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学生法治观念的培养

2024-12-24 00:00:00徐素文
教育界·A 2024年36期
关键词:法治观念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设计

摘要:法治观念是道德与法治核心素养之一。文章探讨如何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培育学生的法治观念。教师要基于初中生的发展需求构建法治观念培育体系,使学生树立法治意识;结合学生的学情特点,创设教学情境,引入生动案例,使学生积极参与课程学习;对标课程标准,组织主题辩论、角色扮演、社会实践等能强化学生法治观念的教学活动。

关键词:法治观念;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设计

作者简介:徐素文(1987—),女,江苏省南通西藏民族中学。

《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标准》)指出,法治观念是指树立宪法法律至上、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权利义务相统一的理念,使尊法学法守法用法成为人们的共同追求和自觉行为。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要基于教学目标,充分挖掘各种相关的教学资源,创新教学策略,增强学生的法治观念。

一、基于发展需求,构建法治观念培育体系

(一)学习宪法,树立法治意识

《标准》指出,道德与法治课程要以“成长中的我”为原点,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成长规律,强化课程一体化设计。因此,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要基于学生的发展需求设计课程,让学生认识到宪法法律至上的内涵,明白要维护宪法权威,尊崇宪法和法律。

在教授“坚持宪法至上”这部分内容时,教师首先可以带领学生了解宪法,思考为什么要维护宪法尊严。这部分学习内容包含“是什么”和“为什么”这两个学习角度。通过这部分内容的学习,学生能够加深对国家法律体系的了解,初步认识到宪法的价值。其次,教师要带领学生了解如何将宪法权威落实到具体的行动中。这部分学习内容主要聚焦“怎么做”的问题。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讨论以下两个问题。问题一:我国为什么要对宪法草案进行全民讨论?问题二:通过哪些方法能加强宪法监督?最后,教师可以让学生整合此前所学的内容,绘制思维导图,标明宪法和其他法律的关系,进一步明确宪法法律至上的内涵。

通过这部分内容的学习,学生能够充分理解宪法在法律体系中具有最高的权威,任何个人和组织都必须遵守宪法和法律,尊崇宪法和法律,从而在未来的社会生活中学会用实际行动捍卫宪法尊严。

(二)权利义务,明晰统一关系

权利义务相统一是法治观念的重要组成内容,教师可以选择一些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紧密相关的案例展开教学,让学生理解每个公民都享有宪法和法律赋予的权利,同时也必须履行宪法和法律规定的义务,从而认识到权利和义务相统一的关系。

在教授“理解权利义务”这部分内容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运用对比分析法展开学习。首先,教师可以让学生自行查找和翻阅与青少年有关的法律条文,了解青少年可以依法行使的权利以及应该依法履行的义务。其次,教师可以让学生对比分析,了解权利和义务之间的关系。通过对比分析,学生可以认识到权利和义务是相辅相成的。比如,青少年接受义务教育,这既是少年儿童的权利,也是义务。最后,教师可以选择一些具体的案例,让学生结合所学知识辩证地分析问题。如:“某学生逃课时被老师发现,该学生振振有词,表示自己想放弃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让老师别管他。你认为该学生的说法存在什么问题?”

通过这部分内容的学习,学生明确了权利与义务相统一的关系,能够认识到自身既享有一系列权利,也承担一定的义务。

(三)自由平等,引导价值追求

初中生的认知有限,因此对于自由和平等的认识比较模糊。教师可引入具体的案例,让学生结合案例展开辩证分析,认识民主、自由、平等、公正对社会生活的意义,使他们初步具备责任担当意识。

在教授“尊重自由平等”这部分内容时,教师可先呈现一个相关案例:有的学生随意逃课、进出网吧、在网络上发表不恰当的言论。当有人劝阻他们时,他们表示:“这是我的自由。”“人人平等,成年人能进网吧,我为什么不能?”教师让学生结合该案例探讨自由和平等的概念,思考是否有绝对的自由和平等。通过思考和讨论,学生认识到:“自由”是指个体在法律框架下的自主权利;“平等”是指个体在社会、政治和经济方面的机会和地位的平等;自由和平等是相辅相成的。接着,教师可以让学生结合自己的日常行为,说说自己对自由和平等的理解是否准确,思考今后应该如何端正自己的言行,尊重他人的自由,平等待人,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教师引导学生围绕案例展开辩证思考,结合自己的言行认识自由和平等,不仅能帮助学生建构相关的知识体系,还能增强他们维护正义、尊重他人自由、平等待人的意识。

二、契合认知心理,创新法治观念培育策略

(一)情境创设法,认识国家机构

《标准》指出,道德与法治课程要丰富学生实践体验,促进知行合一。教师可以采用情境法,利用课件创设多媒体情境,从真实的社会情境角度展开教学,培育学生的法治观念。

在教授“国家司法机关”这部分内容时,教师可以先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一个真实案例“某人购买了一辆小汽车,他发现该汽车存在质量问题,告知厂商后,对方认为产品是合格的。消费者协会多次调解,双方都未能达成一致意见。请问,此人能否将厂商作为被告,向人民法院起诉?”在学生探讨的基础上,教师可以再次展示多媒体课件,让学生知晓人民法院的审理结果,同时分析人民法院的职责和行使职权。接下来,教师可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思考:“如果人民法院的审判存在错误,有谁能监督人民法院,并提出抗诉呢?”从而引出人民检察院的概念。最后,教师可以展示图表,帮助学生明确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的关系。

教师结合真实案例创设情境,将抽象的法治知识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帮助学生认识主要国家机关,了解国家机关行使权力的方式,进而增强法治观念。

(二)案例分析法,分析犯罪特征

教师可在教学中引入案例分析法,选择社会生活中的典型案例,引导学生通过探究、讨论、分析、总结和归纳,认识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在教授“法不可违”这部分内容时,教师首先可以为学生展示多个案例,让他们分析和讨论案例中的哪些人触犯了法律,触犯的是哪些法律。通过分析和探讨,学生能够初步认识违法行为及其法律责任。接着,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总结归纳犯罪行为的共同特征,如社会危害性、刑事违法性、应受惩罚性。最后,教师可以展示一些更复杂的案例,让学生分析案例中是否存在犯罪行为,如:“甲在乙的食物中投毒,乙在毒发之前因交通意外而死,在这种情况下,甲应该承担什么责任?”

教师采用案例分析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具体、形象地理解犯罪的特征及后果,养成守法用法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

(三)混合教学法,指导自我保护

混合教学法是指采用线上教学和线下教学混合的方式,构筑全方位、立体化的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方法,促使学生增强法治意识。

在教授“善用法律”这部分内容时,教师可以采用线上自主学习、线下讨论实践的混合教学法指导学生学习。线上自主学习包含两个方面。一是设置翻转课堂,让学生自主观看视频、阅读资料,完成导学问题,并提出问题。二是鼓励学生自主利用网络搜索学习资料,总结依法维权的具体途径。在线下讨论实践环节,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讨论:该如何与违法犯罪行为做斗争?

混合教学法有助于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兴趣的驱使下学习法治知识,进而增强法治观念。

三、对标课程标准,开展法治观念培育活动

(一)主题辩论,明确制度优势

《标准》指出,要坚持教师价值引导和学生主体建构相统一,建立校内与校外相结合的育人机制。因此,教师要对标《标准》,设计一些能突显学生主体性的活动。主题辩论活动就能够较好地突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围绕某一主题展开辩论,有助于深化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提升法治素养,坚定法治信仰。

在教授“生活在新型民主国家”这部分内容时,笔者就组织学生围绕“什么是民主”这个主题展开辩论。学生各自诉说了自己对“民主”的理解。有的学生认为民主就是想说什么就说什么;有的学生认为民主就是少数服从多数;还有的学生认为民主就是通过投票选举的方式来决定所有的事情。通过辩论,学生认识到民主在价值上要求大多数人当家作主,增进了对全过程人民民主的理解。

教师引导学生展开主题辩论,鼓励学生大胆提出观点,逐步使学生在思维碰撞中树立民主法治观念。

(二)角色扮演,体会公平正义

教师可以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组织学生开展角色扮演活动,为学生展示某个案例,让学生扮演其中的人物,揣摩该人物的内心世界,将案例演绎出来。

在教授“公平正义的守护”这部分内容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先说说自己听闻的或亲身经历过的不公平、不正义的事件,分享自己的内心感受,并探讨遇到这样的事情该如何利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选择一些有代表性的案例,让学生扮演其中的角色,获得更真切的体验。如某人醉酒后驾驶车辆冲撞岗亭,拖行交警,三名互不相识的出租车司机迅速上前阻拦。教师可要求学生在演绎这个案例的同时,思考几个问题:“这些出租车司机是否意识到这是很危险的事情?他们为何还会勇敢地冲上去?这些出租车司机事后得到了‘见义勇为、匡扶正义’的锦旗,你认为他们的行为是否是‘匡扶正义’的具体表现?”最后,教师可以让学生分享自己的感受,表达自己的看法。

角色扮演活动能够让学生获得更为真切的体验,进而使他们感受到公平正义的重要性,形成维护公平正义的意识。

(三)社会实践,预防不法伤害

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引导他们在实践中运用和内化所学知识,强化法治观念。

在教授“预防犯罪”这部分内容时,教师可以联系社区居委会和派出所,联合举行预防犯罪法治宣传活动,活动可分为三个环节。第一个环节为“普法课程”,由派出所的民警授课,为学生介绍我国刑罚体系,结合各种违法犯罪的具体案例介绍该如何预防不法伤害。在此环节中,学生不仅要积极学习,还要发挥宣传作用,为社区居民普法。第二个环节为“自我保护演练”,由派出所的民警为学生介绍自我保护方法。学生分小组演练,掌握这些方法。第三个环节为“同伴监督互助”。在该环节中,住得比较近的学生要组成监督小组,相互督促,共同培养守法用法意识和行为。

通过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学生能够了解与日常生活相关的法律,提高防范侵害的意识和能力。

结语

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可通过采取和开展以上一系列教学策略和活动,培育学生的法治观念,使学生养成自觉守法、合理用法的意识和行为,认识到宪法法律至上、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以及权利义务相统一,具备责任担当意识,增强生命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

【参考文献】

[1]张云波.基于儿童需求的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的出发点与落脚点[J].教学与管理,2024(5):41-43.

[2]缪海飞.“双减”背景下初中道德与法治作业设计路径探究[J].教学与管理,2024(7):45-48.

猜你喜欢
法治观念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设计
基于课程标准的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
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课堂教学艺术初探
情感教育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的运用
创新视角下的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模式探究
将“关键少数”法治观念纳入干部考核任用体系
山东青年(2016年9期)2016-12-08 18:46:21
财经类大学生法治观念培育路径研究
商(2016年33期)2016-11-24 23:24:20
财经类大学生法治观念培育路径研究
商情(2016年39期)2016-11-21 09:56:34
推进高校工会法治化建设的路径探讨
科技视界(2016年21期)2016-10-17 17:48:37
高中数学一元二次含参不等式的解法探讨
考试周刊(2016年79期)2016-10-13 22:17:05
“仿真物理实验室” 在微课制作中的应用
考试周刊(2016年77期)2016-10-09 11:49: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