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介绍初中生的心理特征,阐述初中班主任优化德育工作对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和优秀道德品质形成的积极意义,基于立德树人理念提出以人为本、言传身教、从心出发、思想渗透等有利于初中班主任优化德育工作的策略,旨在为其他班主任提供参考。
关键词:班主任;德育教育;立德树人理念;初中生
作者简介:谭安静(1980—),女,广西壮族自治区贺州市钟山县清塘镇英家中学。钟文将(1979—),男,广西壮族自治区贺州市钟山县清塘镇英家中学。
对于德育教育中的“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问题,立德树人的理念给出了答案。该理念要求班主任通过正面教育引导学生、感化学生、激励学生,培养具有正确价值观和社会责任感的人。为实现立德树人目标,班主任作为班级的主要管理者和学生成长道路上的引路人,需要不断总结德育工作经验,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德育教育模式。秉持立德树人理念优化德育工作,将德育放在首要地位,班主任得以根据学生情况开展个性化教育,为学生的发展夯实基础。
一、初中生心理特征
初中生的心理具有以下方面的特征。一是初中生正处于青春期,生理、心理快速发展,自我意识逐渐增强,不希望他人过度干涉自己的决定,容易产生抵触情绪。二是初中生较为敏感,情绪起伏较大,容易出现自卑、自大等心理问题。初中生如果未能及时得到情绪疏导,可能会变得孤僻、厌学。这将给初中生的学习和生活带来不良影响。三是初中生比较渴望探索周边的环境,了解外界事物,对新鲜事物具有较强的接受能力和较高的探索热情。这样的心理特征有利于推动他们的学习和成长。四是初中生在遇到学习和生活上的困难时,可能会变得意志消沉,采取逃避、放弃的方式来面对,并且有时无法理性地处理问题。这需要家长和班主任提供精神上的支持。
二、初中班主任优化德育工作的意义
(一)促进德育发展
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为此,班主任从学生的共同特征和个性特征两方面入手,总结创新性的德育管理方法,在与学生进行真诚的沟通交流中评价学生的表现,归纳整理学生遇到的心理问题,能够有针对性地提供教育指导,强化德育工作的实效性,从而促进德育的更好发展。
(二)塑造学生品德
初中阶段是塑造学生品德的关键时期。改进德育工作方法,有利于促使学生以诚实、守信、自律等品德规范自己的行为,培养学生优秀的道德素养,为学生今后走向社会提供有力支持。
(三)与学生建立情感联结
通过优化德育工作,班主任得以从性格特点、兴趣爱好、家庭背景等方面深入了解学生,进而保证德育教育的针对性。同时,班主任也得以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制订谈话策略,增进师生之间的理解和信任,让学生敢于、乐于向班主任倾吐心声。班主任关爱与支持学生,有利于建立与学生的情感联结,使学生敞开心扉,积极地接受德育教育。
(四)树立学生正确观念
部分初中生缺乏一定的判断能力,在做选择时常常并未经过理性思考而盲目跟风。对此,改变以班主任为主导的德育教育模式,让学生主动跟随班主任的步伐,与班主任一同探索、思考面对问题时应当采取的措施,能够使德育工作更有实效性和针对性。在班主任的指导下,学生可以学会理性分析问题,思考不同选择可能产生的结果,为正确观念的形成奠定基础。
(五)让学生形成道德自觉
道德自觉指由道德意识所驱动的自我约束力量。对德育工作进行优化,能够深化学生对德育相关知识的理解,让学生变被动为主动,自发思考遵守道德准则、履行社会责任的意义,以及优秀道德品质对他人和社会的影响,在对优秀道德品质形成自我认同后,根据自身的理解将其付诸实践,从而学会自律。
三、立德树人理念下初中班主任德育工作优化策略
(一)更新教育理念,以人为本,培养正确“三观”
立德树人理念重视德育工作对学生发展的促进作用,要求班主任以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开展教育活动。为了让学生成长为高素质人才,初中班主任应当从学生心理特征入手,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秉持创新的德育教育理念,将讲授式的德育课堂教学转变为探索式的德育教育活动。初中班主任可以创设各类情境,引导学生在情境中思考自己该如何选择,并适时提示学生预测每种选择的最终结果,使学生自主选择契合正确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行为方式,使德育教育落到实处。
例如,班主任观察学生言行后,发现部分学生对学习的意义产生怀疑,认为不进行系统化的学习同样能够参加工作。考虑到采用一味灌输理论的德育教育方式难以取得预期效果,因此班主任顺应时代发展趋势,以学生为主体创设情境化德育教育活动。
在开始阶段,班主任组织学生就“学习的好处体现在哪”这一话题展开讨论,鼓励学生各抒己见。班主任根据学生的讨论结果发现:第一类学生认可学习的作用,认为学习是通往成功的必经之路;第二类学生认为学习有利于日常的生活和今后的工作,不过即使学习成绩不好也可以取得成就;第三类学生则认为人的成功与学习之间并不存在必然联系。班主任分析学生的观点、了解学生的真实想法后,开始为育人做准备。
在德育教育实施阶段,班主任以“成为技术工人”为主题创设情境,带领学生体验应聘技术工人的过程。第一步,学生上网搜索相关企业的招聘信息,知晓招聘要求;第二步,模拟上岗培训的场景,认识到理论知识对动手实践具有指导作用;第三步,模拟日常工作的场景,认识到学习新技术、新知识有利于提高个人待遇。
在最后的总结阶段,班主任引导学生基于情境体验重新思考学习在工作、生活等方面的好处,在学生的自主探究中指出学生的错误,使学生形成正确的思想观念。
(二)发挥模范作用,言传身教,给予正向引导
班主任是班级管理的主体,需要推动学生思想品德和社会责任感的形成。部分学生在使自身社会化的过程中,面对陌生的社交环境,往往会下意识地模仿他人,以快速适应环境。为了运用创新的理念端正学生的思想,规范学生的言行,初中班主任在德育教育中应当发挥自身的模范作用,言传身教,向学生渗透优秀的道德品质,给予学生正向引导,并且致力于成为学生的模仿对象,让学生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潜移默化地提升自己的道德素养。
例如,在日常工作中,班主任在自觉遵守学校规章制度的同时,做到同奖同罚,引导学生自发按照班级制度要求自己,培养学生的纪律意识和规则意识。在与学生交流的过程中,班主任始终平等地看待学生,尽力营造民主的班级氛围,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在处理班级事务时,班主任允许学生在不违反纪律的前提下自主发言。在课堂教学中,班主任坚持相关原则,通过亲身示范让学生理解相互尊重等礼仪的真正含义,同时避免随意批评学生。
在实施特色德育教育的过程中,为培养学生守时、重诺的品质,班主任针对自己某一次未能按时到达教室、进行授课的情况,主动向班上学生说明自己迟到的原因,自罚十个蹲起。之后,班主任向学生提问:“你们知道老师为什么要像你们一样在上课铃响之前到教室,也要按照班级管理要求惩罚自己吗?”这样的问题有利于引导学生结合班主任的言行,思考守时、重诺对社会的意义,进而逐渐养成这两种品质。
(三)重视情感需求,从心出发,加强心理辅导
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要求班主任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实现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和个性化发展。为此,初中班主任应当将关注点放在学生的情感需求上,从学生的内心出发,进行心理辅导,在稳定学生情绪的同时,引导学生用正确的方式来克服学习和生活中的困难,使学生快乐成长。
例如,班主任通过日常观察发现某个原本性格开朗、活泼的学生突然变得沉默寡言,上课时常常不能保持注意力集中。为明确该学生的性格发生较大变化的原因,班主任与该学生的家长取得联系,询问该学生最近在家的学习情况。
经询问,班主任发现,考试未取得好成绩、被家长批评是该学生性格发生较大变化的主要原因。据此,班主任采用以下心理辅导策略:首先,班主任与任课教师相互配合,与该学生进行沟通,帮助该学生分析成绩下降是由什么导致的,为该学生制订有针对性的成长计划,让该学生感受到他人对自己的关心,消除与他人的隔阂;其次,班主任向家长说明该学生存在的问题,指导家长与该学生谈心,通过和谐、温馨的家庭环境消除该学生内心的不安、沮丧和阴郁等负面情绪,让该学生体谅家长,明白家长批评自己的真正用意。
之后,为避免其他学生出现类似的问题,同时使所有学生变得坚强、自信且有较强的适应能力,班主任把握合适的机会,组织“探索生命的意义”专题阅读活动,要求班上学生从《热爱生命》《活着》《项塔兰》中自主选择一本小说进行阅读,利用小说中主人公的经历启发学生,让学生明白生命的意义,认识到应该以怎样的态度面对各种困难。
(四)组织实践活动,思想渗透,丰富学习体验
立德树人理念要求班主任采用合适的方法开展正面教育,使学生学会自发地运用德育方面的知识。为此,初中班主任应当针对学生情况组织主题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积累经验,逐步成长为有道德、有良知、有爱心的人。在主题实践活动中,学生的主体性会影响德育教育的效果。初中班主任可以在活动设计阶段设置讨论和反思环节,以此引导学生在获得真实体验的同时总结实践经验,提升个人道德素养。
例如,为培养学生助人为乐的品质,班主任组织学生到当地的敬老院参与奉献爱心的活动,使学生体会到帮助他人、善待他人的重要性。在活动期间,班主任将活动分为以下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在敬老院举办文艺会演,编排趣味性的节目,为老人带去欢乐,使学生理解“赠人玫瑰,手有余香”的真正含义;第二阶段,组织学生打扫卫生,打扫完后与老人面对面交流,听取老人给予的正向反馈,体会助人为乐的内涵;第三阶段,组织学生展开讨论交流,引导学生分享彼此在敬老院里的经历,在互动中加深对于助人的感悟。
在学生实践的过程中,为保证活动的质量,班主任利用演出结束后的一些时间,向学生提问:“大家在演出时有没有注意到台下的爷爷、奶奶脸上的表情?如果注意到了,你们当时有什么样的感受?”在学生通过深入思考找到自己内心的满足感的来源后,班主任继续提问:“想必你们都愿意为他人提供帮助,那么你们觉得怎样才能形成助人为乐的品质呢?”在班主任的引导下,学生从生活环境与精神支持两方面展开思考,进而认识到助人为乐的意义。
结语
综上所述,德育教育是对学生进行道德方面的培养的过程。初中班主任为保证德育教育的效果,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应当从初中生心理特征入手,引导他们通过自主探究来认识德育相关知识对学习和生活的影响,用正确的观念看待生活中的人与事。在学生展开探究时,班主任应当适时介入,鼓励学生用有效的方法解决遇到的难题,为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提供必要支持。
【参考文献】
[1]周月红.探究激励策略在初中班主任德育工作中的应用[J].华夏教师,2023(33):25-27.
[2]王和.新时期初中班主任德育工作策略[J].文学教育(下),2020(8):174-175.
[3]田湘丽.德育教育在初中班主任工作中重要性的研究[J].华夏教师,2020(20):87-88.
[4]卜丽梅.初中班主任德育工作的困境分析与对策[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20(6):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