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枫
摘要:核心素养视域下的中职音乐教学要平衡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确保学生能够在学习过程中感悟到音乐艺术的魅力,陶冶情操。文章在分析中职音乐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及其对中职音乐教学积极影响的基础上,探究相应教学策略,即通过优化教学环境、丰富教学方式及教学内容、布置表演任务等方式,培养学生的艺术感知能力,提高学生的审美判断素养和文化理解水平,促进学生的创意表达。
关键词:核心素养;中职音乐;艺术感知素养;审美判断素养;创意表达素养;文化理解素养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3561(2024)08-0081-04
核心素养的提出是順应我国教育改革发展趋势的创新之举,从中观层面回答了“立什么德,树什么人”的根本问题,对课程改革、育人模式变革有着导向性意义。核心素养视域下的中职音乐教学要破除“灌注式教学”“一言堂”等积弊,认真对待每一个教学环节,借助科学的教学方法组织相应的教学活动,积极落实知识、技能、素养培养任务,提高课程育人质量。
核心素养是学科育人价值的凝练,“中等职业学校艺术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新课标”)要求中职音乐课程要以学科核心素养为导向,引导中职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1]。中职音乐学科核心素养主要由以下四部分内容构成。
1.艺术感知素养
音乐是一个特定的音响过程,由多种要素组成,其作用于人的听觉,通过体验与联想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作为一门特殊艺术,音乐有确切的艺术形象,而感受、认知音乐艺术形象的关键能力被统称为艺术感知素养。这一素养具体体现为:扎实掌握音乐学科的基础理论知识与基础技能,能正确区分音乐艺术与其他艺术表现方式,能在聆听、联想过程中感悟音乐艺术的魅力。
2.审美判断素养
与绘画、雕塑等艺术不同,音乐没有具体的“实像”,难以被肉眼捕捉到。这门艺术通过音响的起伏、变化表现艺术形象,传达思想情感,而通过聆听、分析、解释等手段指出音乐作品所呈现的艺术之美的关键能力被称为审美判断素养。这一素养具体体现为:能运用确切的语言描述音乐作品中的审美对象,能运用分析、抽象、解释等方法说明音乐作品中的审美对象的特点,并对音乐作品的美进行具象化表征,能认识到高雅音乐作品与低俗音乐的区别并自觉抵制低俗音乐。
3.创意表达素养
音乐是艺术工作者基于自身想要表达的内容通过歌唱、演奏等音乐表现形式所创造出的艺术作品[2],艺术工作者在音乐创作过程中所表现出的关键能力被统称为创意表达素养。这一素养具体体现为:通过歌唱的方式将情感表达出来的能力,基于已掌握的乐理知识、技能编创音乐作品的能力,用木琴、钢琴等乐器进行演奏的能力。
4.文化理解素养
理解音乐作品所传达的思想情感、所代表的艺术现象与艺术观念的关键能力被统称为文化理解素养。在中职音乐教学中,这一素养具体体现为:从文化的角度出发欣赏音乐作品,在感悟其艺术之美的前提下探究音乐作品所表达的思想情感的能力,以及在欣赏音乐作品过程中挖掘其蕴含的历史文化、价值观的能力等。
1.有利于提高课程教学质量
新课标依次呈现学科核心素养内容并加以解释,一方面顺应学生由浅层认识到深度理解的认知发展规律,另一方面为教师组织教学材料、设计教学活动等提供指导[3]。此视域下,教师可从知觉感受、审美欣赏、音乐创造等不同角度重新整理教科书内外的教学资料,以不同形式呈现给学生,并重新梳理课程教学顺序,逐次指导学生聆听引人入胜的音乐作品,学习系统的乐理知识,探究应用钢琴、竖笛、长笛等乐器演奏乐曲的技巧与方法,探究美声唱法、民族唱法等不同唱法的演唱技巧等。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给予学生更多自主发现、探究、演绎的学习机会,使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融为一体,切实提高课程育人质量。
2.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核心素养凝聚了中职音乐学科育人要素,主张通过体验教学培育中职学生感知、鉴赏、评判、表现、理解音乐艺术的关键能力[4]。此视域下,传统的文字呈现、口头讲解等注入式教学方式已不能满足新时期的课程育人要求,教学方式的变更显得非常必要。例如,在教学比较抽象的乐理知识时,教师可运用多媒体课件播放微课视频,使文字知识变为可欣赏的Flash动画短片,或组织有奖问答游戏活动,使原本的“注入式”教学转变为互动式教学,从而强化学生的学习体验,让学生产生主动探索的兴趣。在开展音乐作品鉴赏教学时,教师也可打破常规,通过反复播放音乐片段、引入有关事例、组织角色扮演等活动强化学生对音乐作品的艺术感知力,使其与音乐作品产生情感共鸣。由此可见,核心素养视域下,教师尝试多元化教学手段开展育人工作,从多角度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可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1.优化教学环境,培养良好艺术感知
教学环境是课堂内各种因素的集合,如课堂氛围、课堂空间、师生关系等。昏暗的光线、简陋的设施、难闻的气味都会引起学生的负面学习情绪,影响教学效率[5]。核心素养视域下,教师要积极优化中职音乐教学环境,带给学生良好的学习体验,使其在视觉观察、听觉欣赏、感觉认识的过程中感知音乐艺术的内涵,形成艺术感知素养。
(1)优化视觉环境。音乐是一种难以用肉眼观察、身体触摸的艺术,具有一定抽象性。为此,教师可采取具象化教学手段,为学生营造良好的视觉环境,将抽象的音乐作品转化为可观察的具象信息,使学生在观察颜色、光影的过程中直观感受到音乐作品所表达的艺术形象。例如,在教学《井冈山上太阳红》时,为使学生在聆听并学习筝曲的过程中感知其描绘的祖国大好河山,以及传达的欢快情绪,教师可使用多媒体播放描绘井冈山的宣传片,让学生在观赏峰峦、山石的过程中直观体会筝曲所描绘的自然风光,或播放与采茶有关的纪录片,使学生直观感悟到筝曲所表现的采茶姑娘载歌载舞的欢乐场景。再如,《钢水奔流》以一组由二十六面锣组成的云锣领奏,歌颂钢铁工人的豪迈气概与冲天干劲。为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这一艺术形象形成良好感知,教师可出示钢铁工人在炉前挥汗如雨以及火红的钢水奔流、火花四溅的照片,使学生在观察图片的过程中畅想音乐所描绘的艺术场景,逐步提升艺术感知素养。
(2)优化知觉环境。知觉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是外部事物给出刺激后大脑做出反应以及对感觉信息进行组织、解释的过程[6]。引发知觉的方式有很多,如散布气味、生成声音、给出实物等。核心素养视域下,教师可围绕音乐作品营造与之相匹配的知觉环境,引导学生在倾听、触碰等过程中进行联想与想象,从而深化对音乐作品的艺术感知。一方面,教师可利用气味烘托氛围,引导学生根据味道猜想音乐主题,在脑海中建立艺术形象。以《林冲夜奔》教学为例,为帮助学生感知风雪交加场景下林冲下定决心奔向梁山的场景,教师可在课堂导入阶段喷洒“雪山之巅(喜马拉雅)”这种具有清冷感的香水,同时将空调的温度调低,使学生在冰冷、干净的空气中想象大雪覆盖下山间肆虐的寒风,体会滚拂扫弦、重吟和摇双弦技法所展现的风雪交加的艺术场景。另一方面,教师可结合音乐作品主题搜集相应实物,然后通过展示实物、组织观察、触摸实物等方式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帮助学生完善脑海中的音乐艺术形象。例如,在教学《彝族舞曲》时,教师可为学生出示右襟或对襟的彝族女款衣裙,指导学生在聆听舞曲的过程中摇动衣裙,联想彝族姑娘的轻盈舞姿,在脑海中建立清晰的艺术形象。
2.丰富教学方式,提高审美判断素养
服务于教学目的与教学任务的方法被称为教学方式[7]。核心素养视域下,单一的“注入式”教学方式不能满足多元化的素养培育要求,教师要根据教学需要灵活选择不同的教学方式,逐步提高教学效果。其中,审美判断需要学生以乐理、演奏、歌唱等多方面知识为依据,根据自身的艺术感知从不同角度评判音乐作品所包含的情趣。为此,教师应尊重学生的课堂学习主体地位,根据其审美、鉴赏、判断等学习诉求采取讲授的教学方式讲解乐理知识,采取对话的教学方式引发学生深入探究,采取移情的教学方式唤醒学生的鉴赏思维等。
(1)讲授乐理。乐理是音乐理论的简称,包括读谱、音程、和弦、节奏、节拍、和声、复调、旋律、配器法等内容。学生只有掌握相应乐理,才能从专业角度解读音乐作品,并在此过程中形成科学评价音乐作品的能力,生成审美判断素养。核心素养视域下,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特点为学生讲解音阶体系、调式、音程方面的理论知识,指导其围绕所学的音乐作品从不同角度给出科学评价。例如,在教学《黔中赋》时,教师可分别围绕“琵琶咏”“木叶舞”“黔水唱”三个段落进行乐理知识讲授。其中,“琵琶咏”多次采用左手小三度和大二度的传统式按滑音,以及装饰性按滑音和小二度按滑音,使得该部分乐曲的音调十分细腻。“木叶舞”将传统古筝技法中的花指应用到创作中,通过交替使用5/8拍子、3/4拍子增强此段乐曲的灵动性,突显出“吹木叶”的音效。“黔水唱”部分采取紧打慢唱的艺术形式,左手使用非常快速的方式弹奏三连音,生动展现流水场景,右手使用长摇的演奏技巧形成奔放的旋律,表现苗族飞歌的高亢悠长。完成乐理讲授之后,教师可给学生预留自主梳理所学知识的时间,同时重复播放《黔中赋》,让学生在欣赏乐曲的过程中建构乐理知识体系,提升鉴赏素养。
(2)移情教学。移情即情感移入,是指个体感受他人情感、知觉、思想的过程,也被称为感情移入。在教学中,教师可通过移情教学,引导学生品鉴音乐作品的艺术形象,挖掘作品传递的思想情感,使其与音乐作品形成深度交互,并学会用科学方法判断音乐作品的审美独特性,形成相应的审美判断能力。为此,教师可通过创设教学情境帮助学生移情,使其在参与情境的过程中形成相应的情感体验。例如,在教学《山的遐想》时,教师可应用虚拟现实技术创设“云游”情境:现在我们来到了泰山,看这厚重的形体、重叠的山势、云烟的变化、苍松巨石的烘托,无不体现泰山的雄浑明丽;现在我们来到了黄山,看这奇松、怪石、云海,无不体现黄山的秀美奇丽……,以此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学习感受。这时,教师再播放《山的遐想》,让学生结合情境体验感悟作者借筝曲所表达的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教师还可通过组织活动的方式帮助学生移情,使其在亲身参与活动的过程中经历音乐作品创作的全过程,从而加深对相关内容的理解。以《打虎上山》教学为例,教师可播放《林海雪原》《智取威虎山》等影视作品选段,使学生感受主人公临危不惧、大智大勇的艺术形象,或组织讨论活动,让学生总结自己的想法,说一说对《打虎上山》这一筝曲的审美体会,以此拓宽学生的审美判断视野,丰富其审美判断技巧。
3.布置演奏任务,促进学生创意表达
创意表达需要学生突破常规,从多个角度出发探索音乐作品的表现方式[8]。部分学生在音乐学习中存在惰性心理,不积极参与音乐作品的表演与创作。为此,教师可以布置学习任务并根据任务完成情况采取加分、减分等形式,驱动学生自主应用已掌握的乐理知识、艺术方法参与音乐表演活动。为避免学生机械模仿他人,教师可提出一些要求,如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即兴创作、设计别具一格的音乐作品等。
(1)布置即兴演奏任务。即兴演奏可分为临时根据主旋律配以丰富的和声和音型的创作或受演奏情境、情绪等现实因素影响而现场发挥的临时创作两种。教师可根据课程教学需要布置不同的即兴演奏任务,让学生根据课堂所学知识以及自身的表达欲望进行临时创作,但不对学生的表演内容做过多要求,以此提升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创造能力。
例如,在教学筝曲《幻想曲》时,教师可根据其特点布置改编任务:原曲的人工调式定弦采取非五声调式的八度循环,其定弦包含了许多按原古筝定弦根本不可能出现的调式调性,现在请按照原古筝定弦重现乐曲。在此任务驱动下,学生会尝试不同的定弦方式演奏曲目,从不同角度出发演绎乐曲,从而形成创新意识。教师也可根据《幻想曲》的创作素材布置编创任务:聆听云贵地区的民歌,如苗族飞歌等,根据你的想法创编一首新的筝曲。通过布置不同的即兴演奏任务驱动学生根据原曲进行改编,或根据原素材进行创作,可使学生在任务驱动下形成创意表达素养。
(2)布置乐器合奏任务。合奏即不同乐器分别演奏同一首乐曲。布置合奏任务,既可考查学生对本节课程所授乐器演奏方法的掌握情况,又可拓宽学生的视野,使其探索其他乐器的演奏技巧,或提出新颖的演奏观点。为此,教师可在讲解基本知识后布置合奏任务,要求学生综合应用吹管乐器、拉弦乐器、弹拨乐器等共同合奏,使其在合作演奏过程中发现更好的乐曲演绎方法。例如,在教学《春到湘江》时,教师可为学生播放“著名竹笛大师詹永明独奏音乐会”中《春到湘江》的合奏片段,讓学生感受不同乐器合奏所创造出的艺术之美,之后布置合奏任务:以小组为单位,分别应用古筝、竹笛等乐器合奏《春到湘江》,并写出心得体会。借助任务驱动,学生可从不同角度反思筝曲学习内容,并在合奏过程中提出新的观点与想法,逐渐形成创意表达素养。
4.豐富教学内容,提高文化理解水平
核心素养视域下培养学生的文化理解素养,有利于其了解中国民族音乐的博大精深,了解其他国家的音乐文化,从而实现以美育人的教育目标。在课程教学中,教师可根据授课需要渗透我国的历史文化、红色文化、各民族的习俗以及国外的人文知识,在丰富教学内容的同时帮助学生认识到音乐与历史、政治、民风习俗的关系,提高其文化理解水平。例如,《箜篌引》这一筝曲采用唐代大曲的题材,由散板、慢板、快板、广板四部分构成,表现出“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的优美意境。为使学生理解该筝曲,教师可将李贺所著《李凭箜篌引》引入课堂,通过展示“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等名句,使学生理解《箜篌引》这一筝曲所表现的艺术形象、所传达的思想感情。再如,《西域随想》这一筝曲采用我国新疆地区少数民族的音乐素材创作而成,通过综合应用复合拍子与多变的节奏反映当地人们载歌载舞的欢乐场景。为加强学生对该首筝曲的理解,教师可将新疆地区的地理环境、自然资源以及独特的民族艺术等融入课堂,为学生理解《西域随想》提供教学资源支持。
综上所述,中职音乐课程肩负着艺术感知、审美判断、创意表达、文化理解四项素养的培育重任。音乐教师只有认识到课程的育人价值,根据其内容采取相应的教学策略,才能将核心素养培养与音乐课程教学有机结合,并以此提升课程育人效果。在实际教学中,中职音乐教师要从不同角度出发,做好环境创设与音乐理论讲授、表演活动组织等教学工作,满足学生的个人发展需求,有效提高学生的音乐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罗新仪,许冰.核心素养视域下教学评一体化大单元音乐教学探究[J].中国音乐教育,2023(03):53-60.
[2]高杰.立足音乐欣赏教学,提升学生核心素养[J].北方音乐,2019,39(17):158-159.
[3]赵菲.从艺术核心素养看中等职业舞校的音乐课程改革[J].艺术教育,2022(10):98-101.
[4]王静.中职音乐教学中审美教育的重要性与教学方法分析[J].戏剧之家,2022(10):178-180.
[5]王巧丽.核心素养下中职音乐课堂教学模式探究[J].教师,2022(06):51-53.
[6]胡万顺.体验式教学在中职音乐课堂中的实践应用[J].广西教育, 2021(46):93-94.
[7]许蕴彰.核心素养下音乐教育人文价值探究[J].泰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3,23(01):28-31.
[8]严妍.声势律动在中职音乐教学中的运用探索[J].成才之路,2022(02):76-78.
Research on Music Teaching Strategies in Secondary Vocational School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ore Competence
Fan Feng
(Fujian Economic School, Fujian Province, Fuzhou 350000, China)
Abstrac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ore competencies, music teaching in secondary vocational schools should balance theoretical teaching with practical teaching, create a good teaching atmosphere, and ensure that students can appreciate the charm of music art and cultivate their sentiments during the learning process. On the basis of analyzing the connotation of core competencies in vocational music subject and its positive impact on vocational music curriculum teaching, this article explores corresponding teaching strategies, namely, by optimizing the teaching environment, enriching teaching methods and content, assigning performance tasks, etc., cultivating students artistic perception ability, improving their aesthetic judgment literacy and cultural understanding level, and promoting their creative expression.
Key words: core competencies; secondary vocational music; art perception competencies; aesthetic judgment competencies; creativeexpression competence; culturalunderstandingcompete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