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美育是义务教育阶段教学的重要内容,是促进学生综合发展、提升学生身心健康水平的主要途径。在小学美术教学中引入“以美育人”理念,是践行美育思想的关键举措,也是推动小学教育全面发展、重点突破的主要途径之一。基于此,文章立足于小学美术教学现状,从培育学生的审美素养、丰富美术教学的内容等多个角度,总结了“以美育人”理念在小学美术教学中的重要价值,并从制订目标、精心筹备、问题引领、组织活动等方面,探究了基于“以美育人”理念的小学美术教学策略,旨在更好地构建以美育为导向的特色化美术课堂教学模式。
关键词:小学美术;“以美育人”;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40-014 " " " " " " " " " " " " " " " " " " " " 文献标识码:A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文章编号:2097-1737(2025)01-0069-03
在“五育并举”的教育背景下,美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若能在小学教育阶段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审美素养和正确的审美观念,那么他们在日后的学习和成长过程中,也能具备发现美、欣赏美和理解美的能力。由此可见,美育工作在小学教育阶段的价值不可忽视。美术作为一门艺术学科,具备较强的美育优势,无论是经典的美术作品,还是丰富的美学知识,都能成为美育的有效资源。教师可以将美术教学作为美育工作的主阵地,将“以美育人”
理念渗透在小学美术教学过程中,为学生搭建个性化、开放式的审美鉴赏平台,让他们与优秀的美术作品进行对话,并引导他们自主创作美术作品,进而使其形成良好的审美意识和较强的审美能力,最终实现“以美育人”的目标。
一、基于“以美育人”理念的小学美术教学的重要价值
(一)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审美素养
“以美育人”理念的关键在于“育人”。在美术教学中,经典的美术作品以及多样化的美术活动,能够带给学生丰富的学习体验,并能使其从不同的维度展开不同形式的审美鉴赏活动。学生通过反复练习、精细鉴赏,能够不断强化审美素养,成长为具有发现美、鉴赏美以及理解美的能力的时代新人。当学生具备了良好审美素养后,他们看待事物的角度和方法也会发生改变。无论是在美术或其他学科的学习中,还是在日常生活中,他们都会表现出较强的审美能力,能充分挖掘学习内容中的隐藏要素,从而收获更多的学习成果[1]。
(二)有助于丰富美术教学的内容
课堂教学内容是否丰富、是否贴合主题,是影响教学效果的关键因素[2]。在常规的小学美术教学中,教师大多以教材中的理论知识、插图资料等作为教学的主要内容,略显单调;而在“以美育人”理念的指导下,教师会精选古今中外美术家的优秀作品、生活中的美术案例或学生自创的优秀美术作品作为课堂教学素材和学习资料,这能够在无形中丰富美术教学的内容,带给学生与众不同的审美体验,使他们在美术欣赏、美术创造等多个环节中形成审美意识、强化审美素养。
(三)有助于落实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
很多美术作品蕴含着丰富的情感和深刻的道德寓意,它们如同无声的语言,诉说着人间的真善
美。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和感受这些作品,激发他们的情感共鸣,增强他们的道德认同感。例如,在欣赏描绘英雄人物的美术作品时,学生可以感受到英雄的英勇无畏与奉献精神,从而生发爱国情感和正义感。通过这种教学方式,小学美术教学不仅传授了艺术知识,还潜移默化地培养了学生的道德品质,有助于实现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
二、基于“以美育人”理念的小学美术教学的有效策略
(一)制订目标,融合美育思想
教学目标是所有教学环节的导向,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教师应结合教学内容制订合理的教学目标,将美育思想与课程教学内容融合起来,以此推动“以美育人”理念的落实[3]。
以人教版美术五年级(下册)第12课“十二生肖”为例。这一课以生肖文化为主,展现了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趣味化地呈现了民间艺术,目的在于开阔学生的眼界、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和文化素养。在“以美育人”理念的指导下,教师可以结合“十二生肖”的课程内容,制订以下教学目标,将美育思想渗透到具体的目标中。
目标一:了解“十二生肖”的基础知识,明确每一个生肖的象征意义,并围绕教材中的插图和案例展开自主鉴赏活动,初步获得审美体验。
目标二:通过绘画、剪纸、雕塑等多种手段,创造性地表现“十二生肖”,学会多样化的美术技巧,
提升审美创造能力。
目标三:在鉴赏作品和创造作品的过程中,从视觉、触觉等多个层面获得审美经验,并能更深入地理解“十二生肖”中蕴藏的人文精神和文化内涵。
基于以上三项目标,学生可以开启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美术活动,并在循序渐进的学习过程中,逐步形成审美意识、提升审美能力。
(二)精心筹备,优化课堂设计
教学前的筹备工作是影响课堂教学质量和学生学习效果的关键因素。要想为“以美育人”理念的落实奠定更坚实的基础,教师要在课前教学阶段精心筹划教学内容、教学环节,不断优化课堂设计,从而将“以美育人”理念与美术教学有效融合起来[4]。
在筹备课堂教学活动时,教师既要考虑学生的生活经验、认知能力,又要考虑教材中的教学内容。以人教版美术五年级(上册)第3课“美丽的纹样”
为例。基于“以美育人”理念可知,此课的教学重点是借助美术作品、现实生活以及自然中多种类型的纹样,让学生了解纹样的分布规律、基本结构及其富含的审美要素,从中获得不同的审美感受,并能通过折纸、绘画等手段创造出别具一格的纹样作品。因此,在筹备阶段,教师可以精心设计三个课堂环节。第一,课堂导入,呈现纹样。在此环节中,
教师需要广泛搜集自然界、现实生活以及美术作品中的精美纹样,以图片、视频等视觉冲击感较强的素材为导入环节的主要内容,让学生产生疑问和学习热情。第二,细致赏析,了解纹样。教师可以在此环节指导学生细致赏析教材中展示的精美纹样,
让学生了解纹样的演化方式与结构、用色等,使他们在鉴赏的过程中收获丰富体验。第三,动手操作,
创造纹样。此环节以学生为主体,教师要为学生创造充足的自主空间,让他们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创作出多种多样的纹样。同时,教师可引导学生结合美术鉴赏经验以及实际的生活经验,创作出兼具实用性和观赏性的美术作品或生活用品,进一步体会劳动人民的生活智慧。
经过以上教学环节,教师可将“以美育人”理念渗透在美术教学中,从而为后续的教学实践奠定良好基础。
(三)问题引领,激活审美思维
美育的目的是引导学生发现美、欣赏美、理解美,使学生更深刻地感悟自然、社会以及人际交往中的美,从而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为达成上述目标,在小学美术教学中,教师可以围绕教学内容或优秀的美术作品设计不同的问题,以问题为支架,引领学生进行深度思考和审美鉴赏,让他们发掘美术作品中与众不同的美感。
以人教版美术六年级(下册)第15课“我国古代建筑艺术”为例。此课介绍了我国古代建筑的外观造型、建筑结构、群体布局、装饰色彩等方面的特征,并以插图为辅助素材,帮助学生更全面、细致地了解中国古代建筑艺术。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结合课文内容设计贴合学生认知特点、生活经验以及知识储备的问题,让学生从审美鉴赏的角度对教材以及相关图文资料进行品鉴和分析。比如,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展示北京故宫的鸟瞰图和细节图,并提出“北京故宫的外形、布局、色彩等方面有何特点?”“北京故宫体现了怎样的建筑意图?”
等问题,引导学生从外观造型、群体布局等多个角度品鉴北京故宫的建筑艺术,让他们围绕建筑的屋顶、屋身、台基等多个要素深入挖掘古代建筑艺术中蕴含的审美要素。经过悉心观察和鉴赏,学生可以了解北京故宫在结构、色彩、造型等多个方面的特征,也可以初步明确其建造工艺、设计含义等。如此一来,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学生就能积累大量历史文化、建筑工艺等方面的知识,同时也能获得丰富的审美体验。
在美术课堂教学中,教师以问题引领的方式,指导学生鉴赏相关的美术作品或实物,体现了学生在美术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彰显了生本教学理念。在问题的启发下,学生能够从不同的角度鉴赏美术作品、形成个性化的审美体验,并提出自己的见解和感悟,从而增强自身的审美思维,积累丰富的历史文化知识。
(四)组织活动,探寻美育路径
为进一步促进“以美育人”理念与美术教学的融合,教师可以组织多样化的学习活动,探寻多元化的美育路径,让学生在更开放、自由的环境中学习美术知识、掌握审美鉴赏的技巧,从而自然而然地落实美育目标。具体而言,根据“以美育人”理念的要求,教师可以组织作品鉴赏和项目学习两种类型的活动[5]。
1.组织作品鉴赏活动
古今中外的艺术家创作了无数美术作品,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在美术教学中的作品鉴赏活动中,教师可以挑选与教材内容有关的优秀美术作品,让学生围绕特定的主题,从外形、色彩、文化蕴意等多个角度深度鉴赏该作品,并挖掘其深层内涵。
例如,教师可以结合人教版美术四年级(下册)第11课“走进春天”的内容,为学生提供相关绘画作品(如《春江晚景》),鼓励学生从绘画作品的布局、色彩、组成要素等多个角度品鉴其审美特点、人文内涵等,并与同学分享自己的审美经验、鉴赏技巧。当学生积累了一定的鉴赏经验后,教师可以进一步要求学生通过阅读画册、登陆专业的美术网站等途径,自主搜集与“走进春天”这一主题相契合的美术作品,并依据其艺术创作方式、作者的创作意图等要素,展开多维度、深层次的作品鉴赏活动,以此加深学生的鉴赏感悟、提升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真正构建以“以美育人”为核心理念的美术欣赏课。
2.组织项目学习活动
除了作品鉴赏活动之外,教师也可以组织项目学习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强化审美意识、自主学习能力以及社会适应能力。以上文中提到的“我国古代建筑艺术”的教学为例。通过课内教学活动,学生获得了一定的审美经验。此时,教师可以组织以
“家乡古代建筑的艺术特征和保护方式”为主题的项目式学习活动。首先,教师在班级内组建多个项目学习小组,引导他们在组内选择小组长,并围绕项目专题制订学习计划。其次,教师让学生根据计划选择家乡的某一处古建筑,通过现场拍照、绘画等方式,记录古建筑的全貌和细节。再次,学生通过访谈、查找资料等方式,搜集与古建筑相关的信
息。最后,学生根据拍摄的照片或所绘的图、搜集的资料展开小组讨论活动,深入探讨古建筑的艺术特征和保护方式,从而在项目学习活动中强化审美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基于“以美育人”理念的小学美术教学具有培养学生审美素养、丰富美术教学内容以及落实立德树人教育目标等重要价值。在充分认知其价值的基础上,教师要通过制订目标、精心筹备、问题引领、组织活动等策略,实施小学美术教学,将“以美育人”理念融入小学美术教学过程之中。这不仅能够增强学生的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还能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在今后的美术教学中,教师仍要积极探寻多样化的美育举措,从而不断增强学生的审美素养。
参考文献
朱冬华.以美育人让小学美术课堂更精彩[J].小学生,2023
(12):76-78.
魏沁.以美育人,润物无声:小学美术课堂教学中美育的渗透研究[J].教师,2023(19):90-92.
谢树红.以美育人,美美与共:新课标下小学美术教学中的美育渗透[J].阅读,2023(39):21-23.
闵余梅.新课标背景下小学美术教学创新性研讨[J].新课程导学,2023(8):44-47.
窦晓燕.基于“以美育人”理念的小学美术教学概述[J].家长,2022(31):141-143.
作者简介:杜婧媛(1987.1-),女,甘肃古浪人,
任教于古浪县绿洲完全小学,一级教师,本科学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