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教学环境变化引起学生群体变化,如何让学生更好地学习与获得、怎样判断、如何评价,是初中音乐教学需要关注的问题。如今提倡教学评一体化教学模式建构,其内涵在于重视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课程内容优化,强化创意实践,坚持以教促学、以评促教、以评促学、教学相长。针对如今初中音乐教学评一体化的现状,文章分析其原因,并对“实践与创造”板快的作业进行设计,以期真正走向学生、走近学生,为学生的纵深式发展作有力铺垫。
【关键词】教学评一体化 “实践与创造” 初中音乐
【中图分类号】G633.951" "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3275(2024)07-75-03
根据《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关于音乐教学评一体化教学模式建构要义,可以进一步将教学评一体化理念(方式)理解为,在教师对所在班级学生的实际经验认知前提下,有机融合教师教学、学生学习以及教学评价下的以教促学、以评促教、以评促学、教学相长的音乐核心素养的根本导向机制,“评价与教学环节相互交织、相互促进”[1]。《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深化行动方案》则是指出要“注重核心素养立意的教学评价”,注重教学评一体化中教学评价的语境。由此可见,教学评价依然是领会、运用教学评一体化理念的突破口。本文以人音版初中音乐课本为例,探讨如何建立起“实践与创造”作业与教学评一体化中的教学评价的联结。
一、初中音乐教学评一体化现状透视
(一)对教学评一体化的定位出现偏差
音乐作为实施素质教育重要导向性学科,通过有效课堂教学评价来了解学生音乐素养状况。但是在现今音乐教学环境中,一些教师对音乐课堂教学评价的科学性、指向性还不够重视,因此也致使音乐教学质量出现问题。其实,这反映了教师对教学评一体化实际应用存在定位偏差,以致当前一些初中音乐教师在进行教学评价时,重结果而轻过程,经常在学期末的时候,以与其他学科同样的评价手段——试卷,来测试学生的音乐学习情况。因而一些学生喜欢音乐但不喜欢上音乐课,很难将学习积极性激发出来。
(二)教学评一体化评价错位
在课本中,每个单元最后都会有“实践与创造”板块,其主要目的就是检验对于相应单元教师教学—学生学习—教学评价之间的整体耦合效果。以单元“实践与创造”形式单独排版的音乐作业,其实也就是对教师是否遵循教学评一体化理念进行教学评价的检视。教学评价的目的是让学生更好地了解自身学习情况,以此为基准使教师及时得到教学效果反馈。那么,教师在进行音乐课堂教学评价的时候是否更应关注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
例如教学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中的《G大调弦乐小夜曲》(第一乐章),在欣赏教学过程中,当教师提问学生:“听完这段旋律,你觉得音乐情绪是怎样的?”这时候教师获取的回答是多种多样的:悲愤的、喜悦的、庄严的、华丽的等。此时,教师直接下某一固定结论并进行评价,尽管此时显露的是教学评一体化的教学思维,但是效果却差强人意。那么,教学评一体化究竟该怎样恰当存在于音乐教学过程中?可以翻阅该单元的“实践与创造”,对于该曲对应的作业是“欣赏《G大调弦乐小夜曲》(第一乐章)”,让学生用“LA”与“BENG”音,分两个声部合唱旋律(见图1),用塑料杯、塑料小桶及橡皮筋自制一个拨弦乐器,当教师弹奏下列旋律时,模拟拨弦乐器在指定位置伴奏(见图2)。从这一作业设计中可以发现,教师需要考量音乐核心素养进行教学评价,否则很容易出现评价错位问题。
(三)教学评一体化的开展遭遇困境
当今社会,学生真正进入全天候、无时差的最新知识获取时代,学生对于音乐课程学习也有了新的诉求。然而由于以往考试统领着教学评一体化的方向,即便如今提倡改进教学评价,但是部分教育者无从着手或安于现状,致使评价手段与学生的学习获得不匹配、难兼容。
在知识更新速度加快的当今社会,一些音乐教师没有及时把握时代动向、更新教学评一体化理念,也没有正确理解初中音乐课堂中教学评价的目的所在,仅凭“教学评价”这个词汇行走于课堂之中,就会出现以偏概全或者直接割裂教学评的紧密联结的情况。
二、教学评一体化产生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忽视学生本位
在实施音乐教学之前,一些教师往往会忽视对学生进行研究。初中阶段的学生进入青春期,具有强烈的自尊心与好胜心。教师忽略了青春期学生的特点,未能创设良好的音乐课堂评价环境,未能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终身学习已经成为个人成长的要求,因此学校更应该关注对于学生完整生命成长的引领。音乐课程评价不应是简单的“评”,而应是教学评一体化引领,要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学生,推进素质教育,潜心教学、全心育人。这也是《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的根本要义。
(二)孤立音乐课堂
教学评一体化不应孤立或割裂于音乐课堂。单一的评价形式已不符合现今育人模式。在对音乐课堂教学评价的思考中,一些教师未能积极关注学生平时表现,未能创新运用“三加三”评价机制,即上课纪律与卫生习惯、课堂表现与交互合作、社团活动与笔记记录,加任意完整演唱一首本学期课程中学习的歌曲、任意完整演奏一首本学期课程中学习的曲目、任意以“音乐与人生”为选题的研究性报告,因而评价的结果就是全体学生都有闪光点。教师在进行教学评价时应该更加谨慎,不能“一刀切”,不应直接用对或不对来判断,而应主动关注学生完成相应任务单的态度、喜好、价值观,着力提升学生的审美素养,激发学生创新创造活力。教学评一体化中的“评价”,要涵盖所有有利于学生发展的方面,包括学习方法态度与知识技能、探究实践与创新方式以及合作交流等整体能力。
(三)弱化评价方法
在教学评价中,评价者的“问题解决系统”与被评价者的“问题系统”之间的有效诊断性是决定评价过程是否有效的关键所在。而一些教师对于教学评一体化中评价方式的互动性原理往往没有给予关注。其实,教学评一体化既可以检视学生课堂学习的思维状态、交往状态、参与状态、学习达成状态,又可以检视教师课堂教学的学生意识、对话意识、问题意识、目标意识,学生在参评中主体性得到进一步体现,教师在被评中主导性得以发展。且如今的课程教学评价体系的核心就是“以学评教”,音乐课堂教学评价要以“促进发展”为取向,从有利于学生发展的因素着眼,评价学生学习的全过程。这就引发一个思考:在音乐课堂中,教师是否将良好德行品质作为对学生的综合评价设计?教师应对学生的核心素养、学生终生发展的关键因素都进行评价,以此审视教师的课堂教学。
三、“实践与创造”板快作业的设计与实施
教学评一体化视域下的初中音乐课堂更加关注课堂教学的效率,而课堂效率的高低与作业的精心设计与否密切相关。在初中音乐课本中,“实践与创造”是每一单元后设置的单元性作业,讲究一种整体性思维,但是局部设置却显得较为零散。为了适切于教学评一体化视域下的初中音乐课堂,“实践与创造”作业更多的指向性应该在于核心素养中“创意实践”的领会、设计与运用。
(一)关注学生认知次序,践行课程核心任务
如今的课堂教学关注学生的认知次序,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那么基于核心素养目标的音乐作业设计可以从作业目标、作业内容、作业形式、作业评价着手。基于课程核心任务,从宏观上关注核心素养,从微观上注重音乐知识掌握、音乐技能习得、美育品质的培养。在作业内容上侧重于知识掌握、技能习得、行为养成,最终指向道德品质的融合。在作业评价上关注核心素养中“创意实践”的融入式设计,从多元性与多样化两个方面优化评价效用。音乐作业设计维度见表1。
在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劳动的歌”的“实践与创造”作业中,对于“同类异名”歌曲——劳动号子《军民大生产》与《杵歌》的作业设计主要着力点在于“音乐要素比较”“歌词创编”“调式音阶”。那么在作业设计中还可以在此基础上进行一定的结构化设计,例如“初步感知:浅谈劳动号子内涵特征是什么?创意实践:用歌声或节奏语言表现歌曲。拓展探究:如何把劳动号子带入平时的劳作生活中并传承劳动号子”,使作业设计与实践融为一体,使教学评一体化得以纵深化。
(二)关注学生实际需求,帮助解决认知困惑
学生的实际需求其实是以兴趣为着力点的,在此基础上,学生对音乐知识的学习与创造性运用会产生正向的引导、促进作用,致使学生主动解决在音乐学习与实践过程中的困惑。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七子之歌”课后“实践与创造”作业中,第五题就是关于管弦乐《台湾风情画》的作业设计,题目中主要从聆听、演唱方面进行了作业设计。
教师在课本的这一作业设计的基础上进一步丰富,例如首先带领学生了解管弦乐《台湾风情画》的创作背景,接着播放管弦乐《台湾风情画》这首器乐曲,学生在聆听时教师提出问题:作曲家是通过什么方式展现美丽的台湾风情?此问题具有一定的求知趣味性,易于调动学生的求知积极性。在兴趣的促使下,学生发挥主动性,边聆听边思考,逐步把学生的思考方向聚焦于台湾民谣《大胖呆》《丢丢铜仔》《天黑黑》《杵歌》等器乐曲的创造性创编之中,进一步在学生已有兴趣的基础上,让学生认识到很多器乐曲都是建立在民歌曲调基础上进行的创编。基于此设计,最终为创设积极开放的教学评一体化环境打下良好基础。
(三)关注教学核心任务,致力于课程评价改进
“实践与创造”板块内容主要着力于基本乐理知识的学习与创造性的运用上,教师要思考如何基于基本乐理知识(核心音乐要素)这一教学核心任务,继而推动音乐课程教学评价改进。“实践与创造”板块中对于不同的欣赏与演唱曲目,在作业设计中都强调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例如在学唱《无锡景》《游击队歌》中要求朗诵歌词,看谱聆听,边听边唱,并按歌曲的分句标出呼吸记号。在作业展示时,要求用舒缓、连贯的声音演唱、身体拍打节奏型进行律动。在欣赏《一根竹竿容易弯》《赶摆路上》时,要求学生试着分析同音型“音”的出现频率,随着音乐划旋律走向,适当加入声势律动感受音乐的基本风格特征。针对以上分析,音乐评价可以从书面性的评价着手,在作业设计时注重乐曲的聆听,在乐谱知识的习得上进行书面作业设计,使音乐评价真正着眼于全体学生的音乐核心素养的有效习得上。
作业是教学中重要的一环,是课堂教学的补充和延续。有效的作业设计可以促进学生的音乐学业发展、促进学生的专业成长。评价教学质量的优劣程度不再简单评价教师的“教”,而是转向关注学生的“学”,科学的评价方式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本,关注学生的主体地位。从“评学”入手,从学生学习成效反推教师教学效果,由此实现教学评一体化理念视角转换。在教学评一体化理念下进行作业设计,有助于教师通过教学实践进行自我反馈审视与反思完善,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合作能力,探索出教学相长的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袁长俊,谢荣海.基于“教-学-评”一体化的“和乐课堂”教学模式探索与实践[J].湖北教育(教育教学),2023(12):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