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绝对贫困”向“相对贫困”转变的哲学意蕴

2022-01-01 19:42周德红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21年10期
关键词:农村发展

周德红 曾 璇

(东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上海 201620)

改革开放四十年来,我国的扶贫治理工作取得了巨大成果,创造了人类减贫史上的“中国奇迹”,但在2020年已经实现如期实现解决绝对贫困后,我们的贫困问题并未全部解决,中国共产党的扶贫工作将贯穿整个社会主义初级阶段。2019年,习近平总书记在系统地考察了我国当前脱贫攻坚工作整体形势、深入分析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面临的困难和问题基础上,提出要“建立解决相对贫困的长效机制”。由“绝对贫困”向“相对贫困”的转变是根据新时代我国发展的实际提出的具体要求,是在我国扶贫工作的不断实施中基础上的完善的最新发展,其提出具有丰富的哲学内涵,既反映着时代精神,又彰显着非凡的哲学智慧。

1 实践的唯物主义——坚持实事求是

由“绝对贫困”向“相对贫困”的转变体现了实践唯物主义,坚持实事求是的观点,是马克思实践的唯物主义理论逻辑与我国基本现实逻辑相结合的产物。改革开放40年,我国的扶贫工作、扶贫思想、制度和体系始终根植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与中国的现实紧密联系,坚持实事求是,一步一个脚印。2013年,习近平首次提出了“精准扶贫”的重要思想,突出强调了在实践中落实精准扶贫时,要把实事求是原则当做政策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明确坚持了要从我国的具体实际出发来逐步制定完整的、系统的精准扶贫方略。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扶贫工作,根据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具体进程出发,以实事求是为基本原则,不断完善脱贫攻坚的政策体系和政策内容,以此不断精准解决贫困问题的措施,如期在2020年实现了全面脱贫的胜利。

以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为例,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作为全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区,由于地理位置偏僻,少数民族人口较多,青年劳动力流失严重等原因使得当地多年来经济发展停滞不前,被国家列入重点精准扶贫地区。在多种扶贫政策的支持下,自2007起,凉山彝族自治州城镇和农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呈逐年上升趋势,2016年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达到17218元,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达到5538元,实现了“一步跨千年”的逆转。但是,凉山彝族自治州贫困县较多,贫困人口构成较复杂,在教育、住房、医疗、社会保障等方面依旧落后,历史遗留下的贫困问题还有很多阻碍着当地经济的发展。2017年,自然资源部针对凉山彝族自治州乌蒙山片区专门出台了《关于支持凉山彝族自治州扶贫攻坚意见的函》《关于支持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的意见》等一系列超常规、含金量高的特殊支持政策,以此帮助大凉山人民脱贫,大凉山经济发展。在国家和当地政府的推进下,这些政策全面落地开花,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效果。到2018年年底,凉山彝族自治州全州累计减贫65.9万人,贫困发生率降至了7.1%。随着扶贫开发的不断推进,2020年2月18日,凉山彝族自治州木里、盐源、甘洛、雷波4个县宣布退出贫困县序列,基本实现了解决“绝对贫困”的目标。但是,退出贫困县的序列不代表着全部问题的解决,我国未来政策会针对今后的大凉山的实际情况做出新的调整。在后脱贫时代,将针对大别山的薄弱点,从基础设施到产业发展,从新居建设到生态治理,从教育医疗到社区服务都会继续得到真金白银的政策的支持,未来,这片“最后的堡垒”将会被完美攻下。

要认识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需要解决“相对贫困”问题。因此,重视相对贫困问题的出现并进一步探索解决该问题的实践路径才能为建设现代化强国积蓄磅礴力量。在十九届四中全会上,我们党和国家基于中国实际的基础,坚持了实事求是的观点,已经认识到在消除绝对贫困后不意味着贫困问题的解决,看到了解决相对贫困问题的重要性,提出了解决“绝对贫困”向“相对贫困”的转变。这一重大认识的提出是随着扶贫开发的推进,在过去针对贫困问题解决方案的衍生和发展,是深深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最新产物,并将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不断焕发生机与活力。

2 唯物的辩证法——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

“木桶原理”就体现了系统性,告诉我们整体中缺少哪一部分都不行,同理,在实践中,解决贫困问题落下哪一方面都不行。不仅要注意到不能把收入这一个简单地经济指标当做脱贫的唯一标准,要用综合的思维认识事物,清楚把握医疗、教育、卫生、社会保障等方面在解决贫困问题时的重要性,更加注重低收入、低学历人口在健康、教育、技能、住房安全等方面的发展需求,认识到脱贫路上缺少哪一块短板都不行,同时,更要注重农村和城市之间、地区和地区之间的差距,坚决做到“决不能落下一个贫困地区、一个贫困群众”①。由解决“绝对贫困”向缓解“相对贫困”的转变,就是在2020年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的基础上,及时转变扶贫工作的目标和方向,做到“对症下药”和“全面开花”,尽快建立起一套更加科学合理且符合中国实际的解决相对贫困的制度体系。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变为人民日益增长的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说明在我国在经济社会的发展过程中,还存在着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在某些方面难以完全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这就要求我们要更加注重全体人民的利益,更加注重全面均衡的发展,进一步的重视并解决相对贫困问题。在2020年1月2日发布的2020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抓好“三农”领域重点工作确保如期实现全面小康的意见》中,在提到要“对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补上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短板”②中就对加大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提高农村供水保障水平、扎实搞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高农村教育质量、加强农村基层医疗卫生服务、加强农村社会保障、改善乡村公共文化服务、治理农村生态环境突出问题八个子系统提出了具体要求。可见,由解决“绝对贫困”向“相对贫困”的转变需要从这八个具体方面出发全面的系统性的看待贫困问题,最终达到全方位的减贫效果,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

在经济发展过程中,面对东西地区发展不均衡,部分地区经济发展缓慢的情况,习近平总书记提出重点在增长和发展中有效解决区域均衡相关问题,采取产业贫困相关政策,对经济落后的地区特殊的政策照顾,结合“西部大开发”战略,拉动区域经济增长。在西部地区得到了发展以后,国家的扶贫政策朝着贫困村和贫困户下沉,通过精准扶贫,针对不同地区的致贫原因,选择符合该地区实际情况的扶贫战略,以达到系统优化的目的。由判断贫困指标从单一到多维的提升,从“先富带动后富”到有效解决区域间的不平衡问题,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在进入新时代解决贫困问题时坚持了整体的大局观念。在实践中运用系统的科学理念,掌握了系统优化的方法,有助于新时代未来贫困问题的全面解决。

3 客观的辩证法——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

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现象是运动发展的,而事物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首先,事物的发展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变化而向前前进的。由解决“绝对贫困”向缓解“相对贫困”的转变首先就蕴含着事物发展具有前进性的原理。其次,唯物辩证法肯定发展的基本方向是前进、上升的运动,但这并不意味着发展中的上升、前进是绝对的、直线式的,事物发展也具有曲折性。对于贫困问题而言,由于贫困具有多维性、动态性和成因复杂性等特征,中国共产党解决贫困问题必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由“绝对贫困”向“相对贫困”的转变,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坚持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认识到了贫困问题的长期性和艰巨性,从而有充分的思想准备更好地接续推进新时代发展。

由于相对贫困是相对于绝对贫困而言的,在新时期,相对贫困会以一种更加隐蔽的方式长期存在,所以要认识到解决相对贫困问题不可能一帆风顺,也不可能一蹴而就,如何巩固脱贫成果,防止返贫,是后扶贫时代我国经济发展必须考虑的一个重要方面。这就要求中国共产党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必须在这个过程中,充分估计未来发展的长期性和复杂性,不能急于求成,减少和防止贫困人口返贫。进入新时代,我们面对的困难的复杂度、敏感度和艰巨度会越来越大,然而,困难越是多、阻力越是大,越要克服那些畏首畏尾的保守思想,总结脱贫攻坚的经验和教训,避免走弯路,拿出“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勇气,大胆去做,真正有效解决相对贫困问题。

注释

① 习近平.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四川代表团的审议[N].人民日报,2017-3-9(1).

② 习近平.中共中央国院关于抓好“三农”领域重点工作确保如期实现全面小康的意见[N].人民日报,2020-2-6(1).

猜你喜欢
农村发展
农村积分制治理何以成功
“煤超疯”不消停 今冬农村取暖怎么办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提高农村小学习作讲评的几点感悟
从HDMI2.1与HDCP2.3出发,思考8K能否成为超高清发展的第二阶段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四好农村路关注每一个人的幸福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会”与“展”引导再制造发展
赞农村“五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