耶稣会

  • 克罗地亚耶稣会士邬若望生平行事考略*
    彭裕超克罗地亚耶稣会士邬若望①邬若望的名字在不同语言的史料中有多种写法,如:Ivan Vreman、Ivan Ureman(克罗地亚语),Gioanni Vremano、Giouanni Vremano、Giovanni Vremano(意大利语),Joannes Ureman(拉丁语),Joao Ureman(葡语),Jean Ureman(法语),Johann Ureman(德语),以及荣振华(Joseph Dehergne,1903 —1990)提到

    国际汉学 2023年3期2023-09-04

  • 利安当与“中国礼仪之争”*
    宽容中国礼仪的耶稣会分别向罗马教廷陈词辩争;1684 年随着巴黎外方传教会大举入华,同样基于信仰虔诚的唯灵论要求,他们代替托钵会士,一跃成为反对在华耶稣会适应政策的急先锋。而同为法籍来华传教士的外方传教士与法籍耶稣会士之间的猛烈交锋,更是将“中国礼仪之争”问题引入法国,并藉由1700 年巴黎大学神学院开始审查中国礼仪问题,使法国成为礼仪之争后期欧洲另一争论的主战场。a关于法国传教士将“中国礼仪之争”带入法国的全过程,参见谢子卿:《中国礼仪之争和路易十四时期

    国际汉学 2023年2期2023-04-07

  • 评《从邂逅到相识:孔子与亚里士多德相遇在明清》 *
    传与西学东渐。耶稣会士在西方哲学和宗教的影响下理解中国文化,“翻译”儒家经典,将中学带回欧洲,形成“中学西传”的文化现象,同时也使用儒家概念,将反映西方哲学和宗教的西书“翻译”成中文,引入中国,形成“西学东渐”的文化现象。中学西传与西学东渐是明清之际中西交流的一体两面。梅氏认为:“中学西传与西学东渐在思想上具有许多一致性,耶稣会士相信儒家思想和亚里士多德主义之间不存在根本性矛盾,二者可以发生哲学对话,甚至互补。”(1)梅谦立:《从邂逅到相识:孔子与亚里士多

    国际汉学 2022年1期2022-11-22

  • 教谕与记忆术:里帕《图像手册》版本流变与耶稣会学校发展
    《图像手册》与耶稣会学校的发展与扩张有关,它很有可能是一本耶稣会学校用来传达教谕、训练学生记住道德要义的参考书,而非目前学界所认为的,仅是艺术家必备的图像参考手册。1922年特伦托大会之后,法国著名美术史家埃米尔·马勒[Emile Mâle]在罗马研究教堂中的基督教图像时,重新发现了里帕《图像手册》的重要价值,虽然在他最著名的著作中,他主要参考的是博韦的樊尚[Vincent of Beauvais]的《大镜》[Speculum Majus],没过多讨论里帕

    新美术 2022年4期2022-09-22

  • 耶稣会士在清前期欧洲使团来华中的角色
    .03.012耶稣会传教士于17世纪初进入北京,在晚明时期的中西文化交流中扮演了重要角色。清朝建立之后,耶稣会士主要借助于其在历法、西学知识、火器制作等领域的独到能力,以及对欧洲语言文化、风土人情的熟悉,得几代皇帝信任、倚重,从而得以在清前期历史,尤其是中西交往史中扮演多种重要的角色。学术界对此已有诸多研究,其中对耶稣会士在清朝与欧洲国家官方往来和中俄边界谈判中充当翻译和顾问的作用,以及耶稣会士受清朝皇帝派遣出使欧洲等问题的研究,尤其引人注目。但是学者对其

    古代文明 2022年3期2022-07-09

  • 索隐派的代表人物白晋沉寂研究
    四派出的法国籍耶稣会入华是在华耶稣会历史上重要的事件,也可以说是从1583年利玛窦入华以来中西文化交流史上的重要事件。教廷所确定的葡萄牙在中国所拥有的护教权开始受到法国的挑战①。1664年法国东印度公司成立,法国在远东的扩张就随之展开,巴黎外方传教会(Missions étrangères de Paris, M.E.P.)在暹罗成功立足后,为法国向中国派出传教士提供了基础。1687年由洪若汉、白晋、张诚、李明、刘应所组成的法国来华耶稣会未从里斯本出发,而

    甘肃社会科学 2022年3期2022-06-20

  • 17 —18 世纪耶稣会士中国报道在英国的传播*
    成果,肯定了以耶稣会士为主的天主教传教士向欧洲传递中国消息时起到的关键作用,但却过多集中于英国的中国形象或中国观的塑造上,而对耶稣会士著述在英国的传播情况关注较少。从16 世纪30 年代开始,以英格兰为主要阵营的英国掀起了一系列宗教斗争和教会改革运动,并确立了新教的正统地位。作为反罗马教廷和天主教的主要阵营,英国如何评价和接受那些效忠教皇,并被视为教皇“军队”的耶稣会士有关中国的著述,值得探讨。17 —18 世纪,耶稣会士的中国报道陆续被翻译成英语出版,而

    国际汉学 2022年4期2022-02-24

  • 从罗马耶稣教堂到北京南堂:作为一种范式的“耶稣会风格”教堂研究
    一丹0 引言自耶稣会成立起,耶稣会士就奔赴世界各地传播天主教教义,并在各地建立分会,建造教堂。耶稣会的第一座教堂是位于意大利罗马的耶稣教堂(Church of the Gesù)1),随着耶稣会传教事业的发展,他们的活动范围迅速扩大到意大利之外,欧洲的法国、德国、葡萄牙、西班牙、比利时,亚洲的印度、日本、中国等国家都有16-18世纪耶稣会士建造的教堂[1]。耶稣会16世纪末进入中国,是17-18世纪中国甚至亚洲天主教传教事业的核心力量。自1601年利玛窦抵

    世界建筑 2021年11期2021-11-26

  • 巴尔托利《历史汇编》中国部分的资料来源*
    ,巴尔托利还是耶稣会的官方史官,他的《耶稣会史:中国卷》 (Dell’Historia della Compagnia di Giesv, La Cina, terza parte Dell’Asia,1663)是研究16—17世纪中西文化交流史的“重要参考文本”(3)张西平主编:《中外文学交流史(中国—意大利卷)》,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15年,第150页。,徐宗泽、方豪等学者都利用过这部著作,比利时学者钟鸣旦(Nicolas Standaert)则

    国际汉学 2021年2期2021-11-25

  • 徐家汇的“外国人”:《中国通讯》(Relations de Chine)中逝者们的故事
    家汇地区的中外耶稣会士们扮演了重要角色。目前研究中偏重外籍耶稣会士来华后的传教事业,对其背景的研究较为零散,尤其是其出身、专业、教育等资料并不多,甚至只能凭借留存的只字片语,加上想象的成分进行叙述(2)史静寰:《谈明清之际入华耶稣会士的学术传教》,《内蒙古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3年第3期,第75页。。一方面,这导致了对人物的描述有时存在“张冠李戴”的错误。如《徐汇区志》中记录《中华帝国自然史》的作者韩伯禄(Pierre HEUDE)“通物理”

    上海地方志 2021年3期2021-11-04

  • 徐家汇藏书楼的前世今生
    7年3月,法国耶稣会传教士南格禄委派司铎梅德尔来沪考察,建议首选徐家汇为耶稣会院所在地,其意有二:一是此处毗邻法租界,可获得租界当局对传教保教的支持;二是徐光启及其族人多皈依天主教,具有一定的宗教基础。按照1844年清政府与法国所签订的《黄埔条约》规定,法国人可以在通商口岸建造教堂和墓地,同时清政府有保护教堂的义务。因此,司铎梅德尔在徐家汇建造耶稣会院的提议并没有受到多少阻碍,很快就付诸实施了。他聘请西班牙籍耶稣会士范廷佐设计图纸,并先后建造了耶稣会院、会

    百科知识 2021年6期2021-03-30

  • 从文化适应到文化自觉 ——论晚明来华耶酥会士的身份演变
    引言在早期来华耶稣会士的传教史研究中,两次易服及其带来的身份演变是研究的热点。关于传教士易服的研究大体可分为三个阶段:一是考证易儒服的时间、地点、动因等史实[1];二是关注传教士的两次易服,肯定第一次易服(从中式普服到僧服)的重要性,认为两次易服本质上都是文化适应策略的反映[2];三是将传教士的易服事件置于明末中国社会和东南亚传教区的复杂历史语境中加以分析,全面探究易服的历史动因及由此带来的影响[2]。现有研究已明确明末来华耶酥会士从“西僧”到“西儒”的转

    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学报 2021年1期2021-01-14

  • 上海徐家汇藏书楼西书之来源*
    方事物的好奇。耶稣会传教士从1600 年左右便有组织地来到中国,直到18 世纪的尾声才告一段落。在他们的实例中,这些书籍是西方文化无言的,然而又是雄辩的使者。与其他修会如方济各会的传教策略有所不同,耶稣会的书籍运到中国基本不是个别或个人携带几卷书籍而已,而是一种精心安排的结果,是一个完整计划的组成部分。这开始于1611 年龙华民(Niccolo Longobardo, 1565—1655)发起的一项卓越的计划,由金尼阁(Nicolas Trigault,

    国际汉学 2020年2期2020-11-30

  • 早期耶稣会的建筑知识及其传播与内化 ——以明末利玛窦建筑活动的相关背景为中心
    靖谢晓欢一、“耶稣会学制”与耶稣会建筑风格“耶稣会学制”(Ratio Studiorum,全称“Ratio Studiorum of Society of Jesus”),1599 年欧洲宗教改革时期由教廷首次颁布,目的在于通过系统化教育,迅速培养高素质的耶稣会神职人员,作为反对宗教改革的主力。[1]根据该学制体系,耶稣会以建立初级学院(Studia Inferiora)与高级学院(Studia Superiora)为主要方式,提供包括基础文法教育、中级哲

    建筑师 2020年2期2020-07-04

  • 耶稣会士“缔造”帝国
    教士们,尤其是耶稣会士,依然建立并传承了他们的帝国图景,将人类文明分为三六九等,确保欧洲人在文明序列中至高无上的地位,以掩盖欧洲帝国在当地施行的暴力与遭受的挫败。帝国的枪炮和基督教的权威不足以迫使当地人皈依。被世人以“漂泊的圣人”铭记的弗朗西斯科·泽维尔帝国在殖民地的挫败现实与其宏大叙述之间的背离,是如何发生的呢?部分原因在于,传教士与欧洲民众之间的信息交流方式。他们寄往欧洲的公开信,被要求只记录成功的事件。因此,传教士们卓有成效的工作与土著皈依的故事,在

    看世界 2020年5期2020-03-23

  • 耶稣会士对明清时期司法体系的异域审视
    071002)耶稣会士在17—18世纪的中西文化交流中扮演了重要角色,他们在将西方科学引介过来的同时,也将中国文化译介到西方。明清时期的司法体系是他们关注的一项重要内容,利玛窦(Matteo Ricci)、曾德昭(Alvaro Semedo)、安文斯(Gabriel de Magalhaes)、李明(Louis Le Comte)以及《耶稣会士中国书信集》的供稿者都着墨于此。他们的著作经教廷审查出版后,旋即成为西方了解中国最新状况的权威文献,社会各界都从中

    廊坊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年2期2020-03-04

  • 韩琦著《通天之学:耶稣会士和天文学在中国的传播》简介
    著《通天之学:耶稣会士和天文学在中国的传播》于2018年由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该书是作者在明清中西文化交流史和科学史领域积淀三十余年之后,对欧洲天文学知识传入中国的时代背景、人物、传播细节等历史进行的深入研究。该书在全球视野下,审视西方科学在中国的传播历程,以及中国宫廷和社会对西方科学的接纳和吸收,堪称科学史和科学社会史方面的力作。书中记述了来华耶稣会士如何通过西洋历法进入中国宫廷,用西方科学知识在中国宫廷立足,尤其是西方科学激发了康熙以及中

    国际汉学 2019年4期2019-12-17

  • 近代来华西人在江南的科学实践(1842—1953)*
    教团体,天主教耶稣会在长达四个多世纪里持续活跃在科学领域,其高效的组织结构和相互交织的执行方式保障了在世界各地开展的独具特色的科学研究。就近世耶稣会士在华学术史研究而言,学界大体经历了从“文化侵略”“文化交流”到“现代化”的范式转移,①王立新:《后殖民理论与基督教在华传教史研究》,《史学理论研究》2003年第1期,第31页。沿科学史②例如Peter M.Engelfriet, Euclid in China: The Genesis of the Firs

    国际汉学 2019年1期2019-12-16

  • 耶稣会士庞迪我著述集》出版
    农教授整理的《耶稣会士庞迪我著述集》,于2019年4月由广东人民出版社出版。此书共收录西班牙籍耶稣会士庞迪我(Diego de Pantoja, 1571—1618)中西文著作11种。中文著作包括《七克》(据《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影印《天学初函》本点校)、《天主实义续篇》(据《天主教东传文献续编》影印明清漳景教堂刻本点校)、《庞子遗诠》(据《耶稣会罗马档案馆明清天主教文献》影印明刻本点校)、《人类原始》(存目)、《具揭》(据《徐家汇藏书楼明清天主教文献》影印

    国际汉学 2019年3期2019-12-14

  • 永历帝肇庆朝廷里的瞿安德和卜弥格
    ,赫赫有名者有耶稣会士和先驱者罗明坚(Michele Ruggieri,1543—1607)、巴范济(Francesco Pasio,1554—1612),而其中最为著名的当属利玛窦(Matteo Ricci,1552—1610),利氏分别于1582年和1583年来到肇庆。之后,也有一些传教士在进入中国后,途经肇庆,比如西班牙奥古斯丁修会会士百万乐(Alvaro de Benavente,1644—1709),他是最早来到中国的奥古斯丁修会会士之一,后来他

    国际汉学 2019年3期2019-12-14

  • 明朝宫廷的耶稣会士 ——文化适应策略与海外汉学的开端
    】自从16世纪耶稣会士到达中国以后,西方传教活动就与中国文化密不可分。早期的耶稣会士通过实行“适应策略”,逐渐接近中国文化,结交儒家知识分子,并在系统学习中文的过程中,实地接触了中国社会,获得了关于这个东方大国的第一手资料,成为欧洲了解中国的重要信息来源。毫无疑问,利玛窦、谢务禄、卫匡国等传教士为欧洲早期汉学和中国研究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明朝时期,来华耶稣会士的传教活动与欧洲早期的汉学研究殊途同源、密不可分。文化“适应策略”的初衷是基督教士们用以接近儒

    华夏文化论坛 2019年1期2019-11-13

  • 17-18世纪《五经》在西方的翻译活动概述
    8世纪,欧洲的耶稣会士陆续地来到中国,这在中西文化交流史上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在这一历史时期内,中国与西方的文化交流活动主要是以耶稣会士为主要媒介。17、18世纪是中西文化交流的一个高峰期,也是《五经》翻译的第一个高潮期。《五经》的大部分都被传教士所翻译。为了证明儒家思想和基督教义并不冲突,以便于更好地在中国传教,传教士们开始翻译儒家经典。二、欧洲17-18世纪的《五经》翻译情况1.目的17、18 世纪,以西方耶稣会士为主的译者学习汉语,了解中国文化习俗和

    新生代 2019年4期2019-11-13

  • 耶稣会进入中国的历史*
    译 李 平 校耶稣会在华使命的四大特征17至18世纪,耶稣会的在华使命可以概括为四大特征。第一个特征,是对中华文化采取“适应性政策”(policy of accommodation or adaptation)。最初来华的耶稣会士穿戴佛教僧侣的装束,但不久他们就换上了儒生的制服,生活方式上也向儒士精英中的文人和官员靠近。这样的适应政策持续了将近两个世纪。对这期间来华的绝大多数耶稣会传教士而言,利玛窦(Matteo Ricci,1552-1610)就是他们实

    上海文化(新批评) 2019年1期2019-11-12

  • 宗教与文化的对话
    个整体,西方以耶稣会为代表的西方传教士开始奔赴东亚地区传教,在沙勿略、利玛窦、汤若望、南怀仁等人的艰难探索下,逐步确立了行之有效的并适应中国上层社会和本土文化的文化传教方式--宗教性文化对话。这种不同文化间的对话方式是在平等、互相尊重的基础上展开的,而这种对话方式对于在当今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中,减少世界不同文明之间的冲突和矛盾,增进彼此之间的理解,并进而和平相处、共同发展,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关键词:宗教;文化对话;明清;传教士;耶稣会一、明清中西方文化交

    青年生活 2019年16期2019-10-21

  • 耶稣会与法国主流汉学界的互动探析*
    的篇幅介绍了新耶稣会的学术传教策略。①“新耶稣会”是指1814年重新恢复的耶稣会,关于“旧耶稣会”与“新耶稣会”的界定,参见史式徽著:《江南传教史》(第1卷),天主教上海教区史料译写组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3年,第4页。他如此定位新耶稣会在欧洲汉学研究中地位的变化:我们难以断言学术活动对于基督教在华传播的效用如何,但是显而易见,新耶稣会在这方面的成就完全无法与以前立足于北京的旧耶稣会相提并论。而且,当天主教传教士—尤其是耶稣会士—继续以一种学者的

    国际汉学 2019年3期2019-10-10

  • 16、17世纪罗马教宗拖欠日本耶稣会年金问题
    本传教的葡萄牙耶稣会常因传教经费问题陷入困境,而罗马教宗常因多种因素无法按时拨款。关键词:耶稣会 传教经费 年金耶稣会无条件效忠罗马教廷和教宗,所以教廷对日本耶稣会的经济支持有首要义务及不可推卸的责任,但日本教区写给耶稣会罗马总会的信件内容显示,教廷每年年金的支付并不总得兑现。我们可以从以下几封信件中窥见一斑:1578年11月20日耶稣会远东观察使范礼安在印度果阿写给耶稣会总会长的信中这样写道:“在教宗(时间推算应是俄我略十三世Gregory XIII,1

    西部论丛 2019年6期2019-03-08

  • 从徐家汇善牧院看“罗马问题”的上海折射 ——兼谈徐家汇天主教女性机构
    家汇地区便是新耶稣会重返中国后建起的天主教教务中心,也是天主教在远东地区最重要的教务基地①第一代来华耶稣会士受葡萄牙“王室保教权”的庇护。当时的天主教远东教务中心在葡属殖民地印度的海港城市果阿。随着远东传教事务的进一步细化,以利玛窦为先驱的耶稣会士以中国澳门为枢纽,试图进入中国内地开教,因此天主教中国的教务中心渐渐在澳门形成。18世纪,由于果阿爆发瘟疫,其远东天主教教务中心的地位瓦解,澳门取而代之,成为新的远东教务中心。和宗教慈善集合地。依托宗教服务所设立

    上海文化(文化研究) 2018年4期2018-09-03

  • 交错的文化史,互动的中西方
    七九至一七二四耶稣会传教团在中国》便是新近引进出版的一本西方汉学著作。据我看到的几篇西方汉学家的书评,对这本书的评价多有微词,其核心观点是此书写作的框架基本上仍是传教学的范式,是欧洲中心主义的历史观。究竟如何评价这本书,我认为,这涉及关于中国基督教史研究范式的转变问题。持这种观点的西方汉学家认为:“在过去二十五年中,基督教在华传播史的研究发生了重要的范式变换。一般说来,这一变换是从传教学和欧洲中心论的范式转到汉学和中国中心论的范式。”(钟鸣旦著,马琳译:《

    读书 2018年5期2018-05-05

  • 论艺术文化学中宗教对艺术的影响 ——以“巴洛克”为例
    克”艺术。三、耶稣会与巴洛克艺术巴洛克艺术兴起于宗教改革的浪潮中,是天主教会反击人文主义思想、重新占领艺术阵地、以巩固教会自身权威地位的工具。如果说天主教会是巴洛克艺术发展的强大后盾,那么它的直接赞助人和执行者则是耶稣会。最初,巴洛克风格是耶稣会在其教堂蓄意推广的一种奢华富丽的艺术风格,耶稣会为赢得人心创造了一种独特的风格。“耶稣会风格”的概念被不加区分地用来形容整个巴洛克艺术,20世纪初这一理论开始遭到挑战。德国的耶稣会艺术史学家约瑟夫·布朗指出:“耶稣

    丝路艺术 2018年7期2018-04-01

  • 近代中国工程师教育
    程教育;法国;耶稣会教会大学①作为“西学东渐”的产物,其传播科学知识、培养建设人才的功用不容忽视,在中国近代教育发展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教会大学大多采取在博雅教育(Liberal education)理念影响下的科学至上的办学思想,开设大量的理学课程,却几乎不涉及工程学科。天主教创办的上海震旦大学是一个例外,建校之初就理科和工科并重,是最早开设工学科目和工学科目最多的中国教会大学。本文利用藏于法国里昂市立图书馆的震旦大学校刊和震旦大学理工学院简报,并结

    高教探索 2018年12期2018-02-23

  • 乾隆年间俄罗斯东正教士笔下在北京的耶稣会士 ——评斯莫尔哲夫斯基《在华耶稣会士记述》
    欧洲不同国家的耶稣会士之间的来往,成为大棋局中的卒子。这些客观环境的变化更能显示作为文化中介的传教士如何迎头应对挑战,给学者提供线索来评价早期的对话模式是否有复制性。耶稣会士在早期中俄关系上扮演了一些重要的角色,张诚(Jean-François Gerbillon,1654—1707) 与 徐 日 升(Tomas Pereira,1645—1708)曾担任大清使团在尼布楚谈判时的拉丁文翻译,于康熙七年(1688)签订中国第一部现代意义的国际条约,是外交史上

    国际汉学 2018年4期2018-01-23

  • 1685年路易十四遣华耶稣会传教团信件中的广州*
    传播工作主要由耶稣会负责。耶稣会成立于1540年,由依纳爵·罗耀拉(Ignace de Loyola,1491—1556)创立,是一个重视教育的宗教修会,热衷新科学。第一位到达亚洲的耶稣会士是沙勿略(François Xavier,1506—1552),后人称之为“印度使徒”。他是一位西班牙属巴斯克人。在欧洲人尚未被允许进入中国传教时,他先到日本传播福音,1522年他在广东上川岛逝世。几年后葡萄牙人获得在澳门的居留权。当东方国家向传教活动开放时,罗马天主教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年1期2018-01-19

  • 明末耶稣会士西学东译活动的评析
    刚明末,以入华耶稣会士利玛窦(Mattec Ricci)与中国士大夫徐光启合作译述《几何原本》为肇始,掀起我国历史上自晋唐佛籍翻译以来的第二次翻译高潮。梁启超在《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中将其称之为学界该“大笔特书”的“明末大公案”,是“中国学术史上中外“智识线”的第二次接触。正是这段科技翻译的历史,对明末清初乃至以后的科学文化,产生了重大的影响。然而,令人生疑的是:耶稣会究竟是何组织?它的传教士为何不畏艰险远渡重洋舍身入华?入华后又为何满腔热情译介西方科学,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17年10期2017-10-21

  • 卜弥格、卢安德和穆尼阁:三位17世纪来华耶稣会士罗马耶稣会档案馆文献精选
    本文旨在介绍从耶稣会罗马总教廷的档案馆里精选的一些文献,这些文献涉及17世纪来华的三位耶稣会士,即卜弥格(Michał Boym,1612—1659)、卢安德(Andrzej Rudomina,1596—1633)和穆尼阁(Jan Smogulecki,1610—1656)。因此本文第一部分会简要介绍这些档案,而第二部分则侧重讲述与上述三位耶稣会士相关的文献。附录里列出了所选文献和部分文献的抄本。罗马耶稣会档案馆罗马耶稣会档案馆(Archivum Roma

    国际汉学 2017年4期2017-10-10

  • 瑞典国家图书馆藏稿抄本汉外词典初探*
    费赖之在《在华耶稣会士列传及书目》中对法国耶稣会士赫苍璧的生平简介如下:“1671年1月14日生——1687年9月7日入会——1701年9月16日至华——1706年8月25日发愿——1748年8月26日殁于澳门。”见《在华耶稣会士列传及书目》,第589—594页。,译自达内的拉丁词典”)。词典内文页印有红色木格子,两竖栏十行,左栏为拉丁文,右栏为汉字。这两卷本的拉汉词典按照达内的拉丁语字、词、词组首字母,以拉丁文字母排序法编排,右侧提供的是中文相应表述,第

    国际汉学 2017年1期2017-10-10

  • 大西洋与欧罗巴
    似乎都倾向于把耶稣会士代表的群体同依恃大船利炮经商行劫的那群人区分开来。这与耶稣会士的自我形象塑造有重大关系。“大西洋”在明朝人心目中是一个国家,并且总与“欧罗巴”为同义词。“大西洋”的变相称呼还有“大西洋国”、“大西国”以及“泰西”、“极西”与“西海”,不过使用后两种称呼时,基本不具有国家意义,仅指地理方位。“欧罗巴”的变相称呼则有“欧海国”。明朝人搞不清“大西洋”、“大西国”与“欧罗巴”、“欧海国”的确切关系,如明末浙江嘉兴人李日华在《紫桃轩杂缀》中称

    南风窗 2017年6期2017-04-05

  • 想象的异邦:大西洋的淫技奇巧
    中比较热衷谈论耶稣会士的记录,最令他们津津乐道的,是耶稣会士的传奇生活和他们带来的罕见物品。他们感慨于耶稣会士慷慨好施,钱米似乎取用不尽。沈德符《万历野获编·利西泰》言利玛窦“性好施,能缓急人。人亦感其诚厚,无敢负者”;袁中道《游居柿录》记利玛窦“所入甚薄,而常以金赠人”。顾起元《客座赘语·利玛窦》称利玛窦常留人吃饭,其所供之饭“类沙谷米,洁白踰珂雪,中国之粳糯所不如也”。谈迁《北游录》亦载汤若望赠其东道主朱之锡西洋饼,并述其制法。由不同寻常的慷慨和优渥生

    南风窗 2017年7期2017-04-01

  • 从《西学凡》中看耶稣会教育理念损益及原因
    《西学凡》中看耶稣会教育理念损益及原因何骥晨(海南师范大学 文学院,海南 海口 571100)16—17世纪,西方教育开始传入中国。作为导入西方教育的先锋,利玛窦、范礼安、艾儒略等耶稣会传教士零星地介绍了当时盛行于西方的耶稣会教育,内容包括耶稣会学校建制、课程规划、教学内容和方法等。艾儒略所著《西学凡》一书集中介绍了西学六科,反映了耶稣会教育理念。同时,为更好地传播西学,艾氏在译著过程中,融合了东方文化,顾及到当时社会现状。通过《西学凡》的刊印及传播,西方

    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7年1期2017-03-10

  • 《1618年耶稣会中国年信》译注并序(上)*
    中国史料中,“耶稣会中国年信”是重要的一种。耶稣会的年信,又称为年报(葡文为Cartas Annuais/Ânuas;拉丁文为Litterae Annuae),是该会独立的省级(Provincial)或副省级(Vice-Provincial)传教区每年呈给耶稣会总会长(Superior-Geral/ Prepósito Geral)的关于该教区整体情况的报告。耶稣会中国年信最早可追溯至16世纪80年代,但由于当时耶稣会在华传教尚属于初创阶段,中国也不是独立

    国际汉学 2017年4期2017-01-28

  • 知识与权力的传奇:
    突破口。通过对耶稣会文献及清宫一手档案资料等中文和法文原始文献的分析,这一事件的完整过程首次得以还原。分析表明,外来医药知识的传播与接受并非单纯的科学史事件,在实际上是医疗活动中各方基于各自认知、利益、宗教和政治立场的复杂博弈所推动的事态发展的结果。关键词康熙 金鸡纳 耶稣会 临床试验一引言本文以康熙与金鸡纳事件为例,探讨一种外来药物如何传奇地被中国医学传统所接纳。清康熙三十二年(1693),患疟疾的康熙帝服用传教士提供的金鸡纳而痊愈,这是近代中国医学史和

    科学文化评论 2016年1期2016-05-30

  • 东方乐土:“儒教中国”与欧洲思想现代性
    16世纪,来华耶稣会士不仅将宗教信仰和科学知识传播到中国,而且还撰写了大量有关帝国的政治制度、语言文字、风俗习惯、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书籍,向欧洲介绍了一个儒家思想为主导的大一统“儒教中国”。虽然“儒教中国”知识的产生与当时耶稣会的跨文化宗教传播策略密不可分,但在17—18世纪却跃然成为欧洲思想现代性的智慧源泉,中国的表意文字曾一度成为欧洲乃至英国知识界举例效仿的典范。基于福柯的话语场理论分析“儒教中国”话语的产生和过程,能够深入了解17—18世纪欧洲尤其是英

    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年6期2016-04-13

  • “礼仪之争”背后的中西利益之争
    策;征服政策;耶稣会;天主教会明末清初,大批天主教传教士来华传教。天主教信仰就此在中华大地生根发芽,渐成气候。特别是在康熙一朝,天主教在华影响迅猛拓展,形成一波传教高潮。但是,西方传教士却在传教过程中产生了意见分歧,特别是在“天主”中文译名和是否容许中国教徒祭祖、敬孔两项问题上发生旷日持久的论战,矛盾愈演愈烈。以此为主要争论内容的“礼仪之争”更使天主教高层与康熙皇帝发生激烈冲突,因而直接促使康熙帝下令禁教,一段中西交流的黄金时期也就此葬送。学术界对“礼仪之

    哈尔滨学院学报 2016年4期2016-03-16

  • 南京教案与福建教案对明代天主教传教行动的影响
    生的,根源在于耶稣会士本身传教策略的失误,而这一策略导致下层百姓与耶稣会士之间的疏离感,也造成了下层百姓对于耶稣会士的排斥。关键词南京教案福建教案明代基督教纵观明清之际天主教在中国境内的传行历史,南京教案与福建教案在其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位置,并对整个传教事业造成了相当的影响。学者们普遍认为,导致这两次教案发生的最重要原因,在于东西两种不同文化之间差异的冲突:亲身经历南京教案的耶稣会士曾德昭将教案发生的原因归结为沈榷的个人信仰,认为耶稣会士对佛教的攻击导致了

    学海 2016年1期2016-02-27

  • 17世纪法国入华传教士东西交通路线初探 ——早期法国远东扩张和天主教入华传教的相互关系
    首位入华的法国耶稣会士罗历山回国后寻觅到陆方济等人,他们在罗马教廷的支持下成立巴黎外方传教会,这个传教团体努力探索从中东到印度洋海陆结合的路线,同时帮助法国人的远东势力扩张至暹罗,为法国传教士建立起一条通向中国的全新路线。之后在法国耶稣会士的斡旋下法国商船在17世纪末抵达中国,终于打通了法国和中国之间的海路。法国传教士为此所作出的贡献有目共睹,这一方面是出于在17世纪已很明显的民族国家意识,另一方面是希望法国可以为传教士在远东的海外传教保驾护航。〔关键词〕

    海交史研究 2016年1期2016-02-04

  • 明清耶稣会士的汉语白话书写实践
    教史家方豪介绍耶稣会士冯秉正(Joseph-François-Marie-Anne de Moyriac de Mailla,1669—1748)的中文教理书《盛世刍荛》(1733)时,曾经谈到:自明末以迄清初顺康时期,教中人才辈出,所有撰译,可以说都是高文典册;雍正以后,教中文风渐衰,非如此不足以应需要。所以此书亦成了天主教文风转捩时期的代表作。其原因则为敬孔祭祖之禁令既颁,教中人如欲恪守教规,即不能入学,以入学须朔望叩拜孔子和天地君亲师的牌位,而秀才等

    国际汉学 2016年4期2016-02-02

  • 笛卡尔学说在十七世纪下半叶法国的遭遇*
    与追问。之后,耶稣会士梅斯朗(Denis Mesland)要求笛卡尔对此圣餐问题给出说明。在1645年2月的回信中,笛卡尔就这一问题做出了进一步的、更为详细与清晰的解释。他主张说,人的身体之所以不同于其他物体而被当作为同一个身体,就在于它始终与同一个灵魂相统一。而普通的饼与酒被人吃下肚去,只有当它们被我们的身体消化吸收,换句话说与我们的身体统一在一起,进而与我们的灵魂统一在一起的时候,我们才不再将这些饼与酒的微粒当作饼与酒,而是将它们当作为身体的一部分。同

    法国哲学 2016年1期2016-02-01

  • 天主教会对巴洛克艺术风格的影响
    ·罗耀拉创立了耶稣会,并在1540年获得教皇保罗三世的承认,这是一个带有军事性质的宗教组织。耶稣会的宗旨是绝对效忠天主教会和教宗,降服一切“异端”,遏止宗教改革的新教势力扩张。1545至1563年,罗马教廷在意大利北部的天特城陆续召开18次特伦托会议,会议的主题是采取一系列行动清除宗教改革的影响,并颁布了有关艺术的教令。塔兰托议会的法令规定:“艺术在叙事时必须直接有力,必须准确地再现圣经故事或圣人生平,艺术必须能鼓励信奉者虔诚。议会还要求宗教形象能有效地表

    山东青年 2015年2期2015-12-24

  • 耶稣会士与儒家经典: 翻译者,抑或叛逆者?
    立(中山大学)耶稣会士与儒家经典: 翻译者,抑或叛逆者?梅谦立(中山大学)耶稣会士在17世纪翻译的“四书”,以张居正的《四书直解》为底本,并用朱熹《四书章句集注》做补充。他们声称,《四书直解》更符合先秦儒家的思想,也更符合真理。他们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看法?《四书直解》与《四书章句集注》有何不同?他们赞成《四书直解》什么样的观念?耶稣会士有没有正确地把握《四书直解》的某些观念?他们有没有正确地翻译,或者背离了原文?本文试图回答这些问题。耶稣会;柏应理;张居正;

    文贝:比较文学与比较文化 2015年1期2015-11-14

  • 一场地震改变了欧洲历史
    就这么衰败了。耶稣会的衰亡地震发生后,葡萄牙几乎到了崩溃的边缘。葡萄牙国王若泽一世火速拔擢自己的亲信、曾担任驻英国和驻奥地利大使的“铁腕政客”卡瓦略·梅洛担任首相,并主持震后重建工作。这位卡瓦略·梅洛首相就是随后扬名欧洲的庞巴尔侯爵。庞巴尔侯爵在欧洲历史上也是一位颇受争议的政治家。一方面他是领导里斯本重建,让葡萄牙短暂复兴的“葡萄牙启蒙运动之父”,另一方面他也是把持朝政,大权独揽的葡萄牙“独裁者”。不过,庞巴尔侯爵在灾后重建工作中进行得并不顺利。最主要的原

    奥秘 2015年10期2015-09-10

  • “中学西渐”——欧洲现代精神的中国借鉴
    8世纪利玛窦等耶稣会士向欧洲译介的“儒教”中国知识,将之对照启蒙初期欧洲思想家在寻求现代精神过程中的中国话语,旨在说明无论耶稣会士还是启蒙思想家,都是以各自的思想合理性为宗旨,去选择性地译介和参照中国文化。儒教;中国话语;欧洲现代精神鲍曼(Zygmunt Berman)把现代性视为一个历史时期,“它始于西欧17世纪一系列深刻的社会结构和思想转变,后来达到了成熟”[1]。周宪先生则认为现代性作为一个历史概念更多地指17到18世纪启蒙运动以来成熟的资产阶级政治

    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年1期2015-04-10

  • 十九世纪初西方史学之东渐
    键词]传教士;耶稣会;史学东渐《瀛环志略》是中国较早的世界地理志,上海青浦博物馆藏书为同治癸酉(1873年)掞云楼刻本,略如32开本,六册,以及光绪二十四年(1898)上海老扫叶山房本,八册,均十卷,书中不仅仅介绍了西方的民主制度、宗教信仰,还从地球开始介绍各大洲的风土人情,对其他地区文明也尽可能地做到了客观真实。全书四十多张插图,除了关于清朝、朝鲜、日本的地图以外,其他地图都是临摹欧洲人的地图所制。这些与19世纪初开始的西方史学的东传是密不可分的。19世

    黑龙江史志 2014年5期2014-11-25

  • 明末清初耶稣会传教士对中国祭礼问题的讨论
    这批传教士中,耶稣会士最早进入,人数最多,取得的成绩和影响力也最大,其他天主教派别,如方济各会、多明我会、奥斯丁会及巴黎外方传教会在17世纪30年代到80年代陆续进入中国,总体来看,在中国社会的影响力不如早期来华的耶稣会士。因此,从某种程度上来说,理解这一时期天主教传教士与中国传统文化之间的相遇和碰撞,以耶稣会士为对象进行研究具有较大意义。从进入中国南方传教开始,直到在北京、南京、福建、广东等多个教区获得重要进展,耶稣会士的传教活动不可避免地要面对与中国本

    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4年5期2014-04-04

  • 明清之际中医海外传播概述*
    明清之际来华的耶稣会士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他们在传播西方科学技术的同时,也在中国开展科学考察活动,主要包括对天文、地理、气象及动植物、药物、中医和矿业的研究,通过文献资料向欧洲介绍了中国的古代文明和科学技术,其中对中医的海外传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1 传播的主要途径1.1 翻译中医典籍西方传教士在研究中国科技文化的同时,对中医学产生了很大兴趣,并对一些医籍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将这些医学典籍翻译后介绍到西方,在西方社会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波兰耶稣会士卜弥格(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14年7期2014-01-26

  • 明末清初耶稣会士的翻译理论策略
    成系统明末清初耶稣会士的翻译活动是不成体系的。首先,学科及所涉及的内容不成系统。比如他们的翻译触及天文学、数学、物理学、机械工程学、采矿冶金、军事技术、生理学、医学、生物学、语言学、哲学、神学等,但所翻译的学科多且杂,并且各个学科的内容是由西方耶稣会士决定翻译的材料,中国的士大夫执笔合作翻译。其次,当时的翻译机构不成体系,唯一比较有组织的翻译机构历局是由徐光启创设。历局成立之前发生了一件本可以大大推动我国科技翻译事业的大事。万历四十六年(1618年),比利

    长春教育学院学报 2013年14期2013-08-15

  • 明末西方传教士在华传教受阻的原因
    视天主教,导致耶稣会士在华传教受阻,进展缓慢。那么,明末耶稣会士在华传教受阻的原因是什么?一、华夷冲突明末耶稣会士在华传教是追逐天主教利益和各宗主国利益的产物,因此,它所代表的是西方殖民者的利益,这与明末社会的各方利益存在着根本冲突,此为明末西方传教士在华传教受阻的根本原因所在。16世纪初,西方殖民势力便相继深入西太平洋地区,同活跃于该地区的传统中国势力发生了接触。明正德十二年,葡萄牙一方面派人假冒其侵占的满剌加(马六甲)使臣前往北京,请求入贡通商;另一方

    黑龙江史志 2012年5期2012-08-15

  • 利玛窦传教特色溯源——简论伊拉莫斯与耶稣会之关系
    526061)耶稣会诞生时,天主教面临严峻的挑战,不仅受众急剧萎缩,教会内部也腐败严重,新教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信众,这是耶稣会要解决的基本问题。这样,在欧洲出现新教改革的同时,耶稣会作为天主教内部的改革派别,也轰轰烈烈地进行着改革。一般认为,耶稣会的思想源自坚信基督宗教的人文主义者——被公认为“人文主义的一代宗匠”的伊拉斯谟。利玛窦在中西文化交流中所取得的成功,毫无疑问,取决于他的“适应性传教策略”以及他本人为此而做出的科学、哲学、技术等多方面的令人景仰的努

    肇庆学院学报 2012年1期2012-01-28

  • “17世纪波兰耶稣会士在中国”国际会议在波兰克拉科夫召开
    为纪念波兰耶稣会士卜弥格逝世 350周年,并促进学术界对卜弥格、穆尼阁、卢安德等波兰耶稣会士的了解,德国《华裔学志》杂志社与克拉科夫 (Krakow,波兰南部历史名城)孔子学院合作,于 2009年 9月 26—30日在 Ignatianum大学举办了“17世纪波兰耶稣会士在中国”[Venturing into Magnum Cathay—17thCentury Polish Jesuits in China:Michal Boym(1612—1659),J

    自然科学史研究 2010年1期2010-02-15

  • 耶稣会与西洋画在日本的传播
    传播主要归功于耶稣会,其传播方式和过程带有浓厚的宗教痕迹(欧洲商人也带来一些西洋画,不过他们更多扮演运输者角色)。虽然西洋画在日本的兴盛只是很短一段时间,但它激起了东西方文化的碰撞,并且在日西第一次文化交流中具有特殊意义。西洋画传入日本主要源于几点宗教原因:第一,教堂需要西洋画。就像日本佛教寺庙经常使用图画作装饰一样,在日耶稣会的教堂同样需要这样的装饰。信仰天主教的葡萄牙人、西班牙人和意大利人都喜欢在教堂装饰鲜艳的图画,他们认为这样可以增强教徒的希望和信念

    世界宗教文化 2009年3期2009-1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