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幼小衔接的家园共育路径探索

2025-01-10 00:00:00周瑜
名师在线·上旬刊 2025年1期
关键词:路径探索家园共育幼小衔接

摘 要:幼小衔接指的是幼儿教育与小学教育之间的有效衔接,开展幼小衔接工作是幼儿园教育的一项重点工程,旨在帮助幼儿适应小学阶段的学习生活,使其能够顺利步入新的发展阶段。家校共育模式是新时期背景下不断走向成熟的一种教育模式,能够帮助家庭与幼儿园明确自身的教育职责,发挥出家庭教育与幼儿园教育各自的教育优势与特色,从而为幼儿创建良好的发展空间,对幼小衔接工作能够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基于此,文章对幼小衔接阶段开展家校合育模式的重要意义以及高效路径展开了探索,以期促进幼儿的健康成长以及提升幼儿教育的质量。

关键词:幼小衔接;家园共育;路径探索

中图分类号:G40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文献标识码:A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文章编号:2097-1737(2025)01-0093-03

幼儿园教育与小学教育存在着较大差异,主要体现在生活环境、教育模式、作息方式等多个层面[1]。

要想使幼儿顺利度过这一衔接阶段,仅依靠幼儿园以及幼儿园教师的努力是不够的。在新课改背景下,家园共育的新型教育模式为广大幼儿教育工作者提供了做好幼小衔接工作的全新思路。打造家园共育的良好教育局面能够为幼儿提供更加多元化的能力发展契机,助力幼儿不断增强对环境的适应性及生活自理能力,使幼儿逐渐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与学习理念,推动幼小衔接工作提升实效。因此,幼儿园应当积极谋求与家长的合作,加强与家长的沟通与信息共享,逐渐与家长达成一致的教育理念,并将其落实到教育实践中,助力幼儿顺利开启小学的新生活,解锁全新的学习任务。

一、基于幼小衔接的家园共育模式意义探究

(一)有利于幼儿增强对环境的适应性

在幼小衔接背景下,创建家园合育模式的关键在于提升幼儿对小学的适应能力,如形成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生活自理能力、学习习惯、行为习惯等。通过创建高效的家园协同育人体系,幼儿教师能够与幼儿家长建立更加紧密的沟通渠道,实现信息的高效共享,增强双方对于幼儿身心发展状况的了解,并在此基础上形成更加默契的合作互动,从而为幼儿设计更具针对性、更加个性化且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幼儿在这些多样的实践活动中能够摆脱对家长与教师的过度依赖,逐渐增强独立意识,提高社会交往能力与生活自理能力,最终提高环境适应能力。

(二)有利于提高幼小衔接工作的质量

在传统的幼小衔接工作中,幼儿园教师既要开展日常的教育教学工作,又要针对幼小衔接对幼儿开展专门教育,容易导致幼小衔接工作的低效。而在家园共育的教育模式中,幼儿教师不再是幼儿的唯一责任人,家长能够明确自己的教育义务,并与幼儿教师、幼儿园加强教育互动,在双向的互动中逐渐建立默契的合作关系,形成资源共享、优势互

补、合作共赢的良好教育格局,从而为处于幼小衔接阶段的幼儿打造高效的教育环境,最终提升幼小衔接教育工作的总体质量。

(三)有利于实现幼儿的健康成长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幼儿提出了不同领域的发展建议,着重强调要尊重幼儿发展的个体差异与阶段性特征,严禁对幼儿进行“拔苗助长”式的超前教育与强化训练[2]。然而,在当前社会中,教育焦虑状况普遍存在,导致部分家长与幼儿园会采取让处于幼小衔接时期的幼儿“提前学习”的教育措施。这种做法不仅违背了《指南》的要求,更会加重幼儿的学习负担,取得适得其反的教育效果。为了有效应对这一问题,基于幼小衔接背景下的家园合作模式显得尤为重要。该模式能够促使幼儿园与家长转变不良的教育理念,依据幼儿的实际情况以及《指南》的教育要求,制订出合理、个性化且符合幼儿身心发展规律的幼小衔接计划。通过循序渐进地落实这一计划,不仅能够有效缓解教育焦虑,减轻幼儿不必要的学习压力,更能促进幼儿的全面健康发展。

二、基于幼小衔接的家园共育模式策略探究

(一)统一教育理念,奠定家园共育的基础

要想通过创建家园共育的模式推进幼小衔接工作,就需要先统一幼儿园与家庭的教育理念,这样才能使幼儿园与家庭形成强大的教育合力,为构建家园共育的体系奠定坚实的基础。据此,幼儿园与家长可以按照“三步走”的策略来逐步推进:第一步是双方各自明确幼小衔接工作中的要点,第二步是双方形成统一的幼小衔接教育目标,第三步是双方各自明确好自己的教育职责[3]。如此能够有效强化幼儿园与家长的良性沟通,顺利达成幼小衔接工作下幼儿园与家庭理念的统一。

在第一步,即双方各自明确幼小衔接要点这一过程中,幼儿教师可以从幼儿园教育的角度出发,依据幼儿身心发展规律,灵活利用幼儿园教育优势,将转变幼儿的思维方式与学习方式、帮助幼儿掌握多样的学习技能、增强幼儿对小学环境的适应能力等内容作为幼小衔接工作的要点,帮助幼儿适应全新的学习环境,落实幼儿园的教育任务。家长则应当结合幼儿的个性特点,从家庭教育的角度出发,将增强幼儿的规则意识、培养幼儿良好的生活习惯、提高幼儿在日常环境中的适应性作为要点,提高幼小衔接教育的针对性。

在第二步,即双方形成统一的幼小衔接教育目标这一过程中,幼儿园教师与家长要将双方在第一步中共同确定的幼小衔接工作的要点纳入总体的教育目标之中,以此满足幼儿园教育和家庭教育的共同需求。在制订教育目标时,双方要参考《指南》中的学段要求以及其他政策文件的要求,准确把握幼小衔接时期幼儿的身心特点与学习规律。同时要注重幼儿学习与发展的整体性,制订指向不同领域的教育目标,如健康领域、语言领域、社会领域、科学领域等,并注重不同领域之间、不同目标之间的相互协调。另外,双方要以幼儿的身心全面协调发展为宗旨,以促使幼儿顺利过渡到小学教育为目的,对所设定的幼小衔接工作教育目标进行不断地调整与优化,使目标设计更具科学性、更加符合幼儿的实际发展情况。

在第三步,即双方各自明确自己的教育职责这一过程中,幼儿园教师与家长应当紧紧围绕第二步中所设定的目标,明确自身应当承担的教育职责。如双方在上一环节教育目标的“社会领域”中指出要“强化幼儿的人际交往能力,增强幼儿的社会适应性”,对此,幼儿园教师可以将“强化幼儿与班级幼儿、学校幼儿、教师等的交往”以及“使幼儿喜欢并适应学校群体生活”作为教育重点,家长可以将“强化幼儿与社会生活中其他幼儿以及其他人的健康交往,使幼儿喜欢并适应社会环境”作为教育的重点。经过这样的巧妙分工,幼儿园与家长能够在共同的教育职责中找到不同的侧重点,从而增强家园合作的实效。

(二)制订教育计划,形成家园共育的局面

在幼小衔接时期的教育目标制订好后,幼儿园与家长应当进一步加强信息互通,实现更为深入的教育互动[4]。双方需要结合所制订的目标,并根据幼儿的实际情况,分析家庭教育与幼儿园各自存在的教育优势与劣势,选用适宜的教育策略与教育手段制订合作教育计划,以促使教育目标的逐步达成,同时为幼小衔接工作的高效落实提供助力,形成良好的家园共育局面。

在正式制订合作教育计划之前,幼儿教师可以面向全体家长召开专题研讨会,鼓励家长针对自家孩子常出现的问题,尤其对能够影响幼小衔接工作深入推进的问题展开讨论。家长之间应当互相交流各自的教育经验,并立足于家庭教育实情,结合幼儿的个性特点,为计划的制订提供相应的思路。教师也应当积极参与到与家长的研讨中,结合幼儿园的教学条件、教育理念、园区特色等因素,通过与家长共同确定科学的教育策略、选择合理的教育手段等方式,将目标中各个领域的要求都在教育计划中涉及,从而共同搭建起幼小衔接教育计划的总体框架,提高幼小衔接教育计划的科学性。

另外,幼儿园教师与幼儿家长还可以加强与小学教师及其他小学生家长的互动,从他们身上汲取有益的教育经验。例如,幼儿教师可以向小学教师请教学生学习习惯和思维方面的培育方法,深入了解小学教育的特点,并据此对合作教育计划进行适当修改,提高计划的针对性;幼儿家长则可以向小学家长询问小学生的作息时间、生活方式等内容,从而对幼小衔接教育工作产生新的思路。同时,幼儿教师与幼儿家长还可以邀请小学教师与小学家长对幼小衔接工作的教育计划提出相应的修改以及完善建议,使得计划更加适应幼小衔接时期幼儿的发展需求[5]。最后,教师与家长还应当深入研读所制订的教育计划,明确自己应当做哪些方面的教育工作,以及怎样完成这些教育工作,为后续合作教育实践作好充足的准备。

(三)开展教育实践,彰显家园共育的实效

经过前两个阶段的充足准备后,幼儿教师与家长已经达成了良好的合作共识,形成了较为一致的教育理念,并制订了统一的合作教育目标,完善了幼小衔接工作的实施计划。基于此,双方应当将合作教育计划逐步落实到具体的实践中,并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地加以调整,以增强双方教育合作的实效,彰显出家园共育的巨大合力。

如在合作教育计划中,幼儿教师与家长针对教学目标“健康领域”中“培育幼儿良好的生活习惯以及生活能力”的相关要求,制订了具体的教育计

划。在计划的指引下,幼儿园教师可以结合“个人卫生习惯”中的相关教育策略与教育手段,如利用信息化教学手段,为幼儿播放关于个人良好卫生习惯的动画教学视频,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让幼儿认识到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的重要意义。另外,教师还可以运用生活化教育理念,让幼儿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说一说自己有哪些良好的卫生习惯,引导幼儿与同伴展开交流,促使幼儿加强对于自身卫生情况的关注。在这之后,教师还可以为幼儿讲解基本的个人卫生知识,如科学刷牙的知识、正确剪指甲的知识等,使幼儿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掌握更为全面的理论知识。为了增强教学实效,促使幼儿熟练地掌握个人卫生的相关技能,教师还可以采用幼儿喜欢的情境演绎方式,让幼儿与同伴上台合作表演刷牙、洗脸等场景,并鼓励其他幼儿找出台上表演者错误的刷牙方式或洗脸方式,从而通过游戏的方式引导幼儿将理论知识转化为现实技能。在课堂教学结束后,幼儿教师可以通过线上沟通平台将本课学习的内容以及幼儿的学习情况向幼儿家长进行反馈,促使幼儿家长针对这一教学内容开展高效的家庭教育,与幼儿园教育形成良好的合作。

在针对幼儿“个人卫生习惯”的培育中,家长则应当充分利用家庭教育的优势,通过与幼儿开展个人卫生的竞赛、游戏等方式,激发幼儿对刷牙、漱口、剪指甲、洗澡、换衣服等活动的积极性,并利用打卡的方式,鼓励幼儿坚持良好的卫生习惯。家长还可以为家庭教育增设一定的奖励措施,进一步增强幼儿的动力,促使其逐渐形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在这一教育过程中,家长也要向教师及时反映幼儿的学习情况,针对幼儿出现的难以解决的问题与教师共同商议解决对策,并及时调整教育计划,促使幼儿更加高效地达成既定的教育目标。经过这样的教育合作,教师能够较为高效地掌握幼儿在课堂中的学习情况,了解幼儿在家庭教育中的学习进度,并针对幼儿的实际学习情况优化后续课堂教学的计划,促使幼小衔接工作不断提升质量。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基于幼小衔接的家园共育模式能够增强幼儿的环境适应能力,提高幼小衔接工作的质量。幼儿园与家长应当加强教育合作,统一各自的教育理念,设计科学、有重点的教育目标,并在此基础上通过多种方式制订与完善幼小衔接工作的合作计划,并根据幼儿的实际学习情况进行调整与优化,从而开展高效的教育合作实践,彰显出家园共育的实效,助力幼儿平稳过渡到小学阶段,为幼儿的全面发展打下扎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郁艳娟.花开有时,家园共育:幼儿园家园合作推动幼小衔接教育案例[J].好家长,2023(35):24-26.

苏秋婵.浅析幼小衔接中的家园合作共育策略[J].试题与研究,2023(24):124-126.

奴尼满·依米提.幼小衔接背景下的幼儿园家园共育模式构建探析[C]//中国陶行知研究会.2023年第七届生活教育学术论坛论文集.新疆哈密市第七幼儿园,2023:3.

刘岩.家园共育,促进幼小衔接[J].留学,2023(23):62.

侯娟.加强家园共育、促进幼小衔接[C]//重庆市创新教育学会.2023基础教育创新发展研讨会论文集(Ⅱ).陕西省汉阴县紫云南郡幼儿园,2023:2.

作者简介:周瑜(1979.11-),女,山东青岛人,

任教于山东省青岛市即墨区通济豪第九号幼儿园,

一级教师,本科学历,曾荣获青岛即墨区语文优质课一等奖,即墨区优秀教师。

猜你喜欢
路径探索家园共育幼小衔接
高校语文教育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路径探析
青春岁月(2016年21期)2016-12-20 11:30:23
传统节日教育在幼儿教育中的实施初探
论家园共育视野下幼儿早期阅读能力的培养
家长助教对促进幼儿园课程开发的研究
简谈大班幼儿跳绳能力的培养
考试周刊(2016年94期)2016-12-12 14:20:25
重视“幼小衔接”幼儿教育更出彩
中文信息(2016年10期)2016-12-12 11:56:34
初谈幼小衔接之家园配合
教师·下(2016年10期)2016-12-03 10:08:40
浅谈小班幼儿良好习惯培养之方法
共享发展理念内涵、障碍和路径探索
试论标志设计课程教学改革的新路径
科技视界(2016年22期)2016-10-18 17:27: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