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幼小衔接不仅包含知识方面的衔接,而且还包括幼儿的心理转变、行为习惯的培养及自我调节与适应能力的培养。规则反映了社会意识,每一种规则代表着不同的价值理念。对于幼儿而言,规则是一种保护自己、不妨碍他人的自我约束。文章提出,在幼小衔接背景下,教师应以规则为基础,为幼儿创设自主、自由活动的空间,让幼儿在日常生活中、游戏实践中逐步找到遵守规则与自主活动之间的平衡点。同时,教师应科学设计主题教育活动,并通过家园互动强化幼儿的规则意识。
关键词:幼儿园;幼小衔接;规则意识
中图分类号:G40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文献标识码:A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文章编号:2097-1737(2025)01-0096-03
幼儿时期是个体身心发展的初期,此时习得的知识技能和养成的良好习惯对其未来的学习和生活都有着深远的影响。良好的规则意识有助于幼儿提高自我约束能力和判断能力,磨炼坚定的意志,从而更好地融入小学生活。基于此,教师应合理设计幼儿一日生活,通过主题活动、趣味游戏、情景模拟,让幼儿体验规则、践行规则、反思规则,从而为幼小衔接奠定基础。
一、基于幼小衔接的幼儿规则意识培养意义
(一)使幼儿从他律转为自律
培养幼儿规则意识的初期,教师与家长需要积极引导和有效介入。他律是指幼儿因外界奖励或压力而做出某种行为,这种行为是因外界的影响和约束而产生的,对塑造幼儿的行为至关重要。自律是指幼儿不依赖外界的影响,凭借自己的意识和意志来管理和控制自己的行为。自律作为一种自我约束能力,代表着规则意识发展的最高阶段,强调自我反思、评价和监督[1]。在小中班阶段,幼儿的规则养成大多基于他律;而到了大班时期,幼儿会开始由他律逐渐向自律转变。在幼小衔接阶段培养幼儿的规则意识,能帮助他们真正认识到规则的重要性,从而自觉地遵守规则、实现自律。
(二)助力幼儿构建认知框架与思维结构
规则意识的培养对幼儿从无序走向有序、从自我中心走向去自我中心具有重要意义。在幼儿园阶段,教师通过引导幼儿认识并遵守游戏规则、生活规则、学习规则等各种规则,可以帮助幼儿逐步建立起对世界的认知框架。这是因为这些规则不仅是行为准则,还是幼儿理解社会、理解人与人之间关系的重要依据[2]。同时,规则意识的培养也有助于幼儿构建思维结构。在遵守规则的过程中,幼儿需要进行思考、判断、抉择,这些过程都能锻炼思维能力。例如,幼儿在参与游戏的过程中需要理解并遵守游戏规则,这需要幼儿具备逻辑推理、空间想
象、时间管理等多种思维能力,在此基础上逐渐形成清晰而有条理的思维模式,从而为其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三)助力幼儿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健康的心态
规则意识的培养对于幼儿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十分关键。幼儿园是幼儿初步学习生活技能的重要场所。在这个阶段,通过规则意识的培养,幼儿能逐渐明白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从而在日常生活中形成规律性的行为习惯,如早睡早起、按时吃饭、保持个人卫生、勤于整理个人物品等。这些良好的生活习惯不仅有助于幼儿的身体健康,还能培养他们的自律能力和责任感。同时,在规则意识的引导下,幼儿可以学会遵守规则、尊重他人、理解并接受他人的意见和看法。这样的心态有助于幼儿建立积极的人际关系,增强社会适应能力。此外,规则意识还能培养幼儿的耐心和毅力,使其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能够保持冷静和乐观的态度,进而形成健康的心态。
二、基于幼小衔接的幼儿规则意识培养困境
第一,部分幼儿习惯以自我为中心,合作意识淡薄。根据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论,2~7岁的儿童以自我为中心,加之在家中备受宠爱,所以,幼儿在区域活动中常常倾向于从自身角度出发看待事物,较少顾及他人的感受。一旦触及个人利益,幼儿可能会打破既定规则,维护自身权益。而当幼儿参与合作活动时,多数幼儿习惯于依赖父母或教师的直接指导和提示,而不是和其他幼儿合作探究完成任务,这导致了幼儿缺乏基本的合作意识。
第二,教师更注重外在的既定规则。教师在观
察、分享和解读幼儿游戏的过程中,更关注外在的既定规则是否被遵守,而忽视了幼儿新生成的规则以及内隐的规则[3]。部分教师持有一种僵化的规则观,认为既定的规则是不可改变的,要求幼儿努力适应并遵守这些规则。然而,教师鲜少深入思考在活动过程中是否隐藏着新的规则教育的可能性,以及当规则对游戏和幼儿行动产生制约时是否可以灵活调整规则。
第三,家长对幼儿规则意识培养的重视程度不足。部分家长更关注孩子在幼儿园中学到了多少知识、孩子在园内是否舒适,而忽略了规则意识培养的重要性。这种心态可能源于对幼儿园教育理念的误解,或是对孩子成长规律的不了解,不利于幼儿形成良好的规则意识,可能会导致他们在集体生活中表现出任性、自私等不良行为,甚至在步入小学后难以适应学校的规章制度,无法与他人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等。
三、基于幼小衔接的幼儿规则意识培养策略
(一)在日常生活中激活幼儿的规则意识
在幼小衔接背景下,幼儿教师需要巧妙地将规则意识融入幼儿日常的生活、学习之中。教师可以在日常活动中潜移默化地引导幼儿感知规则、理解规则,从而使其逐步养成践行和守护规则的良好习惯[4]。以吃饭环节为例。教师可以精心设计丰富的规则体验活动,如取餐前认真洗手、取餐时有序排队、根据自己的饭量合理取食以及用餐后整理餐具等。这些看似寻常的小事,实则蕴含着深远的规则教育意义。例如,教师可以在制订用餐规则制度,通过图片、标识告诉幼儿:每个人吃饭前都要排队并认真洗手;取餐时要有序排队并耐心等待。在真实的生活场景中,幼儿能逐渐领悟和接纳教师制订的各种规则,并逐步把这些外在的规则转化为内在的日常言行准则。又如,午休时段,教师可以为幼儿制订如下规则:自行整理床铺、文明脱鞋、有序摆放衣物、起床后自主穿衣叠被。这些看似微小的细节不仅有助于幼儿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还能为其快速适应小学阶段的规则奠定基础。
(二)在主题活动中强化幼儿的规则认知
在幼小衔接背景下,幼儿教师应精心策划和组织多样的主题活动,巧妙地将规则意识融入其中。这样的主题活动不仅能够为幼儿提供充满乐趣的学习环境,还能潜移默化地帮助他们深入理解并接纳规则。幼儿通过亲身参与主题活动,能够深切体会到规则对于自身行为和集体秩序的意义[5]。
以“我是小学生”和“我们的班级公约”两个主题活动为例,教师可在活动中强化幼儿对于规则的认知。在“我是小学生”主题活动中,教师应模拟小学的学习环境,让幼儿体验小学生的日常生活。通过角色扮演、情境体验等方式,幼儿可以了解到小学的学习规则、课堂纪律规则、作息制度等。教师在此过程中应引导幼儿讨论和制订一些基本的规则,如上课时要认真听讲、下课后要整理好自己的物品等。这些规则不仅能帮助幼儿更好地适应未来的小学生活,还能让他们意识到规则对于个人行为和班级秩序的重要性。在“我们的班级公约”主题讨论活动中,教师需要组织幼儿一起讨论和制订班级公约。教师可以鼓励幼儿提出自己的想法和建议,通过全班投票的方式确定最终的班级公约内容。公约内容可以包括课堂纪律、卫生习惯、礼貌用语等方面。这样,幼儿通过参与班级公约的制订,能更深入地理解规则的重要性,并愿意主动遵守规则。将以上两个活动相结合,既能让幼儿在模拟的环境中体验规则,又能让他们参与规则制订的过程,从而促使其自觉遵守规则。由此可见,通过主题活动强化幼儿的规则认知是一种有效的规则意识培养方法。
(三)在游戏实践中帮助幼儿构建规则体系
在幼小衔接背景下,教师可以巧妙运用游戏教学的方式,让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实践和体验规则。这种教学方式既富有趣味性,又能调动幼儿的参与热情。游戏是幼儿最喜爱的活动形式之一,教师可以在游戏中设置各种规则,让幼儿在玩耍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形成规则意识[6]。幼儿在游戏中会不断尝试、摸索,从而深刻体会到规则的有效性和重要性。这种寓教于乐的教学方式,不仅有助于提升幼儿的规则意识,还能让他们在游戏中收获快乐、实现健康成长。
以“交通警察与行人”游戏实践活动为例。教师应先做好活动准备工作,为幼儿准备交通警察的帽子、口罩、指挥棒,以及行人的安全帽、书包等道具,引导幼儿更好地代入角色。之后,教师需制作并展示交通信号灯、斑马线等交通标志,帮助幼儿认识并理解交通规则。同时,教师还要布置一个模拟的交通路口,包括马路、人行道、红绿灯等。准备就绪后,教师可以组织幼儿进行游戏实践,将幼儿分为“交通警察”和“行人”两组,每组幼儿选择相应的道具,明确自己的角色。接着,教师以讲故事或播放动画的形式,向幼儿介绍交通规则,如红灯停、绿灯行、行人要走斑马线等。然后,教师可让幼儿在模拟的交通路口进行实践演练,“交通警察”负责指挥交通,“行人”则根据交通信号灯的指示过马路。在演练过程中,教师可以故意设置一些违反规则的情况,如行人闯红灯、交通警察未履行职责等,让幼儿认识到不遵守规则带来的后果。在游戏活动结束后,教师应及时组织幼儿进行反思讨论,让幼儿分享自己的体验和感受,以及对于规则的理解和认识。
由此可见,通过“交通警察与行人”这一游戏实践活动,幼儿体会到了交通规则的重要性,并在实践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的规则体系。如此,幼儿不仅能在以后的生活中自觉遵守交通规则,还能主动纠正身边不遵守交通规则的行为。
(四)在家园互动中培养幼儿的规则习惯
在幼小衔接背景下,家园互动作为一种有效的教育手段,在培养幼儿规则意识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幼儿教师应定期组织家长座谈会,邀请家长来园参与,共同讨论幼儿规则意识的培养问题。在座谈会上,教师可以向家长介绍幼儿园的规则教育内容,并分享成功的案例和经验。教师也可以邀请家长分享自己在家庭教育中是如何培养幼儿的规则意识的,从而形成家园共育的良好氛围。同时,教师可以开展亲子活动以促进家园互动,在活动过程中培养幼儿的规则意识,如组织户外拓展、角色扮演、亲子游戏等,让家长和幼儿一起参与规则教育实践。在活动中,教师可以引导家长和幼儿共同遵守活动规则,让幼儿在与家长的互动中学会尊重他人、遵守规则。
此外,教师也可以布置与规则教育相关的家庭作业,要求家长和幼儿共同完成,以搭建家园互动的桥梁。这些作业可以是简单的日常任务,如让幼儿在家长的指导下制订家庭日常规则,或让幼儿记录自己遵守规则的情况等。这种布置家庭作业的规则教育形式,可以让家长更深入地参与到对幼儿规则意识的培养中来。另外,建立家园沟通平台是保持家园联系、促进对幼儿规则意识培养的重要手段。利用线上社群,家长能随时了解幼儿园的规则教育内容和方法,同时也可以在社群中随时反馈幼儿在家庭中的规则遵守情况。通过及时、有效的沟通,教师可以根据幼儿的实际情况调整教育方法,从而让规则教育获得更好的效果。
四、结束语
总之,基于幼小衔接的幼儿规则意识培养具有重要意义。教师应结合小学阶段的学习和生活规则,根据幼儿的实际情况来设计规则意识培养活动。同时,教师应转变思维,通过加强家园互动来引导家长正确教育孩子,并以柔性化教育理念来评判幼儿的表现,循序渐进地巩固幼儿的规则意识。
参考文献
程贺彬.幼儿园教师的幼小衔接观研究[D].保定:河北大学,2023.
王新玉.大班幼儿规则意识的养成教育现状研究[D].聊城:聊城大学,2023.
袁智慧.幼儿规则意识培养的理论思考与实践路径[J].现代教学,2023(10):23-26.
严经球.加强幼小衔接 培养规则意识[J].课程教育研究,2016(19):21-22.
吴秀芹.幼小顺利衔接的策略与反思[J].小学科学(教师版),
2013(2):142.
肖绒.幼儿园如何加强幼小衔接[J].小学时代(教育研究),
2012(10):104.
作者简介:佘岚莺(1984.2-),女,福建仙游人,
任教于福建省莆田市仙游县城东幼儿园,一级教师,本科学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