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习作表达断层现象的破解之策

2024-06-08 11:29陈小燕俞奇娜
教学月刊小学版·语文 2024年5期
关键词:表达

陈小燕 俞奇娜

【摘   要】三年级学生在写观察类习作时,存在“表达断层”的问题,主要体现在表达无序、表达机械和表达直白三个方面。为此,教师可巧用表单支架,引導学生精准模仿表达,实现对范文的迁移运用,促使学生表达言之有序、言之有物、言之有情。

【关键词】三年级习作;断层现象;观察类习作;表达

观察类习作是三年级习作教学的重要内容。习作要求从最初的“把观察所得写下来”逐步进阶到“把看到、想到的写清楚”。《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也在第二学段的“表达与交流”中提出:“观察周围世界,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自己的见闻、感受和想象,注意把自己觉得新奇有趣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写清楚。”可见,三年级观察类习作应以“写清楚观察所得”为教学目标。

然而,在实际教学中,尽管学生已经进行了细致的观察,并借助观察单进行了完整的记录,他们下笔时却依然“写不清楚”。学生的观察与表达之间出现了“断层”,主要表现为表达无序、表达机械、表达直白三个方面。为解决这些问题,达成“写清楚观察所得”的教学目标,笔者展开了如下教学实践,以帮助学生实现有序表达、精准表达、个性表达。

一、巧用表单支架,助力言之有序

学生在将观察单转化为习作的过程中,往往缺少对观察内容的选择和对行文脉络的思考,导致文章缺乏条理,没有体现出思维的跨越和提升。因此,教师应巧用表单支架,为学生搭建观察单和作文(课文)互相转化的阶梯,让学生在习作成文的过程中学会有序观察、有序表达。

(一)将课文转化为观察单,领悟如何有序观察和表达

课文是学生学习有序观察和有序表达的重要“学材”。教师可以让学生用表单的形式梳理课文内容,直观显示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来表达的。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思考:除了这些特点,作者所观察的事物还有其他特点吗?如果有,作者为什么没写?以此帮助学生明晰如何有序表达。

以统编教材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为例,本单元选编了精读课文《搭船的鸟》《金色的草地》和习作例文《我家的小狗》《我爱故乡的杨梅》四篇课文,以日常生活中的动植物为描写对象。教师教学时,可以引导学生将课文转化为观察单,使文本内隐的构思和表达特点外显出来,让学生逐渐体悟“有序”既指要按照顺序观察,又指表达时要突出特点。

1.利用单元导读,统整观察单

单元导读是单元教学的指挥棒。在单元起始课,教师可以单元导读的形式,引导学生基于单元整体梳理本单元学习内容,统整观察单,把握单元学习要素与学习目标。如在初读本单元课文和习作例文后,教师可引导学生完成如下观察单(如表1),让学生通过梳理、比较,发现对于动物可以观察它的外形、活动或某一方面的特点,对于植物可以观察它的外形、颜色、味道或变化,从而为后续的自主观察提供方向和方法。

2.精读课文,记录观察单

对于同一种动植物,观察的角度可以有很多种。教学中,要利用教材选文,引导学生发现,不同的观察角度使用的观察方法以及观察所得是不一样的,逐步学会有目的、有侧重、有顺序地观察并记录。在《金色的草地》一文中,草地的颜色会随着蒲公英花瓣的合拢、张开而变化,学生可以通过观察单(如图1),发现作者是围绕不同时间草地的颜色和蒲公英花瓣的关系来写的。而通过《搭船的鸟》一文的观察单(如图2),学生可以发现,作者是坐在船舱里观察偶遇的翠鸟的,侧重点是翠鸟漂亮的外形和敏捷的动作。有了这两篇课文的观察经验,学生后续的观察会更有目的性,知道如何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内容,从不同的角度、使用不同的方法来观察和记录。

(二)将观察单转化为习作,习得如何有序表达

从观察单到习作,中间需要经历选材构思的过程。三年级学生才刚开始学习写作,还无法准确描述事物之间的逻辑关系。教学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借助多维支架,将观察单中描述的内容转化为表达有序的文字。

1.借助同类观察单,优化选材

在习作前,学生已经对观察对象进行了全面、细致的观察和记录。针对同一类事物,不同学生关注的重点是不一样的,因而会形成角度不一的观察单。如观察鸟时,学生就将观察重点落在了鸟的颜色、鸟的飞行姿态、鸟的外形、鸟的叫声等不同方面。教师教学时,可以引导学生围绕各自的观察单展开讨论,在对比交流中获取更为丰富的信息资源,拓展观察视野,从而优化选材,明晰写作思路。

2.借助思维导图,使构思可视化

思维导图能帮助学生厘清文章的层次结构,使文章的行文思路更加直观。因此,在学生细致观察后,教师要让学生根据观察所得思考:哪些内容是你最想表达清楚的?然后根据观察单画出思维导图,将自己的行文思路外显出来。由此,借助思维导图,在观察单和习作间架起一座桥梁,帮助学生建构起自己的习作方法,从而使习作更有条理。

二、精准模仿表达,进阶言之有物

模仿是三年级学生学习写作的必经之路。但从学生平时的习作来看,他们在模仿例文时大多只是依样画葫芦,除了在名称上作出了适当改变,在语言的表达形式、文章的结构布局上,依旧有着例文的影子。这样的模仿只是对范文语言形式的简单克隆,而没有结合观察对象的特点,将例文内化为融合自己情感的言语形式,并不能对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起到提升作用。因此,教师在指导学生习作时,要把握好模仿的着力点,指导学生精准模仿,写出观察对象的特点。

(一)一类同学,明晰“仿什么”

统编教材以双线组元的方式进行编排,这为群文阅读与读写融合提供了便利。教师教学时,可以依托教材中的同“一类”文章,采用内容前置、整合或前后勾连等方法,对教材中的例文进行重构,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掌握表达的方法,明晰“仿什么”,并将其内化为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

例如,统编教材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初试身手”提供了一则写芒果的样例,该样例与本单元的习作例文《我爱故乡的杨梅》一样,都以水果为描写对象。教师教学时,可以引导学生将这两个范例进行对比,启发学生发现:观察水果时,可以采取看颜色、闻气味、尝味道等方法,并注意味道的变化。此时再让学生尝试写作,学生自然而然就能迁移运用范例中的语言和写法来写自己观察的水果。

(二)一物同练,学习“怎么仿”

在学习了一些内容或写法特征明显的段落后,教师可选择生活中同一类型的景、物,让学生进行仿写,然后筛选出其中有代表性的学生习作作为例文,引导学生通过对比、反思,修正自己的习作,学会有选择、有重点地把观察对象的特点写清楚。

例如,《金色的草地》一课的课后练习三要求学生留意生活中变化的事物。故教师选择“含羞草”作为全班观察的对象,让学生自主观察、记录、仿写,然后选出典型的学生习作作为例文在全班交流。在对比交流中,学生发现:描写含羞草不能只是笼统地写它叶片的颜色和碰触时会合拢的特点,还要具体地写它叶片的形状、叶片合拢时的样子,甚至合拢后重新张开的时间,这样才能真正体现含羞草叶片的独特之处。由此,学生对如何留意变化的事物,写出它的特点有了直观的认识,并积累了观察、表达的经验,从而知道了该“怎么仿”。

三、深耕范文迁移,尝试言之有情

阅读是输入,写作是输出。由于阅读量不足,三年级学生尚未积累足够的语言和表达经验,无法将细致观察到的事物特点通过语言表达出来,导致习作表达直白不入情。对此,教师要为学生提供充分的习作范本,引导学生提炼范本中的表达方式,并将其迁移运用至自己的习作中,辅助自我感情的表达,做到言之有情。

(一)丰富语言内存,应情感表达之需求

对三年级学生来说,写作的难点在于积累不足。为此,教师应针对特定的观察对象,为学生提供同题材的习作范本,旨在让学生接触多种表达模型、内化不同的语言形式,通过一种物品的写作学会一类物品的写作,从而为自我表达做好储备。

例如,在写统编教材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习作《我们眼中的缤纷世界》时,很多学生都喜欢写自己熟悉的小动物,且描写时总是笼统地写小动物某一方面的特点,外形描写缺少个性,动作描写缺少画面。因此,教师教学时,应多次链接同类例文,分散表达难点,进行分别突破,从而让学生感受到作者观察的细致和自我表達的多样。

以写小动物的特点为例,教师共进行了三次写作指导。第一次在教学《搭船的鸟》一课时。教师先出示第4自然段,圈出其中描写翠鸟捕鱼的动作。接着,让学生猜一猜做这些动作大概需要多长时间。然后播放视频,让学生体会翠鸟捕鱼的快和准。最后启发学生思考:那么快的动作,那么短的时间,作者却写了那么多的画面,他是怎么做到的?引导学生学习用分步写动作的方法,写一种自己熟悉的小动物的活动。第二次在教学“初试身手”时,通过链接习作例文《我家的小狗》,带领学生品味作者是如何写小狗的淘气可爱的,学习用“具体事例+想法”的方式来写自己熟悉的小动物的特点。第三次在点评学生写小动物特点的习作片段时,通过链接老舍的《麻雀》,拓展“动作神态穿插写”的方法。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不仅明晰了观察的内容和写法,还尝试通过文字,表达了对观察对象的深刻印象和独特感受。

(二)设置评价标准,导情感表达之意识

《课程标准》指出,教师要树立“教—学—评”一体化的意识。在习作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适时融入表现性评价,以评价引导学生逐步形成表达感受和想象的意识。

例如,统编教材三年级下册《荷花》一课的课后小练笔要求学生仿照课文第2自然段,写一写自己喜欢的植物。这一学习任务是对本单元习作的预热,目的是让学生学习作者是如何在观察的基础上写清楚景物的特点的。教师教学时要利用好观察单和评价单,帮助学生搭建仿写的框架,聚焦对观察对象的情感表达。教学过程如下。

(1)自由朗读第2自然段,想想作者是怎样写出荷花的不同样子的,完成观察单(如表2)。

(2)阅读教师根据观察单改写的第2自然段,思考和课文中的描写相比,更喜欢哪一段,为什么。

荷花已经开了不少了。碧绿的荷叶挨挨挤挤的。有的荷花开了,有的还没有开,有的仍旧是花骨朵儿。

(3)小结:写植物要注意观察植物的颜色、形状等特征,用“有的……有的……有的……”的句式展现植物“不同的样子”;通过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描写自己观察时的感受,可以把事物的特点更加生动地表达出来。

(4)依照评价标准(如表3),学习课文的方法写一写自己喜欢的植物,提升表达能力。

在三年级的习作教学中,教师巧用表单支架,引导学生精准模仿表达,对范文进行迁移运用,从而在“观察”和“表达”之间架起一座桥梁,促使表达言之有序、言之有物、言之有情。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2]王露.聚焦“观察”,学习表达:统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习作单元教材解读与教学建议[J].小学教学研究,2018(28):44-47.

[3]徐黎.小学习作观察能力培养策略:以统编教材三年级上册为例[J].语文教学通讯,2020(33):24-26.

(1.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高桥小学

2.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宁围小学)

猜你喜欢
表达
巧抓“隐性”表达 精彩“显性”表达
舞台灯光设计的抒情性表达研究
《非诚勿扰》告白策略之语用分析
数学史视角:“你知道吗”的另类表达
有效促进幼儿语言能力发展研究
浅谈小学生作文中的“真实”
简约欧式风格在居住空间中的运用
服装设计中的色彩语言探讨
提高高中学生的英语书面表达能力之我见
试论小学生作文能力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