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普米族劳动歌与生产生活的关系

2022-01-01 19:42和利荣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21年10期
关键词:普米族砍柴歌谣

和利荣

(云南民族大学 云南·昆明 650031)

0 引言

普米族在我国的五十六个民族之中,是一个人口较少的民族。总人数大概有42861(2010年)人,主要居住于云南省的兰坪、宁蒗两县,丽江、永胜、维西等县也有少许分布。普米族自称“帕米”。一九六零年,根据本民族的意愿,采用“普米”作为统一的族称。从高寒地带沿横断山脉,逐渐向南,过雅砻江、木里河,迁徙到温暖低湿的川滇边境地区,逐水草丰茂之地而居。于公元1523年随忽必烈南征大理而大量入滇,分布于滇西北一带。

普米族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羌语支。各个地方语言分歧不大,一般能互相沟通。普米族没有文字,但普米人民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创造了丰富多彩的口头文学。普米族的口头文学,大体可分为民间歌谣和民间故事两大类。

1 普米族人的生产生活方式与歌谣的关系

劳动创造了人。劳动也创造了艺术。在普米族民歌中,有大量的表现生产劳动的民谣。这些民歌所表现的都是普米族特定的生产方式和劳动情景。如普米族曾经历过游猎时代,由于居住环境的缘故,至今仍有打猎活动,便有《狩猎歌》;普米族至今在生产方式上仍然农牧兼并,便既有《放羊调》,也有《打麦歌》,《纺麻歌》;马帮是居住在山里的普米人民的主要交通工具,便有曲调悠扬的《赶马调》;普米多居于半山与河谷地区,农作物以玉米和荞子为主,吃面都要靠手推石磨,便有《推磨歌》。总之,狩猎、放牧、打场、赶马、推磨、砍柴、纺麻……各种不同的生产劳动,都有歌谣去表现它。在普米族的一些劳动中,至今还保留着“歌、舞、乐”三位一体的特殊方式。如打麦伊始,全村人均着簇新的盛装,老年人在场边信手做点小农活,孩子们在场边追逐嬉戏。青年男女配对儿挥舞连枷绕圈打场。“布谷鸟儿声声叫,打麦的时节来到了,麦架下面打麦忙......”随着起伏有致梿枷的挥动,歌声此起彼伏,喜气洋洋。那起伏有致的梿枷,进退不乱的脚步,和着悠扬悦耳的歌声,交响有致,和谐优美,构成一幕幕生动怡人的丰收歌舞。在欢乐的歌舞中,繁重的劳动变得轻松愉悦。这是艺术起源于劳动的活证。正因为有了狩猎、放牧、打场、赶马、推磨、砍柴、纺麻等生活和生产方式,才会有了对应的各类歌谣来反映这些生活生产方式。

2 对具体的劳动歌文本进行分析理解

2.1 打麦歌

“书古山上的杉叶红了,瓦哈山上的香树黄了,瓜布雀子下山来了,比噜雀子叫得欢。普米山乡麦子黄,丰收的喜悦声声脆,打麦的时节到来了,普米老少个个欢。打麦场上歌声起,白场坝上打麦忙,姑娘一排打过来,小伙一排打过去。梿枷呼呼下,麦杆波波跳,打完一场又一场,三天三夜打不完。”

打麦歌内容短小、节奏欢快,用杉叶红、香树黄、雀子下山、麦子黄来体现这是一个丰收的季节,句式排列整齐,麦场上的歌声与梿枷拍打麦秆的节奏融为一体,歌、舞、乐完全融合,姑娘对小伙、梿枷对麦秆,句式和谐融洽,使人可以很直观的想象出打麦热闹的场景;打麦歌中有很多常识供人们学习了解,如杉叶红了、香树黄了、雀子下山了、麦子黄了就到了丰收的季节,对人们认识时间节点有了很好的引导作用。

2.2 砍柴调

“哦嘿嘿,忍巴拉,上山岗,下山沟,山里汉子砍筒子。舞大斧、不怕累,哼号子、增力气,不管官家晌午给什么?天天砍,三个月,山坡上,柴码满,官家赏我一斗粮。哦荷荷,忍巴拉,年年砍,砍到老,山里汉子筋骨硬。”

砍柴调从侧面反映了过去砍柴人的生活场景,调子句式和谐,语言通俗,采用了普米族人日常所用的口语词,如筒子、码满等,用的都是口语词,这样使得砍柴调更加贴近生活,可从砍柴调里知道,普米汉子的砍柴时间之长,传达出一种坚持不懈的品格,在那个以劳动为主的年代,只有劳动了才可以得以生存下去,它让人们从中学习到“坚持不懈”和不怕苦不怕累的良好品格,对孩童和年轻人都起到了教育作用。

2.3 推磨歌

“离别了可爱的家乡,看不见了寨旁的小河。嫁到这难过的地方,全怨爹妈把事做错。不怕这里山高水冷,不嫌这里土地瘦薄,也不是丈夫不爱我,恨只恨家中有个恶婆婆。每天鸡才叫头遍,我就被喊起来推磨。婆婆却象只大老熊,死睡在火塘边烤火。樱桃木是最毒的了,我推的磨把是樱木做。这狠毒的磨把手,天天把我手掌咬破。背岗石是最重的了,我推的石磨青岗石做,这沉重无情的青岗磨,累得我汗珠象雨落。

左推三转麦面细,婆婆喜欢无话说。右推三转麦面粗,婆婆沉脸骂懒惰。婆婆肚子象磨槽,麦面荞面装得多。媳妇肚子象箩筛,筛掉细面装粗壳。麦子一颗颗往磨洞里掉,眼泪一滴滴朝磨盘上落。要问苦媳妇泪珠多少颗?比推了的麦粒还要多。”

过去,在普米族中,妇女地位较低,推磨成了她们一项繁重的体力劳动,推磨歌形象生动地反映了过去普米族妇女从事推磨劳动的艰辛生活,情调深沉,充满着摆脱这种苦难生活的向往精神,这支歌通常是在推磨时演唱的,用它消除自身疲劳。其中有比较贴切的比喻,“婆婆肚子象磨槽,麦面荞面装得多。媳妇肚子象箩筛,筛掉细面装粗壳。”它用实际生活中人们最熟悉的事物来打比,自然质朴,形象生动,贴切得不可更换,强烈的表明了人们的爱憎感情,突出的刻划了人物形象,使人过目不忘,引起强烈的共鸣。

2.4 放羊调

“嘴含绿叶吹几调,吹出心中真情来。不知劳累不觉苦,吹吹唱唱好轻闲。箐水山松来作伴,放羊娃娃不孤单。茶花树上吹绿叶,绿上加绿花上花。太阳落山坡背阴,数数羊儿赶回家。手打一鞭离群羊,口唱一曲放羊调。唱给羊儿要听话,唱给山神要晓得。明天羊儿再上山,山神管羊我悠闲。”

在放羊调中,体现了放羊人悠闲自得的状态,调子句式短小精悍且排列整齐;因为他们是游牧民族的后裔,所以其中也有一丝游牧的味道,用绿叶来吹调子的方式不仅仅在普米人中存在,西南其他很多的民族也会用绿叶吹调子;放羊人用放羊调来排遣放羊时无聊的时间,也通过唱放羊调来表达自己那种想要轻松自由的生活的愿望。

2.5 四季歌

“布谷鸟从南方飞来,翅膀下带来了热燃气。春天来了,气候温和,人们开始忙着播种庄称。夏天草木繁盛了,人们忙着薅锄庄稼。小伙与姑娘的木叶吹得多欢快啊!遍山勃发的嫩树叶是青年人的伙伴。大雁从北方飞来,翅膀下带来了冷气,包谷洋李和荞子都熟了,人们喜悦地忙碌看收获。冬天枯黄的树叶是老年人的伙伴,人们忙着积肥作好耕作的准备。家家户户打响了庄稼鼓,庆贺今年的丰收,预祝来年的顺利。”

四季歌分别讲述了春夏秋冬四个季节到来时的明显的特征和人们播种的忙碌和收获的喜悦,在四季歌中,也用了比喻的手法,把老人比作秋天的黄叶,把年轻人比作春天的嫩芽,比喻新颖而又贴切。

3 普米族劳动歌的艺术特征

3.1 具有浓厚的普米族生活色彩

过去在普米族地区,每当秋季来临之时,以村落为单位或富有人家请一些身强力壮的汉子到山上砍柴,一般要砍三个月,备好这一年所烧的柴禾为止,反映了过去普米族砍柴人的生活情景,通过砍柴调可以看出;因为普米族人农牧兼并,在日常生活中少不了农耕场面与放牧情景;在普米族人的生活当中,宗教也占了一定的地位,所以在劳动歌谣中也会体现出一丝宗教色彩,当然在其他歌谣中体现的普米族生活色彩也很丰富,在这里主要讲的是在劳动歌中所体现的普米族生活色彩。

3.2 善用比喻的艺术手法

在劳动歌中,运用了新颖而又贴切的比喻;比喻,能使歌谣的语言变得更加形象生动,可借景抒情,表达内心各类强烈的情感,用实际生活中人们最常见的事物进行打比,比体与喻体之间是相通的,因此使得歌谣更具艺术魅力,更富于浓郁的民族特色。比喻贴切、形象、生动,在第二个章节中有具体的使用了比喻的艺术手法的分析,比喻艺术手法的使用,使得劳动歌更加有趣生动。在劳动歌中,不仅使用了比喻的艺术手法,同时也用了拟人的艺术手法和其他的艺术手法,在这里就着重讲比喻。

3.3 口头语言艺术的清新朴素

普米族劳动歌谣,体现了劳动人民口头语言艺术的特点,丰富多彩,生动活泼,富于表现力,如上文的砍柴调和放羊调等都可以感知到朴素的口头语言,“不管官家晌午给什么?天天砍,三个月,山坡上,柴码满,官家赏我一斗粮。”它就是很朴素的在日常生活中能够用到的句子,显得那样朴实,更多的是生活景象的实照,读来亲切自然。

4 普米族劳动歌在生产生活中的作用

普米族劳动歌在生产生活中的作用是多方面的,一是可以通过唱劳动歌来协调劳动节奏、统一劳动动作,如打麦歌中就有“姑娘一排打过来,小伙一排打过去”的句子,这样可以很好的统一劳动节奏;二是可以通过唱劳动调子来排遣无聊的时光,如放羊调就是最好的例子;三是可以通过唱劳动歌来表达心中的爱恨之情,如在推磨时演唱的推磨歌,以助消除劳动带来的疲惫之感。除此之外,因为普米族劳动歌与生活息息相关,其内容就是生活的点滴,所以普米族劳动歌可以让更多的人了解普米族群众的劳作方式与生活状态。

5 结语

民间歌谣是叙事和抒情的一种韵文演唱形式,是民众表达情感最为便利和快捷的歌唱传统。它是广大民众集体创作的口头诗歌,是一种具有特殊的节奏、音韵、叠句和曲调的口头艺术形式,它直接反映了人民大众的现实生活、思想情感和心理愿望。普米族的劳动歌作为民间歌谣中的一类,也反映了普米族人民的现实生活和思想感情,它是普米族群众共同创作的口头诗歌,是普米族群众的智慧结晶。每个民族的每种歌谣都有其重要的作用,都与各族人民群众的生活密切相关。希望我们每个人都积极地去了解本民族的各类歌谣,与此同时在歌谣中了解本民族的生活色彩,密切关注民族文化。

猜你喜欢
普米族砍柴歌谣
小马砍柴
幸福歌谣
春天的歌谣
放羊的故事
放羊的故事
普米族医药调查及发展初探
浅谈普米族民歌的演唱风格与技巧
普米族传统文化与资源管理方式对当地森林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普米族韩规文及其古籍概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