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爱瑜
【摘要】语文学科包含内容极为广泛,学生常常感觉学习语文存在太多难题,这自然是学生学习心理出现了问题,教师深入学生群体,对学生语文学习心理展开客观调查,通过具体分析和引导,为学生顺利进入语文学习核心创造条件。
【关键词】初中语文;心理辅导;快乐指数
初中语文教学有自身特点,学生对语文学科的认知存在个体差异,教师对学生学习心理进行客观分析,针对学生学习心理问题进行矫正和引导,能够提升语文学习快乐指数。教师结合“双减”政策要求改进教法,直面学生学习诉求,解决学生学习难题,都能够凸显学生学习主体地位,促进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心理调查、心理分析、心理引导、心理激励,教师从不同角度对学生学习心理进行干预,不仅能够提升学生学习效率,还能够培养学生良好心态。
一、心理调查,明确生本学习诉求
教师对学生学习心理展开调查,需要选择适合的方式,通过多种渠道搜集信息,这样才能获得最有价值的调查结果。调查问卷、个别谈话、学习观察、互动反馈等,都能够直接或间接反馈学生学习情况,教师综合多种因素进行具体分析,能够对每一个学生进行心理诊断,并根据诊断结论,将学生进行分层归类,为后面的分层教学设计提供有价值信息。
如教学《诫子书》,教师先期布设预习任务,要求学生借助网络搜集这篇课文的相关信息,特别是关于作者诸葛亮的传奇故事,为文本学习提供一些支持。学生预习过程反馈不少信息,教师综合分析学生学习心理,进入教案设计环节。综合学生反馈情况,可以发现共性问题,学生对文言文学习存在畏难情绪,主要体现在文言现象把握方面,不理解文言实词、文言虚词的解读、不明确词类活用现象,自然影响到文言翻译和理解。教师组织教学时,重点从文言现象梳理角度展开布设,与学生一起归结这篇文言文中的所有文言现象,结合原文进行具体解读。学生逐步掌握文言现象学习的要领,对文言文的恐惧感也在不断下降。教师从文言现象角度进行引导,与学生一起展开研究性学习,为学生顺利进入文言现象梳理归结创造条件。心理调查需要综合多种信息,教师明察秋毫,抓住主要问题进行对策设计,获得不错纠正效果。
学情调查有多种形式,教师要做好精心选择,对学生学习诉求有客观认识,这样才能设定适合的学习方案,提升学习效率和品质。学生学力基础存在一定差距,教师在学情分析时,要从更多角度展开思考和分析,对学生进行科学分类,充分体现因材施教原则。
二、心理分析,设定生本学习方案
学生对语文学科学习态度有个性差异,教师在具体分析时,要注意找到一些共性特征,这样才能获得科学的结论。语文学科知识浩如烟海,阅读内容庞大,学习找不到适合的方法,学习效果不理想;阅读文本之后,依然找不到解决问题的答案,阅读训练缺少方法运用;作文没有具体的方向,立意选材构建表达等方面都存在难题。教师对这些反馈信息进行综合分析,可以找到一些共性问题,并开始寻找对应措施,为学生带来最有力的支持。
教师对学生进行学习心理分析,找到解决问题的对策,可以为学生带来更多学习助力。教学《植树的牧羊人》这篇课文时,教师没有直接从小说三要素梳理角度展开设计,而是让学生阅读小说之后,梳理出主要情节,然后用自己的话讲述小说主要内容。学生虽然对复述课文比较熟悉,但大多感觉复述还是有一些难度,教师先期与学生一起阅读,梳理出主要情节,利用关键词进行列举,形成完整的讲述提纲。学生有了讲述提纲,自然有了明晰的思路,讲述变得顺畅起来。在学生讲述结束后,教师还专门准备了一些图片,并设计了背景音乐,要求学生带着情感诵读第二部分,也就是第21段,评价赞颂牧羊人的精神,形成升华主题的作用。学生有讲述课文的经历,对牧羊人的高尚品质有了全新理解,在情感诵读时,其情绪比较到位,可谓是声情并茂,课堂学习气氛和谐起来。不管是复述还是诵读,学生参与热情都比较高,说明教师心理分析比较到位,成功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学生学习小说最关注的是人物命运和一些有趣的情节,而这篇并没有太多这样的看点,教师对学生学习心理展开全面分析,设定复述学习任务,通过列提纲调动学生复述主动性,并配乐组织学生诵读,将课堂学习气氛调动起来,学生学习体验鲜活,自然有主动学习的要求。
学生对学习内容有选择性,教师从心理需求角度展开教学分析,为学生提供适合的学习任务,或者是组织学习活动,都能够有效提升学习设计的适合性,也能够顺利启动学生学习思维,在主动探索性学习中建立学科认知。教师在教学设计中渗透心理学内容,这是最为理性的选择。
三、心理引导,组织生本学习活动
学生心理问题理清之后,教师需要有策略设计的主观意识,针对学生学习心理问题实际展开具体应对。感觉知识记忆难度大的,给出一些识记方法;阅读低效的,引导其简化阅读程序、优化信息提炼、传授解答方法;作文困难的,根据学生欠缺进行重点补偿,利用下水作文进行引导,组织学生展开互动评价活动,让学生明确优秀作文的操作方法。在心理辅导过程中,教师鼓励学生利用网络互动反馈学习心理问题,这样可以减轻学生心理压力。
教师有意识从心理分析角度展开教程安排,为学生创造良好学习环境。在教学《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时,教师对学生学习心理进行调查,发现学生对鲁迅先生的作品都比较头疼,感觉语言表达比较深奥,有些地方存在模糊认识。教师针对这种情况,开始搜集一些直观图片、视频、绘本等信息,引导学生结合文本阅读展开观察聆听,进而进入到文本核心。为提升学生阅读主动性,降低其阅读难度,教师在作者介绍、背景解读等环节,投放了更多材料,让学生对鲁迅生活环境有直观了解,这样可以降低学生阅读难度。教材文本与学生生活背景存在时空差距,这是最为正常的现象,教师借助多种信息渠道搜集素材资源,拉近学生思维距离,其目的是比较明确的,就是要给学生带来更多学习助力。
学生有个性追求,兴趣爱好也呈现差异性,教师深度研究学情,对不同群体的学生有细致观察和分析,自然能够推出更为适合的学习活动方案,以满足更多学生的学习心愿。学习活动体现合作和交流,教师从这个角度展开设计和组织,势必对学生形成心灵触动,其调动作用更为突出。
四、心理激励,培养生本学习习惯
心理激励不仅关涉到方法应用,还有精神鼓励,给学生更多正面评价,可以增加学生学习信心,这样也能够带来一些正面力量。学生比较看重同学和教师的评价,也比较看重自己的进学习表现,如果教师能够从表彰角度进行对应设计,同样可以获得比较理想的激励效果。
学生对文本阅读有不同期待,这本身就是心理作用造成的。教师要抓住学生心理展开布设和组织,让学生自然进入到学习核心,这样才能形成丰富学习体验。如教学《再塑生命的人》,教师综合多种情况设计教学方案,推出了延伸训练任务:莎莉文老师改变了海伦·海勒,重新塑造了海伦的生命,你从这个情节中获得哪些感悟?在你学习经历中,有没有遇到莎莉文这样的老师?讲讲你们的故事。任务抛出后,学生反响强烈,开始搜集素材,讲述自己的经历。在课堂展示环节,学生都能够选择最敬佩的老师重点推介,从诸多方面介绍老师的独特和伟大。学生对教师有心理依赖,这是最普遍的现象,教师抓住学生学习心理展开训练设计,自然能够获得学生的普遍回馈,从学生参与热情情况能够看出,教师教学设计带有明确的目标性,其组织调动效果更为突出。
心理激励方法众多,教师应用心理激励方法要抓住时机,选择最适合的方式,切准学生学习心理和期待,这样的教学设计才是最为明智的。“亲其师而信其道”,学生有心理认同感,教师施教效果更为突出,师生互动和谐了,特别是心灵对话一旦建立,教育就是水到渠成的效果。
学生对待语文学科学习有不同心理感知和体验,其喜好程度呈现差异性,教师对此需要有理性分析,找到学生学习心理问题成因,给出具体的解决方法,这样可以有效提升学生学习主动性,也能够改变学生学习意识和习惯,对促进学生学科核心素养培养有积极意义。学生学法应用存在较大差异,教师不妨从阅读方法、思考角度、讨论形式、写作构建、演绎展评等方面展开教学引导,为学生提供更多学习体验的机会,以满足学生学习心理要求,提升其学习快乐指数。
【参考文献】
[1]潘红.核心素养下农村学生心理健康在语文教学中的实效性研究[J].课外语文,2022(01).
[2]王海娟.探析初中语文教学中心理教育的渗透路径[J].当代家庭教育,2022(22).
[3]孙百红.让“心灵之花”在语文课堂绽放—初中语文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J].学周刊,202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