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实践活动不能一“演”了之

2024-06-08 11:29郑志刚
教学月刊小学版·语文 2024年5期
关键词:语言运用表演

郑志刚

【摘   要】表演是课堂上常见的语言实践活动之一,其落脚点在语用上,不能走过场似的一“演”了之。以一年级上册《乌鸦喝水》一课为例,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表演乌鸦喝到水的过程,理解语言;将表演和复述结合在一起,内化语言;回顾模仿活动,拓展思维,明晰故事中蕴含的道理。

【关键词】语言实践活动;表演;语言运用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积极倡导设置扎扎实实的语言实践活动,旨在走出传统教学模式生硬训练、烦琐分析的泥潭,让学生在“动”的过程中真正“思”起来。需要注意的是,无论是哪种语言实践活动,其核心都在于让学生积累语言经验,体会语言文字的特点和运用规律,培养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精心设置的语言实践活动应该实现多种教学价值,有效落实教学内容。

表演是常见的语言实践活动之一。以统编教材一年级上册《乌鸦喝水》为例,课文描述了乌鸦解决问题的过程:“乌鸦把小石子一颗一颗地放进瓶子里。瓶子里的水渐渐升高,乌鸦就喝着水了。”一位教师课前准备了装有半瓶水的瓶子和些许小石子,邀请一名学生上台表演乌鸦喝到水的过程。然而,学生只是空洞地表演,并没有输出语言,更没有与同伴产生思维上的互动。这样的表演失去了灵魂,需要改进。为此,教师应明晰教学目标,将学生的语言实践活动落到实处。

一、借助表演,具身体验,理解语言

语言文字的学习、运用不能脱离语境。一旦它们脱离了语境,不仅理解起来有困难,还不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提升。为此,在学生初步理解了文本大意之后开展语言实践活动,要将语言意蕴转化成推动学生作出合理、准确决定的源头,便于学生对关键字词进行深度品味,从而实现精准解读。

在《乌鸦喝水》一课中,当学生根据语段内容,模仿、再现乌鸦喝到水的过程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聚焦语段中的关键词语。

首先,在模仿中辨析。教学“一颗一颗”时,如果教师看到学生一次性抓了两颗或者一把小石子,就可以借助这一真实的动态生成,组织学生重新细读语段,根据“一颗一颗”调整动作,顺势理解“一个接着一个”之意,进而拓展这一类词语在生活中的运用。比如,事情要一件一件地做,题目要一道一道地完成,饭要一口一口地吃……

其次,在模仿中对比。“放”是本课中的生字,在生活中的运用非常广泛。然而,很多学生对这一动词的理解停留在表层。基于此,教师可以针对学生放石子时的动作,相机追问“你为什么要这样做”,并故意表演“投”“扔”等錯误动作,为学生的表达提供对比资源。此时,教师可让学生联系前文提到的“瓶口小”的特点,并结合教材中乌鸦站立在瓶口的插图,了解到乌鸦的长喙已经快要伸进瓶子里了,用“扔”和“投”来形容它的行为都不够准确,只有对准瓶口轻轻“放”才符合当时的情况。由此,学生借助自己的操作实践,对“放”字有了更加精准而深入的认知。

最后,在模仿中观察。受自身思维能力的限制,第一学段的学生往往更加关注事情的结局,容易忽略事情的过程。对于语段中的“渐渐”一词,虽然学生也能大体知晓是速度慢的意思,但如果缺乏真实可感的操作,他们的理解只能停留在标签化的定义中。教师可以借助学生的表演,指导学生仔细观察每投入一颗石子后水位的变化,通过具体明确的水位感受“渐渐升高”的过程,活化对“渐渐”一词的理解。

将词语从具体语境中抽离出来,看似将学生的思维进一步聚焦,实则斩断了语言之根。教师应借助学生模仿的契机,用实实在在的实践活动引导学生感知语言的丰富内涵,通过场景再现的方式提升学生的语言理解能力。

二、结合操作,展开复述,内化语言

在组织学生理解了关键词语之后,很多教师都会想到运用复述的方式,驱动学生对语段内容进行准确的解读与吸收。诚然,这是一项极具思维含量的语言输出任务,体现了学生的思维水平和语言表达能力。这一环节的教学若以语言实践活动为外衣,则能锦上添花。

比如,在教学乌鸦喝水的语段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一边操作,一边复述,将动作模仿和语言表达巧妙融通。由于这个语段的篇幅不长,加上表演的加持,学生理解和记忆起来并没有太大的障碍。只要多尝试、多朗读,很多学生就能熟读成诵了。只是如果稍不注意,基于自身操作和理解的复述极有可能会演化成原封不动地背诵,失去借助复述内化语言、统整思维的训练意义。

针对这种可能性,教师切不可认为学生已经顺利达成了复述过程、内化语言的学习目标,就可以心安理得做起“甩手掌柜”,直接转向下一环节的教学,而要充分发挥课堂主导者的角色,尝试为学生搭建两个维度的支架。支架一是表示先后顺序的词语,支架二是给整个喝水过程点缀一些细节。比如,乌鸦看到一个装着水的瓶子和旁边的小石子后,先把小石子一颗一颗地放进瓶子里,每放一颗石子后,就看到水位升高了一点点。石子越放越多,瓶子里的水位渐渐升高,最后乌鸦终于喝着水了。

如此,学生就不再是机械刻板地还原乌鸦喝到水的方法,而是在两个支架的支撑下,让自己的动作与文本中的语言、隐含其中的思维过程有机融合在一起,同时也对课后第二题“说一说乌鸦是用什么办法喝着水的”作出了有效的回应。

三、立足实践,拓展思维,明晰道理

语文课程承担着“立德树人”的重要职责。因此,课文背后往往蕴藏着丰富的育人资源。很多教师习惯运用机械提问的方式逼迫学生从中汲取营养,但遗憾的是这样做往往事与愿违。教师不妨从课文入手,引导学生借助实践操作,形成感性经验,突破思维定式,进而顺其自然地洞察文本的丰富内涵。

《乌鸦喝水》这篇课文主要描写的是乌鸦喝水遇到了障碍,但并没有就此放弃,而是通过观察找到方法,最终解决问题,达成了喝水的目的。故事承载着育人资源。教师可以在学生通过实践形成初步的感性认知之后,与学生一起探讨:乌鸦究竟是怎么喝到水的?一方面,引导学生紧扣所关注的语段,通过复述梳理乌鸦的方法,提炼背后的认知经验;另一方面,让学生联系前文中乌鸦的观察行为,认识到遇到问题不可怕,要学会观察身边的资源,并合理利用这些资源,通过思考来解决问题,达成目标。

由于一年级学生的理性思维相对欠缺,如果教师直接设问,学生的思维难以被激活,课程育人就成了一种机械生硬的要求,效果并不尽如人意。只有学生有了实实在在的体验,这样的交流与研讨才更有针对性,由此也可以看出语言实践活动的必要性和价值。

(江苏省扬州市江都区小纪镇宗村小学)

猜你喜欢
语言运用表演
2016年高考语文“语言运用”四大特色题评析
浅析威廉?布莱克的《老虎》
浅谈《警察与赞美诗》中的幽默艺术
浅谈京剧武旦表演
关注句子教学 重视语言运用
浅谈歌唱演员的基本演唱技巧
戏剧表演与影视表演的理解与探析
歌剧《原野》中的女性人物形象分析及表演技巧研究
想象力在舞蹈表演中的重要意义
让 巧妇”不再难为“淘”米之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