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后习题项目化:基于问题解决的教学设计策略

2024-06-08 11:29高修军曹秀梅
教学月刊小学版·语文 2024年5期
关键词:课后习题项目化学习问题解决

高修军 曹秀梅

*本文系江苏省“十四五”规划课题“图画叙事语文教学中转化式学习实施策略研究”(立项号:D/2021/02/741)的研究成果。

【摘   要】课后习题项目化旨在关注统编教材的编排意图,将习题解答转化为问题解决,在项目化学习过程中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具体而言,可把课后习题转化为驱动性问题,围绕问题设计学习任务,最终实现成果发表。这样做可发挥统编教材的学材优势,推动教学方式的深刻变革。

【关键词】项目化学习;课后习题;问题解决

项目化学习是一种以学生为核心的学习方式,它注重在真实的场景中,运用多元化的技能来解决复杂的问题。项目化学习的设计并非从项目或活动开始,而是从期待学生理解和掌握的核心知识出发。课后习题是核心知识的载体之一,对其进行项目化设计可以发挥统编教材的学材优势,避免只是单纯地做题、对答案。

按照项目化学习的要求,要在项目目标或核心知识的观照下来处理习题,建立起学科知识、概念之间的联系。具体而言,可把课后习题转化为驱动性问题,围绕问题设计学习任务,最终实现成果发表,旨在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如图1)。

一、习题转化:设计驱动性问题

让课后习题项目化,首先要落实由习题向驱动性问题的转化。驱动性问题指向“为什么学”,这是有效学习的起点。过去,教师往往一厢情愿地从经世致用的角度来理解教学价值,忽略了学生的生命需要和其与外界的联系。而言语正是学生生命意识的体现,任何人都有言说、表现的欲求,这是自然赋予人类的天性。教师的重要职责在于激发学生的言语表达欲望,引导他们通过言语来认识世界和自我,从而确立他们在言语交流中的主体地位。基于此,在设计驱动性问题时,要体现以下三个特点。

(一)重视问题的真实性,突出言语价值

在探讨真实性时,必须考虑两个方面,一是符合现实的真实,二是符合心理的真实。前者能够解决现实学习、生活中的具体问题,是从一般的功用层面来讲的。后者是指符合学生的心理逻辑。儿童对世界的理解是诗化的,只要能够引发学生的真性情、真体验,哪怕是天马行空的问题,也是真实的问题。真实性对于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至关重要,它能让学生从被动的学习者转变为主动的思考者和规划者,以专家的视角去深入思考问题、设计方案并实践验证。

以统编教材三年级上册《灰雀》一课为例,课后第二道题目要求学生从人物对话中体会人物的想法。这道题目与语文要素“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密切相关,教师可以把它转化为驱动性问题:读完后,大家都知道是男孩把灰雀捉去了,但证据在哪里呢?如果你是一位警察,将会如何寻找证据呢?很显然,要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学生以“警察”的身份在对话中“察言观色”,通过分析言语的内容和形式进行想象和推断。

(二)重视问题的情境性,突出动力支持

问题的呈现需要借助情境,这包括生活情境和文本情境。其关键在于给予学生明确的角色定位,可以是融入情境、亲历事件的角色,也可以是超越情境、批判事件的角色。无论是亲历还是批判,都要让学生与情境、问题建立联结,助力知识通过经验上升为素养。比如,《灰雀》中的“警察”就是批判性角色,“灰雀”则是亲历性角色。如果是前者,就要设计“侦查”的问题情境;如果是后者,则要设计“讲述”的问题情境。

情境是知识增值的载体。单纯的知识并不能改变人的认知结构。为此,需要将知识转化为经验,建立起知识之间的联系。真正有价值的知识是方法层面的知识、关系层面的知识。当学生有了参与、体验的经历,就能将知识系统化,融入认知结构,形成新的生长点。

(三)重视问题的支架性,突出操作要领

驱动性问题应通过创造情境、明确角色,调动学生参与项目活动的热情,还应提供由路径、方法、策略、提示等构成的学习支架,引导学生借助支架完成项目,体现实操的特点。比如,通过“参观、采访、答辩、表演、绘图、统计、分析、验证”等具有实操性的提示,努力把知识性学习转化为主题性学习、探究性学习。仍以《灰雀》为例,“警察寻找证据”就是支架,借此,学生能够明白循着怎样的路径去展开言语实践活动。

支架是学习活动得以有效开展的保证,是项目落地的关键,为后续任务的设计和实施做好了准备。支架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与真实性、情境性密切相关,所以在表述问题时要考虑这一点,使驱动性问题的设计更加精準。

关注以上这些要点,可将课后习题转化为驱动性问题,进而确立学习目标及板块。

二、项目实施:形成一条任务链

在驱动性问题解决了学习方向和学习动力后,接下来就要聚焦项目实施的内容,即围绕问题设计具体的任务。任务是解决问题的具体行动方案,是以师生合作、生生合作的方式展开的若干个活动。它们彼此之间具有平行或互补的关系,组成一条任务链。

以《灰雀》中的“警察寻找证据”为例,在执行这一任务时,学生需要考虑取证的地点、取证的对象、取证的方式。这需要具备“专家思维”。师生聚焦课文中的对话部分,共同讨论并寻找完成具体任务的突破口,最终完成取证报告。取证报告包括以下几个关键部分(如图2)。

学生带着要求完成以下三个任务。

(一)寻找对话内容的疑惑处

言语总会反映出说话人的心理活动。因此,教师要求学生好好读读列宁和男孩的对话内容,思考对话中有哪些不合常理处,把它们画下来,在小组里交流。

疑问一:“没……我没看见。”男孩的回答中用了省略号,表示说话支支吾吾的。这说明他在犹豫,一定在试图隐瞒什么。

疑问二:“会飞回来的,一定会飞回来的。”男孩的回答中不止一次用了“一定”。他如此肯定,背后一定是有原因的。

男孩的回答已经暴露出他内心的紧张、愧疚。言为心声,学生从中得出的结论是:男孩捉走了灰雀。

(二)发现人物表现的特殊处

人物在开展对话的时候还会有相应的动作、表情等。教师可引导学生研读课文,借助一些提示性的词语、句子来还原这些表现,体会这些表现的特殊之处。

特殊处一:“那个男孩本来想告诉列宁灰雀没有死,但又不敢讲。”男孩虽然知道灰雀没有死,但是不敢讲出来,一定有他担心的原因。可试着体会男孩的心理活动。

特殊处二:“列宁自言自语地说。”列宁在男孩面前“自言自语”是不寻常的,其实他主要的目的还是让男孩听到,这就是动之以情。

特殊处三:“男孩看看列宁。”任何行为都是心理活动的表征。男孩看看列宁时,一定有着丰富的内心活动。

人物的外在表现与其内心状态密切相关。每种外在表现都在传递着信息,而察言观色正是调查取证时需要做到的。

(三)补充人物对话的空白处

如果说前两个任务重在得出真相,那么这个任务则是对真相进行价值判断。本单元的人文主题是“美好的品质”,品质不是通过说教得来的。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具体的、开放性的情境中还原真相、作出选择。儿童的认知方式具有独特性,可让他们以感性的方式来构建自己的精神世界。综观《灰雀》中的这起“案件”,深红胸脯的灰雀对整个事件过程了解得最为真切。教师可启发学生想象:它被捉去后可能受到了怎样的对待?它对男孩有着怎样的认识和评价?它的陈述将会对“警察”认定男孩的行为有着重要的影响。可组织学生对此进行讨论,形成证据并写入取证报告中。

在课后习题项目化的过程中,任务可以采取平行的方式设计,即让若干任务从不同角度指向项目,构成完成项目的多元路径。这种设计旨在开阔学生的思维,使其运用多种知识和技能完成项目,充分尊重学生的认知方式和特殊需求。任务还可以采取递进的方式设计,即让若干任务由现象到本质、由具体到抽象,呈现出明显的层级性,旨在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和高阶思维能力。此外,任务也可以采取互补的方式设计,综合使用平行和递进的方式,兼顾两种方式的特点。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独立学习和合作学习相互配合。这种结合促进了学生与他人之间的多层次交流,实现言语活动的充分展开。

任务设计的本质就是学习的活动化,使学生能够通过亲身实践与知识建立多维度的联系。这种设计旨在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学科素养的形成。

三、成果发表:实施多元化评价

通过写作来实现有意义的表达,是培养核心素养的核心路径之一。项目成果的发表即实现成果的物化,其最为重要的方式就是言语表达。具体而言,学生通过说、写的方式把过程、发现、结论、情感表达出来,有据有理,以理服人。表达和思维同步,只有想得明白才能说得明白,只有说得明白才能证明想得明白。

《灰雀》一课中项目成果的表现具有多维性,包括文字化的取证报告。取证报告指向驱动性问题,指向对核心知识的深度理解,从“言语”到“心理”,从内容、形式等层面形成基本的解读视角和路径。学生在一定程度上掌握了透过言语体悟心理活动的方法。

取证报告应符合以下三个要求:一是写清楚从什么地方发现了什么,作出了什么样的推断,做到有内容;二是对证据進行分点叙述,做到有条理;三是开头和结尾要相互照应,突出取证结论。小组合作完成后,可举行全班取证发布会。学生发布各自所在小组完成的取证报告,回应同学们的质疑,评选出优秀取证报告。

对成果的评价,需从参与度、合作度、探索度、发现度、完整度和迁移度等多个维度展开。参与度关注学生的全员参与情况。要求每个学生在任务设计、实践探索、成果发表的过程中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在学习中发现自己、证明自己,获得存在感。参与度可以通过课堂观察的方式进行评估,也可以通过学生的学习日记进行评估。合作度关注师生、生生之间的合作、交流和对话,既求同又求异,考查学生能否学会倾听和表达,形成良好的学习素养。探索度指向学习的深度推进程度,旨在从言语动机出发,通过言语表象、言语行为形成言语品格,实现知识、方法、情感的同构。参与度、合作度和探索度涉及对项目成果的形成性评价,重在测评学生在项目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发现度、完整度和迁移度涉及对项目学习成果的终结性评价,重在测评项目成果的创新性、系统性和情境迁移性。

在《灰雀》一课的教学案例中,以上评价维度贯穿取证报告写作和发表的全过程,对于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提升发挥了直接作用,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完善了他们的素养结构。实践中,教师可依据评价量表进行评价(如表1)。

课后习题项目化可作为项目化学习进入语文教学的关键路径。它不仅将问题转化、任务设计和成果发表嵌入师生的教学行为,还推动了教学方式的深刻变革,其育人价值也将在实践中逐渐彰显。通过这样的方式,学生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进行信息的阅读、搜集、整理、分析和记忆,实现知识的素养化。

参考文献:

[1]赵梓如.习题的教学价值及转化教学策略:以统编小学语文四年级教材为例[J].江苏教育研究,2020(2/3):104-109.

[2]陈洁男.比对课后练习,做好教学衔接[J].语文建设,2019(10):25-27,61.

[3]夏雪梅.项目化学习设计:学习素养视角下的国际与本土实践[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21.

(1.江苏省邳州市南京路小学

2.江苏省邳州市福州路小学)

猜你喜欢
课后习题项目化学习问题解决
以项目化学习为推力的初中思想品德实践教学策略研究
当项目化学习遇见STEAM课程
基于儿童立场,让课后习题变变样
“问题解决”课堂教学模式
浅谈小学数学问题解决认知模型
如何培养小学生的数学问题解决能力
高中化学“问题解决”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项目化学习·多元呈现”教学模式的探究
项目化学习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
初中数学课后习题设计问题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