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音乐学科作为中小学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为素质教育的落实提供了重要载体。随着教学改革的持续推进,音乐学科也逐渐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重视。如何提升音乐学科的教学效果、发展学生的音乐学科核心素养成了当前一线音乐教师普遍关注的重点问题。鉴于此,文章就小学音乐教学中核心素养培育的意义入手进行了分析,并结合自身教学经验,对核心素养视域下小学音乐课堂教学的改进策略进行了探究,希望能够促进音乐学科教学质量的提升。
关键词:小学音乐;核心素养;音乐教学
中图分类号:G427 " " " " " " " " " " " " " " " " " " " " " " "文献标识码:A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文章编号:2097-1737(2025)01-0087-03
核心素养是学生通过课程学习逐步形成的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音乐学科核心素养主要包括审美感知、艺术表现、创意实践、文化理解四个方面。《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强调,音乐教学要重视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小学是学生音乐学习的启蒙阶段。在这一时期加强对学生音乐核心素养培养的重视,对调动学生音乐学习兴趣、促进学生音乐素养发展、充分发挥音乐学科的育人价值有积极意义。因此,小学音乐教育工作者在实际教学中应立足核心素养培养目标,积极对音乐课堂教学活动进行创新,不断推动音乐学科教学质量的提升。
一、在小学音乐教学中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意义
传统教育理念下,音乐学科通常以“副科”的形式存在,学校及教师对该学科的重视度不足,导致很多教师在实际教学中没有深入探索音乐课程的有效教学方式,使得音乐教学流于形式,未能达到真正的教育效果、彰显理想的育人价值。核心素养理念的提出不仅对音乐教学提出了更高要求,还为音乐学科教育改革指明了方向。因此,在小学音乐教学中加强对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重视意义重大,
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有利于推动音乐学科教学创新。《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应以新思想、新理念来审视音乐课堂,创新教学手段。以核心素养培养为目标开展教学活动,需要教师转变认知理念,充分认识到音乐学科的重要性,以及其对学生综合素养发展的积极影响,并在此基础上积极调整教学方法,让音乐课堂活动更丰富、教学形式更多样,从而充分体现学生的学习主体性,优化学生的学习体验。如此,便有效促进了音乐学科教学的创新发展以及教学质量的不断提升。
第二,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审美能力。在多元文化背景下,各类音乐文化不断普及与传播,这为学生接触更多类型的音乐文化创造了良好条件[1]。同时,信息技术的普及为学生通过各种渠道接受各种类型的音乐文化提供了机会。在此背景下,学生对音乐形式、音乐文化的选择也更加多样,其自身音乐审美取向也在无形中产生了变化。在核心素养培养目标下,教师需要以《课程标准》的要求为依托,
对教学方法进行创新,带领学生在多样化的音乐学习活动中感受不同音乐作品中蕴含的情感与智慧,
如有的音乐作品中蕴藏着深厚的家国情怀,有的作品则极具地方文化特色。教师通过带领学生赏析、感受这些音乐作品的情感内涵与音乐魅力,能够逐步锻炼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丰富学生的情感和内心世界,这对于提升学生的音乐感知能力、促进学生审美能力的发展有十分积极的意义[2]。
二、核心素养视域下小学音乐课堂教学的具体策略
(一)关注情感体验,培养学生审美感知素养
审美教育为终身教育,其教育目标不仅在于引导学生欣赏和享受美,还在于帮助学生开阔眼界、充实心灵、提升素养。因此,在核心素养视域下,教师在组织开展音乐教学活动时,应重视对学生审美感知能力的培养。音乐是充满情感的艺术,好的音乐极具生命力和感染力。因而,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通过引导学生感受音乐作品中的情感来激发其审美情趣,以此来实现对学生审美感知素养的培养[3]。
例如,在讲授人教版音乐六年级(下册)《爱的人间》这首音乐时,在课堂导入环节,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为学生播放舞蹈《千手观音》的片段,并在学生欣赏舞蹈时,告诉学生这些舞者都是聋哑人,听不到音乐,手语老师就是她们的耳朵,让学生在感受舞蹈艺术的魅力的同时获得心灵上的震撼。然后,教师再引出《爱的人间》这首音乐作品,带领学生聆听歌曲内容,并为其讲解歌曲内容,同时引导学生思考“歌曲表达了怎样的情感?”,促使学生发现歌曲中的情感美。而后,教师引导学生说一说自己遇到的、听到的感人的事迹,从而让学生在表达交流中形成更深刻的情感体验,产生更加丰富的情感共鸣。如此一来,教师通过带领学生体会音乐中的情感表达,既发展了学生的音乐感知能力,又促使其审美感知素养得到了进一步发展。
(二)重视引导感悟,培养学生文化理解素养
所谓文化理解即学生在学习音乐作品时,对音乐作品所反映出的不同文化内涵的理解能力。这要求教师在组织开展音乐教学活动时,要从文化角度出发,对课堂教学活动进行调整,增加对音乐作品中文化元素的关注,促进学生文化理解素养的发展[4]。
以人教版音乐五年级(下册)的欣赏作品《瑶族舞曲》为例。该歌曲属于民族音乐范畴,民族特色非常突出。若学生缺乏对瑶族文化的了解,往往只能简单地学会这首音乐作品的旋律,而难以充分理解作品所蕴含的情感。因此,在带领学生欣赏这首歌曲时,教师应增加对相关文化知识讲授的重视。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为学生展示瑶族的民风民俗、服饰饮食特点、特色长鼓舞等,增加学生对瑶族文化的了解,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作品内容、感受作品的主题情感。这对于发展学生的文化理解素养、提升音乐课堂整体教学效果有积极意义。
(三)开展音乐实践,培养学生艺术表现素养
音乐教学应重视训练学生感受音乐作品、理解音乐作品艺术表现形式的能力。所谓艺术表现即在艺术活动中创造艺术形象、表达思想感情、展现艺术美感的实践能力。艺术表现包括艺术活动中联想和想象的发挥,表现手段与方法的选择,媒介、技术和艺术语言的运用,以及情感的沟通和思想的交流。在核心素养视域下,小学音乐教师应重视培养学生的音乐艺术表现素养,并将其融入日常的音乐教学活动之中。具体来说,教师应积极为学生创设多样化的音乐实践活动,并引导学生通过演唱、肢体动作、情境表演、语言交流等多元的形式来表达自己对音乐作品的感受和理解,展现自己的艺术美感,以逐步发展学生的艺术表现素养[5]。
例如,在讲解人教版音乐二年级(上册)《龟兔赛跑》这首音乐作品时,教师可以通过讲故事的方式进行课堂导入,在吸引学生注意力的同时,增加学生对音乐内容的了解。之后,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为学生播放“龟兔赛跑”的动画视频,同时播放《龟兔赛跑》这首音乐进行氛围渲染,从而通过视听联觉、音画配合的方式,强化学生的感官体验,帮助学生更充分地理解这首音乐作品的表现形式。在学生对该作品有了较充分的感知后,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开展音乐剧表演活动,让学生扮演音乐作品中涉及的角色,如小兔子、乌龟、小猴子、独白等,然后根据故事内容以及自己对音乐作品的理解,展开联想和想象,结合音乐节奏、速度等进行故事重现。这样,学生可以在参与音乐实践活动的过程中,对音乐作品的艺术表现形式产生更深刻的理解,同时对自我情感与理解进行表达和展示,从而在潜移默化中发展艺术表现素养。
(四)鼓励音乐创编,培养学生创意实践素养
音乐是一种具有很强的创造性的艺术,音乐演唱、欣赏、表演等活动无不展示出鲜明的创造意识。因此,在核心素养视域下,教师在组织开展小学音乐教学活动时,需要积极为学生营造氛围、创造机会,鼓励学生通过多种形式、方法来表达自己对音乐作品的理解和感受,以此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
识、创新能力,促进学生创意实践素养的发展。一般来说,音乐创编形式主要有节奏创编、旋律创编、律动创编、歌词创编等类型。在具体教学中,教师应根据音乐作品的具体内容,灵活地组织学生开展创编活动,尽可能地丰富学生的音乐学习体验,让学生在多元化的创编活动中逐步发展创意实践素养[6]。
1.节奏、旋律创编
节奏是音乐的骨骼,是学生感受音乐、理解音乐的重要基础。旋律是歌曲的灵魂,是音乐的基本要素,也是音乐表情达意的主要手段。通过聆听音乐旋律、感受音乐节奏,学生可以更好地感受音乐作品的情感基调。因此,在音乐教学中,教师应有意识地为学生讲解有关音乐节奏和旋律的知识,并通过音乐节奏、旋律创编活动来丰富学生的感受,让学生对音乐的节奏、旋律变化产生更深刻的认知。需要注意的是,鉴于小学生的音乐知识储备不足,在具体教学时,教师应先带领学生由浅入深地学习音符、歌谱等基础的乐理知识。
以人教版音乐二年级(下册)《郊游》这首音乐作品为例。在学生聆听音乐作品时,教师可以带领学生用四分、八分节奏进行编创。当听到歌曲唱到郊外的风景时,学生会跟随音乐节奏踏步行进,感受音乐节奏。教师可由此带领学生实现从知识学习向创意实践的转换,从而在创编活动中培养学生的音乐节奏感,并进一步夯实其音乐基础,促进其音乐欣赏能力、创意实践素养的发展。
又如,在完成了二分、四分、八分音符相关内容的学习后,教师可以在课堂上播放一些生活中常见的动物叫声,引导学生对各种叫声进行模拟以及调整创编,表现出节奏的变化。在此过程中,学生能够体会到音乐创编的乐趣。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根据自己创编的节奏,即兴高音唱出来,进一步锻炼学生的创编能力,从而促进其创造意识、创造能力的发展,实现对其创意实践素养的培养。
2.歌词、律动创编
歌词、律动创编是较为常见的音乐创编方式,主要是以原有的歌曲旋律为基础,重新进行填词或者给歌曲创编舞蹈动作的创意活动。歌词、律动创编活动的开展可以让音乐课堂更加丰富、更有创意,对激起学生的音乐学习兴趣、丰富学生的音乐学习体验、发展学生的音乐创意实践素养有积极意义。基于此,在实际教学中,音乐教师应增加对歌词、律动创编的重视。
例如,在人音版音乐三年级(下册)《木偶的步态舞》音乐欣赏教学中,教师可以在导入环节先播放两首风格不同的律动视频,让学生在视听结合中感受截然不同的两段音乐作品。通过对视频和音乐的欣赏,学生能够很快分辨出表现活泼可爱的小木偶的音乐。另外,音乐A乐段的记忆聆听是本课重点,其节奏具有爵士乐风格,哼唱难度较大。对此,
教师可以鼓励学生为A乐段独特的爵士乐风格旋律编创歌词,并将自己的创作内容用舞蹈动作演绎出来。这样既能降低教学难度,又能帮助学生发展创意实践素养。
教师通过上述方式为学生提供进行创意实践的机会,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基本乐理知识的掌握,还可以让学生在发挥创造力、完成创造实践任务的过程中进一步加深对音乐作品的理解,从而在无形中提升音乐课堂的教学成效,实现对学生创意实践素养的培养目标。
三、结束语
总之,在核心素养背景下,传统的以基本音乐知识传授,或单纯以学唱方式为主的教学模式已不能再满足当前音乐教学的需求。一线音乐教师应充分反思传统小学音乐教学中存在的不足及问题,并立足《课程标准》要求,以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为目标,积极进行教学方法创新与调整,以丰富、多元的方式组织开展音乐教学活动,让学生在多元化的学习中感受音乐的魅力,同时在潜移默化中获得音乐欣赏能力和核心素养的发展。
参考文献
高燕真.核心素养视域下小学生多声部音乐能力培养策略研究[J].中国音乐教育,2021(4):51-58.
韩淑梅.基于核心素养下小学音乐课堂有效渗透节奏教学策略研究[J].中国科技经济新闻数据库 教育,2021(8):31-33.
邱越维.核心素养理念下的小学音乐课堂教学策略研究:以W国际小学为例[D].长春:吉林艺术学院,2020.
李艳敏.关于核心素养视域下“读思达”教学法在小学音乐欣赏教学中的应用分析[J].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 科研,2022(5):53-56.
王艳红,张琳.学科核心素养视域下的课堂教学质量与效度观测:以八年级汉族民歌《黄河船夫曲》为例[J].中小学音乐教育,2021(8):12-14.
杨将.转变教学方式 培养核心素养: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音乐教学策略探析[J].新智慧,2022(28):76-78.
作者简介:陈旭(1984.10-),女,福建霞浦人,
任教于福州市鼓楼第一中心小学,一级教师,本科学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