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化德育在小学道德与法治的有机渗透

2024-06-18 07:16江敏晔
新教育·科研 2024年5期
关键词:生活教育道德与法治教学实践

江敏晔

【摘要】生活化德育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渗透时,教师要关注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认知基础的契合性,以便于推出更为适宜的教学计划。在具体教学程序执行时,教师从遴选教学内容、优化方案设计、推出互动活动、升级实践训练的教学角度出发,为学生营造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引导学生顺利进入生活化学习环节,让学生在丰富的实践、思考、体验中获得更为鲜活的学习认知,逐步提升学生综合素养。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生活教育;教学实践

道德与法治学科与学生生活有诸多对接点,教师将生活化德育管理机制融入学科教学,无疑是明智选择。学生对生活化学习活动认可度较高,教师紧抓学生心理特点,围绕德育管理主题展开教学设计,整合德育相关内容,结合学生基本学情,推出信息搜集、案例分析、社会调查、电子作业、生活观察等多样化实践活动,激发学生主动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促进学生良好思想行为习惯的培养。

一、遴选教学内容,建立生活化德育管理机制

教材内容有限,且学生对课外内容有一定关注热情,教师针对学生实际学习需求,结合学生认知水平,搜集、筛选、整合相关教学内容,为学生提供更多学习契机,引导学生顺利进入学科核心。

1.开展学情调研

不同年龄段的学生因生活环境、学习条件、年龄差异等因素,导致认知水平、兴趣爱好、思想意识、心理动态存在个体差异。教师具备学情调研意识,在教学内容甄选时,深潜学生群体,了解学生的心理活动、行为习惯等,在教学内容中针对性融入生活化元素,为学生创造更多体验机会,让学生在熟悉的生活案例中获得更多学习启迪,促使学生自然过渡到深度学习阶段。

在教学道德与法治三年级下册“不一样的你我他”时,教师出示一组双胞胎的照片,要求学生找一找他们之间的相同和不同之处,并让学生想象如果全班同学长得一模一样会出现什么情况。学生能够积极响应,主动展开讨论。图片的导入不仅能快速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让学生初步意识到每个人都存在一定的不同,都是独特的存在。教师适时列举生活化案例:小明是男生,下课时与女生一起玩游戏,被其他同学嘲笑,你觉得嘲笑他的同学做的对吗?如果你是小明会怎么做?有的学生说,嘲笑别人是不对的,是不礼貌的行为;有的学生说,如果我是小明,就不再跟女生玩了;有的学生说,小明做的没错,错的是随便嘲笑他人、不团结同学的人,等等。教师对学生的回答给予肯定,并引导学生梳理学习体验:学会换位思考,接纳和理解别人与自己的不同,尊重他人的独特,欣赏他人的长处,感受各种“不同”带来的丰富多彩的生活。

2.筛选德育素材

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有固定教材,教师借助多种渠道搜集、筛选更多生活化德育素材,将其融入教学方案设计,为教学内容增添生活化色彩,将为学生带来更为丰满的学习体验。学生对身边的生活案例比较有感觉,教师在教学程序中导入生活案例,能够对其心理形成触动,帮助其自然过渡到探索环节。在德育素材筛选时,教师坚持以满足学生实际学习需求为原则,以提升教学内容的契合度。

教师在教学“我很诚实”时,以激趣导入的方式引出课题。学生对《匹诺曹》动画片较熟悉,教师借助多媒体播放动画片的精彩片段,要求学生思考匹诺曹的鼻子为什么会变长,他一共撒了几次谎,他为什么要撒谎等问题。学生就动画剧情展开激烈讨论,课堂学习气氛活跃。教师列举关于诚实与说谎的案例:小东不小心把小明的作业本弄湿了,主动向小明道歉,并将自己的本子赔给小明;小兰没有完成作业,在交作业时,告诉课代表自己完成了,只是忘在了家里;小红将教室的地板拖得很干净,老师以为是值日生小东做的,夸奖了小东,小东主动告诉老师,地板是小红拖的。通过对这些案例的分析,教师引导学生认识到诚实的重要性,深刻体会到诚实才是高尚的思想品质,促进学生提升明辨是非的能力。

二、优化方案设计,营造生活化德育管理氛围

小学生的直观思维较敏感,教师结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充分利用多媒体进行德育情境的创设,对学生多种感官形成调动作用。课堂辩论、话题讨论、生活观察、实地采访、媒体展示等,都能有效调动学生开展主动探索的积极性。

1.理清学习目标

学生对生活实践类活动比较感兴趣,教师结合教学内容,根据教学目标设计相应生活化学习活动,为不同学生群体制定个性化学习目标、学习任务、学习要求,引导学生在实践操作、感悟体验中成长学科能力。在具体实施阶段,教师关注学生的思想动态、学习进展,动态调整教学程序,为学生指引正确的学习方向,引导学生开启学习思维,帮助学生明确思考路径,为学生认知水平的提高提供助力。

在教学“我的家在这里”这部分内容时,教师播放歌曲《我的家在乌蒙山》,要求学生欣赏歌曲,了解演唱者是如何介绍自己的家乡,并以小组为单位,说一说自己的家在哪里、家里有什么、你最喜欢哪些地方等。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分享,能够基本说清自己家所在的社区或村,以及社区内的景物特点,介绍自己的家庭成员和有趣的事。为了加深学生对自己生活地方的了解,提升学生对社区的归属感,教师适时布设信息搜集、整合学习任务,要求学生利用课后时间走进社区,以随机采访、问卷调查等方式,搜集社区居民对社区建设满意和不满意的地方,以及居委会、村委会、物业管理的位置所在和职责内容,探寻社区管理需要改进的方向等。

2.创设德育环境

教师结合学生的兴趣取向,推出多样化学习活动,营造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以提升教学方案的适配性,为学生的思想教育创设良好的环境。案例分析、角色扮演、故事讲述、实物对比、问题分析等,都能对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形成多点激发,教师对接学生日常生活做对应教学设计和活动形式开发,学生回馈更为积极,教与学形成良性循环。

在教学“我家的好邻居”时,教师借助多媒体展示小亮搬新家后,想要认识新邻居的情境,要求学生说一说他该怎么去认识邻居,到邻居家需要注意什么,如果有小伙伴来你家玩,你会怎么做等。学生经历一番讨论,能够梳理出一些与他人交往的可取和不可取的行为。教师适时播放疫情期间有人将自家物资放在电梯内供邻居取用的视频,引导学生体会邻里生活中互帮互助的温情,鼓励学生列举一些自己为邻里生活和谐发展作出的贡献。有的学生说,我在家很安静,没有跑跑跳跳制作嗓音影响楼下邻居;有的学生说,我在小区捡到钥匙,交给了物业;有的学生说,我清理了电梯里乱涂乱画的印迹等。教师对学生的行为给予正面表扬,肯定学生对社区和谐作出的付出,并再次列举邻里之间的摩擦,要求学生给出针对性解决策略。从生活经验出发,教师引导学生感受邻里关系的变化,鼓励学生探寻理性的解决方式,促进学生正确价值观的树立。

三、推出互动活动,提升生活化德育管理品质

在学习活动中渗透生活化元素时,教师综合考量各种制约因素,对学生认可度、方案可行性等做科学判断,创新活动形式,与学生展开多种形式的互动交流,为学生创造更多互动机会,以调动学生主动参与活动的热情。

1.创新活动组织

常规活动形式不能引起学生太高的参与兴趣,教师结合学情,对活动形式展开创新设计,创造更多学习契机,有利于激发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兴趣。学生对游戏化、竞赛性的活动有参与热情,教师围绕学生兴趣取向,组织生活案例搜集、课堂话题辩论、案件角色扮演、身边故事讲述、网络成果展评等活动。学生对新颖的活动形式有更高参与兴趣,其训练效果更为显著。

教师在教学“生活离不开规则”时,导入简单的“剪子包袱锤”的游戏,邀请两位学生上台进行游戏。在游戏过程中,教师担任裁判,有意识做出一些不公平的判决,让学生亲身感受没有规则的游戏玩起来毫无意义,引导学生思考比赛不公平的原因是什么。学生能够明确指出不论是游戏还是比赛要想顺利进行都必须事先制定好规则。教师鼓励学生搜集在校一天要遵守的规则,思考这些规则制定的合理性,以及生活中有哪些需要我们遵守的规则。学校是学生最为熟悉的场所之一,让学生回顾校内生活,以感受校内规则为思考起点,延伸想象家庭中、社会中有哪些规则,有助于促进学生启动学习思维,帮助学生初步树立规则意识,并理解规则是社会生活有序运行的保障,从而愿意在生活中自觉遵守规则。

2.开启德育程序

学生是学习活动主体,教师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针对学生的学习诉求,展开教学方案设计,进行教学程序安排。在具体活动安排时,教师通过问卷调查、互动交流、学习观察等手段,了解学生对学习活动内容、形式的需求,从而展开针对性教学方案设计,为德育程序的开启提供更多有力支持。为了提升学生的集体归属感和团队协作能力,教师适当增加互动性活动比重,其训练效果更为丰富。

三年级学生年龄较小,社会经验积累较薄弱,对爱心的理解和感悟尚停留在表层,不能深入体会,对献爱心的理解局限于重大变故类事件。在教学“爱心的传递者”时,教师利用多媒体播放中央电视台播放过的公益广告《给妈妈洗脚》,短剧中的妈妈没有说一句话,只是用实际行动表现对奶奶的爱,孩子看在眼里,也主动为妈妈端来了洗脚水,这就是爱的传递。

四、升级实践训练,打造生活化德育管理品牌

教师对接学生生活认知基础,延伸德育训练广度,布设相关学习任务,引导学生在探索性学习中健康成长。生活化德育管理包含诸多教学资源,教师从更多角度创新训练设计方法,能够为学生创造更多训练机会,让学生在真实体验中逐步提升学习品质。

1.对接生本生活

学生在实践训练环节,容易遇到一些思想分歧、疑惑问题,教师结合这些问题对活动程序、学习任务做计划调整,并对学习活动的训练效果做科学评估,动态更新训练实践形式,让学生在实践操作过程中逐步提升解决问题能力。家访信息记录、心理门诊组织、网络成果展评、专业课题研究、自我反思学习等,都属于生活化德育的范畴,教师对接学生反馈,及时调整教学组织,确保训练活动的高效、顺利推进。

小学生皆有跟随父母出门旅游的经历,教师在教学“四通八达的交通”时,鼓励学生介绍自己去过哪些地方,是用的什么交通工具,用了多长时间,哪里的风景最美等。学生纷纷响应,踊跃回答问题,梳理自己使用过的交通方式。教师展示一组古代人出行的图片,要求学生寻找其中的交通工具,并对比古今交通,说一说其中的变化和带给人们的便利。学生能够从图片中快速发现马车、牛车、轿子、黄包车、滑竿、船、步行等出行方式,并能列举速度提升、覆盖率广、道路拓宽等变化,真切感受现代交通的飞速发展。为了强化学生的学习体验,教师适时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让学生分小组扮演车站不同的工作人员和乘客等,模拟人们日常的生活情景,让学生通过亲身演绎,从而理解交通岗位上平凡工作人员的辛苦,感受他们对交通事业所作出的奉献,促使学生学会感恩。

2.延伸德育训练

随着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学生对需要借助网络完成的作业有较高参与兴趣。教师结合学生的兴趣取向,布设电子作业、网络互动、信息搜集、案例分析等学习任务,并在学习内容中融入生活化元素,学生的认可度更高。为了提高学生的训练效率和良好的学习训练习惯,教师定时对训练任务进行优化,并传授学生适宜的学习方法,促使学生顺利进入学科核心学习,为学生后续学习作好铺垫。

学生对现代通信方式的掌握有一定的经验积累,教师结合学生的学习需求,在教学“万里一线牵”时,播放《西游记》的动画片片段,要求学生思考神仙是如何传递信息的,以及古代在没有手机的情况下,是如何传递信息的。学生经过一番讨论,能够说出法术、信鸽、书信等。教师适时借助“烽火戏诸侯”的例子,为学生普及烽火台、孔明灯、鼓声、旗语、狼烟等传递信息方式的知识,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并引导学生将这些与现代通信相对比,分析各自的特点和利弊,介绍自己平常最常用的通信手段。学生对电子产品应用较多,熟悉电话、短信和各类信息交互平台,能够对各通信手段有一定的客观认知。教师布设相应电子作业,要求学生利用网络渠道搜集关于网络信息安全的案例,让学生在信息搜集过程中了解通信安全的重要性,以及相关法律知识,引导学生规避不文明的通信行为。

小学生对趣味性、互动性、实践性、竞赛性、生活化学习活动有较高参与兴趣,尤其是需要思考和实践的互动性、实践性的活动,能够为学生带来更多学习启迪,快速启动学生学习思维。教师在教学方案设计时,做好学情教情调研,从更多角度整合适宜的教学内容,探索学生生活对接点,帮助学生顺利过渡到深度学习环节,引导学生在积极的学习氛围中成长综合素质。在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中融入生活化德育内容,具有较高可行性和持续性,教育效果更为突出。

【参考文献】

[1]周岳英.德育生活化—建构小学道德与法治高效课堂的实践[J].基础教育论坛,2021(23).

[2]杨群.融入生活化教育理念,提升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效率[J].山西教育(教学),2023(12).

[3]连振东.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德育生活化路径探索[J].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学与研究,2023(10).

猜你喜欢
生活教育道德与法治教学实践
苏教·中图版《道德与法治》小学低年级教材解读
对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的几点反思
语文教育教学与生活实践思考
传递真爱
中职计算机应用课程教学改革与反思
浅论高中化学生活化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浅谈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测量平差课程教学改革探讨与实践
幼儿美术教学回归生活探究
中小学推出《道德与法治》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