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见巴迪欧:从爱的哲学而来

2017-09-11 21:27:05刘梁剑
三联生活周刊 2017年37期
关键词:巴迪欧小写大写

刘梁剑

法国哲学家巴迪欧说:“捍卫爱,这也是哲学的一个任务。”这句简短的话意味深长。正如整本书,篇幅小而义理丰赡。

书名《éloge de Lamour》本可以简单地直译成《爱之颂》,译者邓刚教授却煞费周章意译为“爱的多重奏”,正是要突显巴迪欧这位老法师(时年71岁)在不足5万字(中译本)的狭小空间里腾挪跳跃,演奏“爱穿梭在不同形态、不同时代的多重变奏以及爱与政治、艺术、哲学的多重交响”。他把科学(首先是数学)、政治、艺术和爱视为哲学的四个前提,它们彼此贯穿(参见巴迪欧:《哲学宣言》)。然巴迪欧似乎没有明说,哲学和四个前提之间也是相互贯穿的。至少《爱的多重奏》展示了爱与哲学的相互贯穿。

捍卫爱是哲学的任务,因为爱受到了威胁。现代人看穿爱的虚、幻、伪,干脆代之以愉悦和享受的性关系,代之以通过精确计算达到零风险、在消费的脉脉温情中准备配偶关系的相亲。在虚无主义的时代,爱者巴迪欧相信爱,通过对爱的思考捍卫爱。爱是冒险,始于邂逅和偶然相遇,这种相遇具有一种“事件”的本体论地位,“无法依据世界的法则加以预计或者计算”(第62页)。冒险、偶然、激情,这些大致符合我们对法式浪漫的心理预期。然而,巴迪欧的浪漫更具有理想主义的英雄气概:忠诚是爱的题中应有之义,要把瞬间的激情延续一生,不断地跨越空间、时间、世界所造成的障碍,持之以恒,把偶然变成命运。

法国哲学家巴迪欧与他的著作《爱的多重奏》

爱始于邂逅,仅仅这么讲就卑之无甚高论了。中国先秦便有诗句云:“邂逅相遇,与子偕臧。”(《诗经·野有蔓草》)巴迪欧用“事件”说明爱,而“事件”概念关联着一整套形上学、政治哲学等方面的理论,这样他实际上建构了一种爱的哲学捍卫爱。哲学家巴迪欧服务于爱者巴迪欧。然而还有另一个面向:爱者巴迪欧服务于哲学家巴迪欧。捍卫爱是哲学的一个任务,现在是因为爱对于哲学的重要性。“爱有着普遍的意义,是一种关于普遍性的可能的个体经验。就哲学而言这是本质性的。”捍卫爱就是捍卫哲学。爱直接就是一种真理,同时彰显出一切真理的建构性质:“在我的哲学术语中,我把爱称作‘通向真理的步骤,也就是说一种体验,在这种体验中某種类型的真理被建构起来。这种真理简单说来,就是关于‘两的真理,关于如其所是的差异的真理。”

因此,巴迪欧“爱的哲学”有两层含义:关于爱的哲学,通过爱的哲学。现代汉语曾经严格区分了“底”与“的”,前者表示领属关系,后者表示修饰关系。一些中国现代哲学家还着意借助二者之别表达哲学思想。比如,金岳霖《论道》有一个命题:“可能底关联有可能的关联。”牟宗三更是区分“道德的形上学”(moral metaphysics)与“道德底形上学”(metaphysics of morals),后者要对道德做形上的解释,前者以道德为进路展露本体,在牟氏看来它是“唯一的一个可以充分证成的形上学”。如果借用这个已经过时的“底”“的”之分,那么,关于爱的哲学是“爱底哲学”,通过爱的哲学是“爱的哲学”。爱与哲学相互贯穿,展开为“爱底哲学”“爱的哲学”二重奏。在人类的后经学时代,不同思想传统之间的交通需要爱的经验,需要从“两”出发体验世界。

按照一般的印象,法国哲学和文学、艺术之间存在亲缘关系。巴迪欧的哲学与众不同,除了诗,它还和数学密切相关。1988年,巴迪欧出版《存在与事件》,建立了以现代集合论(康托尔、哥德尔、科恩等)为根基的数学本体论,提出“数学即本体论”。在1989年出版的《哲学宣言》,我们看到巴迪欧的数之颂。1963年,数学家P.J.科恩证明,连续统假设和ZF公理系统彼此独立。巴迪欧赞曰:这里“有一种思想的凝聚,一种开创性的美,一种概念的震惊,一种有着风险的断裂,一种理智的美学”,它可以媲美于伟大的诗歌、政治中的大胆创造,或者“一对爱侣邂逅迸发出来的最强烈的激情”。数之颂进一步落实为“两”之颂:“‘两支撑着整个对爱的分析。”人们在爱中“获得一个‘两(Deux)。爱,处理的首先是这个‘两”。

然则,何为“两”?在汉语中,我们说“一对恋人”“一对夫妻”。“对”这个词很有意思,它以二为一,一不在二之外,但不化约为二。这个“对”接近于巴迪欧的“两”。巴迪欧说,一个“两”(Deux)。表示“二”的数词deux往往修饰别的名词,但如今它在形式上转化为大写的名词“Deux”,进而可以由数词“一”(un)加以修饰。这在思想上意味着,大写的“两”是一个可以主题化对待的整体。大写的“两”(Deux)之中包含小写的“二”(deux),小写的“二”之中有小写的“一”(un/une),相爱中的个体。小写的“一”在相遇之前原本有自己的世界,从各自的“一”出发的世界。在相遇之后,如果这种相遇成为爱的事件,那么,他或她就不再封闭于原来的“一”。“变天”了,“生生之谓易”,一个与过去孤身之时迥异的世界(天、天地)氤氲化成。

在此意义上,巴迪欧说“两”的时候强调去自我中心、差异与生成:爱“以一种非中心化的观点来建构一个世界,而不是仅仅为了我的生命冲动或者我的利益”;“在爱中,我们具有的第一个因素,是一种分离,一种分散,一种差异”(第60页);“爱,不再简单的只是相遇和两个个体之间的封闭关系,而是一种建构,一种生成着的生命;但这种建构和生命,都不再是从‘一而是从‘两的观点来看。这说是我所说的‘两的场景。”大写的“两”独立于小写的“一”而有自足的生命,它仿佛代替小写之“一”的个体性主体而成为新的主体。追随巴迪欧,设想一对爱人静观日落沉浸其中。“当此际,爱就是这种悖论,这种同一的差异性和差异的同一性;当此际,爱存在着。她和我,我们一同融入这唯一的主体(unique Sujet),这爱的主体。”

“两”的经验不限于爱情:“世界可以通过一种不同于孤独的个体意识的另一种方式来遭遇和体验,这就是任何一种爱都可能给予我们的新体验。”两的经验具有普遍性。易言之,它给我们提供了一种经验世界的基本范式,完全可以拓展到爱情之外,比如,不同思想传统的相遇。

猜你喜欢
巴迪欧小写大写
《尼采》
工会博览(2022年36期)2023-01-15 18:53:18
做一个大写的“我”
少先队活动(2022年4期)2022-06-06 07:20:20
大写的厉害:“00后”少年自制火箭成功上天
小读者(2021年4期)2021-06-11 05:42:04
真理的存在方式:阿兰·巴迪欧电影哲学思考
原道(2020年1期)2020-03-17 08:10:46
本刊对来稿中统计学符号书写要求
本刊对来稿中统计学符号书写要求
《忠实于事件本身:巴迪欧哲学思想导论》
文艺研究(2019年10期)2019-12-21 13:36:42
“大写”与“大些”
本刊对来稿中统计学符号书写要求
—个大写的pink 该入手的都来了
Coco薇(2016年2期)2016-03-22 02:3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