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艺术教育是美育的有效实施途径,承载着对学生艺术兴趣、艺术知识、艺术素养的培养重任。对于音乐这一具有一定抽象性的艺术表达形式,如何让学生在小学阶段就对其产生学习热情,已经成为音乐教育工作者需重点思考的问题。情境化教学是在新课程改革及素质教育理念不断深化背景下诞生的一种高效教学手段,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教学氛围等方面有着其他教学模式难以比拟的优势。将情境化教学运用于小学音乐教学中,不仅与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学习发展需求高度契合,还能达到让学生在直观、生动的课堂教学中掌握新知的目的。
关键词:小学音乐;情境化教学;新课标
中图分类号:G427 " " " " " " " " " " " " " " " " " " " " " " "文献标识码:A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文章编号:2097-1737(2025)01-0081-03
《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可以通过创设与现实生活、实践应用、文化背景等相关的情境来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亲身实践,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探究精神、审美素养和实践能力[1]。从认知发展规律角度来说,小学阶段的学生对音乐的审美感知尚处于初级阶段。教师通过实施情境化教学,将课程知识融入学生喜欢、熟悉的各种场景中,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在降低知识理解难度的同时,有效促进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发展。
一、情境化教学概念阐述
情境化教学主要是指教师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发挥主导作用,根据教学内容和学情创设一个或者多个具有情绪色彩和具体形象的教学场景,以此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优化学生的学习体验,促进学生对知识的学习。情境化教学要求教师在教学前做大量的准备工作,在实践中有目的地引入情境,将学生置身于一个良好的氛围当中,引发学生的情绪共鸣,促使学生获得深刻的感性认知,并通过相互讨论和交流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与记忆,提升教学效率。
二、新课标背景下小学音乐情境化教学的实施意义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兴趣是学生学习音乐的根本动力,是确保学生能持续参与音乐学习的必要前提[2]。随着新课程改革以及素质教育理念的不断深化,音乐教育更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更多充当课堂活动的组织者和学生思考问题、学习知识的引导者。这就要求教师在进行教学实践的过程中要以引导和启发为主,
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让学生自主探索知识。但是,
由于音乐知识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并且需要学生产生一定的情感触动,教师若一味地沿用传统教学模式,则难以调动学生的情绪,从而会使音乐教育失去审美意义;而通过应用情境化教学模式,则能够让学生在多种情境中感知音乐,不仅活跃了课堂教学氛围,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活化学生的音乐思维
小学阶段的音乐教学除了要关注知识教学,还要注重对学生多方面能力的培养。而应用情境化教学模式能助力学生在不同的情境中获得多项思维能力的发展。例如,故事情境能锻炼学生的创新思维、联想思维;问题情境能强化学生的思维活性;生活情境能促进学生的思维感知发展等。
(三)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
在小学音乐教学中应用情境化教学模式的过程中,教师往往会依托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具体的教学内容创设需要学生合作完成的任务情境,如表演情境、游戏情境等。学生在合作表演、参与对唱游戏的过程中要依托团体参与其中,而这个过程既能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又能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
(四)培养学生的积极心态
音乐是一种需要表达的艺术,是一种在思想、情感上的美的享受[3]。音乐所传达的情感会深深地感染欣赏音乐的人,并引发欣赏者强烈的情绪反
应。通过对苏教版小学音乐教材内容的分析可知,教材中的大部分歌曲都是相对轻松、欢快且积极的。教师应用情境化教学模式展开教学活动,能够将歌曲所蕴含的积极情感以适当的方式呈现出来,从而让学生在歌唱、欣赏与聆听的过程中形成积极心态。
三、新课标背景下小学音乐情境化教学的实施
(一)创设故事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学生只有对自己学习的知识产生兴趣,才能激发有效的学习动机。如果学生对学习内容不感兴趣,就不会主动思考、积极讨论,这样教学也无法顺利实施。小学阶段的学生年龄较小,他们集中注意力的时间相对较短,且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索欲。而故事不仅有着生动的人物和情节,还蕴含着一定的道理。在新课标背景下,小学音乐教师通过在教学过程中创设故事情境,不仅高度契合小学生的心理特点,还能帮助他们实现对知识的牢固掌握。
例如,在进行《彼得与狼》的教学时,教师就可以创设故事情境。在课堂教学之初,教师可以播放《彼得与狼》的主题音乐,引导学生跟随主题音乐的节奏和其中蕴含的情感,想象“是谁在穿过茂密的森林向我们走来?”并向学生介绍天真活泼、勇敢机智、善良可爱的小伙伴——彼得。此时,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跟随音乐的节奏化身为小彼得以欢快的脚步律动起来,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之后,
教师可以为学生讲述故事:“在一个阳光明媚的日子,彼得正在与他的好朋友鸟儿在家中玩耍,此时池塘里游泳的小鸭子和小鸟发生了争吵,小猫想要捕捉小鸡却被爷爷拦下了,并吓唬它们说狼要来了……当狼真的来了之后,彼得在小鸟的帮助下抓住了狼的尾巴,并把它拴在了树上……”如此,教师通过讲述按照乐曲脉络编成的富有童话色彩的小故事创设故事情境,不仅将学生顺利地引入到了课堂当中,还让学生进一步明确了乐曲内容,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创设问题情境,活化学生思维
学习少不了思考,而思考来自于对问题的探究。因此,在新课标背景下,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创设问题情境。在问题情境的创设过程中,教师可以围绕一个中心问题展开,也可以利用一系列的问题串引导学生发挥逻辑思维展开思考,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音乐知识,引发学生的探究欲。
例如,在进行《火车开啦》的教学时,教师可以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展开思考、活跃思维。具体如下。
师:你们观察过火车吗?火车是什么样子的?
生:火车是绿色的,还有白色的;火车长长的,运行在铁轨上;还有列车员播报火车的行驶情况……
师:请你们回忆一下,火车会发出什么样的声音?
生:呜呜……轰隆隆……咔嚓咔嚓……
师:同学们表达得太形象了!看来,我们班的小朋友都是观察身边事物的小能手!今天我们所学习的歌曲,就和火车有关……
如此,教师通过创设问题情境不仅激发了学生的探索欲望,点燃了学生的思考热情,还在开阔学生知识视野的同时,让学生的音乐思维得到了全面锻炼。
(三)创设生活情境,降低理解难度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提出的“生活即教育”
“社会即学校”理论,给各学科、各阶段教师带来了重要启示[4]。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是密不可分的,学生的学习过程,其实就是学生的生活再现。因此,在新课标背景下,在小学音乐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通过创设生活情境来降低学生的知识理解难度,强化学生的学习体验。
例如,在进行《在钟表店里》的教学时,教师可以先给学生呈现一个谜语:“一匹马儿三条腿,日夜奔跑不嫌累;马蹄哒哒提醒你,时间一定要珍惜。”当学生猜出谜底为“钟表”之后,教师可以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说一说钟表是什么样子的,讲一讲钟表有什么用途,回想生活中哪些地方能够看到钟表等,以此引出本次课堂教学的主题。接着,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设备为学生播放《在钟表店里》,让学生感知歌曲本身蕴含的欢快情绪,并展开对这首歌曲的具体教学。再如,在进行《春天在哪里》的教学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聆听歌曲,之后再让学生猜想此首歌曲的名称,并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讨论“春天是什么样子的?”“我们在春天都会做些什么事情?”等问题,从而让课堂与学生的生活融为一体,降低学生对音乐知识的理解难度,让学生实现对音乐更加深入的感知。
(四)创设表演情境,培养合作能力
音乐有着极强的表达性,这一性质也决定了其需要一定载体才能完成对自身的诠释。其诠释形式既包括常见的歌唱表演、乐器演奏,还包括音乐剧、歌舞剧、音乐小品等。在新课标背景下,小学音乐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创设表演情境。这不仅能够促使全体学生充分参与到音乐课堂中,还能让学生在合作准备、共同讨论、相互指点的过程中完成对音乐的体验与感知,同时提升合作能力。
例如,在进行《金孔雀轻轻跳》的教学时,教师就可以先利用多媒体设备为学生播放一段《月光下的凤尾竹》的表演视频,让学生在欣赏过程中找到其中的各种事物,如凤尾竹、竹楼、孔雀、槟榔树等。之后,教师可以引出有关傣族的知识,带领学生进行具体的知识学习。而后,教师可以将学生分为不同的表演小组,让学生根据所学知识,以小组为单位,围绕《金孔雀轻轻跳》这一歌曲合作表演音乐剧,用自己的肢体语言进行互动、比拼。如此,教师通过创设表演情境的方式使学生通过角色扮演对歌曲进行表达,不仅深化了学生的学习感受,还锻炼了学生的表达能力与合作能力,提高了其音乐素养。
(五)创设游戏情境,践行寓教于乐
新课标背景下的教育提倡寓教于乐。小学阶段的学生普遍爱玩,游戏作为他们最喜欢的活动形式之一,对他们有着极强的吸引力。因此,在小学音乐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通过创设游戏情境的方式让学生在参与游戏的过程中体会歌曲情感、掌握音乐知识,从而践行寓教于乐。
例如,在进行《劳动最光荣》的教学时,当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掌握了该首歌曲的基本知识内容之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歌曲比拼大赛”:学生自由组成若干小组参加比赛,每个小组的人数不超过5人;当教师说开始后,第一个小组的学生歌唱与“劳动”有关或歌词中有“劳动”二字的歌曲;在歌唱完毕后,第二小组继续歌唱,以此类推;当出现重复歌唱或歌唱错误的情况时,该小组被淘汰,最后没有被淘汰的小组获胜。如此一来,教师通过创设游戏情境,不仅活跃了课堂氛围,还让学生掌握了更多与劳动有关的歌曲,提升了学生的音乐素养。
(六)创设语言情境,强化音乐感知
音乐是一门语言艺术。即便是没有歌词的音乐,学生也能从“无声的语言”中感知到其中蕴含的内涵与情感[5]。因此,在新课标背景下,在小学音乐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通过创设语言情境,让学生在与歌曲内容相符的口语或肢体语言中,感知歌曲内涵与情感,实现各项能力的提升。
例如,在进行《摇篮曲》的教学时,教师就可以创设语言情境。此首歌曲节奏缓慢、旋律抒情,是妈妈哄宝宝睡觉的歌曲。在教学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闭上双眼聆听歌曲。在学生聆听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像妈妈哄宝宝睡觉一般对学生说话,引导学生进入情境。当歌曲播放完毕后,教师可以让学生睁开双眼,再以“妈妈”的角色重新聆听歌曲,同时做出哄宝宝入睡的肢体动作。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能深刻感知音乐的起伏,还能深刻体会到妈妈对于宝宝的爱。如此,教师通过创设语言情境可以有效强化学生的音乐感知能力。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情境化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能在愉悦、轻松、和谐的学习氛围中高效地掌握音乐知识,
从而实现个人学习能力、音乐学科核心素养的稳步提升。音乐学科对学生的健康成长与核心素养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需要被重视。小学音乐教师应以
《课程标准》内容为核心、以具体的教学内容为前提、以学生的实际情况为基础应用情境化教学模式,并不断探究该模式与小学音乐知识的融合点,在全面发挥该模式优势价值的基础上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的知识掌握,推动学生的核心素养发展。
参考文献
吴建桦.以情育人 以境动人:新课标背景下小学音乐情境体验教学探析[J].新智慧,2023(5):78-80.
王婷.以情育人 以境动人:新课标背景下小学音乐情境体验教学探析[J].成才,2023(1):74-75.
刘洪敏.创设音乐情境,感受音乐之美:提高小学音乐教学质量的途径探究[J].天天爱科学(教学研究),2022(6):113-115.
吕林.情境相融,让音乐课堂变得灵动:浅谈小学音乐教学中的情境教学[J].教育界,2021(13):74-75.
张琳.情境化教学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的积极作用[J].科技风,2018(11):24.
作者简介:徐业美(1995.7-),女,江苏宿迁
人,任教于苏州高新区达善小学校,二级教师,本科学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