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架理论在习作教学中的应用

2024-12-24 00:00:00刘婷
教育界·A 2024年36期
关键词:支架理论习作教学初中语文

摘要:支架理论强调教师需为学生搭建“脚手架”,以帮助他们对知识进行认知与建构,提升学习效果。在初中语文习作教学中,教师应依据适时性原则和促进性原则来设计支架教学方案。通过课前预写、课堂观察和课后反馈等环节,精准定位支架教学的切入点;同时,结合不同的写作知识点,将不同类型的支架融入习作教学过程。其中,情境支架有助于学生理解描写顺序;材料支架可辅助学生掌握人物细节描绘之法;结构支架能够提升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水平,使其设计出新颖独特的文章结构;对比支架有助于彰显文体特征,帮助学生驾驭各类文体。

关键词:支架理论;习作教学;初中语文

作者简介:刘婷(1983—),女,江苏省淮安市盱眙县第三中学。

支架理论认为,教师应扮演引导者的角色,通过提供各种支架帮助学生理解特定的知识,构建知识体系,并内化所学的知识和技能,以便学生能够开展更高层次的认知活动。在初中语文写作教学中,学生常常会遇到各种问题,教师应根据支架理论原则,提供多元化的写作支架,帮助学生进入问题情境并鼓励他们自主探究、协商讨论,以完成知识的建构和迁移。

一、把握应用原则,设计支架模式

(一)适时性原则,及时给予支持

在支架式写作教学实践中,教师应遵循适时性原则以优化教学设计。适时性原则要求教师密切观察学生的学习状况,依据其学情适时且恰当地提供支架。以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皇帝的新装”的教学为例。在完成既定课程教学内容后,教师可组织学生开展“童话新编”活动。在此活动期间,若发现学生的情节创编缺乏创意,教师可适时引入情境支架,让学生演绎童话以激发灵感;若发现学生人物塑造细节描写欠佳,教师则可提供读写支架,引导其参照课文范例进行仿写。

(二)促进性原则,引导循序提升

由于学生个体的知识结构与学习能力存在差异,因此其所需的支架数量与种类也是各不相同的。教师在教学中应遵循促进性原则,结合学生的学习情况,循序渐进地搭建支架。这有助于学生温故知新,提升学习能力。以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春》的教学为例。首先,在指导写景散文创作时,教师提供句子仿写支架,引导学生借鉴课文经典句子,研习修辞手法。其次,教师提供讨论支架,让学生借此交流所见的美丽风景,并运用修辞手法描述景物特点。学生自主创作时,教师呈现媒体支架,运用美丽自然景物影像使学生融入情境,鼓励其用创造性词句描绘影像景物。通过这一系列从仿写到交流再到创作支架的搭建,学生能力得以逐步提升。

二、围绕教学环节,有效搭建支架

(一)课前预写,捕捉学生典型问题

在搭建支架过程中,教师应紧密结合课堂教学各环节,及时提供支架,对写作活动予以有效组织规划。课前阶段,可组织学生开展课前预写活动,引导学生梳理创作思路并搜集写作素材,教师则可借此契机捕捉学生的典型问题,以便更精准地开展教学指导工作。

以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藤野先生》的教学为例。在完成既定课程教学内容后,教师组织学生开展以“我的XX”为主题的人物形象描写散文创作。课前预写阶段,教师先提供图表支架,引导学生以罗列大纲或绘制思维导图的形式记录创作思路,随后分析学生图表,捕捉其中存在的问题。如果发现学生仅关注展现人物的正面事例而忽略其缺点展示时,教师可让学生填写表格,分别记录人物优缺点及相应的典型事例;同时,教师可组织学生开展互动讨论,分享自己搜集到的材料。若发现事例缺乏新颖性,教师便提供互动讨论支架,引导学生对已选材料进行创意加工,以彰显新意。教师应积极鼓励学生做好准备工作,并为他们提供适配支架以解决其所遇困扰,助力学生更好地开展创作活动。

(二)课堂观察,判断学生创作水平

在课堂教学环节,教师应仔细观察和记录学生的具体表现,包括语言能力、推理判断、观察能力、交流能力等方面,并结合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及时提供支架,帮助他们提升学习能力。

以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中国石拱桥》的教学为例。在指导学生撰写关于中国世界文化遗产的说明文时,教师需密切观察学生的表现并搭建相应支架。针对语言能力的维度,若察觉学生未能明晰说明文与记叙文在语言方面的异同时,教师可构建对比支架。具体而言,引导学生对这两类文体进行对比阅读,进而总结其语言差异,如说明文语言侧重严谨性,记叙文则更注重生动性和修辞手法的运用。针对推理判断能力的维度,教师应留意学生作文中是否存在逻辑混乱状况,适时提供辩论支架并组织相关活动。例如,某学生因未意识到“最、唯有”等词汇的排他性,导致前后表述矛盾。此时,教师应引导学生开展辨析讨论,促使其自主发现逻辑谬误。在教学实践中,课堂观察应与学习活动有机结合,教师应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评估其创作水平,以便在后续教学中精准提供支架。

(三)课后反馈,了解学生能力差异

在课后反馈环节,教师可借助课后访谈和作业反馈两种途径,精准把握学生创作情况,并依据他们的能力差异,为其搭建多样化支架。

在课后反馈环节,教师可深入了解学生创作过程与困扰,据此提供适配支架。若某学生创作写景散文后自觉文章枯燥乏味,教师便可提供范例支架,引导其研读《济南的冬天》等经典散文,分析这些文章如何运用情景交融的手法,并在修改时调整词句,尝试融入情感。在作业反馈方面,教师可组织学生进行创意写作,如根据一幅风景画创作五六句话,再据其内容研判是否运用情景交融手法。若有学生未运用情景交融手法,教师则可提供对比支架,让学生比较不同作品的优缺点。在指导写作过程中,教师应通过课后反馈洞悉学生进步情况及现存主要问题,并因材施教,适时调整教学方向,帮助每位学生实现写作能力提升。

三、探究支架类型,把握支架作用

(一)情境支架,理解描写顺序

在初中语文习作教学中,教师可根据不同维度,如描写顺序、细节描写、文章结构设计及文体知识等,构建有针对性的支架体系。例如,学生常因难以把握描写顺序而导致文本呈现思维混乱之态。对此,教师可创设情境支架,将学生置身于真实观察情境中,帮助他们理解不同描写顺序的运用策略,并在写作实践中明晰运用。

以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苏州园林》的教学为例。教师引导学生参与景点描写写作活动时,可构建情境支架,以花园、公园等为范例组织学生实地游览。首先,引导学生扮演导游角色,并提出问题:“若你是导游,你会按照什么顺序介绍这个景点呢?会介绍尚未到达之处吗?”学生在实践中领悟可依地点变换顺序进行写作,彰显空间感与移步换景之妙。其次,启发学生思考定点描写,并提出问题:“作为导游,如果仅仅带着游客走马观花,那就有点不负责了。当处于绝美之地,应如何依序着重介绍?”让学生明白无序介绍易致混乱,应遵循如由近及远、由远及近或由中间向四周等特定顺序进行景物介绍。最后,促使学生思考在描写眼前景物时,是否可以融入非即时观察所得内容的顺序,如“介绍景点时是否应纳入历史文化元素?其位置应前置、后置还是与景物描写穿插进行?”以此激发学生探究如何条理清晰地融合具体景物与抽象内容,提升写作的逻辑性与丰富度,使学生在情境体验中逐步掌握描写景点的有效方法与写作要点。

(二)材料支架,聚焦人物细节

在学生写作实践中,选材始终是一大困扰。由于部分学生缺乏生活阅历与阅读积淀,他们的写作内容往往陈词滥调,同质化现象显著。针对此问题,教师可构建材料支架,组织学生参与“读材料、辨材料、整材料”三部曲活动,帮助他们拓宽思路,掌握根据人物特质选择素材的方法。

在以“父母之爱”为主题的写作指导活动中,教师构建材料支架开展教学。首先,引导学生对比自身与他人所选材料,洞察其中差异。例如,某生发觉同学们在该主题写作时选材多趋雷同,常见“父母冒雨送伞、早起做饭、生病陪同就医”等,缺乏新意。其次,引导学生研读经典作品《背影》,探究其选材平凡却能独树一帜之因。通过分析,学生可以发现作者借描写“背影”凸显父亲穿越铁栏之艰难,借茶房对话展现父亲关怀入微而“我”曾懵懂未觉,此即通过独特视角挖掘平凡素材的新颖之处,使学生领悟到应转换思维、着眼于读者意料之外的细节,这样做能够令寻常材料焕发生机。再次,教师组织学生开展以“整材料”为主题的活动,引导他们围绕“父母之爱”探讨写作切入角度与细节刻画创新之法。例如,描写“父母冒雨送伞”场景时,聚焦于父母虽携带雨伞却仍被淋湿的衣着细节,以彰显其匆忙急切,折射关爱之情;描写“生病为孩子做饭”时,着墨于双手颤抖、厨艺生疏,如切不好豆腐等细节,以病重之态反映深沉爱意。搭建材料支架有利于开拓学生思路,教师可组织学生自主搜集材料并开展辩论与整理活动,使其在讨论中逐步明晰写作思路,实现选材的优化与独特化,提升其写作质量与创新能力。

(三)结构支架,启迪发散思维

谋篇布局指写作过程中材料组织、结构安排的整体设计。部分学生在构思作品时可能缺乏发散思维,导致其不清楚应从哪些不同的角度入手撰写,难以构建有条理的文本结构。这种情况可能导致两种问题:一是文章结构过于简单,二是结构松散无章。针对这两种问题,教师可提供结构支架,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引导他们拓展文章结构;同时,帮助学生调整文本结构,撰写出层次清晰、条理严谨的作品。

在以“我的自画像”为主题的写作指导活动中,教师可率先引入思维导图,以“我”为核心节点,向外延展辐射多条支线,通过发散性思考引导学生填充诸如“我的外貌、性格、能力”等维度内容。此时,教师可提出两个启发性问题以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其一,当前所涉内容皆围绕“我”展开,略显局限,能否引入其他关联对象并阐述他们之间的关系?如“我如何对待父母”“我如何对待同伴”等;其二,外貌、性格与能力等范畴较为宽泛,可进一步细分为哪些更小的写作切入点?以能力为例,可拆解为学习能力、交友能力、创新能力等。这些问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此外,教师应引导学生调整文章结构。例如,可借助图像处理软件,将结构导图导入其中,鼓励学生尝试调整层级架构与次序排列,并提出问题引发其深度思考:“在软件中可随意变换节点位置,那么在文章创作里能否同样灵活调整先后顺序?如何才能使写作顺序有新意,同时又不让读者觉得混乱?”此问题促使学生思索过渡句、承接句等元素的巧妙运用,进而优化文章整体结构。

(四)对比支架,凸显文体特点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作品体裁的多样性决定了其各自独特的表达方式。因此,引导学生精准把握文体特性并熟练创作不同文体作品,是写作教学的关键环节之一。教师可通过构建对比支架,促使学生深入对比和分析不同文体,明晰它们之间的差异与特色,进而有效提升其写作能力与水平。

例如,首先,针对同一情境“近期出现地磁暴”,教师引导学生创作三篇不同文体的文章:其一,以盘古和太阳神战斗阐释地磁暴成因,此为神话体裁,满溢幻想色彩;其二,聚焦地磁暴的成因、对人类生活及健康的影响展开论述,系说明文范畴,旨在传递科学知识;其三,基于地磁暴影响卫星检测导致外星人入侵地球的想象创作,属于科幻小说,在科学知识根基上融入丰富想象。其次,教师引导学生对比剖析这三篇文章,归纳神话、说明文与科幻小说的文体差异。最后,教师引入“对比自己的作品”环节。教师创设“沙尘暴将至”“森林植树造林需求”“某地暴雨引发洪涝灾害”等情境,让学生择一情境运用特定文体创作。创作完成后,教师组织学生相互对比作品,评估其文体特征的鲜明度。通过对比和举例,教师能帮助学生明晰不同文体的特点,进而开展自主创作活动,达成知识迁移运用的目标,切实提升写作素养与能力。

结语

综上所述,习作教学实践涉及诸多知识点与多样支架类型。教师应精准运用习作支架,利用真实情境激发学生写作动力,帮助他们构建合理框架并掌握要点。此过程不仅能够提升学生写作技能,还能够在思维、知识与审美等维度促进学生习作综合素养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赵青秀.搭建方法支架:基于写作素养提升的初中名著导读教学策略探究[J].新课程导学,2020(22):35-37.

[2]李伟.写作修改阶段例文支架的搭建与运用[J].中学语文,2022(11):29-31.

猜你喜欢
支架理论习作教学初中语文
如何打造初中语文高效课堂
井冈教育(2022年2期)2022-10-14 03:11:04
例谈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微写作”
甘肃教育(2021年12期)2021-11-02 06:30:12
初中语文阅读理解解题技巧初探
甘肃教育(2020年6期)2020-09-11 07:45:56
打造初中语文高效课堂的几点做法
甘肃教育(2020年6期)2020-09-11 07:45:20
基于支架教学模式的英语写作教学
用“支架理论”优化英语阅读教学
分析新课程背景下小学高年级习作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提高习作教学有效性的策略与研究
小学高年级语文习作教学有效性的探讨
学生习作难题之解决策略
考试周刊(2016年79期)2016-10-13 22:08: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