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蕙莉
摘要:古诗词是语文课堂教学的重要部分,教师在古诗词教学中要结合学生的学习实际,坚持整体感知原则、多元解读原则、兴趣培养原则,进行针对性教学设计,以此打造高效语文课堂,帮助学生掌握更多古诗词。基于古诗词教学中存在的强调背诵默写而忽视诵读价值、直接灌输诗意而缺乏深度探究等问题,教师可通过拓宽学习领域、创设有效情境、开展诵读活动、善用提问、重视启发等策略,逐步提高古诗词教学有效性。
关键词: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学习领域;情境;诵读;提问;想象
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3561(2024)08-0085-04
古诗词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更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但古诗词课堂教学存在忽视诵读价值、忽视学生探究等问题,为此,教师要积极探究提高古诗词教学有效性的策略,充分发挥优秀古诗词的育人价值,培育学生热爱中华文化的情感,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本文在分析古诗词教学的意义、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探究古诗词的教学原则及具体策略,旨在为古诗词教学提供教学方法的借鉴。
1.传承并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古诗词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部分,通过学习古诗词,学生可更为准确和深刻地理解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并主动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例如,《望洞庭》描写的是秋夜月光下洞庭湖的优美景色,其中“湖光秋月两相和”可让学生直观感受到洞庭湖的宁静,而“白银盘里一青螺”展现的则是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优美画面。这首诗歌不仅充分体现出古诗词的语言美、意境美,还有利于学生形成关爱自然环境的意识[1]。
2.培养想象力,提高审美力
古诗词的意境优美,且体现出诗人丰富的想象力及较强的审美力。例如,《登鹳雀楼》中的“白日依山尽,黃河入海流”不仅能让学生感受到举目远眺的意境,还可让学生展开无限遐想,形成对美的感知能力以及创新性思维。
3.培养表达能力,提高写作水平
古诗词是极其精练的语言艺术,通过学习古诗词,学生能够充分感受到语言之美,并将这种感受应用于写作中,实现表达能力、写作能力的同步提升。例如,《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中的“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不仅可让学生真切感受到友人间的离别之情,还可帮助学生学会运用生动的语言表达自身的情感。
1.强调背诵默写,忽视诵读价值
古诗词具有独特的韵律,通过诵读,学生可感知古诗词包含的优美韵味,体会其中蕴含的情感,并在诵读中进行联想与想象,从而准确理解古诗词的内涵[2]。但在具体教学中,部分教师对诵读缺乏足够重视,反而对背诵与默写重视程度较高。这就导致学生在学习古诗词时主动性不强,多以被动状态理解古诗词含义,并缺乏想象力,无法实现知识的有效迁移。
2.直接灌输诗意,缺乏深度探究
部分教师在古诗词教学中直接向学生灌输古诗词知识,逐字逐句地翻译古诗词,而未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究的机会,不注重学生的思维训练,导致学生的学习状态相对消极。另外,部分教师在设置启发性问题时,没有考虑到学生的思维能力水平,或太难或太易。这样,学生在学习古诗词时只能机械地进行理解、记忆,而不是主动探究古诗词的情感、内涵,难以实现思维的高阶发展。
1.整体感知原则
该原则是指教师在组织教学活动时,要从整体的角度引导学生深度理解古诗词的意境、内涵及传递的思想感情。例如,《登鹳雀楼》中的“依山尽”“入海流”等景象就包含非常深厚的情感,为此,教师可引导学生结合自身的生活经验,发挥想象能力,从整体层面感知诗歌所描述的意境,准确理解诗歌传递的情感[3]。
2.多元解读原则
该原则是指教师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解读和欣赏古诗词。学生在生活经历和认知水平等方面存在明显差异,对同一首古诗词,会形成不同的体验与理解。例如,对《望洞庭》这首古诗,有的学生认为其主题是诗人对自然风光的赞美,有的学生则认为其表现的是人与自然的和谐之美。对此,教师要鼓励学生积极主动表达自己的观点,使语文课堂呈现不同的声音,以此满足学生个性化、多元化的学习需求。
3.兴趣培养原则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动力。为此,在古诗词教学中,教师要以学生的兴趣和生活经验为基础设计教学内容,以激发学生对古诗词的探索热情,使其真切感受到古诗词的优美意境。例如,在讲解《静夜思》时,教师可引导学生观察与月亮有关的图片或观看相关视频,然后进行诵读,使学生充分理解“床前明月光”包含的优美意境,真切体会到诗歌中蕴含的丰富情感。
1.拓宽古诗词学习领域,适当增加相应古诗词背景知识
在古诗词教学中,部分教师将诗词的翻译等作为重点教学内容,而较少对作品进行拓展讲解。这样,不仅导致学生无法深刻理解作品蕴含的思想情感,还限制了学生的古诗词理解能力提升。为此,教师可根据教学需要积极拓展教学内容,不断丰富学生的古诗词知识积累。例如,在《静夜思》教学中,教师发现多数学生对这首古诗非常熟悉,可流利地背诵,但对与这首古诗有关的知识掌握得并不多,如对作者李白的字、号、别称等了解不多。由此,教师可为学生进行拓展讲解,让学生了解很多古人都有自己的字、号、别称,如李白,字太白,号有“谪仙人”“青莲居士”,别称有“李十二”“李翰林”“李拾遗”“诗仙”。当学生了解很多古人有多个号、别称后表现出浓郁的兴趣,教师可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或特点起一个号或别称,并与其他同学交流分享。李白身上还有许多故事,教师可将这些故事融入微课中,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从多角度了解诗人的生平经历,从而更准确地把握李白的作品风格。另外,教师还可倡导学生自主搜集李白的生平以及创作的诗歌,并在课堂上分享。这样,学生不仅可接触大量古诗词,还可掌握古诗词创作的历史背景,从而深度把握古诗词的内涵[4]。
2.创设教学情境,引导学生感知古诗词传递的情感
在古诗词教学中,教师可根据古诗词内容及学生的认知能力创设相应的教学情境,降低古诗词内容的理解难度,促使学生结合自身的生活经验对感知到的情感进行思考,从而真正理解作者蕴含在诗词中的情感及思想。例如,在教学《四时田园杂兴(其二十五)》时,教师可借助信息化技术手段为学生呈现“梅子金黄杏子肥”的教学情境,让学生感知诗词中描绘的初夏时节金黄的梅子挂满枝头的生动画面,以及诗人对田园生活的喜爱之情,从而准确理解古诗词的内涵。可见,教师在讲解古诗词时为学生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可让学生产生真实的体验感,深度理解古诗词传递的情感及内涵,实现古诗词教学质量和效率的同步提升[5]。
3.重视诵读活动,提高学生的语言实践能力
韵律之美是古诗词的特点之一,因此,在古诗词教学中,教师要重视诵读的价值,以多元化方式引导学生开展古诗词诵读活动,让学生通过反复诵读,品鉴古诗词的语言、节奏与韵律之美,体会古诗词蕴含的优美意境,从而全面提高学生对古诗词的感知能力。为培养学生诵读古诗词的习惯,教师可先引导学生掌握诵读五言诗的方法,即将诗句按照意义进行划分,形成“二三式”的结构。当学生形成一定的朗诵基础后,教师就可向学生传授气息、停顿等诵读技巧,引导学生从诗歌中找到平声字与仄声字,并准确把握其发声规则,从而掌握整首诗歌的韵律特点以及诗歌传递的情感[6]。例如,对古诗《山居秋暝》,新课标提出的要求是,让学生在朗诵诗歌中充分发挥想象能力,形成个性化的情感体验,并深度体会我国语言文字的优美。第一,教师要将引导学生开展有层次、有梯度的朗读作为教学目标,使其准确读出诗句中的字音,把握语言的音调特点,以此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以及从整体角度把握诗歌内涵的能力。第二,教师要引导学生准确把握诗歌的停顿、节奏等特点,注意朗读过程中的气息,保证气息与语言的连贯性。第三,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诵读古诗词掌握其韵律特点,掌握平仄字词的特点,以此精准体会古诗词的情感和思想。第四,教师可结合学生的兴趣爱好,为学生提供自由发挥空间,让学生运用个性化的方式诵读诗歌,并表达出对诗歌的理解。这样,学生不仅能对古诗词诵读产生兴趣,还能逐渐掌握古诗词的节奏特点,准确把握古诗词的韵律,真正理解古诗词的内涵,形成更为完善的古诗词知识体系。
4.充分发挥提问的价值,强化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小学生的认知能力、理解能力处于发展中,另外,部分学生在古诗词方面的知识储备较少,难以准确理解古诗词蕴含的情感,有的学生甚至因此产生畏难情绪,这不仅会影响学生的古诗词学习效果,还会对学生后续的古诗词以及古文学习产生不利影响。而教师在古诗词教学中充分发挥提问的作用,可有效降低古诗词的理解难度,帮助学生形成清晰的学习思路,从而消除学生的负面学习情绪,让学生以积极的态度参与古诗词学习,并在这个过程中实现审美能力以及学科素养的提升。例如,在讲解古诗《枫桥夜泊》时,教师可引导学生通过反复诵读古诗,深刻体会诗中蕴含的情感,挖掘诗中描绘的意境,感受诗人身处秋景中的孤寂心情。为达成上述教学目标,教师可为学生设计启发性问题,让学生进行深度思考:在诵读古诗的同时思考该首古诗描述的内容有何特点,然后尝试用一个字总结诗人在古诗中蕴藏的情感。多数学生会用“愁”字表达诗人的情感,在鼓励学生积极的学习态度的同时,教师还可引导学生找出诗中表达诗人愁闷情绪的词语,以此深化学生对古诗内容的认知。霜通常在秋季相对寒冷的时候出现,表示冬天将近,而李白的《静夜思》中的“霜”是“疑是地上霜”,张继的《枫桥夜泊》中的“霜”则是“月落乌啼霜满天”,对此,教师可以启发性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地上霜”“霜满天”的确切含义[7]。又如,从诗句“江枫渔火对愁眠”描述的意境可知,虽然天气较冷,但“江枫”和“渔火”可以作伴,那么,有谁能与诗人作伴呢?诗人想通过“江枫”“渔火”表达什么情感?江上寂静,唯有诗人愁绪满怀,其中的原因是什么?如果你就是诗人,面对一江东流水,会想到什么?上述问题可引导学生更为准确地把握诗人在诗歌中传递的情感,深度理解诗歌营造的意境。如果课堂教学时间比较充裕,教师还可为学生拓展介绍一些与本首诗歌有关的背景知识,如诗人满面愁容的原因不仅是思乡,还有其政治抱负不得施展的郁闷,或为学生播放歌曲《涛声依旧》,讓学生在优美的歌声中想象诗中描绘的意境,体会诗人在诗中蕴藏的情感。乡愁是古诗词的重要主题之一,很多古诗词作者都不惜笔墨,通过文字倾诉思乡之情,为此,教师可整理描写乡愁的古诗词,如李白的《静夜思》、杜甫的《月夜忆舍弟》、张九龄的《望月怀远》、王安石的《泊船瓜洲》、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等,然后设计抢答问题,引导学生理解上述古诗词所表达的情感,或体会其文字美、意境美,以此丰富学生的古诗词知识积累,发展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5.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学生的良好思维品质
(1)营造积极的学习氛围。学生对丰富多彩的外部世界有强烈的好奇心,并会在了解外部世界的过程中融入自己的想象,形成对外部世界的个性化理解。而古诗词便是运用相对简洁的文字为学生呈现出一个缤纷的世界。如果教师在古诗词教学中仅侧重对诗句的逐字讲解,那么,学生所感受到的古诗词描绘的世界必然是枯燥的。如何提高学生的想象力,引导其通过有限的文字勾勒出诗词描绘的多彩世界,是教师在古诗词教学中关注的重点。为此,教师可借助信息化手段呈现日常生活中的常见事物,营造积极的学习氛围,促使学生发挥想象力,结合古诗词内容想象相应的情景,从而真正感受到古诗词描绘的世界,激发出更浓厚的古诗词学习兴趣。例如,白居易的《暮江吟》选取红日西沉到新月东升这一段时间里的两组景物进行描写,同时运用新颖巧妙的比喻等修辞手法,营造出和谐、宁静的意境,表现出作者内心深处的情思和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白居易的诗歌理解难度不大,且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古诗词鉴赏能力,可结合诗中描绘的意境自主想象,但教师还要提供必要的引导和启发,如借助信息化手段为学生展现江边、黄昏、圆月等景象的图片,并通过简练的语言将其转化为鲜活、丰富又立体的情境。在图片不断切换的过程中,学生可置身其中,想象夕阳西下、月亮升起的景象,形成相对生动的画面感,并从作者的视角对景象进行观察,从而体会到诗人在这首诗歌中蕴藏的情感。教师还可鼓励学生将想象出的画面以口头或文字的方式描述出来,这样不仅能深化学生对古诗词内涵的理解,还可培养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与想象能力[8]。
(2)引導学生展开想象。古诗词普遍运用相对含蓄的语言传达丰富的意境,如运用的留白方式营造言已尽而意无穷的意境,最大限度表现作者的思想和情感,同时体现作者的构思之精妙,使诗歌回味无穷。因此在古诗词教学中,教师可在讲解诗词内容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力挖掘古诗词留白所包含的情感,探索留白的意境,从而对古诗词形成深度理解。例如,《夏日绝句》是一首五言绝句,以“乌江自刎”的典故为背景,但这部分内容并未在诗歌中提及,而是作为留白处理。教师可引导学生了解相关历史背景,广泛搜集与项羽有关的资料及诗歌创作背景,以此对诗歌内容进行补充完善,全面理解诗歌传递的情感、营造的意境。在此基础上,学生还要完成下述任务。第一,如果你是诗人,希望对统治者、自己的丈夫及士兵们说些什么?第二,请自主描述印象中的李清照。上述任务需要学生依据自己的理解和想象,并结合补充材料深入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最大程度还原当时的历史原貌和诗人的境遇。这样的学习任务不仅可帮助学生深刻理解诗歌内涵及传递的情感,还有利于锻炼学生的想象力及创造力,促使其发散思维进行创造性表达,形成对诗歌的个性化理解。
综上所述,语文课堂中的古诗词教学有助于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审美力,并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写作水平。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基于整体感知原则、多元解读原则、兴趣培养原则,积极拓宽古诗词学习领域,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重视诵读活动以及提问的价值,同时引导学生开展合理想象,以此发展学生的语言实践能力、独立思考能力,使其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爱上古诗词学习,认识到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并汲取民族文化的智慧,实现个人的全面发展、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潘娜.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视域下小学古诗词教学策略[J].大连教育学院学报,2022,38(04):29-30.
[2]张微,刘卫卫,郭七晶.小学语文古诗词课堂建设研究———评《小学古诗词可以这样教》[J].语文建设,2022,(18):82.
[3]周雯.新课改下对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策略的分析[J].天津教育, 2021,(20):112-113.
[4]周璇.小学古诗词教学中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22,36(04):98-101.
[5]李军.中年段古诗词教学有效性的策略研究[J].天津教育,2020,(03):95-96.
[6]李玮玮.多媒体课件在小学古诗词教学中的运用现状调查研究[D].昆明:云南师范大学,2019.
[7]梁大林.小学古诗词教学中美育教育策略研究[J].贵州教育,2022,(01):43-44.
[8]张熙悦.统编教材小学语文单元整体教学的研究策略[J].试题与研究,2022,(33):60-61.
Exploration of Effective Strategies for Teaching Classical Ancient Poetry and Lyrics in Chinese Classroom
Huang Huili
(Huaqiao Jishan Primary School, Kunshan City, Jiangsu Province, Kunshan 215300, China)
Abstract: Ancient poetry and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Chinese language classroom teaching. Teachers should combine the learning reality of students, adhere to the principles of overall perception, diverse interpretation, and interest cultivation, and carry out targeted teaching design in ancient poetry and lyrics teaching, in order to create an efficient Chinese language classroom and help students master more ancient poetry. Based on the problems in the teaching of ancient poetry and lyrics, such as emphasizing memorization and dictation while neglecting the value of recitation, and directly instilling poetry without in-depth exploration, teachers can improve the effectiveness of teaching ancient poetry and lyrics by expanding their learning areas, creating effective situations, carrying out recitation activities, making good use of questioning, and emphasizing inspiration.
Key words: primary school Chinese language; teaching ancient poetry and lyrics; learning field; situation; recitation; asking questions;imagi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