祭礼

  • 礼为俗用:功能导向下“礼仪文体”的流变
    礼中的祝寿词、丧祭礼中的“哀祭文”等。(1)相关研究参见王友胜、吴春秋:《宋代洗儿诗初论》,《中国文化研究》2012年春之卷;贺少雅:《从字说创作看元代冠礼的传承与变迁——兼论儒家的成人观念》,《文化遗产》2016年第5期;李晖:《催妆·催妆诗·催妆词——婚仪民俗文化研究之三》,《民俗研究》2002年第1期;李子诚:《试论宋代祝寿词中的生命主题》,《楚雄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第1期;等等。这些文体是因庆生、迎娶、祝寿、致哀等不同生活场景的需要而产生的实用

    民俗研究 2024年2期2024-03-08

  • 农历十二月为何叫腊月
    ,“腊”本是一种祭礼。在商周时期,人们每年依照时令举行春、夏、秋、冬四次祭礼,祭祀百神和祖先,其中尤以岁末冬祭规模最大,也最隆重,人们将冬祭百神称为“蜡祭”,将岁末以猎获的野兽作为牺牲祭祀祖先称为“腊祭”。后来蜡祭、腊祭合一,人们统称腊祭。腊祭相当于后来中国人的大年。 由于腊祭活动常在十二月举行,故称该月为“腊月”,将举行冬祭的这一天称为“腊日”,但腊日当时并不固定哪一天。汉代以冬至作为确定腊日的时间基点,选定冬至后的一个戌日为腊日。在西汉前期,腊日在冬至

    科学导报 2024年3期2024-02-06

  • 天水传神祭礼民俗的文化内涵
    的称谓。天水传神祭礼大致可分为请神、传神、送神三个阶段,天水各地举行时间、具体的形式不尽一致,但羊皮鼓都是每个地方传神的主要道具,羊皮鼓舞贯穿于传神仪式的始终。天水市武山县有回、蒙古、苗等少数民族,但当地民众的宗教信仰并不复杂,以信奉道教和佛教为主。传神所传之神也多以佛道儒掺杂,数量多达几百位,主要有玉皇、菩萨、老君、雷神普化天尊、周朝闻太师、泰山爷黄飞虎、万天做寿、黄杨二郎等。在车岸村的传神祭礼举行时,神庙正中间是“车家爷神”,两边是山神和土地神,这是车

    寻根 2023年6期2024-01-23

  • 中国神话仪式叙事的演变
    术仪式叙事到神话祭礼仪式叙事再到神话民俗仪式叙事的演变历程。本文试图展现中国神话仪式叙事的演变历程,揭示其最终演进到民俗仪式叙事的必然发展逻辑,并揭示其每一个发展阶段的存在价值及其对后世的影响。一、中国神话巫术仪式叙事巫术仪式经典理论起源于英国人类学家泰勒提出的“感应仪式”,此后,英国人类学家弗雷泽作了系统解释,创立了巫术仪式经典理论。他在《金枝》一书中提出:“如果我们分析巫术赖以建立的思想原则,便会发现它们可归结为两个方面,第一是‘同类相生’或果必同因;

    中州学刊 2023年12期2023-12-18

  • 道教对唐朝正统史观与礼制的影响 ——也谈天宝年间的先代帝王祭礼
    014)先代帝王祭礼,指古代政权祭祀前朝往代君主的礼仪制度。唐朝在显庆、开元、天宝年间都曾设计过常祀先代帝王的礼制。其中,天宝年间的先代帝王祭礼与显庆、开元年间的制度明显不同,与唐朝之后的同类祭礼相比也有很大差异,可谓极其特殊。其特殊之处表现在三个方面:祭祀对象的起点在三皇五帝之前,祭祀地点分布在国都长安与先代政权的“肇迹之处”,在“肇迹之处”祭祀行礼时不用牲牢作祭品。围绕天宝年间先代帝王祭礼的研究还有待进一步深入。明人丘濬《大学衍义补》、清人秦蕙田《五礼

    唐都学刊 2023年4期2023-07-22

  • 龙井情
    族老走上了祠堂,祭礼便开始了。这祭礼是他打三岁起就开始参加的,到现在他都能主持祭礼了,各种事情更是倒背如流。但这次的祭礼好像有点不一样,听阿爹说不只村里的这些人,连远在城里当官的那个谁也会回来。阿爹说过,读书人来主持祭礼,茶会更好。“不是说这几年村里的情况好,为什么又要去叫这些人来呢?”他摇摇头,想不通。不过想起上次那个人来时给他带的那个彩糖,比阿爹给他买的小糖人甜多了,真希望他这次能多带一点来。想到这儿,他不由得咽了一下唾沫,看到阿爹正在瞪着他,他连忙看

    美文 2023年8期2023-04-26

  • 浅析清末民初东台县礼俗变迁
    行,不应被提倡。祭礼。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祭礼自原始社会便极受重视,随着时代的演变,祭祀活动逐渐转变为一种具有丰富人文色彩与宗教信仰相结合的仪式性活动。在东台县,祭祀鬼神仙人的活动归于《祠祀》,《风俗》中的祭礼活动舍弃了一些祭天地、拜鬼神的内容,更多是为了纪念先祖,追悼哀思,“旧志”曾载:“祭,旧俗初丧及发引皆设祭节,遵文公家,礼宾客与焉,谓之“唐奠”;贫者辞宾,惟至戚者与焉,谓之“家奠”,与兴化同近。好事者设音乐,用公服,戚不胜文,相渐成俗,恐贻越礼踰制

    盐城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年6期2023-04-19

  • 清代满洲祭礼之源起与流变
    。而在满洲礼仪中祭礼是其中很重要的一项,占据的比重也比较大。跟满洲婚丧、军礼、冠礼不一样,祭礼一直没有彻底地融入进汉族的“五礼”体系中去,因此也造成当时在国家礼制中出现了汉族祭礼和满洲祭礼两种祭礼并行,相互独立又并行不悖的独特现象[3]。而在清朝入关前后祭礼到底经历过怎样的缘起还有流变呢?满洲的祭礼与汉族的祭礼之间是否存在联系,有没有融合或者是冲突的地方?在构建国家祭礼礼制中是否起到了作用呢?后期两种祭礼并行的独特情况对清朝礼制格局的发展起到了怎样的影响?

    文化学刊 2023年1期2023-04-15

  • 祭扫礼仪建设:意义、思路与对策探讨
    结合该案例,探讨祭礼制定思路。祭扫礼仪的制定要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处理好继承和创造性发展的关系,重点做好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按照这一原则,祭扫礼仪的制定主要有5个环节:一是“筛”,提炼传统祭扫礼仪精髓。重点是提炼传统文化精髓的实质内容,并要确有出处。筛选的标准,一看其是否符合国家相关法律制度要求,二看其是否符合现代性价值。如《礼仪指引》中,保留了传统祭礼中“慎终追远、追念先人”的文化价值,把精神传承贯穿始终,“以古释今”,注重彰显家国情怀、传承家风

    中国民政 2022年7期2023-01-08

  • 周代尸祭礼与中国祖先崇拜观念的转型
    周邦很早就存在尸祭礼俗的例证。《世俘》所记列祖次序,初看颇觉凌乱。王季的排行在大伯、虞公之后,而此次祭祀的升堂序列却是王季排在虞公之前。之所以如此排列,可能是因为六位受祭列祖之尸在祭礼中站成两列:大王、王季、文王为一列,都是即位之君;大伯、虞公、伯邑考为一列,都是未曾即位的祖先。据《礼记·礼器》说,周代天子合祭列祖的礼典中有“旅酬六尸”之礼。郑玄就“旅酬六尸”解释说:“使之相酬也。后稷之尸发爵不受旅。”孔颖达发挥道:“旅酬六尸,谓祫祭时聚群庙之主于大祖后稷

    文史哲 2022年5期2022-10-03

  • 作为祭礼的韩国“茶礼”
    礼、婚礼、丧礼、祭礼)长期占有重要地位。而在韩国近现代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冠礼已经消失,婚礼和丧礼也日益西化,唯独祭礼保持传统特色延续了下来。时至今日,在最受重视的新年和中秋两个节日,举行隆重的祭礼仍是韩国人不可或缺的传统习俗。在先祖忌日、生日,每月朔日、望日,韩国人也仍经常举行祭祀活动。与中国不同的是,祭礼在韩国又叫作“茶礼”(或“茶祀”),茶是最主要的祭物,在韩语中“茶礼”几乎是“祭祀”的代名词。一、从待客到祭祀汉语和韩语都有“茶礼”一词,但具体含义有所

    书屋 2022年9期2022-05-30

  • 先秦礼乐文明中的“酒”:以祭礼、乡饮酒礼和燕礼为中心的考察
    了不同的意义。从祭礼之用酒中,我们可以看到,祀神之酒贵薄而贱厚,以其尚质贵本,乃得交于神明之宜。乡饮酒礼的意义,则在于明敬让、序长幼、别贵贱,以成就孝弟、尊贤、敬长、养老的道德风尚。至于燕礼,在朝廷则尽君臣之欢,在宗族则敦族人之睦,故不醉无归以示之亲也,既醉守礼以示之敬。关键词:酒;礼乐文明;祭礼;乡饮酒礼;燕礼中图分类号:B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5099(2022)02-0023-07周人灭商之后,对殷商之亡国做了深刻的检讨。在周人看来,

    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2年2期2022-03-19

  • 绍续明礼:清顺治朝国家礼制的“汉化”转向
    继承明朝礼制,在祭礼方面最为彻底,基本上移植了明朝祭礼格局与祭仪模式,在嘉礼方面立足已有之制,吸收明制进行改进、补充与新创,军、宾、凶礼相对改动较少,但也呈现出明显的“汉化”趋势。顺治朝继承明朝礼制的根本动力是大一统政治的需要,通过继承明朝的“五礼”体系,重塑清政权的礼制合法性,完成了向大一统帝国礼制的转变。顺治朝随着汉礼的全面加入,满洲礼制逐渐呈现收缩之势,汉礼开始超过满礼,成为主流,清朝国家礼制发生了“汉化”的重大转向,成为清代礼制史上规模最大、影响最

    江西社会科学 2021年9期2021-11-29

  • “玉”字杯与“太禧”盘:论元代御用瓷遵循的设计制度*
    既有金、宋时的旧祭礼器,又有元代初期添置的新祭礼器,且其材质类别之多。据“元史”载神殿影堂有核桃木质的碗、碟,象牙匙、箸,还有青瓷牲盘等。自至元十五年(1278年)置浮梁磁局后专门掌烧瓷质祭礼器为宫廷供奉、祭飨之器,如元代内廷玉宸院定烧“玉”字款高足杯[2],太禧宗禋院定烧的“太禧”款卵白釉印花盘,故,下文将以元代“玉”字款高足杯、“太禧”款卵白釉印花盘为对象,主要从款识铭文、异样纹饰等特征研究瓷质祭礼器体现的元代御用瓷遵循的设计制度。1 元代御用瓷款识铭

    陶瓷 2021年7期2021-01-06

  • 论韩国15世纪朝鲜王朝时期“会礼雅舞”的重现及意义
    仪礼乐舞,作为在祭礼和宴飨上表演的乐舞,其主要内容是歌颂统治者的文德武功。依照规定,“雅舞”的舞者会根据仪礼的对象而定,跳舞时根据歌颂文德武功的主题,使用特定的服饰行头和舞蹈道具。在周代的“礼乐”典籍中,将氏族宗法制度和等级名分作为礼乐的基本准则,确定了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庶人五个等级,严格规定了以君臣、上下、尊卑为基础的礼法,这项原则也被用于“雅乐”的表演之中:乐队的编排可以分成四个种类(宫悬、轩悬、判悬、特悬),依据钟、磬这两种主要乐器的数量、摆放

    当代舞蹈艺术研究 2020年1期2020-08-26

  • Ming–Qing Ritual-Based Society under the Influence of Zhu Xi’s Doctrineof Ritual: The Dimension of Outer Kingliness in Neo-Confucianism
    ites [諸家祭礼考编]”; Later, he compiled Sacrificial Rites [祭礼] and revised it twice, and then “he extended it to the capping and marrying ceremonies and compiled them together into one book”; Finally, he set up the four systems of capp

    孔学堂 2020年1期2020-06-01

  • “血性”的人类早期社会
    环境;身体素质;祭礼;法律血性是人类早期社会非常显著的一种即积极向上又嗜血的精神力量。作为人类的品性之一,在人类进化的历史过程中慢慢被淡化,在早期国家时期也就相对较为明显。“血性”基于当时人脑的进化程度以及人类对当时生存环境的有限改造而生成,并在人类早期社会中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文化风貌,其集中体现在法律和祭礼等方面。值得注意的是,“血性”不同于我们常常用来形容原始时期的“血腥”。后者多形容严重背离主流道德的残暴行为,而早期国家的思维模式以及制度、措施都是根源

    神州·中旬刊 2020年4期2020-04-30

  • 浅谈不同文化下的丧葬祭礼对本土哀伤辅导的价值
    果没有处理好丧葬祭礼极有可能对哀伤者的后续生活造成心理上的创伤或留下遗憾。所以咨询师以及心理学研究者们也越来越重视丧葬祭礼在哀伤心理辅导中所起的作用。一、持续性联结Klass等人首先提出Continuing Bonds,国内关于持续性联结的研究大多数都是来自港台的学者,大陆的研究相对较少。在中文里Continue有持续和延续的含义,Bonds有联结、连接、连结的含义。在汉语词典中,“持续”解释为连续不断;“延续”解释为和往常一样继续下去,延长下去。但是,逝

    新生代 2019年18期2019-11-14

  • 从豫东到京西(组诗)
    的边界并将遥远的祭礼刻在昌盛和平的大地王府遗恨作为一个普普通通的王爷他永远的骄傲便是一生的遗恨生前没能管好府里的下人死后也没能把这口破井背进墓中结果一口井居然泛滥成一条街如今,想象中的一滴水也幻化出千万个王子王孙和亿万个王妃甚至到那条街上逛一圈许多人便回到了失落的故园最后的祭坛在天坛的黄昏我与你不期而遇老照片上的老乡如果生于同代我们更可能相逢于项城的街头邂逅于一场祭礼你的虔诚令我始料未及是想问问上天的旨意么是要祈祷内心风调雨顺么大概那一刻你已明白即便使出洪

    天津诗人 2019年4期2019-11-14

  • 祭祀转变为祭礼的原因
    “祭”分为祭祀和祭礼。柳田认为,祭祀是由做佛事的人和掌管祭祀的神官等进行的宗教行为,而与祭祀没有直接关系的普通人也可以参与的是祭礼。今日的“祭”主要有两种表现形式,一种是以神社供奉的神灵为中心的、具有宗教性质、融合传统文化元素的、最原始形式的祭祀,另一种是与神社无关的、可以进行各种世俗活动的、娱乐性观赏性极强的祭礼。柳田认为,“祭礼”是“可以看见的祭”。如今,城市里的“祭”以集体游行、热闹非凡的祭礼为主。大城市里的传统祭祀,也在保留传统的同时,不断增添新的

    海外文摘·艺术 2019年10期2019-11-13

  • 皇室宗庙文化在朝鲜半岛的历代传承及现状
    首尔的宗庙建筑与祭礼祭礼乐仍保存得较为完整,1995年宗庙建筑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2001年宗庙祭礼祭礼乐入选“人类口述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一、宗庙在朝鲜半岛的发展历史在朝鲜半岛,宗庙初建于其三国时代。据《三国史记·祭祀》中记载,新罗南解王3年(公元6年)修建了始祖赫居世庙进行四时祭,至惠恭王时代确定了五庙。宗庙依据《周礼》“建国时,以宫阙为中心,左宗庙,右社稷”的规范,象征着王朝的根基。依据《礼记·王制》中“天子七庙,三昭三穆

    山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年5期2019-09-25

  • 细说韩国中秋节和春节祭祀供桌上的文化
    祀仪式。祭祀也好祭礼也罢,不是封建社会的产物,不代表迷信思想而是百姓生活智慧的结晶。既然能够从古至今渊远流传下来,一定是有意义有价值的。文化需要传承和发扬,而民俗文化的重要意义就是一种精神寄托,是一个民族深层文化积淀的产物。关键词:祭祀;祭礼;摆供桌;供品提到中秋节,我们想到的民俗活动首先就是吃月饼、合家团圆、赏月了吧。中秋节2006年被我国国务院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8年被列为法定节假日。被定为法定假日之后的中秋节时间是充裕了,但人们的

    锋绘 2019年7期2019-09-16

  • 祭祀转变为祭礼的原因
    中心,逐渐发展为祭礼。本文通过分析祭祀与经济、宗教、社会之间联系的变化,考察了祭祀向祭礼转变的原因。最终,得出如下结论:由于祭祀和经济的紧密联系,祭祀逐渐变成了观光活动。由于人与神佛关系的淡薄,祭祀逐渐平民化。为了满足被时间空间拆散的现代人接近彼此的需要,出现了以开放性和灵活性为特征的祭祀。本文将从多个方面分析,明确祭祀向祭礼变化的原因。关键词:祭祀;祭礼;观光;宗教;开放性中图分类号:I207.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1

    海外文摘·学术 2019年10期2019-09-10

  • 祭礼之“尸”
    ,“尸”多是指在祭礼中充当祖先以饗祭的活人。通过爬梳《仪礼》《礼记》及其他相关文献的记载,发现祭祖与祭神皆应立尸,又对祭祖立尸诸仪节进行分析,主要分为以下方面,包括尸之姿势、充尸之人、尸之所服、奉尸之容色和奉尸礼之要节等,从而对先秦尸礼的关键问题进行了总结。关键词: 祭礼    尸    礼记    仪礼《礼记·曲礼下》曰:“在床曰‘尸,在棺曰‘柩”[1](209),此处“尸”指人死后的形体,与现代意义一致。但是,这种意义出现较晚,在春秋战国时代。先秦时期

    文教资料 2019年36期2019-04-21

  • 仪式论心不论行
    偕老之事。 又如祭礼,集礼学之大成的孔子便说过“与其奢也,宁俭”之语,强调祭礼的核心不在于形式的奢华繁复,简朴真挚之礼更胜于奢华做作的铺张。或许有人觉得没有庄严隆重的仪礼,祭礼似乎就显得粗糙随意,不够真诚。但祭礼本就不是做秀的场合——汲汲于追求外在的形式,一心炫耀仪式的隆重,却忘却了内在的情感价值,忽视了对逝者的追思,无异于舍本逐末。可见,那沉甸甸的情感才是仪式的灵魂,奢华或质朴的形式相较而言不过是细枝末节罢了。 正因为对祖国美好未来的祝福,国庆节阅兵才与

    成长·读写月刊 2019年1期2019-01-28

  • 口述历史我要把这几千年以来的文化精髓传承下去
    亚圣。举办“南孟祭礼”活动,是为更好地传承先祖孟子思想、弘扬儒家文化。一受父辈的影响,我从小学习《南孟宗谱》,对“南孟祭礼”的历史渊源、发展状况、主要内容、传承谱系、基本特征、重要价值等有了系统的认识,熟知“南孟祭礼”的主要礼仪和制度,后来在父亲的帮衬下开始协助主持祭礼活动。直到现在,我还能依稀记得爷爷和父亲在“南孟子庙”主持祭礼的盛况。可惜“文革”时期“南孟子庙”被毁,里面宋高宗御书的“仁寿堂”匾额也不知所踪,“南孟祭礼”一度中断。那时候我大约二十多岁,

    浙江档案 2018年6期2018-07-11

  • 文化遗产十二都村“南孟故里”
    暨市档案局“南孟祭礼”诸暨市应店街镇十二都村素有“南孟故里”之称,这里是孟氏南宗的核心聚居区,居住着2万余名孟子后裔。这里有孟氏宗祠(存有宋高宗御书“仁寿堂”匾额)、柏楼等文化遗迹,还保存有竹马舞、“南孟祭礼”等多种形式的传统文化活动,由此形成了独特的“南孟文化”,被誉为“风教之基地,耕读之典范”。2016年,“南孟祭礼”被列入第五批省级非遗项目名录,十二都村入选浙江省历史文化村落和省级传统节日保护基地。一据《浙江通志》《诸暨县志》《暨阳孟氏宗谱》记载,孟

    浙江档案 2018年6期2018-07-11

  • 现代日本社会的“祭礼”—以都市民俗学为视角*
    maturi)、祭礼,属于相关但是意义不同的概念。祭本来是祭祀神灵和祖先的信仰仪式,人们通过在神社等举行的祭拜和艺能表演等活动,祈求神灵或祖灵保佑全家平安、作物丰收、买卖兴旺。也藉此表达对神灵的敬畏和也对祖先的敬仰与情感。祭的组织和举行,也常常成为地域共同体或信仰共同体通过现实可感的空间,确认和强化认同的过程。而祭礼的产生是源于祭的仪式化和娱乐化。对此,柳田国男在《日本の祭》(1962)中,有一个简要的说明,他认为,祭主要是人与神灵、祖灵沟通的形式,以信仰

    文化遗产 2018年6期2018-01-23

  • 当代祭祖礼仪传统重建的内在生命力*
    ,祭祖礼仪(简称祭礼)的重建已经作为一种社会现象而存在,如黄山汪氏家族清明祭祀越国公汪华、温州刘氏家族春秋二次祭祀刘伯温、山西闻喜裴氏家族三月三祭祀唐朝中兴贤相裴度、辽宁尚氏家族清明祭祀清朝平南王尚可喜等。在中国文化中,祭祖是慎终追远的孝道的重要体现,拥有悠久而强固的历史传统,但是20世纪以来不断被破坏、批判,甚至一度消亡。20世纪晚期出现复兴与重建态势,并日益兴盛。*这里需要说明的是,20世纪中期祭礼的消亡是指祭祖仪式的消失,但是祖先观念依旧存在,被保留

    文化遗产 2018年4期2018-01-23

  • “传统仪礼的当代实践”专栏导语
    力》论文,是探讨祭礼传统的重建过程。该文认为现代社会祭礼之所以依然鲜活,是因为它实质上是人的内在生命力的绵延。它的神圣性且被高度认同的历史传统,通过祠堂、墓地 “原初”空间而可视化,再经由家族组织的有效运作,结合当代社会的便利条件,促成祭礼仪式的当代重建。在祭礼重建过程中,礼仪传统、“原初”空间、“礼仪经济”与家族组织构成了四大要素,它们相辅相成,从而促成了祭礼传统在民间社会重建与再生长。这四篇论文构成了人生仪礼传统在当代所呈现的较完整样貌,各位作者都从自

    文化遗产 2018年4期2018-01-23

  • “礼”字文字学、哲学文化内涵探源 ——以《论语》文本为例
    已然包含了丰富的祭礼文化内涵。礼器(以豆为代表)可以说是对祭礼文化在器物上的落实,祭品(以珏为代表)则隐含了沟通天人的祭礼文化目标。作为礼字古文或体的“礼”则包含着人类在祭礼文化中的重要态度——恭敬。而所有这些文字学中所隐含的源头性的内涵与功用也在华夏文明重要的哲学文本《论语》中得到了充分的论证。礼;文字学;《论语》礼、礼文化可以说是古代中国文明的核心要素。因此,研究和理解礼文化的内涵和功能对于继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尝试从文字学角度对

    石家庄学院学报 2017年1期2017-12-09

  • 关于日本传统祭祀中“山形彩车”史料考究 ——以爱知县亀崎町的潮干祭为例
    地区一年中的全部祭礼活动。潮干祭起源于江户时期,距今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可以说是知多半岛最具代表性的山车祭。若依照形态分类,潮干祭中的山车属于知多型山车,其特点是双层式,山车顶端饰有卷棚式封檐板,车轮为内轮式,山车全身均以素木雕刻装饰。除此之外,潮干祭还有一个十分重要的特征,这或许是日本国内独一无二的罕例,即每年祭礼时当地氏子都要把五辆山车拉下海。据当地故老们所说,这是一种“洁净”山车的做法,是为了实现使山车去除污秽的目的。遗憾的是,受日本近代许多神社的缘

    文化学刊 2017年8期2017-09-22

  • 黄帝祭祀背后的国共博弈
    齐集黄帝陵前举行祭礼。此后两年间,中共在全民族抗战的时局中显示出越來越不可忽视的政治影响力。因此,南京国民政府约请中共派代表参加1937年的黄帝陵祭礼。1937年到1939年的黄帝陵祭礼既是中央政府与边区政府合祭,也是国民党与中共的合祭。在祭礼中,国民党代表作为主祭者,而中共代表则一直作为陪祭者。合祭黄帝陵是第二次国共合作的仪式象征,同时也是两党进行博弈的政治平台。后来由于合作关系的破裂,1940年到1947年的黄帝陵祭礼成为“党国”代表的独角戏,再不见中

    党史博览 2017年4期2017-04-24

  • 金代皇家宗庙祭礼研究
    着中华礼仪文明。祭礼在王朝礼制中所占分量最重,本人以此为研究对象,在具体研究中以祭礼中最重要的宗庙重点考察,并结合金代祭礼的特点,研究金代皇家宗庙祭礼。本文通过追溯金代宗庙祭礼的思想渊源,梳理其沿革损益,解读其实践功效,探究其精神内涵,力图使读者对金代宗庙祭礼形成较为全面的认识。[关键词]金代;太庙;祭礼一、上京之太庙的发展过程1.从“祭祀不修”到太庙初立。金朝建国之初祭祀不修,未设宗庙。太祖时期忙于征战,制度草创,无暇顾及礼乐之事。随着金帝国疆域的扩展,

    世纪之星·交流版 2017年1期2017-04-02

  • 史前马耳他的宗教祭礼文化
    学家对早期马耳他祭礼的认识。这处遗址是建筑工人为新房挖掘地基时发现的。考古学家们还没踏上这块土地,大多数墓穴就已被掏掘一空了。直到几年后,在马耳他国立博物馆馆长塞米斯托克利斯·扎米特的指导下,这个地宫才得到了适当的研究。面对这些几乎已经空空如也的墓穴,扎米特只能竭尽全力找出尽可能多的信息。据扎米特估计,地下墓穴的32个墓室曾先后埋葬过大约六七千位死者。随他们一同下葬的陪葬品中,有罐子、黑曜岩、燧石工具和石头制成的配饰,以及肥胖的人物和动物石雕等。其中,最引

    环球人文地理·评论版 2016年11期2017-03-24

  • 史前马耳他的宗教祭礼文化
    学家对早期马耳他祭礼的认识。这处遗址是建筑工人为新房挖掘地基时发现的。考古学家们还没踏上这块土地,大多数墓穴就已被掏掘一空了。直到几年后,在马耳他国立博物馆馆长塞米斯托克利斯·扎米特的指导下,这个地宫才得到了适当的研究。面对这些几乎已经空空如也的墓穴,扎米特只能竭尽全力找出尽可能多的信息。据扎米特估计,地下墓穴的32个墓室曾先后埋葬过大约六七千位死者。随他们一同下葬的陪葬品中,有罐子、黑曜岩、燧石工具和石头制成的配饰,以及肥胖的人物和动物石雕等。其中,最引

    环球人文地理·评论版 2016年12期2017-03-24

  • 从主妇到厨娘 ——传统宗祠祭礼中女性角色的历史变迁
    娘 ——传统宗祠祭礼中女性角色的历史变迁邵凤丽 萧 放宗祠祭礼是传统宗族深化血缘认同、维护生活秩序的重要仪式。从先秦《仪礼》的士人祭礼模式初创,到宋明宗族对《家礼》祭礼的继承、变革实践,女性在宗祠祭礼中的角色由居于核心地位的主妇逐步被边缘化为专司祭品的厨娘。女性祭祀角色的历史变迁表明岁时祠祭的举行是对宗族生活中性别秩序与伦常关系的维护与强化。女性;宗祠祭礼;角色变迁宗祠祭礼是在宗族祠堂中举行的,用以深化血缘认同、维护生活秩序的岁时祭祖仪式。①宗族祠堂是分等

    民俗研究 2017年3期2017-01-28

  • 用美好的心看生活
    干净,我先用这饭祭礼先君吧!”那意思自然是暗中责备颜回。不料,颜回却说:“老师,这饭不能用来祭礼。因为刚才做饭的时候,有一些灰尘落进了锅里,弄脏了一小片米粒。如果把这些米粒拿出来扔掉,实在可惜,眼下我们缺的就是粮食;如果就这样煮熟了,让老师您吃了不洁的食物,一则对您不恭,二则怕您吃出病来。于是,我就把沾上灰尘的米粒抓出来吃了。您说,人吃过的饭,怎么能再用来祭礼?”原来如此!当下,孔子的满腹怒气化作了喜悦和欢欣……看到这里,我们共同的感悟是:凡事应该往好处想

    青苹果·教育研究版 2016年8期2016-12-12

  • 浓雾中的祭礼
    局部浓雾中的祭礼文·图 / 局部约1300年前,西双版纳尚处部落状态。此时,在西双版纳勐海县景真地区,出现了一个伟大的人物——召真罕。在当地传说中,召真罕是人鬼通婚留下的后代,具有天生神力。他在极短的时间内,凝聚起强大武力,征服了包括今日清迈、丰沙里和琅勃拉邦、景栋等地在内的广大地区。不过,这名傣族“成吉思汗”式的人物还来不及建立王朝,便在一次与异邦的交锋中遇难,死时年仅三十余岁。1300年后,我在景真景迈村偶然遇见了一场对召真罕的隆重祭祀,并拍摄全过

    今日民族 2016年1期2016-04-23

  • 明洪武时期太庙祭祀频次考
    破口。洪武朝太庙祭礼中,未曾举行禘礼,尤以祫祭、时享二礼为重,天子经常躬祀。荐新礼则下移太常主持祭祀,其中,朔祭重于望祭。此外,献新、告庙等礼仪,在频次上呈现一定程度的随机性。洪武;太庙祭祀;频次;祫禘;时享蒙元统治对儒家庙祭之礼有一定程度的采用,不过整体而言,恐怕不能让人满意。以时享礼为例,颇重儒礼的元顺帝在太庙祭礼执行上已经多有纰漏,如清人批评的那样:“自元统二年罢夏秋时享,其后,太庙时祭每岁止二举,或三举,甚且岁仅一享。惟至正元年、二年、三年举四孟之

    淮南师范学院学报 2016年3期2016-03-16

  • 禘祭祭礼与《周颂·雝》诗考辨
    54300)禘祭祭礼与《周颂·雝》诗考辨水 汶(铜仁学院 中文系,贵州 铜仁 554300)《雝》是《诗经·周颂》中的一首祭祖诗歌。关于其诗主旨,《毛诗序》认为是禘祭太祖之诗。结合历史文献,参证甲骨卜辞及金文考察禘祭祭礼,详细解读《雝》诗诗歌内容,《雝》诗或难与禘祭联系起来。综合诗歌文本及禘祭礼仪考察,《诗经·周颂·雝》当是周武王祭祀考母的诗歌。《诗经·周颂·雝》;禘祭;《雝》诗主旨关于《诗经·周颂·雝》诗的主旨,《毛诗序》认为是禘祭太祖之诗*参见阮元校刻

    河池学院学报 2015年4期2015-06-01

  • 清代宗族祭礼中反映的宗族制特点
    要]清代民间宗族祭礼富有特色,反映宗族制的一些特点:祭礼发生重大变异,导致宗族规模扩大:祭祀始迁祖,突破朝廷只祭高曾祖祢四代的限制,从而宗族成员大大超出服制范围,规模变大,成为社区重要群体。祭札变化体现出传统宗法主流观念的改变。配享实行论德爵功的“三论”原则,启用具有绅衿身份的成员主持祭礼,饮胙礼优待绅衿,均与传统大宗法宗子制原则相冲突,然而有身份者主祭,又与世爵世禄制祭礼精神吻合,合于时宜。宗族具有等级性,各宗族追求进入官绅宗族阶层。朝廷区分皇族、贵族、

    历史教学·高校版 2009年4期2015-03-11

  • 文化·现代背后的历史
    宗庙祭礼宗庙祭礼,又称宗庙大祭,是韩国宗庙祭祀朝鲜王朝君主和王妃的儒教仪式。宗庙祭礼每年在5月份的第一个星期天举行。而宗庙祭礼仪式最早是9世纪的新罗时代从中国传入朝鲜半岛。在新罗之后的高丽王朝和朝鲜王朝得以延续。这些祭祀仪式在中国已经消失,但在韩国依然完好地保存下来。传统舞蹈韩国传统舞蹈最早始于史前时代的宗教仪式,由当时各部落在神坛祭典时常伴有的集体歌舞演变而成。宫廷舞蹈大部分是赞扬王室尊严、威严等内容,其具代表性的为剑舞、鹤舞和处容舞。民俗舞蹈则随农业生

    时尚北京 2014年9期2014-10-31

  • 清末民初张家口地区丧祭礼俗探研
    050024)丧祭礼俗起源于史前时代的祖先祭拜,三代时贤圣制礼乐,形成完整的、成体系的丧祭制度,随社会变迁虽有所损益,却为后世遵奉不替。岁月流逝中,这一制度逐渐渗透到民间丧祭风俗中,作为一种民俗力量,规范并影响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晚清社会的丧祭礼俗因民族风俗、生活习惯和物质水平等方面的不同而异。比如丧葬,广大汉族地区主要以土葬、厚葬等形式,而少数民族则有水葬、天葬、悬棺葬等形式。各地区间、城市与乡村的丧祭礼俗也有不同。清末民初是历史转型的典型时期,中国丧祭

    河北北方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年3期2014-04-06

  • 明末清初耶稣会传教士对中国祭礼问题的讨论
    。其中,有关中国祭礼的讨论涉及对天主教教义的解读,因此是当时及其后一百多年间议论的焦点。尤其在17世纪以后,罗马教廷与中国之间的礼仪之争愈演愈烈,讨论的核心正是中国祭礼问题。近年来,关于明末清初天主教传教士对中国礼仪问题讨论的研究,已经成为中西交流史研究中相当重要的话题之一。由于材料及关注点的差异,最初进入该问题领域研究的欧美学者,尤其是教会机构内的学者,主要是从教会内部史的角度来研究;而20世纪80年代以后中国大陆研究该领域问题的学者,“主要是受过史学、

    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4年5期2014-04-04

  • 韩国李朝《诗经》学以《礼》解《诗》的文化意义
    很多。从《退溪丧祭礼问答》开始,到《栗谷祭仪》《丧礼考证》《奉先诸仪》《丧礼通载》《五服通考》《丧礼抄》《丧礼备要》《丧礼手录》《丧礼正本》《国朝丧礼补编》《丧礼四笺》等。因为重视,士人解《诗》中涉及丧礼的论述也不少。李瀷在《诗经疾书》中论述葬礼。其中,他论述服丧时间:《杂记》云:妇人非三年之丧不踰封,而吊如三年之丧,则君夫人归。《疏》云:出适为父母期而云三年者,以本亲言也。《礼》所谓不百里而奔丧者,凡奔丧者,日行百里,故妇人及日而入,不可日暮而行,与男子

    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4年3期2014-04-01

  • 祭礼:观念为自然与社会立法的仪式——葛兰言关于中国古代祭礼的阐释
    言在《中国古代的祭礼与歌谣》一书中,以中国最古老的诗集——《诗经》中的情歌(国风69 首,小雅4 首)为研究对象,将注意力集中于“实际运用”习俗的人——《诗经》情歌的歌唱者,釆用社会学理论和社会学分析方法,进行实证的叙述,并批判地运用后世学者的注释,结合丰富的民俗资料作比较研究,以婚姻作为联结田园、山川、恋爱三大主题的主线,考察上古中国的山川季节祭,推究《诗经》情歌(结婚歌)所反映的中国古代的习俗与信仰,寻找官方宗教的起源。本文即以葛兰言对中国古代祭礼的阐

    黄冈师范学院学报 2013年4期2013-08-15

  • 《礼记》祭礼命名解读
    差别而命名不同。祭礼产生于远古时代,先民对自然现象无力探究其缘由,怀着恐惧心理,在主观臆想中创造了众多自然神。后来随着人类对自身生命由来及归宿的思考,又创造出祖先神。先民怀着对自然神和祖先神的敬畏和对鬼神赐予恩惠的渴望,虔诚地祭拜鬼神。“殷人尊神,率民以尊神,先鬼而后礼”[1](P1642),在殷人的心中,“神性至尊”。周代“尊礼尚施”,“敬鬼事神而远之”[1](P1642);在周人看来,祭礼带上了鲜明的政治功利性,有治理国家和教化人民之功能,故《礼记·祭

    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年4期2013-08-15

  • 越南万柱 “哈节”的举行仪式及名称之考察*
    年举行的大小传统祭礼有近500次。依据祭祀目的和对象的不同划分为:自然崇拜、民族英雄纪念和宗教祭祀。⑧越南万柱的“哈节”是为了纪念最先到达这里开辟天地的六位先祖。按照茶古当地人的说法,祖先从涂山迁徙到此最早是12个人,面对荆棘和蛮荒,有6个人选择离开,他们说:“在这里吃什么?莲子干涩难咽,油膏僵硬老化。”而选择留下来的6位先祖则回答:“在这里快乐如仙,天天打渔捕捞,生活幸福无边。”⑨在这6位先祖的带领下,人们克服困难、辛勤劳作,这里逐渐繁荣昌盛形成乡村。茶

    广西民族研究 2011年1期2011-12-24

  • 重阳(一)
    兰言《中国古代的祭礼与歌谣》认为,从《诗经》里有以春天在水边集会(例如溱淆诗)、秋天在高地游览(例如草虫诗)为主题的诗歌来看,中国古代重视在山川的祭礼,渡河是春的祭礼,登山是秋的祭礼。中村乔进一步揭示出,从川禊以招魂续魄、采兰祓禊为核心来看,登高也应是相同的,具有祓禳的含义。像河川具有净化作用一样,高爽之处也有净化的作用。茱萸避恶唐人张说《湘州九日城北亭子》首句:“西楚茱萸节”,反映出古人把茱萸作为重阳节的标志之一。据《风土记》可知,三国时代已有用气味浓烈

    老同志之友 2009年19期2009-12-23

  • 猴祭——台湾卑南人的成年礼
    ,捣糕酿酒,以备祭礼之用。接着,全部落男子赴山中打猎。出猎前各家率子北祭拜祖先求其保佑,他们的狩猎对象是猴子。猴子被捕获以后,成为祭礼中的靶的,在祭场上由参加者用枪刺,目的在于训练少年之勇武精神。杀猴之后,再祈求神灵消灾降福,接着由司祭持木炭、竹心、鹿皮屑抛散在空中任由未成年的儿童争拾,用意在分送佳运。接着举行庆祝舞会,男女少年参加共舞,连续数日。杀猴祭礼完了,再上山狩猎。以猎获物的多寡,占卜全年的运气。第二次成年礼为少年晋升青年进入“巴拉馆”的成年礼仪,

    钟山风雨 2009年3期2009-07-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