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成红
【摘要】在幼儿教育中,教师可以从传统文化中挖掘资源,拓展幼儿区域活动的内容。在语言区活动中,可以给幼儿讲述名人的典故故事;在数学区活动中,可以介绍算盘知识;在手工区活动中,可以引导幼儿练习书法篆刻;在游戏区活动中,可以搜集民间玩具,让幼儿感受民间智慧。
【关键词】传统文化;区域活动;幼儿教育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提出要“利用民间游戏、传统节日等,适当向幼儿介绍我国主要民族和世界其它国家和民族的文化,帮助幼儿感知文化的多样性和差异性,理解人们之间是平等的,应该互相尊重,友好相处。”由此可见,传统文化是幼儿教育的重要资源,教师要将其融入到各种不同的区域活动中,帮助幼儿全面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区域活动是幼儿自主活动的重要形式,教师要根据幼儿发展需求和主题教育的目标设立立体化的育人环境,充分利用各种教育资源,让幼儿自主选择、合作交往、探索发现。区域活动包含语言区、数学区、手工区、游戏区等多种不同的类型,教师要思考如何合理融入传统文化资源,让幼儿感受传统文化的韵味和魅力。
一、语言区,讲述名人典故
《指南》认为:“通过语言获取信息,幼儿的学习逐步超越个体的直接感知。”由此可见,教师如果通过语言交流的方式给幼儿介绍传统文化,幼儿的感知效果可能会更好一些。在语言区域活动中,教师可以引入名人典故故事,并组织幼儿参与到倾听、阅读、讲述、讨论、演绎等一系列活动中。这样不仅能让幼儿了解古人的聪明才智,还能提升他们的交流能力,让他们深入了解故事中蕴藏的民族精神。
《司马光砸缸》的故事展现了一个冷静果断、勇敢无畏的少年形象,教师可以围绕这个故事,设计语言区活动,让幼儿体会司马光的个人魅力。该活动分五个环节展开。环节一,教师先讲述具有悬疑性的故事,激发幼儿的探索兴趣,将他们引入到故事解读的情境中。如可以讲述:“古人用的水缸非常高,可能有两个小朋友那么高。水缸里面放满了水。大家想一想,如果小朋友掉进这样的水缸,会发生什么事情呢?其他小朋友该如何营救他呢?”环节二,引导幼儿自主阅读绘本,教师可以提出一些问题,让他们关注画面细节,了解故事发展情况。如:“当一名小朋友掉下水缸后,其他小朋友的反应是什么?司马光又是什么表情?”“司马光做了什么?是否救出了小朋友呢?”环节三为讲述环节,可以让幼儿结合自己的阅读情况,讲述故事,其他幼儿在耐心倾听的基础上补充故事内容。环节四为讨论环节,可以设置一些有启迪性的问题,引导幼儿反思。如:“如果你遇到了类似的情况,你会怎么办呢?”“在生活中,小朋友容易遇到哪些危险?你能像司马光一样,冷静应对,解决问题吗?”环节五为表演环节,可以让幼儿还原《司马光砸缸》的故事,展现司马光的沉着冷静、足智多谋。也可以让他们演绎生活中可能遇到的危险,说说自己要如何学习司马光,解决问题。教师可以围绕诚实守信、刚正不阿、矢志不移、友爱敦睦等中国传统美德选择名人故事,设计一系列语言区活动。这样能用生动有趣的故事激发幼儿的兴趣,引发他们反思,引导他们探讨交流。
二、数学区,了解算盘知识
在《指南》中提到,要引导幼儿感知和理解事物“量”的特征;指导幼儿学习通过对应或数数的方式比较物体的多少;通过实物操作引导幼儿理解数与数之间的关系,并用“加”或“减”的办法来解决问题。在数学区域活动中,教师要结合《指南》的要求,从传统文化中挖掘素材,设计一系列和“数”有关的区域活动。算盘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教师可以利用其调动幼儿的兴趣,引导他们参与数学游戏。
在数学区,教师先给幼儿介绍传统的算盘,告诉他们古人用其来计算,并邀请幼儿参与和算盘有关的一系列有趣的游戏。可以展示一个大型算盘,每一个竖轴上的算珠形状都不相同,有三角形、圆形、方形等不同的形状,且可以将算珠从竖轴上取下,移动到其他竖轴上。游戏一,主要引导幼儿感知和理解“量”的概念。教师给幼儿分发不同形状的算珠,让他们将同一形状的算珠放在竖轴上,并说说哪一种算珠的数量最多。游戏二,引导幼儿在理解“量”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会如何对比数量多少。教师在竖轴上随意放置若干算珠,并提出一系列问题:“如何通过数数比较三角形珠子和圆形珠子的多少?”“一号竖轴上的算珠数量更多,还是二号竖轴上的算珠更多?”在幼儿游戏的过程中,教师还可以结合算盘相关的俚语、俗语,随机给幼儿介绍算盘的使用方法。如可以介绍一下“三下五除二”在日常生活中表示什么意思,并在算盘上演示该如何做。这样也能激发幼儿参与区域游戏的兴趣。在一系列和算盘有关的游戏中,幼儿初步了解什么是“算盘”,体会到了古人的智慧,同时也认识到数学和自己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这充分激发了幼儿对数学探究的兴趣,能引导他们主动参与到数学游戏中。
三、手工区,练习书法篆刻
书法、篆刻都是传统文化的精髓,参与此类活动能提升幼儿双手的灵活性,增强他们的审美感知能力,提升他们的创造力。故此,教师可以结合书法、篆刻设计手工区的活动,让幼儿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感受体验传统文化。
教师要优化手工区的活动环境,合理规划欣赏学习区、操作交流区、展示分享区,让幼儿在不知不觉中感知书法、篆刻的独有魅力。在欣赏学习区可以展示一些书法和篆刻作品,让幼儿摸一摸、看一看、比一比。为了让幼儿对文字产生浓厚兴趣,可以展示一系列书法作品,分别呈现实物、甲骨文、篆书、隶书、楷书的字体变化。这让幼儿认识到,汉字是一种象形文字,每一个汉字都好像一幅画一样。在展示分享区,可以安排若干个分散的活动点,让幼儿自由选择,参与各种与书法、篆刻有关的游戏。如“刮刮乐”属于篆刻类的游戏。教师在小木片上预先雕刻出一些汉字,并在上面浇铸蜡油。幼儿要使用工具,刮掉木片上的蜡油,呈现出下面的汉字,并猜一下这些是什么字。在他们掌握了篆刻的基本手法后,还可以使用空白的小木片,刮掉一部分蜡油,设计自己的篆刻作品。在“展示分享区”,幼儿可以展现自己创作的书法或篆刻作品。他们可以互动讨论,说说谁创作的作品更好,并陈述理由。在《指南》中特别提到,要“让幼儿在写写画画的过程中体验文字符号的功能,培养书写兴趣。”如果教师直接让幼儿认读、书写汉字,幼儿容易感到枯燥乏味,参与兴趣不够浓厚。故此,教师可以将汉字识读和书法、篆刻等传统文化精髓结合在一起,设计手工区域活动,这样能提升幼儿的体验感,满足他们涂画书写的需要。
四、游戏区,搜集民间玩具
“幼儿的学习是以直接经验为基础,在游戏和日常生活中进行的。”教师要基于《指南》的指示,设计丰富多彩的游戏区,并让幼儿接触各种民间玩具。幼儿可以了解这些民间玩具的传统玩法,感受古人的智慧,然后再开动脑筋,开发出玩具的创新玩法。这样不仅能激活他们的参与兴趣,更能提升他们的创造能力。
游戏区活动可以分成“了解民间玩具、探索创新玩法”这两个环节。在“了解民间玩具”环节,可以给幼儿介绍风筝、香包、空竹、九连环、七巧板、泥叫叫等玩具的特点。如泥叫叫是一种不常见的民间玩具,它是一种可以吹的哨子,被制作成各种形状,五颜六色,兼具娱乐性和观赏性。在“探索创新玩法”环节,可以先给幼儿介绍这些玩具的传统玩法。如七巧板的传统玩法是将其拼合成各种不同的形状。最后,还要引导幼儿互动交流,思考如何能利用这些民间玩具设计具有新意的游戏。如同样是七巧板,不同的小组研究出了不同的玩法。有的小组将七巧板和橡皮泥组合在一起,研究出了“立体七巧板”的玩法。他们用橡皮泥作为黏合材料,将七巧板组合成了立体的图案。还有的小组设计了还有的小组尝试自主设计七巧板,他们利用硬板纸,将其裁剪成了各种不同的形状,然后利用自己制作的“十巧板、十三巧板”参与创作活动。还有的小组独辟蹊径,利用七巧板设计了“寻宝藏”的游戏。他们先用七巧板拼出一个图案,然后拿掉其中的一块,藏在游戏区的某个角落里,让同伴将其找出来。教师可以在游戏区域随机放置一些民间玩具,引导幼儿自主分小组探究,研究这些玩具的特点是什么,并研发出创新的玩法。
由此可见,在幼儿教育阶段,教师要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将传统文化引入到教学中,让幼儿对本民族的优秀文化产生浓厚的兴趣,并积极参与到文化主题活动中。这样能更好地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促使幼儿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汪海燕.让幼儿在种植活动中学会观察[J].湖北教育(政务宣传),2022(11).
[2]易欣欣.幼小衔接视角下幼儿阅读习惯培养的行动研究[J].考试周刊,202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