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验视域”下小学数学“学习效能”提升方案

2024-12-18 00:00:00刘瑞兰
教书育人·教师新概念 2024年10期
关键词:学习效能小学数学

[摘 要]学生的数学学习质量、品质与学生的经验质量、品质有着紧密关联。立足于“经验改造”,教师在数学教学中要唤醒学生的经验、呵护学生的经验、丰富学生的经验、改造学生的经验,让经验成为学生数学学习的母体。基于学生“经验视域”的数学教学,要促进学生新、旧经验的不断链接、组合、扩充、重构等。经验是学生数学学习的原点与归宿。立足于“经验视域”的数学教学,能提升学生数学学习效能,让学生的数学学习从被动走向主动、从肤浅走向深度。

[关键词]小学数学;经验视域;学习效能

经验,一般来说有两层含义,其一是学生通过实践获得的知识、技能或明了的结论;其二是经历、体验,是一种感性的认识。学生的数学学习,说到底就是唤醒经验、改造经验的一个过程。美国教育家杜威认为,一切真正的教育都是从经验中产生的,“教育即经验的改造或重组”。在数学教学中,如果教师忽视学生的经验,就会导致学生对数学学科知识的理解偏差,或者认知肤浅。基于“经验视域”,教师在教学中首先要唤醒经验、激活经验,其次要呵护经验、解读经验,再次要丰富经验、积累经验,最后是重组经验、改造经验。实践证明,立足于经验的数学教学,能提升学生数学学习效能,让学生的数学学习走向深度。

一、唤醒经验,直面学生的认知冲突

学生在学习数学学科知识之前,头脑中或多或少都存在着与新知相关联的经验。这些经验,有些能促进学生的数学学习,有些则会阻碍学生的数学学习。由此相对应的心理活动就是“同化”与“顺应”。当学生原有认知经验与新知相一致时,原有认知结构就会同化新知;当学生原有认知经验与新知不一致甚至存在着强烈的冲突时,原有认知结构必须积极改变,以便适应学生的认知。显然,唤醒、激活学生的经验,关键是要引导学生直面自我的认知冲突。只有直面自我的认知冲突,化解自我的认知冲突,学生才能有效地突破学习难点,并对数学学科知识的内涵形成深刻的认知、理解。

立足于“经验改造”视角,教师在教学中必须加强引导学生直面经验与数学新知的认知冲突。要加强协同诊断,剖析学生经验中相关不足、混沌甚至错误,即要诊断学生经验中的迷思、相异构想。通过对经验的诊断,明确经验改造的方向,形成经验改造的动力。教学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四年级上册“角的度量”内容时,很多教师常常用“二合一看”即量角器的中心点与角的顶点重合、量角器的0刻度线与角的一条边重合,然后看角的另一条边所对应的刻度。但在实践中,很多学生不会用量角器量角。对此,很多教师很奇怪,这么简单的操作原则指导量角,怎么就会操作错误呢?其实,如果教师分析一下学生的已有经验结构,就会发现学生的已有经验结构与数学新知之间会存在着很多的冲突、不一致。如“角是尖尖的与量角器的外观是半圆形之间的冲突”“角的大小具有二维特征与学生已有知识经验中的一维的长度度量”之间的冲突等。在教学中,教师不妨访谈学生,倾听学生的困惑、问题,从而把握学生的认知迷思,找到破解学生已有认知经验结构之局。教师在教学中,应当从学生的已有认知经验出发,引导学生充分经历“制作量角器”的过程,让学生认识“量角器”以及“测量”的本质,即“测量对象中包含多少个测量单位”。在教学中,教师不宜用抽象化、概括化的所谓“要领”来规约学生,而应当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让学生自主使用量角器量角。当学生经历了“量角器的制作”过程,自然就会积极主动地探索“用量角器量角”的方法、策略。如学生会将量角器的中心与角的顶点重合,因为量角器的中心就是量角器上很多小角共同的顶点,而“顶点与顶点”重合是天经地义的事情。同样,学生也会将量角器上的任何一个刻度线与角的一条边重合(当然,最为方便的是将量角器的0刻度线与角的一条边重合,因为这样可以直接读数),然后算出角的度数。这种基于学生原有经验并直面学生认知冲突的数学教学,能让学生的数学学习水到渠成。

唤醒学生的经验,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观察、思考、比较、思辨,让学生将自我的认知、思维结构积极主动地对接数学新知。学生的经验是丰富性的,有操作性的经验、思维性的经验、探究性的经验、复合性的经验等。通过经验的唤醒、激活、盘活,能让学生的经验为学生的数学学习服务,能让学生对自我的经验进行积极主动的变革。学生已有经验的结构化、组织化、逻辑化,有助于提升学生的数学学习效能。

二、呵护经验,直面学生的个体差异

在小学数学学科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唤醒学生的经验,更要激活学生的经验。要充分应用学生的经验,呵护学生的经验,并转化学生的经验,让学生的经验进行重组。学生的经验结构是不同的。作为教师,要尊重学生的经验个体化差异,直面学生的经验个体化差异,从而展开因材施教。在教学中,教师既要考虑学生的经验共性,更要关注、观照学生的经验个性。要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都能获得学习水平的发展和提升。教学中,教师要满足不同经验、体验的学生需要,让教学真正做到“以生为本”。

以生为本,就是要求教师要尊重学生的经验、呵护学生的经验。教师要研发出符合学生经验现实、经验倾向、经验特征、经验水平的教学设计。教学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五年级上册“梯形的面积”这一部分内容,由于学生已经前拥了“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三角形的面积”等相关的知识经验、学习经验等,因此,笔者在教学中首先唤醒学生的经验、激活学生的经验,然后充分尊重学生的经验、呵护学生的经验、应用学生的经验。在经验的呵护中,学生就能基于自我个性化经验,展开自主性、差异性地探索。有学生应用剪拼法的经验,将梯形转化成了长方形;有学生应用自己倍拼法的实践经验,将梯形转化成了平行四边形;还有学生利用自己的分割法经验,将梯形转化成了三角形等。在互动、交流中,学生彼此的个性化经验能得到分享、共享,学生的经验能走向丰富、走向开阔。如此,不同学生的经验相互融合,学生的已有经验和新知发生碰撞,学生的经验实现了重组。在数学教学中,尊重学生的经验,呵护学生的经验,能让学生的数学学习有方向、有动力。呵护学生的经验、应用学生的经验,要求教师要采用合适的方式,如聚焦数学学科知识的生活原型、精心设计启发性的问题和导引性的任务等,来勾连学生的经验与数学新知的关系,从而让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切入学生数学认知的“最近发展区”。只有当教学能切入学生数学认知的“最近发展区”,学生才能积极主动地调动自我的经验,从而为经验的重组做准备。

任何教学都始于学生的经验,都离不开学生的经验的支撑、支持。从这个意义上说,呵护学生的经验、尊重学生的经验是数学教学的应有之义、应然之举。只有基于学生的经验展开数学教学,才能基于数学教学促进学生的经验的持续性生长。为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始终站在学生的经验立场上,始终基于学生的经验视角来审视自身的教学、审视学生的学习。只有这样,教师的教学才具有实效性。

三、丰富经验,直面学生的经验贫乏

基于学生经验的数学教学,要以不断地累积、丰富学生的经验为旨归。对于小学生来说,他们的经验是贫乏的,无论是知识经验还是方法经验、策略经验乃至于思想经验都是如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基于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关照学生的当下经验、着眼于学生的未来经验。只有支持学生积累经验、丰富经验,才能助推学生的数学学习向更高水平发展、进阶。

活动是经验积累的重要载体。在小学数学学科教学中,教师要精心设计研发活动,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开展活动。借助于活动,丰富学生的经验、积累学生的经验、发展学生的经验、提升学生的经验。教学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六年级上册“圆的认识”这一部分内容时,教师重点要让学生认识圆各部分的名称,理解圆各部分的特征。其中,聚焦“圆各部分的特征”部分时,笔者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动手操作、动脑思考,从而积累操作经验、思维经验、想象经验等。有的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有徒手画圆的经验、借助于圆形物体画圆的经验,为此,笔者在引导学生徒手画圆、借助物体画圆的基础上,重点引导学生学习用“圆规”这一工具来画圆,从“定点(圆心)”到“定长(半径)”再到拧着圆规的转轴“旋转(画圆)”,学生的操作经验能得到丰富、拓展。学生在学习“轴对称图形”时,已经积累了“对折”的经验,为此,笔者在引导学生自主揭示“直径”“半径”“圆心”等相关概念时,就充分应用学生的“对折”经验,并且让学生“换个方向对折”,从而丰富学生的操作经验。教师在引导学生探究“圆有无数条半径、无数条直径”这一圆的重要特征时,不仅要引导学生动手操作,而且要借助于多媒体课件,展现圆周上有无数个点,从而引导学生思考:圆有多少条半径、多少条直径?为什么?由此丰富、积累学生的思维经验、想象经验等。

学生数学学习过程中积累的很多经验是不可言说的,甚至也是不可传递的,只能依靠学生的亲身经历、慢慢感悟、积累。同时,教师也要清醒地认识到,丰富、积累学生的经验是一个缓慢的过程,它不可能一蹴而就,欲速则不达。为此,教师要超越功利心态,以恒心、耐心来支撑数学教学,引领学生数学学习。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参与活动,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数学活动时间空间、契机,赋予学生活动的自主性权利,让学生在活动中展开丰富性、创造性的思维、探索,从而帮助学生积累数学基本活动经验。

四、改造经验,直面学生的认知偏差

学生的很多经验是不完备的经验,或者说是有偏差的经验。作为教师,要通过数学教学,不断修正学生的经验、完善学生的经验,对学生的经验进行改造。针对学生的经验不足,教师要补充学生的经验;针对学生的经验混沌,教师要引导学生分析经验、思辨经验,从而让经验从混沌走向清晰;针对学生的错误经验,教师要拨乱反正,揭示学生的错误惊讶,引导学生自我认识错误经验,并对经验进行解构、重构。从某种意义上说,学生的数学学习过程就是经验的不断建构、解构、重构的过程。换言之,学生的数学学习过程就是一个经验的改造过程。

经验的改造,要求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在活动中尝试、修正,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经验类型、特质的差异,研究经验改造的策略、顺序等。教学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三年级上册“分数的初步认识”这一部分内容时,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积累了相关的关于“半个”“一半”等的经验,但学生的经验水平参差不齐。有些学生对“半个”“一半”等概念的认识比较清晰,有些学生对这两个概念的认识则比较模糊。基于学生的经验现实,笔者在教学中,设计研发了“操作演示”“对话研讨”的活动,努力将学生的生活经验——“半个”“一半”等厘清。如“一个苹果平均分给2个小朋友,每个小朋友分得多少?”“将一袋苹果平均分给2个小朋友,每个小朋友分得多少?”借助于学生的动手操作,学生能将生活经验中的“平均分”加工、改造为“分数线”,能将生活经验中的1个苹果、1袋苹果加工、改造成“分子”,将生活经验中的平均分成2份,加工改造成“分母”,从而初步引导学生认识“二分之一”的意义。在此基础上,重点引导学生比较“一个苹果的一半”和“一袋苹果的一半”的区别。在引导学生建构、创造出“二分之一”这样的一个分数之后,笔者引导学生联系自我的生活经验建构、创造其他的分数。在对若干个分数进行比较、抽象,从而概括出分数的意义,即要将许多物体组成的整体看作单位“1”,分数线就表示平均分,分母就表示平均分的份数,分子就表示“表示的份数”等。

生活经验是一种日常化的经验,往往是主观的,是凭着感觉感受、体验的,因而是不完备的。同时,由于学生的年龄、心理特征的影响,他们一开始学习的很多数学概念、积累的数学经验等也是不完备的、有残缺的。作为教师,要借助于教学,引导学生认识错误的经验,并积极主动地改造错误的经验。改造学生的错误经验,需要教师找准经验与数学新知的链接点,并用恰当的方式暴露学生的经验,对学生的经验进行有计划、有目的、有步骤、有意图的改造,让学生的经验从模糊走向清晰、错误走向正确、从单薄走向丰富、完整。

基于学生经验的数学教学,不仅关注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生活经验等,更关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经验,关注学生的新经验。作为教师,要通过基于经验的数学教学,促进学生新旧经验的不断链接、组合、扩充、重构,从而让学生的数学学习基于学生的经验、在学生的经验之中并且促进学生的经验丰富、发展和提升。经验是学生数学核心素养形成的“营养基”,它能让学生的数学学习变成一种“根深叶绿”“枝繁叶茂”的新样态。

参考文献:

[1]G·波利亚.怎样解题[M].涂泓,冯承天,译.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7.

[2]A.A.斯托利亚尔.数学教育学[M].丁尔陛, 等,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4.

(责任编辑:姜波)

猜你喜欢
学习效能小学数学
基于网络语言交互课程的大学生英语应用能力培养研究
课堂管理与高效课堂的关系探微
贫困山区中小学体育教师职业发展路径研究
翻转课堂在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数学错题的自主管理与有效利用研究
成才之路(2016年26期)2016-10-08 11:34:32
建模思想在数学教学中的渗透研究
成才之路(2016年26期)2016-10-08 11:31:43
农村学校数学生活化教学探析
成才之路(2016年26期)2016-10-08 11:22:10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策略研究
成才之路(2016年26期)2016-10-08 11:18:41
体验式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成才之路(2016年25期)2016-10-08 10:50:54
培养数学意识发展思维能力的研究
成才之路(2016年25期)2016-10-08 10:12: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