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推动了语文教学的创新变革,如何让文化传承与科技进步在碰撞中融合,形成文化的创新发展,是重要的教育课题。随着大语言模型的深入运用,在诗歌教学中学生能快速获得海量资源、精准理解诗歌内涵、建立自主及个性化学习模式。但是目前人工智能技术仍无法实现诗歌情感的深入表达和诗歌朗读的个性化。因此在诗歌教学过程中,不能把人工智能视为完全独立的创造者,替代教师。同时,教师要注重对学生人机对话能力的培养,助力学生信息素养的提升。
关键词:人工智能技术;诗歌教学;融合;《望岳》
作者简介:顾晔(1977—),男,江苏省苏州工业园区唯亭学校。
人工智能时代给教学带来了深刻的变革,主要体现在个性化教育、智能化教学、自适应学习模式上。人工智能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兴趣,智能地推荐相关的学习资源,帮助学生更好地利用教育资源。人工智能还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反馈,动态地调整学习内容,确保学生始终在最适合自己的学习区域中学习。因此在人工智能时代背景下,学生的信息素养,特别是人机对话的能力尤为重要。人机对话能力不仅关乎学生如何与智能设备进行有效沟通,还直接影响到他们获取、处理和利用信息的能力,以及在未来社会中的竞争力。《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中就提到要积极探索新技术背景下学习环境与方式的变革。传统诗歌教学不仅是传授诗歌知识,还承载着传承文化精神的重要使命。在人工智能时代,有着文学规范和审美标准的诗歌教学该如何融合人工智能辅助教学?笔者基于“文心一言”的大语言模型,展开了杜甫《望岳》的诗歌创新教学。
一、人工智能可以帮助学生快速获取古诗词背景资源
古诗词的创作和解读往往与特定的文化背景和历史背景密切相关,需要学生深入理解相关知识和文化语境。这些资源不仅有助于学生更深入地理解诗歌的内涵,还能让他们更好地体会诗人的情感与创作意图。《望岳》是少年杜甫登高立志之作,展现了杜甫早年的创作风格。诗中通过对泰山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敬畏和对人生的思考,同时,诗中也蕴含了诗人对未来充满信心和希望的豪情壮志。这种风格的形成与杜甫早年的生活经历密切相关。泰山为何有“五岳之尊”的称谓?诗人杜甫早年有着怎样的生活经历?这些背景资源是学生理解这首诗前必须了解的。这时候大数据平台就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教师可以从“岳”的字形演变导入,出示“岳”的甲骨文形体,并引导学生感受到这个字的形体像上下多层的山的形状,从而体会“岳”字的本义就是“高山”。接着,教师可以要求学生运用手中的终端设备,通过“文心一言”大语言模型去了解甲骨文的“岳”字是怎么演变成现代汉语中楷书的“岳”字的。“岳”字的六书演变过程反映了汉字从象形到形声,从复杂到简化的发展过程。虽然字形发生了变化,但“岳”字所表达的“高大的山”的核心含义始终未变。这一演变过程不仅让学生感受到汉字的独特魅力,也让他们体会到汉字文化的深厚底蕴。他们也能从中感受到高大雄伟的泰山之顶,就是诗人心中的目标。字体演变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通过“文心一言”大语言模型的引擎搜索、整理、概括,不仅能立即呈现出一条清晰的字体演变轨迹,而且还能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汉字背后的文化内涵和历史背景,从而增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解读古诗标题含义后,教师可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泰山能让杜甫有感而发?泰山为什么被称为“五岳之尊”?通过“文心一言”大语言模型,不少学生都能从人机对话的文字信息中敏锐地捕捉到泰山在自然风貌、历史文化、象征意义等多方面都有着独特的地位,这些信息涉及地理、历史、文学等多方面的知识。这样一种人机对话的学习其实也是一次跨学科的学习。从信息资源中,学生还可以得知望泰山时期的杜甫是一个充满活力和激情的年轻人,这个时期的他,虽然还未在诗坛崭露头角,但才华和抱负已经显露无遗。他早期的人生经历使得他的诗充满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未来的期待。这些信息的交互为学生更好地理解这首诗做好了准备。
在课程导入阶段,人工智能强大的检索功能在知识获取和背景理解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它不仅提高了信息检索的速度和准确性,还通过深度挖掘,甚至个性化推荐的检索能力,为学生提供了更加丰富和全面的知识资源。
二、人工智能可以帮助学生精准理解古诗词的内涵特点
在了解诗歌的题目、背景以及诗人对泰山独特的情感后,教师可引导学生回到诗歌本身:“诗人望岳,究竟望到了怎样的泰山?”学生需要再读诗歌,想象诗人望见的是怎样的泰山之景,然后用自己的语言描绘出来。充满画面感的概括能够帮助学生将抽象的语言转化为具体的形象,通过描绘具体的场景画面,学生仿佛置身于其中,这种身临其境的感觉有助于其更好地领悟诗歌所传达的深层含义和哲理。接着,教师引导学生继续使用“文心一言”大语言模型输入关键指令,例如“请用文字描述杜甫望泰山所看到的画面”,并和自己的描写进行对比。“文心一言”大语言模型结合诗句给出了一段详尽而生动的文字。学生在比较中感受到人工智能创造出来的文字不仅有概括性的关键词,还有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能给读者很大的想象空间。
古代诗歌往往使用典雅的语言和独特的表达方式,这对学生的学习来说是一个挑战。因此,学生可以利用人工智能,深入解析并精准理解古诗词的文本内容;提取古诗词中的意象,分析它们在诗词中的象征意义和审美价值;分析古诗词的情感倾向,从而更深入地理解诗词的主题和意境;分析古诗词的语言风格,更好地把握诗词的艺术特色。古代诗歌还常常通过象征、隐喻、借代等修辞手法来表达复杂的情感和思想,通过人工智能技术,学生可以进行深入的语义理解和情感分析,理解这些修辞手法的运用及其背后的深层含义和艺术效果。
三、人工智能可以帮助学生自主进行课后延学
人工智能可以帮助学生自主进行课后延学,提供个性化的学习路径、丰富的学习资源以及智能辅导与答疑。在这节课的课内延学和课后延学部分,教师可进行杜甫不同时期三首《望岳》的群文比较阅读。通过人机对话,学生知道《望岳(其二)》(望西岳华山),是杜甫中期的作品,当时杜甫已经47岁,仕途不顺,自己青年时期的理想无法实现,好不容易做了个左拾遗,能够进言献策,但因为为宰相唐琯说情,被贬为华州司功参军,这首诗便是杜甫在华州任职时写的。这首诗流露出诗人理想落空后的痛苦和困惑,通过描绘华山的险峻和难以攀登的情形,反映出诗人报国无门、陷入政治纠纷的无奈和迷茫。《望岳(其三)》(望南岳衡山),是杜甫晚期的作品,当时杜甫已经58岁,年老多病,已经没有能力登上衡山,只能通过远望来写自己的观感。通过对南岳风光和神话传说的描写,诗句反映了杜甫初心不改、愈老弥坚的忠君爱国、忧国忧民意识。
在古诗教学中应用人工智能,并不代表学生对诗歌的学习完全依赖于人工智能技术。教师需要明确,人工智能只是辅助手段,不能替代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自主学习。因此,在课内延学部分,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带着思考去学习《望岳(其二)》,找出从哪些地方可以读出诗人在仕途上的艰难和挫折,以及对未来的迷茫和期待,引导学生抓住“安得仙人九节杖,拄到玉女洗头盆”中“安得”所表达的情感,再让学生重点理解“车箱入谷无归路,箭栝通天有一门”这一句表面上是在写景,实际上暗示了杜甫的处境之难:得到朝廷重用,有如这上山之路,何其艰难,这也让他心生退缩的念头。同样,在课后延学中,教师也可要求学生抓住诗歌的关键词,在前面了解背景的基础上,带着自己的理解去学习《望岳(其三)》。
可见,虽然人工智能技术在助人理解古诗词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但它并不能完全替代教师的角色。在诗歌教学中,教师可以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批判性思维,使他们能够自主分析和欣赏古诗词,这是教师在诗歌教学中的独特优势。
四、人工智能的AI构图无法准确表达出诗歌画面所蕴含的意境与情感
诗歌,作为文学的一种表现形式,自古以来就与绘画有着不解之缘。诗与画的结合,不仅体现在两者在艺术形式上的相互借鉴和融合,更在于它们都能够激发人们的情感共鸣和审美体验。当诗与画相结合时,它们所传达的情感和意境就会相互交织、相互补充,从而产生一种更加强烈和深刻的艺术效果。
课上,教师可以让学生使用“文心一言”大语言模型,要求它根据诗歌内容,创作出杜甫望岳的画面。人工智能可能检测到“杜甫”这一关键词,很快就给出了一位老者的图像,但是这和诗歌内容没有关系。当学生再次要求“文心一言”大语言模型重新创作时,它又给出了和诗歌内容毫无关联的山的图像。可见,人工智能无法准确进行诗画的转化,更不要说能通过画作来表达出诗歌的层次、意境了。
当教师询问学生:“你将如何构思和着笔构画?”学生的表达都能紧扣诗歌内容,从“岱宗”两句的远望,到“造化”两句的近望,再到“荡胸”两句的凝望,最后到诗人想有朝一日一定要登上泰山绝顶,俯视群山而小天下的想象之望。学生的构画都可以从诗歌内容的层次迁移到画的层次,而且他们对于画中诗人的位置还进行了开放性的讨论。有的学生觉得诗人应该是立于半山,有仰望之叹;有的学生觉得诗人应该是立于山顶,有俯视之慨。关于画的色彩,学生也进行了热烈的讨论。有的学生认为画作应该展现青黛连绵的群山、褐色高耸的泰山,有白云环绕半山,有黑鸟归于山林。有的学生提到用山南色彩淡一点,山北色彩浓一点来体现“阴阳割昏晓”。还有的学生尝试下笔作画,不仅勾勒出线条、色彩,还画出泰山近景远景的层次,甚至还用人物神态、动作来表达诗歌情感。这样的画作不仅是学生对诗歌深入而独特的理解的体现,还是情感的表达和灵感的流露。
当前,人工智能在构图方面,尤其是在理解和表达诗歌画面所蕴含的层次与意境上,还存在许多不足。这主要是因为诗歌往往包含丰富的情感、象征意义和深层次的审美体验,这些元素难以被量化或具体要求化,从而增加了人工智能理解和表达的难度。
五、人工智能的AI语音无法表达出诗歌朗读的节奏、韵味与情感
诗歌朗读,作为一种传统而富有魅力的语言表达方式,在文化传承、情感表达、语言学习及个人修养等多个方面都展现出了不可忽视的重要性。但是听了人工智能的语音朗读后,学生发现有很大的问题。有的学生觉得人工智能朗读中,所有的停顿都是一样的,缺少抑扬顿挫的节拍,不能体现诗歌韵味。还有的学生指出,这样的朗读无法体现出诗人的情感。教师顺势让学生结合诗歌思考:“那自己怎么读才能突出情感呢?”学生觉得“未了”,要读出绵延不绝之感,要读出惊叹;“钟”集中写出了泰山神奇秀丽的景色,“割”有力地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的高大形象,要读出赞美之感;“荡胸”“决眦”,即心胸荡漾,放眼凝望,要读出陶醉之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体现了诗人的志向高大,纵览群山,要读出豪迈之感。还有的学生讨论诗人并没有将诗题直接写为“望泰山”的原因,理解了因为“岳”字本指代高大的山,泰山雄踞齐鲁大地,它的青绿在齐鲁大地绵延不断,用“岳”字恰如其分。另外先民敬畏山川,泰山在封建统治者的祭祀仪式之中也占有重要地位。直呼泰山,缺少了杜甫那一份对泰山独特的尊崇乃至敬畏的情感。因此,在朗读诗的第一句时,还要读出杜甫对泰山的崇敬之情。
诗歌通常具有独特的节奏和韵律模式,这些模式对于传达诗歌的意义和美感至关重要。人工智能在理解和模仿这些复杂模式方面仍然存在困难,而人们可以通过语调、停顿、音量和语速等语音特征来传达诗歌中的情感。诗歌朗读还是一种个性化的艺术形式,每个朗读者都会根据自己的理解、感受和风格来演绎诗歌,这种独特性是不能被统一性取代的。课上,学生带着自己的理解去朗读、体会、交流,一遍遍演绎诗歌内容,进而深入体会诗歌的情感韵味。
结语
可见,在人工智能技术的推动下,传统诗歌教学方式得以不断创新和发展。同时,传统诗歌教学的核心价值也为人工智能技术今后的迭代提供了有力的支撑。未来,人机协同教学可能成为主流教学模式。教师应注重在日常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人机协同能力,帮助学生高效率地学习诗歌。值得注意的是,人工智能生成的内容,无论是文本、图像还是其他形式,都是基于人类输入的数据和算法产生的。因此,教师不能将人工智能视为完全独立的创造者,而应以一种审慎辨识的态度,将其视为人类智慧的延伸,在课堂中合理应用人工智能。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