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小学生的思维以形象性为主要特征,对形象的事物尤其有兴趣,喜欢色彩鲜艳、画面丰富。在此小学语文教师可以根据这一特点,利用学生感兴趣的方法引入思维导图开展整本书阅读。本文介绍了思维导图特点,分析了小学语文整本书阅读教学中思维导图的运用问题,同时制定解决问题的策略,并使用具体案例进行分析,旨在通过此提升小学生语文阅读素养。
[关键词]思维导图;小学语文;整本书阅读
素质教育深化的背景下,语文教学中阅读尤为重要。在小学阶段,学生已经开始建立整本书阅读的习惯,通过开展整本书阅读,能够提升学生的情感、阅读兴趣与逻辑思维,发展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一、思维导图概述
(一)思维导图的概念
1970年英国教育学家与心理学家最先提出思维策略的工具,将学与思结合记笔记的方法就是思维导图。思维导图作为一种新型思维工具,将有关主题内容为主干,搜集到的材料信息作为枝干,再配以不同颜色的线条与文字进行搭配,如此形成一个完整系统的框架内容。其是图形与大脑自身思维方式的统一,即运用大脑语言思维的形式最大限度地激发人们大脑的想象能力与创造能力。在绘制思维导图的时候还能帮助人们锻炼思维,令逻辑更加清晰,完善思维过程。
(二)思维导图的特点
1.发散性
发散性思维指人大脑在发散的过程中形成的表达自我思维的模式,是产生想法的途径之一,在此思维导图就是体现大脑思维导图结构的主要途径。小学语文教师在运用思维导图的时候,就是真实体现大脑思维结构的过程,通过关键词与关联句的呈现与丰富的色彩与线条,能够激发人的想象力与创造性,从中心向外围发散,多条分支的延伸,最终会固定到一个之中。
2.思辨性
小学语文整本书阅读教学的目的之一就是培养学生的思辨思维,通过创建与优化思维导图,能够借助形象的框架体系,呈现各级要素与上下级的逻辑关系,不但能够体现整本书阅读的内容,还能呈现出阅读者的想法,对于培养学生思辨意识有所帮助。在开展整本书阅读教学的时候,教师在培养学生构建思维导图能力的同时,间接性地加强了学生与文本之间交流的能力。学生在梳理整本书内容与结构的过程就是深层感悟文本的过程,能够厘清文本脉络,让学生对整本书的内容进行思辨性地理解与把握。
3.灵活性
小学生每学期都要阅读教材内要求与教材外延伸的阅读材料,学生课外选择的阅读材料因为有一定差异性,所以阅读的书目不同,侧重点也有很大的差别,让学生在绘制思维导图的时候产生差异。另外,基于学生自身水平的不同,即使是相同的书目阅读也让学生绘制的思维导图有所差异,所以,思维导图要有一定的变通性与灵活性。在进行整本书阅读的时候,教师指导学生绘制思维导图要结合学生的主体性,充分发挥思维导图灵活性的特点,构建专属思维导图。在学生绘制思维导图的时候,教师要鼓励其多创新,尽量创建出不一样的思维导图。
二、小学语文整本书阅读中使用思维导图存在的问题
(一)学生缺乏整本书阅读的兴趣
据教师访谈与学生调查问卷可知,有接近60%的学生不喜欢进行整本书阅读,表示对阅读的兴趣不高;71%的学生一学期内只有两本书的阅读量。表明小学生整本书阅读数量明显不足。从与家长和小学生交流得知,其根本原因在于阅读存在“长”“繁”“整”的特点,同时缺少学习工具,导致学生整本书阅读积极性不强。加之小学生能够自主支配阅读时间少,考试压力大,导致学生没有足够的时间阅读。
(二)整本书阅读方法单一,缺少辅助性活动
为了更好地了解小学语文整本书阅读课堂的教学情况,作者除了课堂旁听,还使用了教师访谈与学生调查问卷的形式进行调查,发现在整本书阅读课堂中使用的是学生自行阅读的方法,教师很少创建话题讨论,也没有开展任务导读等活动,更不用说辅助性阅读手段的运用了。由此可知,整本书阅读教学的时候教师教学方法单一,多以传统的读写活动,缺少辅助性的活动,所以整本书阅读效果不高。同时,根据对学生进行整本书阅读教学的期望调查可知,有近一半的学生希望阅读方法能够变得多样化,并使用工具辅助整本书阅读,优化整本书阅读教学质量。
(三)整本书阅读周期长,影响阅读效率
通过与几位语文教师的沟通了解到,有超过一半的学生在学校中阅读时间只有30分钟左右,每学期最多阅读两本书籍,阅读周期长。教师在教学中很少提出进行整本书阅读的硬性要求。经过对学生的访谈可知他们普遍认为整本书阅读较难,需要有外界力量的帮助。由此可知多数学生在开展整本书阅读的时候存在周期长的问题,影响阅读效率。
三、小学语文整本书阅读中使用思维导图的策略
(一)结合学段特点运用思维导图,提升学生整本书阅读的兴趣
小学生的思维以形象性为主要特征,对形象的事物尤其有兴趣,喜欢色彩鲜艳、画面丰富的事物。教师可以根据这一特点,利用学生感兴趣的方法引入思维导图,进行主动阅读。思维导图因为有很强的直观性与个性化,所以能够激发学生绘制与设计的兴趣。教师可先通过展示自己在整本书阅读之后绘制的思维导图,让学生在观看中,对简单的图文形式产生兴趣,继而建立自主绘制的兴趣,刺激学生视觉神经,激发整本书阅读的积极性。
教师要在整本书阅读中引入思维导图,可以先教授学生思维导图的基本要素,即关键词、颜色、图像、线条。这对于初次接触思维导图的小学生来说可能难以理解,所以教师要尽量使用实际事例进行讲解。以学生感兴趣的“我喜欢的食物”为主题实施介绍的时候,先设置主题关键词“喜欢的食物”,然后再设置次主题关键词,如水果、肉类、蔬菜,用不同颜色线条连接主次关键词。以此让思维导图更加生动与美观,在各级食物之间配以适合颜色的线条连接就完成了思维导图。使用学生感兴趣的实例介绍思维导图,能够让学生更加容易理解,并知道怎样绘画。
对于不同年级的学生,教师要结合思维导图的特征与学生阅读能力,选择适合的导图形式实施整本书阅读教学。
低年级学生的读物主要是童话与童谣等,因为低年级学生的书面语言能力还不完善,难以自主记录读物,所以教师可以引入思维导图的基础形式,用圆圈图或者气泡的形式记录整本书阅读的内容(如图1)。气泡图是比较简单的形式,以气泡围绕主题依次添加关键词,可以帮助低年级学生快速把握文章的中心思想,概括文本内容。
中年级学生的整本书阅读一般以神话与寓言等基础读物为主,与低年级的阅读相比,篇幅更长,寓意更为深刻,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借助树状图与鱼骨图进行整本书阅读。如对于叙事类的,有清晰发展脉络的文本,教师可以借助鱼骨图帮助学生展示故事情节,整理文章脉络,让学生能够借助关键词的形式叙述文本的内容,继而能够把握故事情节。另外,树状图包括“主干”与“分支”,就像大树一样,主干连接的部分是中心思想,分支则是在中心思想延伸出去的次关键词,以清晰的结构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到了高年级,学生的整本书阅读倾向于中外名著与民间故事,这个阶段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阅读能力,能认识并使用多种形式的思维导图,能够自主选择读物并在绘制思维导图的辅助下进行整本书阅读。对于此阶段的学生可以借助流程图的形式辅助学生进行整本书阅读,让学生在掌握文本的内在逻辑基础上,使用流程图的形式表示出来,让整本书内容直接明了地展示出来。另外还可借助流程图表示诗句内容的因果关系,并用起因、过程、结果的形式绘制流程图,让学生在此过程中培养获取关键信息的能力,进而增强进行整本书阅读的兴趣。
(二)以思维导图辅助,丰富整本书阅读方法
教师在带领学生开展整本书阅读教学之前,要先对所教授的知识有充分的了解,积极备课,在渗透思维导图知识的时候,教师要先阐述其对于整本书阅读的重要性,然后以较高的专业水平针对学生开展思维导图教学。
在整本书阅读的导读课中,教师在渗透思维导图的时候要先运用激趣的方法,打开学生思考的大门,启发其使用思维导图辅助整本书阅读的思维。然后教师教授关于思维导图的知识,让学生形成更合理地猜想,讨论怎样将思维导图运用到整本书阅读中。在学生自由交流后,再结合生活经验,在整本书阅读中能够尝试使用思维导图。
教师在进行整本书阅读的时候要运用思维导图与学生一同探索阅读的方法与过程,丰富整本书阅读方法。阅读前,教师先带领学生泛读,了解书籍创作的作者和所有章节,同时根据前言的阅读大致了解书籍的内容。在大致了解书籍内容之后,学生能够掌握书籍的关键词,知道制作思维导图的大致流程后,做出整本书阅读计划图,然后开展有计划的整本书阅读。因为整本书阅读占用时间较长,所以教师可以指导学生进行精读、通读与研读等不同的阅读方法进行。先开展通读,即大略掌握书籍的内容,在此教师可带领学生使用略读、速读与跳读等快速阅读的方法,以此能够完成整本书结构的思维导图,使用写读的方法总结书籍概况,后期进行的研读与精读法,就是让学生详细阅读,边阅读边思考,品味文本内容,然后制作思维导图画出书籍的专项内容与感想。在指导学生阅读之后,再次阅读,让学生通过回顾总结书籍内容。通过此过程详细地制定思维导图,能够有效地培养学生略读、精读、写读等阅读能力。
随着信息时代的进步,教师能够借助网络中搜集的思维导图资源进行教学,为学生展示多种思维导图的形式,积极探索各种阅读教学方法,能够充分利用思维导图这一辅助性的工具培养学生发散思维。
(三)制作思维导图降低整本书阅读难度
基于小学生整本书阅读周期长的问题,教师可以从帮助学生降低阅读难度入手进行指导。小学生的年纪较小,对于还没有接触或者接触时间过短的整本书,在阅读的时候还没有形成较强的专注力,无法完全整合信息。另外,有的书籍中涉及的角色与故事较多,有时候学生在阅读的时候容易混淆。因此,教师要让学生深入了解主题内涵,进行充分的理解。
整本书籍因为篇幅长,所以其阅读时间会很长,学生还要边阅读边梳理内容。在此要想更好地完成阅读,就要制定适合的阅读计划,制作笔记,在阅读后便于回顾总结。这些工作的进行需要学生能够有好的阅读习惯,例如在制定阅读计划的时候,学生结合自己的阅读能力与对文本理解能力的差异,合理制定每周、每日的阅读计划。接下来,在阅读的时候要做好阅读笔记,因为整本书篇幅较长,实施整本书阅读能够帮助学生积累好词好句,便于后期的回顾,使用记笔记的方法还能监督自己阅读的进度,帮助学生逐渐形成独立阅读的能力。在整本书阅读之后,学生则要通过回顾书籍内容,以总结故事的形式再现书籍中的精彩瞬间。这就需要学生在阅读的时候要专注,时刻分析总结文本内容,以此达成深度阅读。
在该过程中,教师可以用制作思维导图来代替学生整本书阅读过程中记笔记的过程,让笔记内容更完善,更有层次性。基于此,制作思维导图应该是每一名学生都要掌握的能力。在教师的讲解中学生先初步了解思维导图,在整本书阅读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运用学生感兴趣的内容做导入情境,为学生阐述思维导图绘制要点,然后在讲解之后让学生结合自己的兴趣点,制定思维导图,以此形式让整本书阅读中的记录内容更加全面与丰富。
四、思维导图在小学语文整本书阅读中的运用案例
以中国古典小说四大名著之一《西游记》为例,其故事情节性强,教师可以引入思维导图带领学生进行整本书阅读。
(一)导读阶段
在导读阶段中,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导读的时候,主要任务包括:第一,为学生系统性地讲解什么是思维导图,思维导图的特点,如何制作思维导图,如何运用思维导图;第二,结合思维导图带领学生进行《西游记》的导读,让学生在阅读前先对西游记的创作背景与大概内容有一定了解,同时出示阅读《西游记》的线路图(见图2),让学生根据对路线图的观察,激发整本书阅读的兴趣,制订自己的阅读计划,开启本书的阅读旅程。
(二)通读阶段
教师在带领学生进行《西游记》通读的时候,要布置学生寻找最喜欢的故事情节、最喜欢的人物、最神奇的地方等任务,组织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并填写学习任务卡,让学生找到整本书阅读的兴趣点,同时依据此绘制不同章回的概况图,让其针对概况图与故事内容进行交流分析,再在班级中进行汇报。其间,学生对《西游记》的内容有了大致的了解,能互相分享阅读中感兴趣的内容,然后就可以用思维导图的形式简单呈现阅读快收获,激起更多的学生去阅读《西游记》,知晓更多精彩内容。
(三)精读阶段
在该阶段,教师的主要工作是组织与指导学生通过精读,在指定章节中找到印象深刻的语句,从写法或内容上批注自己的阅读感受,让学生在阅读分享中了解精读的内容、体会名著语言艺术、体会人物特点,学习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学生在精读后绘制人物卡片等思维导图,阐述自己的阅读收获。
(四)研读阶段
教师在此环节中设置《西游记》专栏阅读与研究,可以围绕《西游记》中的重点角色,如孙悟空、沙僧、唐僧等,从他们的介绍、出处、性格变化与成长经历等几点进行展开研读,让学生又一次走进书本,聚集相关的内容与人物,围绕人物的成长变化等绘制思维导图,综合分析,让学生不断品析名著的价值,读名著,品人生,激发学生阅读其他名著的兴趣。
借助思维导图的形式辅助小学语文整本书阅读教学,能够促进学生阅读的积极性,提升教师对整本书阅读的重视度,进一步推进小学生逻辑思维快速发展,提升整本书阅读教学的质量。优化小学生整本书阅读的方法,为开展阅读教学提供实证支撑。
参考文献:
[1]刘茜.整本书阅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实施[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22,38(11):148-151.
[2]卢小珍.“三单”在农村小学中年级整本书阅读教学中的运用研究[J].亚太教育,2022(22):38-41.
(责任编辑:姜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