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榕航
摘要:培养学生动手能力是美术教師的重要工作内容之一。教师在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有助于促进学生智力发展,能够提升学生的艺术创意实践能力,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文章结合具体教学案例,提出教师可以通过创设任务情境、组织小组合作、布置课外任务、肯定学生作品及提供有效指导等策略有效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并把握鼓励学生适当进行创新、保证学生获取充足的动手实践材料两个培养要点,从而有效通过美术教学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关键词:小学美术;动手能力;智力;艺术创意实践能力;观察能力;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G421;G623.75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3561(2024)08-0069-04
随着现代教育的不断发展,美术、音乐等艺术类学科逐步受到学校、家长和学生的重视,很多美术教师都希望可以通过美术教学活动推动学生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是美术教师的重要工作任务之一,学生在参与美术动手实践活动的过程中能够提升综合能力。然而,部分学生在参与美术手工类活动时存在动手经验不足、动手热情不足等问题,限制了其动手能力的发展。为此,教师需要探索帮助学生突破美术学习困境的策略,让学生能够通过参与手工活动提升思维品质、张扬个性,提高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
1.助力学生智力发展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儿童的智慧在他的手指尖上”,这说明动手对学生智力发展具有促进作用。在美术活动中,动手能力多与手工任务相关,而学生在做手工期间,需要在动手前、动手中和动手后进行思考[1]。在动手前,学生需要预设动手结果,分析身边可用材料的特点,预测动手期间需要的工具,从而制定动手方案;在动手期间,学生需要针对实际情况,灵活调整方案;在动手后,学生需要研判动手成果,适当修改作品并总结动手经验。可见,一次成功的动手活动可以让学生进行大量的高阶思维活动,这对学生智力的发展具有积极的作用。
2.提升学生艺术创意实践能力
在美术动手实践活动中,教师会鼓励学生张扬个性,让学生自由自在地制作能够呈现自己真实想法的作品,从而促进学生身心发展。学生在分析身边可用于美术制作活动的材料的形态、颜色等特征的过程中,会产生很多个性化的想法,但仍有部分学生存在动手能力不强的问题,他们很难将自己的创意想法展示于手工作品中,这导致其参与艺术创意实践活动的信心受到打击。而教师在美术教学活动中通过强化学生的动手能力,可以使学生在学习、生活中灵活运用身边材料设计制作精美的手工作品,从而提升学生的艺术创意实践能力及艺术素养。
3.提升学生观察能力
培养学生动手能力时,教师可以自然而然地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为完成一件手工作品,学生需要认真观察和分析材料的特点,从中找到创作的灵感,形成创作的思路。因此,学生只有积极观察身边的环境和材料,才能很好地利用材料完成手工制作活动。可见,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可以使学生的观察能力得到有效提升,让学生更好地认识世界、改造世界。
1.创设任务情境,激发学生动手兴趣
明代教育家王阳明说:“今教童子,必使其趋向鼓舞,中心喜悦,则其进自不能已。”美术教材中有很多需要学生进行动手创作的任务,但部分学生在课堂学习活动中存在动手兴趣不足的问题[2]。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可以巧妙创设和运用任务情境,让学生在任务情境中感受到动手的乐趣和意义,进而产生动手的热情。创设任务情境时,教师可以借助图片、视频、语言等媒介,让学生了解动手实践活动的主要材料、所学内容与生活之间的关联,使学生初步产生动手热情。接着,教师可以在情境中渗透动手实践的方向、技巧和方法等,让学生受到启发,降低动手活动的难度,使学生想象自己可以制作的作品,树立完成任务的信心。
以“站立的折纸动物”教学为例,为帮助学生学会运用折纸方法制作能站立的“动物”,教师借助“折纸动物”讲故事,创设任务情境。教师:今天,森林里举办“选美大赛”,很多小动物都来参加。大熊猫首先站在台上(拿出“大熊猫”折纸作品),它说:“我是国宝!我圆滚滚的,身上只有黑色和白色,漂亮极了!很多外国小朋友都知道我。”接着,大老虎也站到台上(拿出“老虎”折纸作品),它说:“我才是最美丽的,看我黄色的毛发、漂亮的花纹。”然后,长颈鹿、大象、小猴子都陆陆续续站到台上(逐一展示折纸动物作品),夸耀自己。台下的评委们愁坏了,它们认为每一个小动物都很漂亮。在故事的辅助下,学生们顺利进入森林选美大赛的情境,并认真观看教师分享的折纸动物作品。随之,教师提出问题:“如果同学们想让自己喜欢的小动物也去‘参赛,要怎么做呢?”这时,学生自然会提出“我们也用纸折一个小动物”的想法。在此基础上,教师便可以请学生分析刚刚展示的那些折纸动物作品的特点,然后引导学生观看和分析教材中的动物图片,阅读相关文字提示,让学生学习如何用纸折动物作品,从而激发学生完成新课任务的热情。
在上述案例中,教师以讲故事的形式创设任务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认真分析折纸动物作品的特点,产生制作折纸动物的热情,初步明确新课学习方向并产生好奇心———如何折小“动物”、如何让纸“站”起来。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找到了让纸做的“动物”站起来的方法,并明白借助各种颜色的卡纸、画笔等工具可以让小“动物”更漂亮。这样,在任务情境的辅助下,教师可以顺利布置任务,激发学生完成任务的兴趣,并鼓励学生结合作品欣赏、教材研读制作折纸动物作品。
2.小组合作创作,深度探索动手过程
一人计短,众人计长。学生初次参与美术动手实践活动,会受到经验、思维等因素的限制,难以很好地完成任务,掌握动手制作美术作品的方法[3]。为此,教师可以将学生们划分为多个实践小组,鼓励学生在小组内互相帮助,共同协作完成作品制作。这样,既可以让学生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完成动手实践活动,又可以让学生在与同学交流的过程中深度探索制作过程,了解各制作环节需要注意的问题。
以“彩灯辉映”教学为例,教师需要指导学生在欣赏各式各样的彩灯的基础上学习制作彩灯,可以先将学生划分为多个制作小组。教师要分析学生的能力和特长,依据“组内异质”的原则划分小组,确保各组成员能够通过合作完成彩灯样式设计、彩灯骨架制作、饰品的剪贴及吊坠的编织等工作。各组学生可以先结合现有材料展开探讨,讨论可以利用这些材料制作什么样的彩灯,完成初步设计后,可以向教师申请更多的材料。然后,各组学生便可以展开动手实践活动,边交流边实践。在制作的过程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勇于发现问题并提出自己的想法。比如,有组员提出要制作“香蕉灯”时,其他组员指出“香蕉具有细长的特点,容易出现蜡烛点燃香蕉灯”的问题,然后共同商量和调整制作方案。另外,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协助组员完成任务,如负责剪彩纸的学生完成剪彩纸任务后,可以协助制作彩灯骨架的组员开展相关工作,提升骨架制作的效率和效果。
在上述案例中,教师结合学生的特长将学生划分为多个创作小组,使学生能够主动与组员配合,分享创作思路,共同商定彩灯制作方案,并将想法付诸实践,提升制作彩灯的效率和效果,确保所有学生都能获得成功制作手工作品的经验。在动手实践活动中,学生可以与组员相互帮助、共同探讨,提升团队协作能力,掌握剪、粘、折等动手技巧,提高动手能力。
3.布置课外任务,丰富学生动手经验
要想提高学生动手制作手工作品的成功率和效果,教师就要让学生做到手法熟练,引导学生多参加动手练习活动,帮助学生掌握丰富的动手经验。因此,教师需要以恰当的方式给学生适当布置一些课外任务,让学生能够在完成课堂学习、实践活动后将所学知识迁移运用于日常生活中。
以“中国结”教学为例,本课的教学重点为指导学生学习穿编技巧,学习设计并制作中国结。完成课堂教学活动后,教师可以设计多样化的课外任务,让学生在课外时间利用纸条或红绳展开中国结穿编练习。比如,教师可以组织“校园中国结设计”比赛,邀请三年级到六年级学生参加比赛。由于多数中年段学生和部分高年段学生参加穿编活动的经验不足,教师可以鼓励他们使用纸条展开穿编活动,降低活动难度。针对具备一定制作中国结经验的学生,教师可以鼓励他们利用红绳制作中国结,并融入自己的创意想法,如将彩泥制作的花卉、动物与中国结融合,让中国结更具特色。然后,教师可以展示优秀学生作品,请学生分享自己制作中国结的思路、过程和练习时间。这样,全体学习过穿编知识的学生都可以参与到活动中,同时制作中国结能力较弱的学生也可以受其他同学的影响,产生参与更多练习活动的想法,实现激发学生在生活中主动参与穿编实践活动的热情的目标。此外,教師还可以以日常生活为契机,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制作中国结的实践活动。寒假时,教师可以布置实践作业,请学生动手制作多个中国结,将其作为新年礼物送给家人、朋友和同学。国庆节前夕,教师可以组织学生用红绳制作中国结,并展开义卖活动,或利用学生制作的中国结装饰和美化校园。
在上述案例中,教师完成课堂教学活动后,以恰当的方式组织学生参加课后动手实践活动,能够让学生及时巩固课内所学,不断丰富实践经验。在参与校园比赛的过程中,学生能受到同学作品的激励,产生参与更多实践活动的热情,进而不断提升动手能力。
4.肯定学生作品,强化学生动手信心
自信是对自己准确展开评价后产生的一种自我信任感,既不会让学生自卑,也不会让学生自负,而是让学生能够找出自己的可取之处,并相信自己可以弥补各方面存在的不足[4]。在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过程中,教师需要通过恰当的方式肯定学生的作品,从而让学生产生进一步参与动手活动的信心,以及不断探索提升作品质量的方法的意识。具体实施时,教师可以通过将学生作品展示于班级展示墙、网络空间并提供恰当评语的方式表示对学生的肯定,还可以鼓励学生将自己的作品摆放于家中,并请家长对学生及其作品进行肯定,从而丰富评价主体,让学生进一步提升动手实践的信心。此外,教师还可以定期组织义卖活动,鼓励学生在活动中售卖自己满意的手工作品,并将收益捐赠给有需要的人,从而让学生感受到他人对自己作品的认可和帮助他人的快乐。
以“船儿出航”教学为例,在本课教学中,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在了解船的基本造型知识后,动手制作一艘“船”。在学生动手制作的过程中,教师需要通过多种方式表示对学生的认可。教师要观察学生的动手过程,及时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并给予肯定。比如,有学生为实现让“船”浮在水面上的目标,结合教材中的提示用塑料水瓶制作“船身”,并进行创新———将塑料水瓶剪裁为造型新颖的船身,这时教师就要对学生主动创新的行为给予肯定,赞扬学生将动手活动与创新思考进行了结合。学生完成制作任务后,教师可以在讲台上展示部分学生的作品,并进行表扬。同时,教师还可以布置“艺术长廊”,将学生的作品放置其中加以展示,让更多学生、教师对作品加以鉴赏和点评。另外,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将自己的作品带回家,放置到电视柜、床头柜等位置,并请家长以恰当的方式对学生的作品进行肯定。
在上述案例中,教师通过多种途径让学生感受到他人对自己作品的肯定,可以让学生进一步产生参与动手实践活动的信心,并能够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主动探究更多美术知识,学习运用不同材料创作手工艺品的方法。
5.提供有效指导,强化学生动手能力
学生在动手实践活动中可能会遇到一些难以独立解决的问题,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应该及时为学生提供针对性的指导,帮助学生克服困难[5]。这样,既可以进一步推动学生动手实践的进程,又可以提升学生制作作品的质量,还可以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一步提升动手能力。同时,在制作过程中,教师还可以结合学生表现发现学生遇到的问题,并鼓励学生主动提出自己无法解决的困难,从而及时有效地进行指导。
以“小小果壳箱”教学为例,本课教学的重点为指导学生进行果壳箱造型设计,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在动手实践过程中,教师可以观察学生的状态,恰当及时地为学生提供指导。比如,有学生在设计环节可能会出现缺乏灵感的问题,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可以进行提示,请学生思考果壳箱要放在哪里,并根据学生的答案展开追问。当学生提出“果壳箱要放在幼儿园”时,教师可以追问“幼儿园的小朋友有什么特点”,让学生意识到可以制作色彩鲜艳、造型有趣的果壳箱,以吸引小朋友。学生确定好果壳箱制作方向后,教师也可以观察学生的表现,为其提供建议和指导。比如,有学生可能会利用易拉罐制作果壳箱,这时,教师需要观察学生剪裁易拉罐的方法,确保学生安全使用剪刀,并辅助学生剪裁出自己需要的形状。同时,教师还要提示学生关注一些需要注意的问题,如有的学生设计果壳箱时出现投入口设计不合理的问题,类似于投入口过小或投入口位于果壳箱下方等。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可以通过“向果壳箱投入果壳、卫生纸”的方式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问题,并修改设计方案。学生完成果壳箱设计后,教师可以针对学生的作品提供修改建议,如巧妙运用邻近色、对比色进行色彩搭配,通过添加装饰让果壳箱的外观更加美观等。另外,在设计过程中,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说出自己在活动中遇到的困难或产生的个性化想法,再与同学进行交流,共同分析不同场景环境、人物的特点,据此形成创作思路,设计制作出实用、美观的果壳箱。
在上述案例中,教师在动手实践活动中密切关注学生动态,并鼓励学生主动分享自己在动手活动中遇到的问题,然后结合学生的需求为其提供帮助,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使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掌握不同工具的使用方法,设计制作出精美的果壳箱。
1.鼓励学生适当进行创新
在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过程中,教师要避免让学生机械模仿教材中的手工作品,鼓励学生适当进行创新,创造性地设计和制作手工作品。这样,既可以在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过程中发展其思维能力,又可以让学生感受到动手操作的乐趣,提升美术学科育人质量[6]。
2.保证学生获取充足的动手实践材料
组织学生参与美术动手实践活动时,教师要保证学生获取充足的动手实践材料。比如,在“站立的折纸动物”一课教学中,教师需要为学生提供各种颜色的卡纸,以此让学生获得更多的创新灵感(如看到黑色卡纸和白色卡纸后展开联想,设计熊猫、小黑猫等折纸动物),并确保学生可以将自己的个性想法付诸实践。而在课后,教师则可以收集学生未使用的卡紙,将其投放到美术社团教室中,这样既可以避免浪费美术材料,又可以让学生在课后参与各类与“卡纸”相关的美术动手实践活动。
总之,美术教师要认识到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重要性,选择科学的教学策略,结合教材中的教学内容巧妙为学生提供针对性的指导,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在教学之前,教师要激发学生的动手热情,引导学生有效参与小组合作、课后实践活动,让学生明确围绕特定方向开展动手实践活动的流程和方法,并通过对学生进行鼓励提升其动手信心,最后通过落实个性化指导辅助学生攻克难题,有效提升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参考文献:
[1]高辉.小学美术教学中自然材料的使用方法探析[J].华夏教师, 2022(16):59-61.
[2]杨启航.动手更动脑———小学美术创意手工课教学策略探究[J].美术教育研究,2021(17):146-147.
[3]刘文静.翻转课堂模式在小学美术中的实践[J].美术教育研究, 2019(24):130-131.
[4]申小红,孙晓昕.浅谈学科核心素养对小学美术校本课设计的影响———以《中秋节》为例[J].艺术评鉴,2021(13):102-104.
[5]夏懿.农村小学美术手工课教学策略探讨[J].教育科学论坛,2021(10):30-32.
[6]李艺华.小学美术设计·应用课中学生动手操作能力提升策略[J].美术教育研究,2020(24):170-171.
Exploration of Strategies for Cultivating Students Hands on Ability in Art Teaching
Lan Ronghang
(Xiyuan Central Primary School, Fuzhou City, Fujian Province, Fuzhou 350013, China)
Abstract: Cultivating students hands on ability is one of the important tasks of art teachers. Teachers cultivating students hands-on abilities in art teaching can help promote their intellectual development, enhance their artistic and creative practical abilities, and develop their observation abilities. The article combines specific teaching cases and proposes that teachers can effectively cultivate students hands on ability through strategies such as creating task contexts, organizing group cooperation, assigning extracurricular tasks, affirming student works, and providing effective guidance. They also grasp two key cultivation points: encouraging students to innovate appropriately and ensuring that students obtain sufficient hands-on practical materials, so as to effectively promote students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through art teaching.
Key words: primary school art; hands on ability; intelligence; ability to practice artistic creativity; observing ability; ability develop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