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风波

  • 反常合道 顿见本心
    重大转折点,《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则是他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在常规教学中,教者对这首词的解读,普遍落脚在“作者以风趣幽默的笔调,表达乐观旷达的生活态度”。事实上,如何细腻而真实地解读出词人的生命体验和精神境界,不能绕过词中两处明显反常的矛盾笔法:“雨具先去”却可“一蓑烟雨”,“途中遇雨”“已而遂晴”但又觉“也无风雨也无晴”。从苏轼的生平遭遇、诗学主张、佛学浸润等方面多维探寻,深入品析两处矛盾的隽永之味,可以领略苏轼奇趣为宗的创作理念,体悟苏轼圆融自适的

    学语文 2023年3期2023-07-14

  • 古筝协奏曲《定风波》音乐与演奏分析
    摘要:《定风波》是由当代青年古筝演奏家、筝乐作曲编曲、上海音乐学院古筝专业教师邓翊群于2015年8月创作的古筝协奏曲,该乐曲的创作灵感来源于北宋著名词人苏轼的词作《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古筝协奏曲《定风波》借用了该词作的情感、词意和素材,并结合作曲家的亲身经历,抒发了豁达的人生观,是古筝现代乐曲中一首规模较大且技术难度较高的古筝与钢琴协奏曲,可谓一首佳作,具有广阔的研究空间。该作品成功地将中国传统音乐素材与现代作曲技术相结合,在保留传统民乐基础的同时,

    艺术科技 2023年5期2023-06-22

  • “关键词”分析法在古诗词教学中的应用 ——以《定风波》教学为例
    词的关键词。《定风波》是宋代著名词人苏轼在一次野外途中偶遇风雨而引发的对人生的感慨,整体语言风格诙谐简朴、新奇俏丽,展现了苏轼旷达超脱的处事态度、脱离凡事的人生理想,是一首典型的寄情于景的词作。要想学生深入理解此篇词作,最关键的任务即是确定关键词,由文本的语言要素出发,展开想象和品鉴。其一,由表及里,解读语言。为确定词作文本的关键词,就要理解每一个词的字面意义和特殊的象征意义,按照由表及里的顺序,逐步增强语言解读的深度。《定风波》以“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

    中学语文 2022年32期2022-12-31

  • 中职语文课堂如何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入手,以苏轼《定风波》教学为例,通过激情导入、知人论世、“读”书练技、“析”意感悟、“赏”析体会、“探”究人生、总结布置、教学评价8个教学环节,阐述教师在中职语文课堂如何帮助学生分析诗歌、理解诗歌,进而提升学生的审美发现和鉴赏能力,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关键词】中职 语文课堂 核心素养 《定风波》【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450-9889(2022)11-0065-04树立发展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为导向的教学理念,将语文学科核

    广西教育·B版 2022年4期2022-06-17

  • 柳宗元的江雪和苏轼的风雨
    江雪》和宋词《定风波》,在诗意和思想意蕴中并置浅析柳宗元在《江雪》和苏轼在《定风波》中呈现出来的不同生命范式和审美范式。关键词:《江雪》《定风波》生命范式审美范式他们都是不世之才,文思遄飞,兼善胜场,一代文宗;他们都才干卓绝,为政一方,造福一方。他们又都仕途蹭蹬,或参与革新败北而命途多舛,或反对革新而人生跌宕。政治悲剧成人生悲剧,人生悲剧带来半生飘零,一世长恨。生命蹉跎,经纬之才弃置荒寒;孤臣哀叹,旷世文才璀璨华夏。“美不自美,因人而彰”,他们在苦难中反思

    名作欣赏·学术版 2022年11期2022-05-30

  • 高中语文诗词“禅意”初探
    了禅意满满的《定风波》一词。关键词:高中语文;苏轼;《定风波》;禅味前言苏轼自进入朝廷开始,就不满王安石一派的“新法”,所以后期被对手构陷,被贬谪到黄州,这是苏轼一生中遇到的第一次贬谪,我想他肯定也曾想过悲观避世,但是,长期印在骨子里的儒学思想还在影响他,让他辗转反侧,无法不去关心世事,于是他开始躬耕于田园,追求内心的豁达,希望在行动和思想上都能有所慰藉。因此,他在佛学思想的影响下,逐渐养成了“入世”和“出世”相结合的创作方式,基于此,他留下了很多发人深省

    快乐学习报·教师周刊 2022年12期2022-05-15

  •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对生命教育的启迪
    文将以苏轼的《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为例,从生命所具有的三个属性:自然属性、社会属性、精神属性出发,解读成长的三个维度,即坚强生存完成人生长度、顽强生活实现人生宽度、坚毅心灵升华人生高度,通过诗词分析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的启迪。 关键词:生命教育 成长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生命是以群体的形式聚集在一起,不单单是一个个独立的个体存在。当我们面临生命矛盾问题时,它涉及到一个人的生存价值的形成过程,也涉及到人际交往过程中的方方面面,以及自我的心理状态是否

    文学教育 2022年4期2022-04-27

  • 以“关键词”为着力点,引领学生鉴赏古诗词 ——以《定风波》为例
    文本。四、以《定风波》为例看关键词分析法(一)寻找古诗词中最为核心的关键词——“诗眼”古诗词中一般会有一个最为核心的关键词,被文学评论家称之为“诗眼”。眼睛是神光所聚,是心灵的一扇窗户。同样“诗眼”便是一首古诗词中最能集中体现诗人思想情感与言明志向的关键词。寻找古诗词中最为核心的“诗眼”这一关键词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古诗词中“诗眼”的寻找需要做到立足诗歌文本。古诗词中的“诗眼”通常情况下不需要读者去进行概括和总结,一般都会直接的蕴藏在文本当中。古诗词中“

    语文教学与研究 2022年5期2022-03-18

  • 当代汉诗的美学样本 ——评胡弦诗集《定风波
    弦的最新诗集《定风波》由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2021年6月出版,收入他不同时期创作的诗歌120余首,诗集由失而复得的花园、反复出现的奇迹、镂空的音乐、世界的尽头、孤峰的致意五辑组成,既有对自我的内在凝视,也有向历史、现实敞开的视野,充分展现出诗人从个体经验入手,对历史与文化的洞察、思考和探究。胡弦的文本向来自具节奏,自成一体,感受细腻,体悟扎实,本质上是一种有意义的书写,而非空心化、虚无化书写。偏重叙事的早期诗作《两个人的死》,写及两位小学同学的非正常死亡,

    星星·散文诗 2021年32期2021-12-21

  • 经典何以成为经典
    摘要:《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一词受到了当下大众和学者的广泛关注,成为苏轼贬谪黄州期间的代表作之一。但此词并非一开始就是经典:问世时默默无闻,直到20世纪后才受到肯定与重视,最终成为经典。究其原因,一是受时代文化背景的影响,当今通俗化倾向的扩大让这类明白晓畅而意义隽永的古典文学作品广受好评;二是词作本身所蕴含的超旷思想,符合大众对苏轼形象的整体认识,且其普遍性也不断激励后世读者做到达观坦然处世。关键词:《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苏轼;经典化历程苏轼是北

    教育研究与评论 2021年4期2021-11-19

  • 高中语文古诗词作业设计方法探究 ——以《定风波》为例
    诗词。问题:《定风波》记叙的是一件什么事?通过这件事作者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并分析作者是如何表达自己的情感的?环节二:结合诗词,谈谈心得。问题:通过学习这首诗词,你最大的感受是什么,你以后打算怎样对待自己的人生,如何面对人生中的挫折与磨难?最后教师可推荐学生阅读余秋波先生的《苏东坡突围》,方方的《喜欢苏东坡》等,帮助学生深层次了解诗人苏轼一生的伟大与平凡。灵活设置作业形式,让古诗词的学习与其他知识相联系,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和联系实际能力的同时,发展学生的

    散文百家 2021年3期2021-11-12

  • 定风波·野径途吟(外两首)
    陈尚定风波·野径途吟危踞崖空雁叫寒,徒行遥见洞奇寰。往日未曾今日景,登顶,尽失来路几时还?我有清风唯做伴,休慢,三千里路万山难。道是前途多险遇,何惧,定擒魑魅再登鞍。虞美人·月夜有感少年总许期为盼,常以华年叹。闲将无意问东风。怎奈西风不释转头空。恍如一梦黄粱过,须发冰霜落。此生疑若去无踪,席褥微寒归予月明中。玉蝴蝶·鄉音传断愁心乡音传断愁忧,江阔倚孤舟。此去已三秋,无情徙鸟悠。鸥翔高斡展,鱼潜暗相游。今且释时惆,任由来始休。

    雨露风 2021年9期2021-11-03

  • 关于《定风波》的全媒体教学
    键词:全媒体 定风波 语文教学“全媒体”指在多维度、多层次、多渠道有机整合适合教学的现代全媒体技术,优化各阶段教学,以便高效满足现代学生对于学习个性化、多元化的需求,增强学生视听多维度知识体验,建构知识体系,使教学效果得到实质性的优化。本文主要通过全媒体媒介优化苏轼《定风波》教学,以求为学生建构对苏轼的人生经历的深刻了解和对《定风波》深入解读,从而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并将所学苏轼精神指导自己的人生。一.用动画媒体感知苏轼人生打造一堂高效的文言课程,需要对作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21年9期2021-09-27

  • 古筝协奏曲《定风波》音乐分析与演奏技巧
    析古筝协奏曲《定风波》的创作背景,探索了这部音乐作品的曲式结构与特点,还立足于实践演奏活动,全面探讨了这部古筝协奏曲的演奏技巧,以全面展示古筝协奏曲《定风波》的艺术内涵,促进我国传统器乐文化在当今时代的传承发展。关键词:古筝协奏曲;《定风波》;音乐分析;演奏技巧古筝器乐发展到现在已经有了两千多年的历史,融入了我国传统音乐艺术元素,在民间传播过程中也取得了较好成就。特别是21世纪以来,西方音乐文化在我国也实现了较好的传播,使得古筝演奏技法也有了新的突破,显著

    大观 2021年2期2021-08-04

  • 苏轼:《定风波》中的佛道思想
    摘  要:《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是苏轼因“乌台诗案”获罪,被贬黄州后所作。词中所表达的超然物外、宠辱皆忘的境界一直被后人称道至今。全词记载了元丰五年,也就是苏轼被贬黄州的第三个春天,他和朋友去沙湖买地,在返回途中醉酒偶遇风雨的事。谪居黄州后,刚经过人生波折的苏轼逐渐开始进行了一场“自我思想革命”,在自我反思与顿悟中,他开始从儒家思想向佛道思想过渡、融合,由积极入世倾向于淡然出世。本文以《定风波》为例,探讨苏轼谪居黄州时期的思想波动、人生彻悟及其反映在诗

    青年文学家 2021年8期2021-06-15

  • 情系苏子,思烟雨平生
    实。本文通过《定风波》这一教学案例,激发学生的共情能力,引导学生走进苏子的情感世界。最后,情思教育秉持浸润个体生命的理念,通过师生间的相互渗透与层层递进,实现语文教学情、思、行的有效转换,浸润学生个体生命。关键词:情思教育;定风波;苏轼“情”说文解字中释义为 ,人之陰气有欲者,从心青聲。情思教育重视引其情,启其思,触其行。“所谓情感教育,就是关注人的情感层面如何在教育的影响下不断产生新质、走向新的高度,也是关注作为人的生命机制之一的情绪机制,如何与生理机制

    科学与生活 2021年29期2021-03-24

  • 高中语文“禅意”诗词教学分析
    的诗篇,例如《定风波》,就描绘了他在困境中冷静自持、泰然自若的积极人生态度。关键词:高中语文;苏轼;《定风波》;禅味前言禅宗是中国佛教宗派,是佛学传入我国后长期和我国民间文化交融后形成的我国特有佛教宗派,它的思想在我国古代唐朝时期开始得到大力发展,并且在宋代很长时间里有了广泛流传。大文人苏轼作为一名读书人,也是长期信奉儒学思想,认为读书人就该积极入世,用自己的思想去感化、影响世人或者是积极晋升,为国家和人民献身。但事实是,他自进入朝廷开始,就不满王安石一派

    快乐学习报·教师周刊 2021年51期2021-03-22

  • 回归宁静:《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解读
    州期间所作的《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选编入人教新课标版必修四中,该词表现了苏轼乐观豁达的心境。本文针对文本谈谈个人看法。关键词:宁静 苏轼 《定风波》 乐观豁达人教新课标版必修四中选编了苏轼被贬黄州期间所作的《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该词表现出了苏轼乐观豁达的心境,全词如下: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狽,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

    文学教育·中旬版 2020年4期2020-05-20

  • 分层教学:促进学生精神的共同成长
    析笔者在教授《定风波》时的分层教学,总结出教学反思,试图从中找到适合我们学生的诗词教学的一些方法,为高中语文诗词教学提出几点浅薄的建议。关键词:《定风波》分层教学 诗词教学建议新课标对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提出的要求是:“学习鉴赏中外文学作品,具有积极的鉴赏态度,注重审美体验,陶冶性情,涵养心灵。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努力探索作品中蕴含的民族心理和时代精神,了解人类丰富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然而,

    新教育时代·教师版 2019年31期2019-12-25

  • 苏轼《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的三重解读
    摘要:苏轼《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一词是宋词的经典之作。细读此词可品出三层含义。第一层是表达词人乐观旷达的生活态度。第二层是喻指词人“乌台诗案”悠然自乐的人生新境界。第三层是“宠辱不惊”的庄禅之道。关键词:苏轼;定风波;宋词;赏析一、苏轼《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原词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苏轼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

    艺术大观 2019年24期2019-10-12

  • 古诗文中的人生哲理
    《水调歌头》《定风波》等古诗文中,体会其中的人生哲理,处理好自然物体与人生之间的关系,并且达到感情、生活等和谐状态。目的在于透过古诗文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认识到古诗文中的精神对现代人生活、工作的积极意义,积极应对生活困难,养成乐观、笑对坎坷的心态。关键词:《题西林壁》;自然物体;和谐;《定风波》]1自然物体,人生哲理冲突处理苏轼笔下对于自然物与人生哲理之间的冲突,进行了直白描述,并且客观应对其中的矛盾。苏轼的《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苏轼本人是古

    读书文摘(下半月) 2019年1期2019-09-10

  • 浅谈《定风波》中苏轼的旷达之风
    的文学水平。《定风波》:公旧序云: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苏轼有着一股超乎寻常的热爱,热爱他所遇到的一切。这种热爱使他审视自己生命的意义,考虑国家的前途,心疼百姓的生活。在《定风波》中,苏轼用一件道中遇雨的这样一件告诉了我们人生中大道至简的道理。他用自己的人生经

    新教育论坛 2019年14期2019-09-10

  • 歌曲《定风波》的创作特点分析
    【摘要】《定风波》是由我国宋代著名词人苏轼所作,抒发了其以恬淡平和的心态面对生活中的得失与荣辱,以超脱旷达的胸襟面对生活中的打击与磨难的生活态度。而由黄绮珊演唱的《定风波》则将苏轼的情怀通过流行歌曲演绎出来,曲调十分优美,是一首富有浓郁的中国民族特色的歌曲。其歌词是古诗配上现代诗,旋律则是民族调式,配器也富有民族特点。加上黄绮珊精湛的歌唱技术,更是将歌曲的情感完美表达,能当之无愧地作为《经典永流传》的经典传唱歌曲。【关键词】《定风波》;苏轼;黄绮珊;创作特

    北方音乐 2019年12期2019-08-21

  • 浅谈艺术高中诗词鉴赏教学策略
        要]《定风波》是苏轼的经典作品之一,教师可结合艺术高中学生的特点,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设定、教法学法、教学程序设计等方面进行教学设计,以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及进一步探求艺术高中诗词鉴赏教学的有效策略。[关键词]艺术高中;诗词鉴赏;教学设计;《定风波》;策略[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9)12-0001-02语文教学是美的,它的美是教师创

    中学教学参考·文综版 2019年4期2019-05-04

  • 一首心灵调适的欢歌
    的心怀。其中《定风波》一词清晰地折射出诗人充满希望的自我劝慰、满怀坚定信念的人生哲学与超然物外、任天而动的开阔胸怀。关键词:苏轼 定风波 心灵轨迹定风波·莫昕穿林打叶声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定风波》作于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年),即苏轼被贬黄州的第三年。历经

    名作欣赏·学术版 2019年3期2019-04-15

  • 分层教学:促进学生精神的共同成长
    析笔者在教授《定风波》时的分层教学,总结出教学反思,试图从中找到适合我们学生的诗词教学的一些方法,为高中语文诗词教学提出几点浅薄的建议。关键词:《定风波》分层教学 诗词教学建议新课标对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提出的要求是:“学习鉴赏中外文学作品,具有积极的鉴赏态度,注重审美体验,陶冶性情,涵养心灵。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努力探索作品中蕴含的民族心理和时代精神,了解人类丰富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然而,

    新教育时代·教师版 2019年7期2019-04-01

  • 功能对等理论视角下苏轼词的翻译
    文试以许渊冲《定风波》英译文为例探讨功能对等理论对于翻译苏词的指导意义,以便寻求翻译苏词的佳径妙法。【关键词】功能对等理论;苏轼词;《定风波》;英译【作者简介】于锦涛(1996—),男,汉族,山东淄博人,天津外国语大学本科在读,2015级商务英语专业,研究方向:英语国际商务。苏轼是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他的词作能流传后世,“必然具有一种我们称之为发乎肺腑的‘真纯”(林,2000:12)。要想翻译这样的作品殊为不易,本文试从功能对等理论视角研究许渊冲《定风

    校园英语·中旬 2018年9期2018-10-16

  • 从苏轼《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的抒情逻辑谈起
    玲摘要:苏轼《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所表达的旷达洒脱之人生态度固然容易理解,但其中事、情、理的叙述线索和因果思路却常被忽略。苏轼在政治上的沉浮使其明悟人生顺逆、荣辱、境遇的不可捉摸,从而滋生出一种穷达不困于心的从容优雅。谪居黄州时的一次春雨即晴的意外邂逅,真切印证了苏轼的人生感悟。关键词:定风波;抒情逻辑;隐者;人生态度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

    语文教学之友 2018年5期2018-06-07

  • 促进学生精神成长:苏轼诗词教学的重要方向
    本文以苏轼的《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为突破口,了解苏轼的精神品质,走进苏轼的精神世界,从而促进自身精神的升华。这也是苏轼诗词教学的时代意义。【关键词】定风波;苏轼诗词教学;精神成长【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一、反复诵读:感受淡定与乐观的情感基调时代的陌生感让学生对苏轼敬而远之,高考的指挥棒又让教师对诗词中的考点挖空心思。基于此,如何引导学生感受苏轼词中渗透的诗性精神、人格魅力,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和求知潜能,是我教学的首要目标。为了快速地吸引

    课外语文·上 2018年9期2018-05-14

  • 定风波》的人生境界解读
    摘要:苏轼的《定风波》创作于苏轼被贬黄州后的第三年,当年“乌台诗案”而带来的政治迫害的阴影已经在苏轼的心中渐趋沉淀,其内心中的愤懑和痛苦已归于平静,此时的苏轼已不再是三年前身陷囹圄时的心态了。该词展现出了苏轼睿智、超脱、平和的一面。同时,在这首词中,也可以折射出更为深刻的人生哲理,解读出佛教禅宗所揭示出的不同人生境界。本文就此谈些个人看法。关键词:苏轼 《定风波》 人生境界《定风波》这首词创作于苏轼被贬黄州后的第三年,当年“乌台诗案”而带来的政治迫害的阴影

    文学教育·中旬版 2018年1期2018-01-25

  • 对《定风波》中“也无风雨也无晴”的解读
    来达[摘要]《定风波》这篇表面展现着旷达洒脱、散淡惬意的文学滋味的名篇,更纯粹的价值在于其包藏的完美的哲学内核,“也无风雨也无晴”一句既是全篇的收束,也是整个苏轼人格高度和哲学境界的总结。教授此篇应该全面深入地联系苏轼的生平经历,以使这一伟大人物的文学影响力、思想影响力得以代代相传。[关键词]定风波;风雨;人格高度;哲学境界[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7)10003001郑文焯评《定风波》道:“此足征是翁坦

    中学教学参考·语英版 2017年4期2017-05-18

  • 苏轼《定风波》的症候解读
    第三年春天的《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主要含有悖逆症候(指看似荒谬有悖于生活逻辑却符合情感真实的现象)和含混症候(指作品中模糊不清的表述,一般是作者故意为之),下面试就此作一解读。全词(含小序)如下: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通过该词上片“莫听”“何妨”“谁怕”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2016年9期2017-03-03

  • 从《定风波》(长羡人间琢玉郎)来看苏轼笔下的女性美
    0102]从《定风波》(长羡人间琢玉郎)来看苏轼笔下的女性美⊙赵树军[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北京 100102]在苏轼的笔下,存在有大量鲜活、生动的女性形象,柔奴就是其中之一。作品《定风波》(长羡人间琢玉郎)充分展示了柔奴这一形象的容貌美、才艺美、品行美,体现了苏轼作品中女性美的特点,表现了他进步的女性观。柔奴 容貌美 才艺美 品行美不同时代有不同的审美标准,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审美观,尽管审美会因人因时而异,但一些普遍的共同的美还是存在的,它不会因为时代

    名作欣赏 2011年2期2011-08-15

  • 还生活一份超然
    家,他的词作《定风波》,受到一代又一代读者的喜爱。这不仅因为此诗具有卓越的艺术美,更因为它蕴涵的情感丰富而复杂。本文试从哲理的层面对《定风波》一词的主旨进行解读。关键词:苏轼 《定风波》 超然《定风波》是苏轼词作名篇,历来为世人称道。这首词道眼前景,写心中事,以曲笔写胸臆,言在此而意在彼,以小见大,富含哲理。全词言简意赅,不事藻绘,却能够于简朴中见深意,寻常处生波澜,语意双关,令人回味无穷。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

    现代语文(学术综合) 2009年7期2009-01-29

  • 定风波》教学设计
    同时期的作品《定风波》,或许它能给我们一些新的启示。二、解读小序 1.齐读小序,了解背景。思考:小序中含有哪些信息?提示梳理的角度,并由学生对时间、地点的解说自然引入背景介绍。 2.抓住关键内容,提取核心信息。思考:你认为小序中最能表现词人形象的是哪一句?为什么?引导学生去发现作者在“遇雨”后的心态,以及这心态与众人不同之处,即“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引导学生去发现“故作此词”的表层原因和深层原因,认识到作者对雨的态度,其实是一种人生态度。 三、问题切入

    中学语文教学 2008年6期2008-0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