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学生阅读素养校本课程基于新课标对整本书阅读的目标和内容上的建议,内嵌于语文课程之中,满足语文课程的一般特征及校本课程的灵活性,是学生阅读课程校本化的产物。该课程积极整合文本资料、网络资料等教学资料,契合学生学情、教学实情,从目标设定、内容选择到实施与评价,形成系统的大阅读课程体系。该课程力求让学生在阅读中提升思维能力,成为真正的阅读者,学会自主学习,从而实现精神、思想培养和终身发展。
【关键词】语文阅读教学;校本课程;学生阅读素养
朝理学家朱熹曾写下:“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他以“半亩方塘”和“源头活水”来强调知识的不断更新和发展需要不断的学习、运用和探索,这样才能使自己充满活力。在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教育改革背景下,学生需要具备持续进行自我学习、改变的能力,保持积极向上的心态,学会自我调整、解决问题等,拥有属于自己的“半亩方塘”。
学生具备阅读素养,有利于提升自己的核心素养,是学生完善自我和适应社会的基石。重视阅读,为培养学生阅读素养搭建广阔的平台,是校本课程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也是为学生的“半亩方塘”注入“源头活水”的重要保证。
一、强基固本,建立学生阅读资源库,奠定课程基石
(一)明确学生阅读素养校本课程的根本依据
在尊重国家课程主导地位,发挥其功能的前提下,要重视区域特点、学生学情,释放学校更多的教育空间,提供匹配的课程资源,绘制有利于学生身心发展的课程图谱。整本书阅读作为学习任务群之一,是学生阅读素养校本课程实施的重要参考。
(二)建立学生阅读素养校本课程的基本框架
叶圣陶认为:“学校里课程的设置,通常根据三种价值:一种是实用价值,一种是训练价值,还有一种是文化价值。”弗兰克·富里迪也在《阅读的力量:从苏格拉底到推特》中指出,阅读不仅可以充当一种强大的交流媒介或娱乐资源,而且打开了通向几乎所有重要事物的知识之门。学生阅读素养校本课程着眼于全科阅读,根据语文、数学、音乐、美术等不同学科中能提升学生阅读素养的内容,将语文学科的文化、语言、思维、审美四个要素进行整合,从而达到学生核心素养全面提升的目标。该课程基本框架的建立一般包括以下三步。
首先,制订课程目标。目标既包括让学生在激发阅读兴趣和热情的基础上拓宽阅读视野、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多元解读文本的意义、掌握具体的阅读策略(其中:阅读视野的拓宽、习惯的养成需要依靠长期的阅读实践来进行;而文本意义的解读、阅读策略的掌握需要依靠具体的、不同类型的阅读训练来进行),也包括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等综合素养。
其次,确定课程内容及实施方法。这要求选好书,根据学生的年龄和阅读水平选择合适的书籍;规范课型,明确阅读任务,定期辅导,提高学生思维和自主学习能力;设计多样化的阅读活动,如个人阅读、小组讨论、图书馆阅读沙龙等,充分提升学生的阅读兴趣和参与度,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交流能力。
最后,规范课程评价方式。学生阅读素养校本课程的评价不容易进行量化,因此可用主客观评价结合、校内外评价交替的方式进行评价。其中:主观评价可通过问卷调查、访谈、观察等方式收集相关数据,了解学生的阅读体验、教师的引导效果、家长的满意度等;客观评价可通过客观的指标对学生的阅读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如以一个学段、一个学期为周期进行监测,测试学生的阅读能力,组织学生在活动中通过讨论、评价和分享来展示自己基于阅读的创作成果。
(三)通过选择阅读篇目完善阅读体系
朱永新说:“把最美好的书籍给最美丽的童年。”小学阶段的阅读教学以兴趣为导向,要求保数量,同时严把质量关。在整本书阅读课程建设的起步阶段需要为学生选择阅读篇目,以此完善阅读体系。统编版教材中的“和大人一起读”“快乐读书吧”“阅读链接”等板块用以一带多的方式,精选了符合学生认知特点、能激发学生阅读兴趣的不同主题的优质篇目,如:为识字量少的低年级学生选择以绘本、童话故事为主的内容;为中年级学生选择桥梁书,旨在提高学生的识字量和阅读理解能力;为高年级学生选择人物传记、经典小说等。
二、问道求法,丰富整本书阅读策略,创新课程样态
(一)立足学生发展,开发微课
教师在以提升学生阅读素养为目标的阅读教学中,可利用20分钟左右的微课进行简短的导读或交流。如教师可在微课中,按“背景激趣—方法点拨—独立阅读”的顺序安排课堂内容,根据学情适时采用“线上录课+线下授课”等教学方式,为学生指明阅读的方向,提供充足的自由阅读、思考和深入探究的时间。
学生是课程内容的决定者[1]。在学生阅读素养校本课程中可以统编版教材为本,结合当地乡土文化、本校实际,开发不同学段的群文阅读微课,鼓励学生以泛读、精读等多种方式读书。
(二)让阅读有迹可循,编写阅读手册
为了在以素养为导向的阅读课程中尊重学生的阅读主体地位,针对学生个体的差异性,实现教学相长、家校共育,学校可开发校本读物—阅读手册。阅读手册面向全体学生,需要教师采用任务驱动的方式,从学生的阅读体验出发,推动学生进行深度的整本书阅读。手册可由阅读策略、推荐书目、配套阅读单、个性书单、关于阅读篇目喜爱度的调查问卷、阅读成果等部分组成。
所编写的阅读手册在课上使用或在课后使用均可。手册中可呈现预测、联结、提问、推理、想象等阅读策略。为了帮助学生掌握阅读策略,教师可要求学生读完《中国民间故事》后为喜欢的故事设计海报,读完《城南旧事》后对书中人物进行不同角度的评价,并可为学生安排阶段性的阅读成果汇报、交流等任务。这样,教师能让学生在留下阅读轨迹的同时逐渐体会到精读的要义,为师生共读、家长伴读提供依据。
(三)拓展学习形式,开展阅读活动
在课外阅读中,学生可以自由选择阅读内容和方式。理想的学生阅读素养训练需要让学生在环境宽松、形式多元的情况下激发兴趣。阅读动机是进行阅读活动的内部动因,阅读兴趣为学生的持续阅读和阅读能力的提高提供了内在条件[2]。
作家进校园、校园读书节、跳蚤书市等都是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形式。如邀请作家在讲座中分享他们的写作经验,让学生在了解优秀作品的同时,理解作家的创作动机,确立更高的目标,提升阅读品位。又如,设计“当阅读遇见戏剧”“为你写剧本、和你演一演”等不同主题的读书节活动。这些活动十分新颖,有利于让学生在有趣的体验中提升阅读素养。
(四)变选修为必修,规范课外阅读课
由新课标中有关整本书阅读的要求可知,课外阅读已不再是过去可教不可教的内容,而需要教师提供课时保障,运用各种阅读经验和教学技巧,引导学生寻找完备的阅读工具,形成缜密的阅读思维,尝试将经验、情感、行为融于所读的作品中。这就要求教师将课外阅读从选修变为必修,写进课表,确保学生有足够的时间进行阅读,通过在课上答疑解惑,实现学生阅读素养的扎实提升。教师可设计“导读辅助—推进补给—成果展示”的教学过程,使每节课都有清晰的目标和主题,从而帮助学生完成相关阅读任务。同时,教师可将室内外环境相结合,开发有价值的阅读空间。打破课堂物理环境的限制,从封闭走向开放,有利于促进学生多方面能力的发展。带着书走出课堂,建立书与真实世界的联系,为角色表演、分组讨论等提供更广阔的场地,能够丰富阅读的内涵,达到预期效果。
三、立标定准,构筑多元评价体系,强化课程保障
在学生阅读素养校本课程的开发中,要研读课标、突破难点,把握语文阅读教学的本质属性,围绕教学活动的设计与实施,形成“以自评为主、互评为辅,长期活动赋能”的多元评价体系。这样的评价体系是激发学生阅读素养校本课程活力的保障,能让学生的阅读真正发生。
在学生自评方面,可围绕整本书阅读,在阅读手册中设置相关的自评栏目,引导学生对自我的课外阅读过程进行梳理、总结,如以贴纸的形式直观地展现一个学期的阅读成果,并提供每一天的阅读进度表,让学生能够对阅读轨迹进行周期性的自我评价。
在生生互评方面,可结合校园读书节等阅读活动,组织学生根据他人平时的在校阅读表现和在家阅读情况,在班级中评选“读书小博士”“书香家庭”等,根据他人日常在阅读课及相关活动中的表现,每学期期末评选“悦读之星”,并引导学生细心观察他人在阅读上的变化。
在长期活动赋能方面,可设置关于长期活动的栏目,鼓励学生投稿,将喜欢的书籍中的片段转化成音频或视频,筛选后在校园视频号上发布,这样能调动观看者的兴趣和注意力。讲求多种元素整合的音频或视频录制,使得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来展现自己的专长以及对阅读的思考。在长期活动的驱动下,学生对于整本书阅读的体悟会变得深刻。
四、广而告之,构建“知识会客厅”,提升课程效益
(一)进行突破性尝试,创建校园阅读公众号
利用新媒体形式多、受众广、传播速度快的特点,创建校园阅读公众号,可把网络平台打造成有价值的“知识会客厅”,打造成更宽广的线上阅读分享空间。实施学生阅读素养校本课程,不是重复运用单一课型,也不是让学生无目的地或单纯地阅读,而是积极地整合资源,实时地调整策略。利用校园阅读公众号不定时地推荐好书,分享全科阅读、实用性阅读等专题的文章,指导学生与家长进行亲子共读,展示阅读成果,传递阅读活动信息……这样的课程实施建立了家校之间的密切联系,激发了学生与家长共读的热情。同时,借助校园阅读公众号也拓展了阅读资源和渠道,通过线上的互动讨论营造了浓厚的阅读氛围,促进了校园阅读文化建设。可见,整本书阅读的发生不只局限于以纸张为载体,也可以屏幕、声波为载体。
(二)把握科技脉搏,上传系列短视频
短视频时长短,表现方式多样化,适合人们观看和分享小而精的内容。其声像结合的形式有利于呈现故事情节、传递人物情感,提升阅读的便捷性和灵活性。相较于公众号,短视频传播范围更广、影响力更强,能提升更多人的阅读兴趣和参与度。因此,有效制作并适时更新有价值的短视频,是提升课程效益的新方式。
公众号与视频号具备宣传、教育、展示功能,可为学校打造书香校园贡献力量。有了新媒体工具,学生阅读素养校本课程的评价、学生成果的展示等就能以多样化的形式进行传播。
五、水到渠成,营造浓厚阅读氛围,实现素养提升
根据迈克·富兰的观点,任何有价值的新主意经过理解的加深、技能的开发才能付诸实施[3]。学生阅读素养校本课程不只作用于某个学段,而会对学生产生长远的影响。笔者相信,在学生阅读素养校本课程的辅助下和浓厚的阅读氛围中,学生的精神世界将更加丰富,学生将真正成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人。
【参考文献】
[1]郝德永.课程研制方法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
[2]余琴.小学生语文阅读能力的要素与结构[J].教学月刊(小学版),2011(4):7-10.
[3]富兰.变革的力量:透视教育改革[M].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加拿大多伦多国际学院,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
作者简介:余莉(1981—),女,江苏省南京外国语学校仙林分校小学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