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随着《义务教育信息科技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推出及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面临着新的挑战与机遇。在农村小学,采用小班化教学可以更有效地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学习和发展。本文探讨在农村小学信息技术小班化教学中实施自学、互学和研学的教学模式,以期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创新思维和实践操作技能。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学生可以在互补中构建知识体系;分层教学策略则确保了不同能力和需求的学生都能获得适宜的教学支持;项目学习的实施旨在培养学生的创客精神,鼓励他们在实践中创新。这些教学模式的应用有助于实现个性化教育和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
[关键词]农村小学;信息技术;小班化教学;合作学习;分层教学;项目学习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核心目的在于培育学生的信息素养、创新思维、实践操作技能,以及提升他们处理和传播信息的能力。在农村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小班化教学模式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小班化的最终目标则是改革教学的各个环节,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确保每个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学习,实现优质教育资源的共建共享。这种教学模式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为学生提供更多个性化的指导,能够引导他们进行自主化探究学习,从而促进他们核心素养的有效提升。
一、分层自学:满足个性需求
随着《义务教育信息科技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的正式颁布,信息科技教育的重要性愈发凸显。为了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确保他们能与社会同步发展,农村小学信息技术小班化教学采用了分层自学的教学策略。这种策略的核心在于,教师根据学生不同的学习能力和信息科技掌握情况,将他们划分为不同的层次,并为每个层次的学生量身定制适合他们的自学内容和活动。这样,每个学生都能在适合自己的学习路径上得到发展,既满足了他们的个性需求,又优化了学习效果。通过这种分层自学的方式,农村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得以更加精准地满足每个学生的需求,为他们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一)学生分层:尊重能力差异,进行课程拓展
实施分层教学的关键在于精准地划分学生层次,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动态的层次分组。考虑到学生来自不同的家庭背景和经历,他们在信息科技领域的基础能力会有所不同,有的学生可能已经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和编程技能。因此,教师在设计课程内容时,要充分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探索适合不学生生个性发展的路径。
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开设机器人编程课、模型天地工作坊、创客中心探索班等多样化的课程,让孩子在亲身实践中感受科技的魅力。同时,通过3D打印创意编程、激光雕刻实践课等课程,引导学生从数字概念走向实体创作,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此外,还可以设置“漫步星空”虚拟探险等课程,让孩子们在虚拟环境中体验宇宙探索的乐趣。在分层教学的实践中,教师针对学生的能力差异进行课程拓展,确保每个孩子都能得到合适的教学资源和支持,实现个性化发展。
(二)教学分层:进行个别指导,落实因材施教
实施分层教学要求教师针对学生的不同能力水平进行个性化指导,这不但提高了教学效果,也实现了因材施教的理念。在日常教学中,除了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基础学习任务的指导外,教师还应深入关注每个学生的个性化需求。
以“过程与控制”这一单元为例,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通过Scratch编程实践,亲自体验程序的过程控制。在分配操作任务后,学生之间的学习进度会有所差异:A层次的学生可能迅速完成编程任务,B层次的学生仍在努力中,C层次的学生可能遇到了一些困难。为了充分发挥学生的潜力,教师可以鼓励A层次的学生协助C层次的学生进行编程,同时密切关注B层次学生的学习进度,并在必要时给予指导和帮助。这样的差异化指导不仅有助于A层次学生提升自信、发挥潜力,还能帮助C层次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点,同时给予B层次学生更多的独立探索空间,使他们在实践中感受成功的喜悦。通过这种方式,各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适当的帮助和发展,实现个性化学习。
有针对性地设计学习任务和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式,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则,能有效提升分层教学的成效。这样的教学方法确保了不同层次的学生能够在信息素养方面获得适合自身水平的提高与发展。
二、小组互学:培养合作能力
在小班化教学中,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十分有效。这种学习模式能够让学生在小组中相互补充,共同促进知识体系的构建。这样的教学方式为学生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学习空间,每个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到学习活动中,主动发表自己的观点和意见,从而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主动学习,并且促进他们合作能力的提升。
(一)设计合作任务,激发合作兴趣
在小班化教学中,创设一个积极、和谐的学习氛围是至关重要的。教师的任务是为学生设计有趣且富有挑战性的探究任务,以点燃他们的求知欲望。当学生进行了充分的个人探索之后,接下来可以进行小组合作,这样每个学生都能拥有独立思考的机会,确保了合作的质量,体现了个人的创造力。在进行小组活动时,教师应该密切关注各小组的进展,并积极地参与其中,运用不同的激励和评价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合作精神。特别是对那些学习进度较慢的学生,要确保他们也能参与到小组讨论中,让每名学生都能从合作学习中感受到快乐,从而增长知识和提升综合素质。
在“网上搜索——搜索引擎好帮手”这节课的教学中,教师可以从引导学生了解父母的童年生活开始学习。首先,教师通过分享自己父母曾经玩过的游戏,如打弹球、抓石子等,来激发学生们的好奇心。其次,为学生们布置一个任务:在小组内利用互联网搜索这些游戏的玩法,并将找到的资料整理记录在任务表中。为了增强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参与度,教师可以承诺完成任务的学生有机会在课堂上实际体验这些传统的游戏。这样的教学方法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促使他们积极主动地查找信息,并与小组成员分享自己的发现。
这样的教学设计不仅营造了热烈的学习氛围,还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学生不仅学到了实用的互联网搜索技巧,还增进了对传统文化和家庭生活的了解。同时,通过小组合作和分享,也培养了学生团队协作和沟通能力。
(二)指导合作方法,培养合作习惯
叶圣陶先生提出“教育即习惯”的观点,在小组合作学习中,良好的习惯是成功的关键。特别是在信息技术课上,由于学生容易分心,培养合作习惯尤为重要。教师确保学生有时间独立思考,形成个人观点,并自主学习。通过激励和评价机制,我们应引导学生认真倾听同伴的意见,尊重他人,尤其是对成绩较差的学生要有耐心,以培养良好的倾听习惯。同时,鼓励学生勇于质疑、表达看法,营造宽松的交流氛围,增强自信。
以“网上搜索——搜索引擎好帮手”一课的教学为例,为了培养学生的合作习惯,首先要确保学生明确分工,扮演如组长、资料收集员等角色,增强责任感和参与感。然后鼓励独立思考与自主学习,随后在小组内分享与讨论,形成丰富多元的观点。在这个过程中要向学生强调倾听和尊重,每个成员都应认真听取他人意见,即使观点不同也保持尊重。在宽松、开放的氛围中,学生被激发了交流欲望,勇于质疑和表达。同时,教师积极参与指导,特别是对操作不熟练的学生给予更多支持。通过这些措施,学生不仅掌握了搜索技巧,更培养了良好的合作习惯,为后续学习奠定了坚实基础。
教学实践表明,小组合作学习的模式在农村小学小班化信息技术教学中能够显著提升学生的合作能力。通过设计富有挑战性的合作任务,激发学生兴趣,同时注重合作方法的指导,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习惯。
三、项目研学:培养创客精神
当前的信息技术教材侧重于计算机的基本技能训练和常用软件的使用指导,然而随着技术的快速发展,软件应用已普及各个角落,种类和数量急剧增长,相似功能的软件琳琅满目、风格各异。曾经的教材主流软件如今只是众多选项之一。面对这一变化,信息技术教育的重点应从单一的操作技能转变为深入的技术理解和应用,更加注重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思维能力,从而全方位提高他们的信息素养。通过实施项目式学习和培养创客精神,使学生在动手实践中学会如何利用和创新技术,进而充分发挥其创造潜力。以教学“数据与编码”这一内容为例,可以这样引导学生开展项目化学习。
(一)项目分析:构建情境,甄选主题
为了提升信息管理效率和维护社会秩序,随着时代进步,现代身份证演变为一个含有18位数字的唯一代码,伴随个体一生。教学中,教师可以提问学生是否记得自己的身份证号,并以此为契机深入讲解身份证号的构成及我国如何通过有序的数据排列为每位公民生成专属的身份识别码。这一过程称为编码。教师和学生一同探讨编码的重要性、定义。
(二)项目规划:解构问题,制定蓝图
探讨了编码规则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后,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生活中还有哪些场景应用了数据编码,并提问:“这些编码的制定遵循了哪些规则?”为了解答这个问题,学生自主分成几个小组,他们积极展开讨论,并通过查阅相关资料来寻找答案。最终,他们将各自的发现整理在任务学习单上。这一活动不仅锻炼了学生们的团队协作能力,还让他们亲身参与了信息搜索、整理、加工和记录的全过程。
(三)项目行动:自主选择,深入探索
在小组活动中,学生分别研究各自的编码案例,并尝试总结相应的编码规则。遇到困难时,他们利用网络搜索工具查找所需信息并记录在学习单上。教师邀请一个小组代表分享他们的发现。作为掌握网络搜索技能的四年级学生,这一过程帮助他们将知识与实际相结合,理解日常中编码规则的应用。例如,通过分析车牌号码的结构,学生们可以领悟数据编码如何根据需求设定规则。这一活动让学生们亲身体验编码规则在生活中的应用,加深了他们对编码知识的理解。
(四)项目呈现:展示成果,评价交流
学生们开始考虑他们创造的编码及其目的,并将这些编码和规则记录在任务学习单上。为增进学生对编码的认识,教师指导他们在制定编码规则时要考虑实际需求,并根据这些需求调整规则。这让学生了解到高效编码规则应满足的条件,以便于数据处理,使生活更便捷,提升工作和学习效率。接着,教师将各组的学习单展示出来,并拍照上传至大屏幕供全班查看。小组成员展示他们的成果,接受其他小组的评价。学生通过相互评价和教师的点评,概括出了设计数据编码的通用准则,并通过这一过程加深了他们对于编码规范重要性的认识。
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评价应不仅关注学生的学习成果,还应重视他们的学习过程。教师的即时反馈和激励不仅加强了师生之间的互动,还使得数据的整理工作更加便捷。为了提升小组合作效率,在项目教学中,教师制定了一套编码规则,并据此制作了全班学生名单的表格,鼓励学生们从中发现规律。然而,手动输入40个名字显得过于烦琐,这促使教师提出一个问题:“我们如何能够更高效地输入这类有规律性的数据呢?”这个问题引导学生们学习并掌握了Excel的自动填充功能,使他们深刻体会到数字工具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的巨大作用。通过将数字编码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紧密结合,学生在实际操作中不仅理解了数据编码规则的重要性,还感受到了其唯一性。同时,通过实践Excel的自动填充功能,学生们也亲身体验到了计算机编码所带来的高效性,进一步认识到计算机技术如何深刻地改变我们的生活。
(五)项目总结:彰显亮点,突显素养
在此环节,教师通过“Excel的自动填充功能是否类似于计算机编码?”这个问题引导学生对课程内容进行思考和回顾。随后,教师提出一个关于技术和安全的问题:“在网络给我们带来便利的同时,我们是否应谨慎对待不明二维码的扫描?并且,二维码能否被认为是一种编码形式,它们是如何被创建的呢?”教师要求学生就此发表自己的见解。安排这项作业的目标是激发学生对于编码的兴趣,并鼓励他们自主探索与学习。同时,教师也强调了技术使用中的安全性,提醒学生在使用技术带来便利时也要注重保护个人隐私,防止个人信息的泄露。
小班化学习环境对于项目化学习来说是一个重要的辅助条件,因为只有在班级规模较小的情况下,学生才能有更多的自由探索空间,教师也能更加充分地关注到每位学生的个性化需求。这样的教学模式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帮助他们培养有利于智力发展的学习习惯,并激励他们分享知识、解决问题,全情投入创新和创造过程。同时,这也是培养学生保持对生活好奇心和勇于探究精神的有效途径。
总之,在农村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小班化教学更能彰显新教育理念的核心——优先考虑学生成长与发展,关注每个学生的个性。这种教学模式不仅为学生提供了高质量的教育资源,而且还使他们能够接受,教师的个性化指导与支持,在一个愉悦的学习环境中全面进步,学生们也能体会到成功和分享的快乐,而教师也能从中获得成就感,进一步激发对信息技术教学的热情。
参考文献:
[1] 任永鹏.浅谈农村初中小班化信息技术教学中激发中等学生潜能的策略[J].新课程(中),2018(8):11.
[2]万菲菲.浅谈小班化教学中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J]. 中学教学参考,2017(3): 108-109.
(责任编辑:姜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