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梅
[摘 要]语文微课程的开发以“跨学科学习”这一拓展型学习任务群为理论依据,是重要的教学资源。在开发语文微课程时,教师要关注“四点”“四要”,做到从问题点出发,给学生需要的课程;从兴趣点出发,给学生想要的课程;从生长点出发,给学生必要的课程;从实践点出发,给学生重要的课程。这样,让语文教学场域更宽广、内容更丰富、价值更鲜明。
[关键词]四点;四要;语文微课程
[中图分类号] G623.2[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7-9068(2024)01-0021-03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设置了“跨学科学习”这一拓展型学习任务群,“旨在引导学生在语文实践活动中,联结课堂内外、学校内外,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领域”,这为微课程的开发提供了理论依据。教师要基于学情,尝试将语文学习场域与课内外相连,让语文学科知识与其他学科知识相融,将语文教学方式与其他学科教学方式相加,使语文课程开发成为一种动态的、创新的教育实践。在开发语文微课程的过程中,教师要关注“四点”——问题点、兴趣点、生长点、实践点,并根据“四点”开发出学生需要、想要、必要、重要的“四要”课程,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深化富学生的学习体验,构建相对完整的语文特色微课程体系。
一、从问题点出发,给学生需要的课程
问题是学生学习的基点,没有问题就不会有探究的欲望,更不会有解决问题的持续动力。构建学生需要的课程应以学生的求知欲为出发点,精准定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问题点,并以此为基础设计微课程。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经常会遇到这样的现象:学生把某个字写错了,连续订正几遍却还是错的,而且每次的错误各不相同。究其原因,主观上是学生忽视汉字书写的规范性,客观上是学生没有真正了解汉字,不会辨析字与字之间的区别。针对这种情况,笔者设计了汉字教学微课程——“造字记”。
首先,汉字学习与课外阅读相结合,能激发学生的识字兴趣。笔者推荐学生在课后阅读《汉字树》《画说汉字》《字的童话》等书籍。《汉字树》用树状结构进行组织,展现汉字演变的历程,探寻与人类生息繁衍密不可分的自然万物;《画说汉字》一字一图,让学生在书中与中国汉字完美邂逅;《字的童话》用可爱风趣的插画和想象丰富的故事,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激发学生的多元思考。阅读这些图书,不仅能引领学生识字,而且能让学生感受到汉字的趣味,体验到汉字的发展变化。
其次,让学生通过上网或询问,了解汉字的前世今生,发现汉字的构字规律和字形特点。汉字是保留至今最古老的、最系统、最完整的象形文字,每一个汉字都有其构形依据和演化历史。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探究,读准字音,认清字形,了解字义,进而理解汉字的音形义,感悟汉字背后的文化意蕴和审美情趣,能使学生对汉字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产生深厚情感。
最后,以“图说”的方式,组织“我最喜欢的汉字”系列活动。让学生挑选自己最感兴趣的汉字,利用课余时间上网查阅相关资料,再以课件、思维导图、小剧场等方式呈现。在成果展示的过程中,学生分享了汉字的来源、字体的演变等拓展性知识,涵盖字义、笔画、部首等方面的内容,将一个个方块字叙述得完整又缜密,实用又有趣。这样的活动不是简单的展示,而是学生学习交流的机会,是思想碰撞的平台,能促使学生近距离感受汉字之美,同时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动手实践能力。
例如,图1是一年级的学生戴士涵在《我的汉字研究报告》中绘制的图画——“我叫戴士涵,这个‘士我总写错,有时还会写成别的字。后来,我查阅了很多书,和老师一起研究。原来,‘士在古代是手持‘青铜大斧的审判官,表示有本领的人。上面一横长,是斧柄;下面一横短,是斧刃。研究后,我再也不会写错‘士字了。汉字真有意思!”
基于学生问题点开发的汉字教学微课程,不仅加深了学生对汉字的理解,而且在学生心中播下了文化自信的种子,引领学生发现了汉字之美。这时候的学生已经成长为“小小汉字研究者”,书写中的错别字现象得到有效避免,增加了准确度。
二、从兴趣点出发,给学生想要的课程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一句耳熟能详的话揭示了学习的真理,也给教学指明了方向。学生只有感兴趣,才会主动去做、主动去听、主动去感受。一个具有课程意识的教师,应该关注学生的兴趣点在哪里,思考如何促进其生长、发展,如何立足学生的兴趣点,开发富有童心、童趣的微课程。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指出:“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实施从学生语文生活实际出发,创设丰富多样的学习情境,设计富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想象力、求知欲。”这充分体现了学生的兴趣对教学的重要性。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就要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出发,选择学生感兴趣的事物或现象,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使学生感受到语文学习与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这样的语文课堂才能充满活力,教学效果自然更佳。
优秀的影视作品声像并茂、鲜活灵动,给人以视觉满足感,容易使学生受到感染,产生共鸣。基于此,笔者从学生的兴趣点出发,开发“教室里的电影课”微课程。
其一,课本和电影。笔者结合教材,找准课文和电影的结合点,推出“互补式观影单”(见表1),让课文和电影相互补充,帮助学生积累知识,开阔视野,发展思维,提升审美情趣。
课文和电影是一場精彩绝伦的遇见。“教室里的电影课”微课程让学生能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里更多地感受到文字和影音的魅力,极大地丰富了语文教学的内容。
其二,成长和电影。语文学习不可拘泥于课本,应该让学生走出课本,投身于更广阔的天地中。“教室里的电影课”也不可局限于教室,应该让观影的场域更宽广,让学生的成长有思考、有热血、有活力。基于此,笔者推出了“主题欣赏式观影单”(见表2)。
优秀的电影能够带领学生冲破狭窄的教室和书桌,进入更广阔的天地驰骋,感受天马行空的想象和睿智深邃的思索。从自然生命到人文历史,从里弄小巷到家国天下……学生的视野得到拓展,电影所展现的尊重、孝顺、感恩、勇敢的优秀品质,犹如一盏盏灯,照耀着学生的心灵。
观影后,笔者组织赏剧本、写影评、读原著、微演讲等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宽松、愉悦、和谐的环境里积极、主动地探索,成为学习的小主人,并从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体验到合作的力量,从而使课程充满活力。聚焦学生的兴趣点,创设这样能开启学生智慧、充满活力的微课程,语文教学的价值更鲜明,其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特点更突出。
三、从生长点出发,给学生必要的课程
开发微课程需要基于学生经验的生长点,否则会陷入接受性教学的封闭与僵化的局面,导致课程无法体现具有超越知识的智慧、灵性、激情和创造活力的价值。语文课程的生长点,就是那些具有新奇性、发展性的问题,就是那些最能引起学生注意并吸引学生投入激情和才智去完成的学习任务。《草船借箭》《猴王出世》《守株待兔》……这些内容离学生的现实生活较远。如何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故事,深入感受故事中的人物形象,除了课堂上的生动演绎,还要带领学生走进课本。笔者基于统编语文教材五年级下册名著单元,开发“梦想剧场”微课程,包含以下四个学习任务。
学习任务一:分组讨论,定剧本,选角色。教师鼓励学生分组进行课本剧表演。先讨论和选定剧本,再根据组内人物性格和剧本角色的贴合度进行合理分配。
學习任务二:揣摩人物,制作人物卡片。选定课本剧后,为了更全面地了解人物性格,把握人物形象,演绎精彩的角色,教师要引导学生认真研读人物,制作人物卡片。
学习任务三:研读剧情,创编剧本。在认真研读名著后,学生通过查阅资料,再根据自己的理解,对人物的动作、神态、语言展开想象,创编剧本。
学习任务四:阶段会演,演绎古典名著。学生经过精心准备,展演剧本。
这样的“梦想剧场”微课程,以课本剧为生长点,新颖独到、匠心独运、环环相扣、层层推进,使课堂内外联动,形成一个有机整体。学生以生长点进行探究、讨论,闪烁着思维的火花。
四、从实践点出发,给学生重要的课程
语文是一门实践性课程,教师应以学生的实践为主,将教与学结合,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释放学生的天性,让学生的能力得到发展。在教学中,教师须找准语文课程的实践点,使语文学习与生活实践相融合,引导学生在实践中观察、发现、记录。有了鲜活的体验,学生写出的文字自然充溢着童心童趣。
饮食文化是生活方式的一种表达,是生活智慧的体现,是人与人之间传递情谊的桥梁。基于此,笔者开发“舌尖上的作文——中国味道”系列微课程,引领学生搜寻记忆中的美食故事;采访家里的掌厨人;和家人共同制作美食;欣赏美食类情感节目《十二道锋味》《舌尖上的中国》;阅读写美食的文学作品;小组合作探秘传统节日美食,如冬至一起包饺子,清明节一起做青团,劳动节一起做豆腐脑……有了这样的多重体验,有了积极的观察与感知,学生笔端流泻出的文字饱含真情实感:
“在这档节目中,我感受到了许许多多让人回味的情感。他们说道:‘为了亲人,不要放弃!是啊,在学习和生活中,我们也要有这样的精神,遇到困难要坚持不懈,笑着面对……看完节目,我突然觉得,人的这一生,有许多情感是无法用语言说出来的——在这时,我们可以用美食来传达对亲朋好友的情感,这是一件十分美好的事情。我也要多多学习厨艺,用美食来表达对亲人的爱。”(选自学生习作《美食中的情感——〈十二道锋味〉观后感》)
“在煎饼时,我本想倒适量的油,却手一抖,‘哗哗哗,倒出了好多油。我一惊,赶紧把油壶拿开,妈妈急忙走过来,一边说我油倒得太多了,一边用勺子把多的油盛起来,装进一个小碗中……这次做菜对我来说意义重大。一是能够和妈妈一起做一道菜,我和妈妈的关系更亲密了;二是我发现了妈妈做菜的不易,我以后一定会好好吃饭的!”(选自学生习作《我学会了做韭菜鸡蛋饼》)
找准语文教学的实践点,就是找准了生活与学习的连接点。在上述教学过程中,学生不仅体会到了饮食文化的美好,体悟到了传统节日的底蕴,更体味出了人与人之间情感的芬芳。“舌尖上的作文——中国味道”系列微课程,让学生感受到的是幸福成长的味道。
语文新课标背景下,开发适宜学生的语文微课程是一个具有重要意义的任务。适切的语文微课程使教学具有多元化、层进性,同时使教学具有整体美、丰富美和动态美。教师要根据学生的问题点、兴趣点、生长点和实践点开发和实施微课程,引导学生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等方式学习语文,促进学生的阅读理解、言语实践、团队合作等综合素养的形成,让学生的语文学习更广、更深、更远。
[ 参 考 文 献 ]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2] 胡红.“阳台农场”里的“语文+”学习:二年级语文跨学科学习尝试[J].教育研究与评论,2022:(10):107-112.
[3] 黄明旻.基于汉字素养提升的小学语文识字写字教学研究[J].小学语文教学,2016(25):8-10.
[4] 郭学萍.语文“1+X”微课程建构与评价[J].教育研究与评论(小学教育教学),2016(5):22-27.
(责编 韦 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