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迪欧

  • 事件、主体与真理:元宇宙空间中的元政治学*
    体为谁?阿兰·巴迪欧(Alain Badiou)提出的极具特色的数学本体论思想可以为我们探寻这些问题提供启示,从而为元宇宙空间建设的本体论与行动哲学问题提供可能的答案。元宇宙空间与数学本体论让-保罗·萨特(Jean-Paul Sartre)所主张的存在主义的马克思主义,是巴迪欧研究的起点。同时,萨特的思想也成了巴迪欧在此后研究中时刻关注的本体论问题的缘起。之后,巴迪欧成为路易·阿尔都塞(Louis Althusser)的学生,并借鉴了阿尔都塞的结构主义理论

    江海学刊 2024年1期2024-05-29

  • 巴迪欧的减法方法论及减法艺术观
    而主导路径便是巴迪欧的毁灭辩证法。由于毁灭辩证法在20世纪的政治和艺术领域导致了否定危机,为此减法作为一种可能路径被推出以弥补毁灭的不足。主导路径和可能路径所指的便是如何追寻真实的路径问题。巴迪欧的真实(real)概念启发自拉康的实在界(the Real),认为“真实是形式化的不可能之点”,在拉康那里,形式化指的是象征界,即我们现实所处的语言符号体系,“不可能之点”指的是象征界的边界,是不可被象征化、也不可被想象的“大写之物”(Das Ding)。而巴迪欧

    美育学刊 2023年6期2023-12-16

  • 独特性与内在性:巴迪欧的事件诗学建构尝试
    张丹旸阿兰·巴迪欧吸收柏拉图、黑格尔、马克思、拉康等人思想,并结合19世纪数学家康托的“数元集合论”,对存在、事件、真理、主体等哲学问题进行了系统回答,为研究哲学空间内艺术状况以及各类当代文艺问题提供了一种事件性理论框架。随后,他在文学艺术领域理解事件,并对马拉美、贝克特等人作品做出文本分析,尝试建构起一整套从文学到哲学的事件诗学。巴迪欧传承西方古典诗学传统,重视对文学作品语言修辞的分析和阐释,以及文学艺术作品的“教化”功能,以“独特性”(singular

    常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年2期2023-08-03

  • 从数字化政治走向普遍民主:巴迪欧民主哲学思想探析
    此背景下阿兰·巴迪欧(Alain Badiou)为政治与哲学的关系做了新的定位。 巴迪欧认为,哲学的求真性、实践同一性以及人性中对可能性与超越性的追求,使得哲学成为一种永不消亡的事业。“民主”作为哲学真理的政治场域再现,不仅是一套探索政治真理的程序, 更有着普遍平等的实质内核。巴迪欧从苏格拉底那里吸取养料,认为一种非表达式的、面向所有人的辩证法能够充当政治真理与意见的裁判。 然而,巴迪欧指出,当前西方的政治多是一种表达式的政治,采用一种集合论的方法,试图将

    贺州学院学报 2023年4期2023-03-14

  • 巴迪欧整体论视域下人与自然的本体互释*
    代哲学家阿兰·巴迪欧的事件哲学与“多”的本体论中所蕴含的全新的整体性理念,能够为生态整体论提供非常适恰且前沿的理论借鉴。因为,在巴迪欧看来,曾经那些以解构、去中心化为特征的后现代思想在将世界碎片化之后,却无法为生活提供有价值的未来,因此,他致力于以新的维度重新对世界加以整合,从而重建整体性的本体论。于是,他以数学的集合论为入手点,建构了一种“多”的本体论,并以偶然性的事件来作为理解世界整体的核心与关键。可以说,在巴迪欧的本体论思想中,世界的整体性呈现出多元

    江海学刊 2023年6期2023-02-06

  • 《尼采》
    法国] 阿兰·巴迪欧出版社: 长江文艺出版社副标题: 反哲学译者: 邓冰艳《尼采:反哲学》原系阿兰·巴迪欧1992—1993 年研讨班的讲义。1992—1996 年,巴迪欧依次研读尼采、维特根斯坦、拉康、圣保罗等四位“反哲学家”,围绕“反哲学”主题做了系列讲座,本书为首讲。在书中,巴迪欧界定了何谓“反哲学”,并详细解读了“反哲学王子”尼采的批判思想。巴迪欧抛开后世对尼采的追捧和指责,怀着深切的同理心去审视尼采的文本(尤其是1887—1888 年的晚期作品)

    工会博览 2022年36期2023-01-15

  • 际遇变迁、困境审视与主体形塑 ——阿兰·巴迪欧的青年哲学及其当代启示
    睿夫谁是阿兰·巴迪欧(Alain Badiou)?在已有的研究里,巴迪欧有着多元的学术身份:一个力求践行共产主义理念的马克思主义阐释者、一个关注伦理理念的柏拉图主义者、一个深受阿尔都塞影响的后结构主义者、一个后海德格尔时代的存在论创新者、一个深谙资本主义异化症结的社会批判者、一个身处新左翼思想阵营的激进哲学家……,加布里埃尔·里埃拉(Gabriel Riera)评价巴迪欧是“这个时代智力界中难以界定的思想家”[1],波汉纳丁·巴契(Burhanuddin

    青年探索 2022年3期2022-12-27

  • 巴迪欧的艺术真理观
    思想家、美学家巴迪欧发表了《非美学手册》《世纪》《论电影》《戏剧颂》等多种文艺美学论著,他的艺术思想已成为国内外学术研究的热点。巴迪欧的艺术思想,一方面继承了柏拉图、亚里士多德、海德格尔等美学家对艺术与真理问题的专注,聚焦了哲学体系中艺术的位置与功能;另一方面,他受到拉康哲学的深刻影响,借鉴了实在界与象征界的辩证关系,为新艺术(艺术真理)本体论作了积极探索。一、艺术与真理的关系图式艺术家与哲学家在思考艺术的位置和功能的时候有所不同。艺术家比较关注艺术本身的

    学术交流 2022年9期2022-12-24

  • 艺术真理是始于事件的“艺术构型” ——阿兰·巴迪欧的艺术真理观
    代哲学家阿兰·巴迪欧(1)学界对Alain Badiou名字的翻译主要有两种:巴迪欧和巴丢。本文除注释中保持文献的原始译名外,正文一律使用“巴迪欧”这一译名。(Alain Badiou,1937—)的“类性”事件哲学是一种追求真理的哲学、一种过程哲学。巴迪欧的艺术真理是在其事件哲学的视域下,在对艺术与哲学“非美学”关系的重新构想中展开论述的。巴迪欧提出了怎样的真理观?其艺术真理何谓?其艺术真理观有何局限?本文试图围绕以上问题展开探讨。一、“类性”事件哲学视

    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2年5期2022-12-14

  • 作为事件的爱
    的结合的问题,巴迪欧做了新的论述。他也是讲爱是两个人的相遇和结合。但是他说的结合跟前面讲的三种结合都不太一样。如果说,阿里斯托芬、黑格尔、弗洛姆讲的结合都有大致相似的观点,即结合是合二为一,是让爱的双方达成同一性,爱的双方能够逐渐地趋近的话,那么,巴迪欧恰恰反对这样的观点,对于他来说,爱不是达成完整性和同一性。爱不仅不是合二为一,而是相反,它恰恰是一分为二,在爱当中,每一个人都变成了“二”。爱不是完满的“一”的终点,不是一个安逸、团圆和美妙的句号,而恰好是

    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2年1期2022-11-30

  • 特稿专家简介 蓝江
    忠于事件本身:巴迪欧哲学思想导论》《阿甘本五讲》《事件与真理:巴迪欧的哲学精神》。译著共计21 部,主要包括:巴迪欧的《存在与事件》《世纪》《元政治学概述》《小万神殿》《哲学宣言》《第二哲学宣言》《数学颂》《怎么办》《真实生活》,阿甘本的《语言的圣礼》《王国与荣耀》《彼拉多与耶稣》《宁芙》《内战》《敞开:人与动物》,朗西埃的《历史的形象》《美学及其不满》《审美无意识》,等等。

    国外社会科学前沿 2022年9期2022-09-14

  • 巴迪欧到齐泽克 ——对“事件”的思考与探究
    089)阿兰·巴迪欧与斯拉沃热·齐泽克有着相同的哲学背景和理论框架。齐泽克一方面不遗余力地推广巴迪欧的“真理—事件”哲学,同时也在很多方面提出了不同的理解和观点,对巴迪欧的思想既有赞赏,又有批判。本文将以事件为中心,围绕真理、事件、主体等方面探讨二者的哲学思想。一、存在、事件与真理对巴迪欧而言,存在着真理。但真理如何且为何存在?如何传递真理?这才是亟待解决的问题。阿兰·巴迪欧的哲学是从存在到事件的思辨过程,是从无到有的真理程序。世界的存在部分是无序的杂多,

    济宁学院学报 2022年3期2022-03-17

  • 影像逻辑:巴迪欧电影美学的“提纯”
    影艺术》杂志,巴迪欧的电影美学所讨论的焦点一直处在持续性的变动中。另外,他对电影讨论的文体以短评、访谈和演讲录等多元的形式来展开。加之,巴迪欧的文章在语言上的翻译难度导致国内对巴迪欧电影美学的研究一直处在碎片化的状态中。特别是对他在《电影艺术》杂志期间的相关文章译本的缺乏,导致我们无法以整全的视角窥见巴迪欧电影美学的核心所在。然而,《电影作为哲学实验》译文的出版,却为我们提供了这一契机。对于电影本体的讨论,是电影美学经久不衰的话题,但在巴迪欧看来,“电影是

    电影文学 2021年24期2022-01-22

  • 论拉吕埃勒对巴迪欧事件哲学的批判
    5)拉吕埃勒对巴迪欧的批判最早可以追溯到1995年。1995年拉吕埃勒化名阿圭勒·特里斯坦(Aguilar Tristan)发表了第一篇批判巴迪欧的文章《非哲学与巴迪欧:一个比较》(Badiouetnon-philosophie:unparallel)。在随后发表的一些文章和著作中,拉吕埃勒或明或暗地对巴迪欧的哲学给予批判。拉吕埃勒于2011年发表的《反巴迪欧》(Anti-Badiou:ontheintroductionofMaoismintophilos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汉文版) 2021年1期2022-01-01

  • 探究阿兰•巴迪欧“非美学”思想中真理、艺术与哲学的关系 ——以歌剧《汤豪塞》为例
    091)阿兰•巴迪欧(Alain Badiou,1937-)是法国当代最具影响力的哲学家之一,其思想遍布数学、哲学、美学、艺术学等多个领域。20世纪80年代起巴迪欧相继出版了《存在与事件》《非美学手册》《瓦格纳五讲》等有关哲学、美学和音乐的著作,这些研究在国际上引起了广泛的轰动。其中《存在与事件》是巴迪欧“事件哲学”的代表之作,书中透过一种全新构建的本体论来确立真理、事件、存在、主体的在事件中的哲学地位。相较于巴迪欧其他两部著作,该论著提供着根本性的原理。

    大众文艺 2021年22期2021-12-15

  • 爱的本体论:一个巴迪欧主义—后人类主义重构*
    背景下,阿兰·巴迪欧(Alan Badiou)对于爱的重新探访,鲜明地显示出这位当代法国哲人的激进锋芒:爱,并不是作为句号的最终答案,而是一个悬在我们头顶的最大问号。巴迪欧的一个核心学术贡献,就是重新在哲学层面开启了这个问题:“什么是爱?”[5]只有在回应这个问题的基础上,我们才真正能够做到妥当地“礼赞爱”。即便人类主义确立起了为爱而婚的理念,我们真的知道什么是爱吗?就当代关于爱的话语而言,巴迪欧至少区分出了如下四种完全不同的类型:浪漫主义、法律主义(商业

    文化艺术研究 2021年1期2021-12-02

  • 多的柏拉图主义与共产主义观念 ——巴迪欧的本体论哲学及其政治意涵
    名哲学家阿兰·巴迪欧关于共产主义的论说为旗帜(朗西埃、齐泽克等人关于共产主义的思考都开端于对巴迪欧共产主义假设的反思),而实际上,巴迪欧关于共产主义的论说是其独特的本体论哲学即“多的柏拉图主义”的落实,左翼思想家内部关于共产主义的不同思考多是因为其据以立论的理论前提不同。因此,本文试图澄清巴迪欧共产主义观念的本体论基础,以期对相关讨论和思考有所助益。一、“哲学的终结”与“多的柏拉图主义”的缘起对于任何一个从事哲学思考的人来说,现代哲学的处境都略显尴尬。对于

    社会科学辑刊 2021年6期2021-01-29

  • 巴迪欧事件哲学的解放策略及其内在限度
     [摘 要] 巴迪欧批判现代政治以“计数为一”“共识民主”的“程序正义”遮蔽和掩盖了真正政治的解放潜能。其借助忠实主体对事件的把握和演绎,来生成作为解放政治目标的类的共产主义的真理程序。巴迪欧事件哲学的解放叙事始于资本宰制政治的社会现实,试图在“解释世界”的基础上“改变世界”,虽拓展和深化了马克思现代性批判的人类解放理论,但在事件、主体等问题上存在明显的理论限度及其实践悖论。[关键词] 巴迪欧;事件哲学;忠实主体;类的共产主义[中图分类号] B565.59

    创新 2020年6期2020-12-28

  • 平民性与精英性之争 ——对朗西埃与巴迪欧思想的比较研究
    200433)巴迪欧曾如此评价朗西埃:“举个例子,如果我宣布我在一些重要的观点上都同意朗西埃,那么他会怎么做?他可能会在那些观点上尽快改变想法,然后把我扔在后面。”[1]30朗西埃也曾如此评价巴迪欧:“无论如何,巴迪欧确实是属于先锋派的,他的思想与那些总是从逻辑范畴、从整体进程出发进行思考的哲学家相似。”[2]巴迪欧与朗西埃虽拥有相似的学术背景、经历相同的时代潮汐、享有同等的学术声望,但是他们的理论思想却显示出很大的差异:朗西埃着重阐释政治美学,而巴迪欧

    临沂大学学报 2020年2期2020-12-13

  • 巴迪欧事件哲学的理论特质 ——基于现象学与马克思主义历史性视角的考察
    的独特视角。从巴迪欧在今天法国思想界的影响来看,事件哲学也是一个引发广泛争论的焦点,多数学者对他的引用抑或批判大都围绕“事件”概念所展开。目前学界对巴迪欧事件哲学的讨论大体呈现两种思路:一是从本体论层面上考察巴迪欧对海德格尔“诗歌本体论”的反叛,在其“数学本体论”的视域中澄清“存在与事件”“一与多”的内在关系,进而揭示“事件”对于开启真理的理论意义;一是通过考察保罗与基督教复活事件的关系分析革命主体与真理性事件的内在关系,以回应西方马克思主义谱系中的主体性

    教学与研究 2020年4期2020-12-07

  • 家庭:一切美好的会被抚育培养起来 ——读阿兰·巴迪欧 《何为真正生活》
    )【按】阿兰·巴迪欧,法国当代哲学家。1957年,20岁的巴迪欧考入著名的巴黎高师,逐渐接触到了伊波利特、萨特、拉康等学者,并深受阿尔都塞影响,成为了一位坚定的毛主义激进左翼思想者。尽管后来师徒二人决裂,1980年代兴起的新自由主义又击退了世界范围内的左翼高潮,退回书斋和教室的巴迪欧却并未放弃思考革命的道路和可能性。时至今日,巴迪欧与齐泽克、阿甘本、朗西埃仍一同被誉为当代左翼思潮的 “四大金刚”。本篇是巴迪欧面向青年发表的一次讲座。讲座中,他提出了一种尚未

    师道(人文) 2020年10期2020-11-04

  • “电影是什么”与“什么是电影”
    法 ] 阿兰·巴迪欧著李 洋 许 珍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20 年版正在兴致盎然地阅读阿兰·巴迪欧(Alain Badiou)的《论电影》时,传来法国《电影手册》编辑部集体辞职的信息,心情立刻沉重起来。尽管《电影手册》这本杂志还在,但我想其骨血已非从前,就像如今的爱情,已经发酵或勾兑成其他模样。法国电影或世界电影与《电影手册》的关系,阿兰·巴迪欧或者法国哲学家与《电影手册》的关系,如果细说起来,定是一本厚厚大书的内容。近来也频频听到“电影之死”的说法,

    书城 2020年9期2020-09-10

  • 我与阿兰·巴迪欧的《非美学手册》
    代哲学家阿兰·巴迪欧[1],(Alain Badiou,1937-) 的“不期而遇”是在2008年。当时我正在中国人民大学读博士一年级,在陈奇佳老师的课上,他要求每位同学讲一位思想家的文艺思想,我当时选择了一个自己完全陌生的名字——阿兰,巴迪欧,从此就有了我与他的文艺思想代表作《非美学手册》[2]之间一段奇妙的“相遇相知”之旅。一、相遇2008年,阿兰·巴迪欧的著作在国内尚无一本中译本[3],我是从国家图书馆找到《非美学手册》的英译本的。全书仅有160多页

    中国图书评论 2020年7期2020-08-06

  • 年轻人与真正生活
    边墓园》阿兰·巴迪欧在其著作《世界的逻辑》末尾,引述了瓦莱里的诗歌《海边墓园》中的这句名言,作为他从《存在与事件》到《世界的逻辑》将近一千五百页论证内容的结论。在巴迪欧心目中,无论他如何用数学集合论、拓扑学、范畴论等诸多深奥莫测的数学工具进行论证,最终都指向一个问题:我们应该如何打破当下时代的沉寂,去“奔向海浪”,迎接一次新的生活,这个新的生活就是真正的生活。或許,这就是为什么巴迪欧将他最近几次讲座的标题定义为“何为真正生活”的原因。这几次讲座面对的对象都

    书城 2020年3期2020-06-09

  • 无限形式与真理的星星之火 ——论巴迪欧《真理的内在性》中的唯物辩证法
    6)提要: 在巴迪欧命名为“存在与事件”的第三卷即《真理的内在性》中,巴迪欧试图解决在《存在与事件》和《世界的逻辑》中没有解决的有限和无限的辩证法的问题。他之前的研究大多在探索如何从有限的既定世界找到通向无限的道路,而《真理的内在性》给出一个新命题,一旦我们触及无限,无限在何种程度上可以改变世界。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巴迪欧一方面反对超越论的观点,将世界的诸多还原为一个超越性的太一和总体,另一方面他坚决地与以后现代主义和后结构主义为代表的“民主唯物主义”进行斗

    甘肃社会科学 2020年6期2020-03-12

  • 马克思主义视阈中考林弗雷克斯兄妹对维基式网络行动解读的批判
    甚至可以被视作巴迪欧式的“共产主义运动”。尽管考林弗雷克斯兄妹的此种解读在拒斥资本主义制度、肯定群众作用的方面与马克思主义保持了一致,但由于抛弃了马克思主义的历史科学视角,无力解决主体意识的形成问题便不可避免地成为了考林弗雷克斯兄妹的理论痛点。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及互联网基础设施的日益普及,群众在互联网空间中实现了前所未有的大规模协作。这种类型的协作方式不仅催生出了基于同侪生产(Peer Production)逻辑的新型经济业务形态,而且也为群众的集

    国外社会科学前沿 2020年5期2020-03-12

  • 重解政治与哲学的关系 ——巴迪欧对政治哲学的回归与更新
    何处去的问题。巴迪欧(Alain Badiou)作为法国左翼政治哲学的代表人物,他举起复兴柏拉图主义的旗帜,主张重新回归古希腊时期的政治哲学传统,并将哲学与政治的关系作为首要思考的问题,开启了新时期研究政治哲学的新姿态。这种姿态与其说是回归,不如说是更新,这种更新回答了在新时代背景下政治哲学的前途问题,也是对政治哲学之本质的发展。一、巴迪欧的反哲学宣言主张回归真理政治时代在过去的一个半世纪里,当代哲学伴随着撤退和消减之势,不同路径的哲学家们或是以绝望或是以

    武汉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年3期2019-12-23

  • 《忠实于事件本身:巴迪欧哲学思想导论》
    国思想家阿兰·巴迪欧已经成为当代马克思主义和左翼研究的一个标志性人物,尤其他在《存在与事件》中提出的“数学即本体论”和“回到柏拉图”的思想,再一次改写了自后结构主义和后现代主义之后的欧陆思想版图。本书第一次全面从巴迪欧的数学本体论出发,来研究和探讨巴迪欧早期思想的脉络。本书主要有三个特点:首先,研究了巴迪欧的哲学思想与法国各种思想谱系的关系,尤其是他的思想与阿尔都塞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拉康的精神分析、后康托尔集合论之间的渊源关系;其次,立足于《存在与事件》的

    文艺研究 2019年10期2019-12-21

  • 阿兰·巴迪欧是一位马克思主义者吗?
    雷禹阿兰·巴迪欧(AlainBadiou)是当今仍活跃在世的激进左翼的代表人物之一。他与齐泽克、阿甘本、朗西埃等其他左翼激进分子一同捍卫“共产主义”观念,在世界上产生了重要影响。写于1988年的代表作《存在与事件》在30年后的今天终于有了中文版。相比于国外学术界对阿兰·巴迪欧及其著作的研究已经相当可观,中文世界对阿兰·巴迪欧的研究还十分欠缺。因此,趁着《存在与事件》这部巨著的面世,从学理上审理阿兰·巴迪欧的思想就显得十分必要了。本文提出“阿兰·巴迪欧是一位

    中国图书评论 2019年7期2019-07-18

  • 浅析近年来国内对阿兰·巴迪欧思想的研究路径
    纵观国内研究巴迪欧的整个思想进路,基本呈现三种主要路径:一是从哲学与它的四个前提出发,通过探讨哲学、数学、诗歌、爱和政治等方面归纳出巴迪欧思想的主要内容;二是从事件、主体和真理三个关键词出发,通过梳理三者的关系,概括出它们的时代价值;三是从共产主义的激进设想出发,通过解读共产主义在理念和行动方面的具体含义,试图给予重释共产主义这一设想以合理评价。当然,反观研究巴迪欧思想的三种路径,如何评价和定位他的思想成为必须回答的基本问题。总结来说,巴迪欧的思想虽然是

    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年2期2019-05-04

  • 历史、事件与实践 ——《共产主义假设》与阿兰·巴迪欧的政治哲学
    夫2007年,巴迪欧以法语出版作品《“萨科齐”这个名字意味着什么?》(De quoi Sarkozy est-il le nom?),并在其中初步讨论了“共产主义假设”这一概念。2008年,《新左派评论》刊登了由此著作摘编而成的重要文章《共产主义假设》(The Communist Hypothesis),引发了以齐泽克、朗西埃、伊格尔顿、哈特、奈格里等人为代表的当代左翼学者的广泛讨论,掀起一股“共产主义热潮”。2009年3月,在伦敦大学伯贝克学院召开了以“

    法国研究 2019年3期2019-03-26

  • 哲学研究的电影转向
    究,以德勒兹、巴迪欧等理论家等为代表,为推进“哲学研究的电影转向”提供了具体的学理论证,开辟了理解“电影之思”的具体路径。关键词:电影;哲学实验;德勒兹;巴迪欧;物哲学;主体中图分类号:J90-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444X(2018)03-0021-07国际DOI编码:10.15958/j.cnki.gdxbysb.2018.03.00320世纪哲学发生的语言转向包含两个重要但又互存差别的线索。一条是古典现象学向现代现象学的转向,这其中以

    贵州大学学报(艺术版) 2018年3期2018-09-10

  • 作为真理程序的政治 —— 阿兰·巴迪欧对政治的解读
    翼思想家阿兰·巴迪欧,尽管以其数学本体论而闻名于学界,其《主体理论》《存在与事件》《世界的逻辑》等著作无不是以对本体论的探索为主要任务,然而,这一切并不能说明,巴迪欧的思想仅仅聚焦于对被后现代主义所终结的哲学本体论的重建。其实,本体论的建构最终还是服务于其对现实问题的思考和解决,而对于政治的关注就充分显示出巴迪欧思想所具有的强烈社会现实感。《元政治学概述》一书就为我们展现出巴迪欧对于政治所倾注的心血。这本著作不仅为我们展现出巴迪欧的政治思想,同样也为我们揭

    温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年3期2018-03-05

  • 在今天的中国,我们应该如何阅读巴迪欧?
    046)阿兰·巴迪欧与齐泽克、阿甘本、朗西埃一起被誉为当代左翼思潮的“四大金刚”。尤其是巴迪欧,他从自己独特的数学集合论角度,重新复苏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在2016年出版的《我怎样理解马克思主义》一书中,他将马克思主义精神定义为一种共产主义精神。巴迪欧对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坚定信念,使他成为当代世界左翼思潮和马克思主义思想中不可替代的一座高峰。因此,在今天的中国,如何去面对这样一个思想家,如何解读他的理论和原理,成为摆在中国学者面前的重要课题。一在今天的中

    学习与探索 2018年8期2018-02-19

  • 遇见巴迪欧:从爱的哲学而来
    梁剑法国哲学家巴迪欧说:“捍卫爱,这也是哲学的一个任务。”这句简短的话意味深长。正如整本书,篇幅小而义理丰赡。书名《éloge de Lamour》本可以简单地直译成《爱之颂》,译者邓刚教授却煞费周章意译为“爱的多重奏”,正是要突显巴迪欧这位老法师(时年71岁)在不足5万字(中译本)的狭小空间里腾挪跳跃,演奏“爱穿梭在不同形态、不同时代的多重变奏以及爱与政治、艺术、哲学的多重交响”。他把科学(首先是数学)、政治、艺术和爱视为哲学的四个前提,它们彼此贯穿(参

    三联生活周刊 2017年37期2017-09-11

  • 阿兰·巴迪欧论主体化和主体进程
    072)阿兰·巴迪欧论主体化和主体进程艾士薇(武汉大学文学院,湖北武汉430072)阿兰·巴迪欧将主体分为两种机制,即实体构成机制与心理构成机制。实体机制表现为主体化的身体,将作为精神的主体与作为肉身的身体相结合。心理机制主要表现为瞬时性与持续性的主体,他将其称之为主体化与主体进程。主体化具有破坏性和暂时性,它通常标志着主体在情境中出现的时刻,与介入相联系,并分为两种不同的形式——焦虑和勇气。主体进程是破坏后的重新组合,它是持久的,目的在于对当时情境的重组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7年4期2017-07-18

  • 从“终结”到“复兴”
    键词: 阿兰·巴迪欧;缝合;解缝;类性真理;数学本体论摘要: “哲学终结论”认为,传统哲学本体论由于对“一”与“普遍”的重视,导致现实中具体存在的遗忘。而要解决问题,必须使哲学与诗缝合。巴迪欧认为,今天哲学终结的根源恰恰是哲学与诗的缝合。要拯救哲学,就必须将哲学从诗中解缝出来,重建本体论。新本体论的建构只能由数学来完成,因为数学中的集合论真正解决了“一”与“多”、“普遍”与“特殊”的关系问题。中图分类号: B565.5文献标志码: A文章编号: 10012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 2017年3期2017-05-20

  • 巴迪欧与法国传统
    210023)巴迪欧与法国传统弗里德里克·詹姆逊1著, 蓝 江2译(1.杜克大学 批评理论研究中心,美国 达勒姆,27708;2.南京大学 哲学系,南京 210023)对于阿兰·巴迪欧来说,当下哲学最迫切的任务是如何界定从萨特、阿尔都塞、拉康到福柯、德里达和德勒兹的法国哲学线索,那种积极向上和生产性的充满活力的哲学,一种忠实于过去革命性的决裂的哲学。弗里德里克·詹姆逊向我们说明,在巴迪欧那些高度系统性的作品中,一种批判性的追问,号召回到哲学的传统,包含着从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年4期2017-04-07

  • 从阴性政治到类的共产主义 ——巴迪欧论哲学与政治的关系
    共产主义 ——巴迪欧论哲学与政治的关系蓝 江(南京大学 哲学系,江苏 南京 210046)在巴迪欧的理论中,政治与哲学的关系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直至今天,政治与哲学的关系一直在巴迪欧的思想中占据着核心地位。巴迪欧的政治是一种从群众行动的多开始的政治,这种政治是一种阴性政治,对立于基于国家和代议制民主的规则的阳性的政-治。阴性政治核心是不连贯的事件所带来的真理,这种真理始终为政治敞开可能性大门,而阳性的政-治囿于特殊的身份和计数的规则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7年1期2017-03-14

  • 戏剧与真理的重生 ——巴迪欧的戏剧理论简论
    理的重生 ——巴迪欧的戏剧理论简论蓝 江(南京大学 哲学系,江苏 南京210046)当代法国哲学家阿兰·巴迪欧除了提出了著名的事件哲学之外,也有着丰富的戏剧理论,这些理论散落在他的《非美学手册》《戏剧颂》《戏剧狂想曲》等著作中。在巴迪欧看来,与满足于日常生活中的娱乐的“戏剧”不同,真正的戏剧需要在统治的话语秩序和权力结构中寻找一种例外,在例外的真实中让真理得以重生。因此,巴迪欧将戏剧置于舞蹈和电影之间,前者是身体的内在性,后者是影像的超越性,而戏剧在游荡不

    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年4期2017-03-11

  • “真理程序”和“减法政治”:试析巴迪欧的左翼激进哲学
    法政治”:试析巴迪欧的左翼激进哲学范 春 燕(中国社会科学院 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北京 100732)巴迪欧作为当代独树一帜的左翼哲学家,其理论思考的出发点在于:如何在后现代氛围下重新召唤出激进哲学和激进政治而不诉诸各种本质主义的幽灵。为此,他提出“真理程序”和“减法政治”的概念,试图在反对作为“大写的一”的真理观的同时,重新举起普遍真理的大旗,并在反思20世纪革命政治的基础上重启共产主义观念的“第三个世纪”。巴迪欧;激进哲学;激进政治;真理程序;减法政治2

    理论探讨 2017年4期2017-03-10

  • 巴迪欧的元政治学
    路。[关键词]巴迪欧;元政治学;政治哲学;真之政治[中图分类号]D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3541(2016)01-0122-04Abstract: Contemporary political philosophy falls into the dilemma of judge and actors. The reason is that one is the way it through negotiations to reach

    北方论丛 2016年1期2016-05-30

  • 诗歌、艺术与真理 ——论巴迪欧诗学思想的逻辑展开
    与真理 ——论巴迪欧诗学思想的逻辑展开张 璐(同济大学人文学院,上海,200092)本文通过对法国当代哲学家巴迪欧的诗学思想进行分析,试图说明他在对不同的象征主义诗人的赞许与舍弃背后所蕴含的反柏拉图的观点,进而指出他对马拉美诗歌的青睐源自其所体现的数理本质。同时,本文还指出了巴迪欧的诗学思想与哲学之间的关系,最后揭示了他把诗歌作为一种真理程序的理由,从而证明了诗歌在巴迪欧哲学体系中的重要地位。巴迪欧;诗歌;真理;非美学对阿兰·巴迪欧的非美学思想的研究层出不

    华中学术 2016年2期2016-05-15

  • 存在本体论何以可能?——评阿兰·巴迪欧的《哲学宣言》
    ?——评阿兰·巴迪欧的《哲学宣言》雷禹 (南京大学哲学系江苏南京210093)摘要:在20世纪这个思想璀璨的世纪即将过去之时,巴迪欧发表了他的《哲学宣言》。在20世纪,分析哲学、后现代主义、后结构主义及解构主义等等思潮对形而上学进行肆意攻击和瓦解,都宣布哲学尤其是本体论哲学业已终结。巴迪欧在旧世纪即将过去新世纪即将来临之时宣告了他的以数学本体论为基础的哲学的诞生,可以说这是一次重生,更是一次新生。哲学并没有终结,形而上学也没有终结,哲学有其前提。哲学存在着

    绥化学院学报 2016年2期2016-04-13

  • 答读者问
    如何看待哲学家巴迪欧的作品《柏拉图的理想国》?这部作品与柏拉图的《理想国》是怎样的关系?巴迪欧这本哲学著作,实际上是穿着柏拉图理想国的外衣,来抒发自己的乌托邦情怀。用一句中国话来解释,便是老瓶装新酒。巴迪欧自己在序言里写道:“为什么要借柏拉图做这项几乎有些偏执的工作?因为,出于一个明白无误的理由,今日我们尤其需要柏拉图:他将我们引向某个信念,即我们在世上的自我治理意味着某个通向绝对状态的入口已经向我们敞开。”20世纪,马克思理论筑造的理想主义乌托邦,在世界

    延河 2016年3期2016-03-17

  • 拉康化的后马克思主义研究 ——以阿兰·巴迪欧为例
    ——以阿兰·巴迪欧为例彭均国(天津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天津300387)当解构主义的马克思主义盛行,以利奥塔、德里达等人为首的后现代主义氛围弥漫,社会主义理论面临着巨大挑战。于此时,作为后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家——阿兰·巴迪欧,以拉康精神分析理论做方法、康托尔数学集合论为基础,对利奥塔和海德格尔等人发起的挑战进行批判;重塑由真理—事件—主体构成的三位一体的巴氏本体论;高举马克思、毛泽东的社会主义大旗,批判资本主义;高举工人阶级旗帜,将共产主义作为自己理论

    湖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6年2期2016-03-15

  • 巴迪欧的数学本体论究竟意味着什么?
    袁 蓓巴迪欧的数学本体论究竟意味着什么?袁 蓓数学本体论的提出从直接意义上说是巴迪欧反叛海德格尔“诗歌本体论”的理论尝试,后者一方面既未摆脱传统形而上学“本原”和“在场”的叙事逻辑,另一方面又脱离社会历史语境抽象地讨论存在问题。巴迪欧认为,超越传统形而上学既需要将“存在”从“一之规范性权能”中释放出来,同时也要对理论所由以产生的社会生活本身进行批判改造。在此基础上,数学本体论首先提供了一种新的关于存在的理解,即“一不存在”、“存在是多”。更为重要的是,面

    现代哲学 2016年4期2016-02-01

  • 基于“非美学”思想的文物出版改革创新研究
    当代法国哲学家巴迪欧所提出的,是一种针对商业主义的新美学理论。将巴迪欧的非美学思想引入文物出版领域,对于纠正行业不正之风,树立良好的职业操守,提高出版物的质量将起到积极的作用。[关键词]非美学;巴迪欧;文物出版;美学;[作者简介]卢昉,西安美术学院。“出版美学”是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随着20世纪80年代理论界兴起一轮“美学热”,“出版美学”曾一度引发关注,但此后却无更深入的研究。“出版美学”作为一门实践学科,其对于指导出版工作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近年来

    出版广角 2015年5期2015-05-30

  • 当代西方激进左翼学者的“新共产主义”
    09年以来,以巴迪欧和齐泽克为代表的一批西方激进左翼学者重新开启了关于共产主义问题的讨论。他们认为,重提共产主义来源于社会主义能指的去激进化和共产主义观念的“不变量”。共产主义就是激进哲学和激进政治的观念;共产主义作为今天激进行动的理论前提,既要和20世纪共产主义试验中的国家主义和经济主义相区分,也要立足于21世纪的社会经济现实并与新的政治经验相结合。新共产主义理论的主要内容包括:建立在非物质生产和认知性劳动之上的新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关于智识工人和“剩余”

    理论探索 2015年4期2015-05-30

  • 村上春树《1Q84》反美学语言风格探析
    当代法国理论家巴迪欧的“非美学”思想,评析后现代反美学的得失及未来文学美学之可能。关键词:村上春树 《1Q84》 反美学 阿兰·巴迪欧客观而言,“后现代性”至今仍旧是一个暧昧不明的词语。自成为世界文化主流以来,关于后现代性的争议始终不断。其最终的归宿在哪里,其最终的目的又是什么,至今都无法给出一个明确的界定。有学者认为,后现代性的基本特征正是这种“不确定性”。村上春树的作品往往被冠以“后现代”的标签,这种标签化的评论往往无法揭示作品的真正内涵。笔者试从《1

    作家·下半月 2015年6期2015-05-30

  • 阿兰·巴迪欧电影批评的三个阶段
    三十多篇阿兰·巴迪欧创作的电影评论文章,集结成册,并于2010年在法国出版,书名就叫做《电影》。收录的文章从时间上跨越半个世纪,内容和文体上也颇为丰富,有论文、访谈、散文和演讲录等。在这部影评文集中,巴迪欧论述了他对电影的理解,表达了他对电影的持久热爱,同时也体现了他不同时期的政治观念与哲学思考。2010年巴艾克与巴迪欧进行了一次关于电影的访谈,在这次访谈中,巴迪欧将自己的电影批评总结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1957年到80年代初的“激进判断”(milita

    戏剧之家 2015年19期2015-05-03

  • 阿兰·巴迪欧的事件、真理、主体的方法论特质
    080)阿兰·巴迪欧的事件、真理、主体的方法论特质何莉莉(黑龙江大学,黑龙江 哈尔滨 150080)阿兰·巴迪欧活跃于当代学术界,是西方左翼马克思主义的代表人物,因其独特的理论观点和广阔的理论视域而备受人们关注。事件、真理、主体贯穿于巴迪欧著作的始终,成为了解巴迪欧思想理论的出发点和切入点。基于此,在对巴迪欧的事件、真理、主体界定的前提下,从理论特性与方法论意义两方面探析阿兰·巴迪欧事件、真理、主体的方法论特质,以期从新的角度来理解巴迪欧的思想,挖掘巴迪欧

    文化学刊 2015年7期2015-03-20

  • 三种马克思与共产主义 ——浅论巴迪欧《哲学与共产主义的观念》对马克思思想的解读
    人的大量著作,巴迪欧谈阿拉伯之春的著作《历史的重生》德文版也是在他手中出版的。恩格尔曼和巴迪欧的对话发生在2012年的3月23-24日,共持续了两天,两人讨论的话题极广,从阿拉伯之春、古希腊金融危机到今天的中国,从纳粹德国到斯大林模式,从当下的政治事业到未来的共产主义假设,从数学革命到美学的变革……当然,在全书中,实际上贯穿着两个重要的概念,一个是马克思,也涉及后来的苏联和法国马克思主义者(尤其是萨特和阿尔都塞)对马克思的解读和发展;另一个是共产主义,尤其

    常熟理工学院学报 2015年5期2015-03-19

  • 无限即为真 ——巴迪欧无限理论论要
    限即为真 ——巴迪欧无限理论论要肖绍明巴迪欧批判以往的存在论把无限置于作为本质的“一”的统治之下,赋予潜无限以神性,主张平常化的实无限。亦即:无限应建基于虚空,以无限多的集合形式,建构自然的无限;无限既通过序数、基数表达极限理论或普遍形式,又表达无限数量的各类无限之间的差异与非连续性;无限需要在“已经”与“更多”的辩证关系中,通过“他者”“第二生存标记”等,不断达至真理。巴迪欧的无限理论回归到现实的、平常的自然世界,充满多元性和偶变性,蕴含真理精神,有人类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年2期2015-03-19

  • 阿兰·巴迪欧版“读《资本论》” ——论巴迪欧的《辩证唯物主义的(再)开始》
    046)阿兰·巴迪欧版“读《资本论》” ——论巴迪欧的《辩证唯物主义的(再)开始》蓝江(南京大学 哲学系,江苏 南京 210046)与众所周知的阿尔都塞自己和他的主要弟子巴里巴尔、马舍雷、朗西埃、艾斯塔布勒等人留下的《读资本论》的文本相对应的是,受到阿尔都塞哲学思想影响的阿兰·巴迪欧也提交过一份读《资本论》的报告,不过,这份报告已经散佚,我们只能根据巴迪欧后来出版的若干文本来反推早期巴迪欧是如何理解马克思这部经典作品的。与后来的一些研究者强调《资本论》是历

    山东社会科学 2015年8期2015-03-17

  • 巴迪欧与海德格尔的分歧点
    原海德格尔与巴迪欧各自建立了独特且较为完整的哲学体系,不仅为哲学领域的学者提供了理论框架,其影响范围还超出了哲学领域。巴迪欧长期以来不断探求何为真理,如何思考真理,以及如何实践真理。身为20世纪末声名鹊起的哲学家,巴迪欧浸润在法国特有的,与海德格尔哲学有着暧昧关系的学术氛围中。他自己也承认,海德格尔不可避免。巴迪欧的“事件”概念或多或少受海德格尔影响。但他的哲学,尤其是真理理论,必须与海德格尔划清界限。不同于萨特、德里达、列维纳斯等许多法国哲学家,巴迪欧

    江西社会科学 2014年12期2014-12-04

  • 从非同一性到计数为一 ——阿多诺与巴迪欧论一与多的关系
    翼的旗帜阿兰·巴迪欧,尽管他们二人之间并没有直接的对话关系,在阿多诺与世长辞前(1969年),巴迪欧还只是巴黎高师的一名激进学生,甚至在巴迪欧的著作中也从未提及阿多诺的名字和理论,但是他们却在一与多的问题上相遇了:阿多诺在《否定辩证法》中对同一性逻辑的批判以及崩溃(disintegration)的逻辑,用多和偶然性解构了一和必然性;而巴迪欧的代表作《存在与事件》却从另一角度重构了一与多关系,从而遏制崩溃的逻辑在哲学本体论中如同致死病毒一般的泛滥,最终在一个

    武汉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年3期2014-03-21

  • 后现代主义的挽歌——试论巴迪欧的《小万神殿》
    主义哲学家们。巴迪欧的《小万神殿》为我们开启了一个全新的视角,作为一名哲学家,巴迪欧并没有选择用哲学的方式去定义其他的哲学家,而是用文学的方式,抒发了自己对逝去哲学家的尊敬与缅怀。一、万神殿,先贤祠与“小万神殿”巴迪欧在《小万神殿》的序言中明确表示,起初他对于此书的命名是“墓前演说”,按照通俗的说法就是“悼词”。这无疑是一种独特的文学样式,同时也是最难落笔的文学样式。尤其对于巴迪欧而言,他所要面对的不是普通人,不是亲人,而是老师、朋友与敌人。我不想用公正与

    名作欣赏 2012年9期2012-08-15

  • “马克思主义并不存在”* ——巴迪欧在何种意义上是一个“后马克思主义者”
    存在”* ——巴迪欧在何种意义上是一个“后马克思主义者”蓝 江(武汉理工大学文法学院,湖北武汉 430070)在《元政治学》中,巴迪欧从“马克思主义并不存在”这一命题开始,利用数学的集合论解构了传统马克思主义,但是这种解构并不是同拉克劳和墨菲的后马克思主义思潮的同流合污,而是一种让枯萎的马克思主义的花朵上重新绽放出唯物主义辩证法鲜花的涅槃重生。当巴迪欧用“马克思主义并不存在”摧毁掉石化的马克思主义的外表之后,他赋予了马克思主义一种新的活力,也仅仅在这个意义

    山东社会科学 2010年2期2010-0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