承方法转变为文献化的传承形式,将民族医学知识转变为文献化的文字资料并汇集成册,并制定相应的奖励机制,保护民族医学文献的继承和发扬工作。普米族医学虽然属于医学范畴,但经历史的涤荡,其中也含较多的人文色彩,其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部分。建议在这些地区建立民族医学博物馆,陈列和展出与普米族医学相关的民族药、民族医用器械、民族医学书籍档案等,对一些口耳相传的独特民族医疗技法采用录音。录像等数字化的多媒体技术进行记录并向公众播放,进行宣传,对其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

4 小结

民族医学是我国少数民族在历史上创造和沿用的传统医药的总称,是少数民族人民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在生产生活实践中积累的防病治病的丰富医药知识的实践经验的总结。其是劳动人民创造的,守住这份遗产是全体人民的事。全社会要形成强大的合力,都来关心和支持本民族医药的保护传承工作,只有人人都认识到本民族医药传承对人类生存发展的重要性,对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性,对每一个人的重要性,形成普遍的共识和自觉性,特少民族传统医药的保护与发展才有良好的社会基础。

猜你喜欢
传承与发展
试论如何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
浅淡德宏瑞丽傣族传统舞蹈迦楼罗舞的传承与发展
浅谈贵州地区布依族舞蹈的传承与发展
中国武术文化传承与发展
民族音乐在小学音乐教材中的运用
河北民间音乐历史传承与现代发展
杜尔伯特蒙古族短调民歌探微
信息时代背景下的戏曲传承与发展
河南大调曲子传承与发展新途径研究
现代计算机技术对赣南采茶舞蹈发展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