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作单元“初试身手”的价值阐释与践行策略

2024-04-03 06:02薛红霞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2024年1期
关键词:习作单元核心素养

薛红霞

[摘 要]统编语文教材创造性地设置了习作单元,契合语文新课标中关于语文课程的属性与定位。其中,习作单元助学系统“初试身手”设置在单元精读课文和习作例文之间,虽然切口小,但具有极高的实践价值,是实现读写转化的重要资源。教师要引导学生先写后学,凸显“初试身手”的轴心价值;联动提升,凸显“初试身手”的载体价值;分享互动,凸显“初试身手”的支架价值。

[关键词]语文新课标;初试身手;习作单元;核心素养

[中图分类号] G623.2[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7-9068(2024)01-0081-03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语文新课标”)明确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统编语文教材创造性地设置了习作单元,契合语文新课标中关于语文课程的属性与定位。其中,习作单元助学系统“初试身手”设置在单元精读课文和习作例文之间,虽然切口小,但具有极高的实践价值,是实现读写转化的重要资源。但由于部分教师对语文课程的定位尚不明确,尤其是对编者意图的解读还不够精准,教学这部分内容时或一笔带过,或大做文章。前者无法凸显“初试身手”这一板块应有的教学价,后者在无形之中增加了学生的学业负担值。

依循新课标对语文课程本质属性的定位,彰显“初试身手”的教学效能,突破习作教学的难点,对于发展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推动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下面,笔者以统编语文教材六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为例,谈谈自己在这一方面的尝试和思考。

一、先写后学,凸显轴心价值

新课标积极倡导单元化、主题化的教学模式。传统教学理念下以单篇为抓手的教学模式,已经无法适应推动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发展的需求。统编语文教材采用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双线”组元的编排方式,集中体现了单元教学的整体性框架。从精读课文到“交流平台”“初试身手”,再到习作例文以及最后到单元习作,都渗透了品读吸收、梳理审视、初步尝试、经验总结、调整运用的学习思维,构建了一个有机的教学整体。这意味着习作单元“初试身手”的解读实践、优化设计,都要从单元整体视角出发,精准把握其定位,处理好其与单元其他资源之间的内在联系,使其能够更好地服务于最后的单元习作。

本单元的人文主题是“以立意为宗,不以能文为本”,语文要素是“体会文章是怎样围绕中心意思来写的”。教材据此编排了《夏天里的成长》和《盼》这两篇精读课文,旨在借助两种不同类型的典型范例,引导学生观察作者是如何围绕中心意思来写的;“交流平台”通过回顾梳理,对两篇精读课文的重点进行了统整性把握,如“可以围绕中心意思,从不同的方面或者选取不同的事例来写”等;教材还编排了与精读课文相匹配的两篇习作例文,分别是《爸爸的计划》和《小站》;单元习作主题“围绕中心意思写”也与单元语文要素高度契合。

语文新课标提出要关注语文课程资源的关联性和融通性。基于统编语文教材习作单元各个板块之间的逻辑联系,教师可将“初试身手”作为突破口,针对班级学情和教材定位进行优化设计,让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够有话可写、有事可做。具体而言,教师可以进行以下的板块规划。

首先,六年级学生不是第一次接触“围绕中心意思写”,在多年的阅读和习作中,学生已经积累了相应的经验并形成了一定认知。在单元教学伊始,教师可直接引导学生关注“初试身手”,从“好斗的公鸡”“闲不住的奶奶”“忙碌的早晨”等话题出发,结合自己的经验谈谈可以从哪些方面展现主题,并进行细致描述。根据学生的初步尝试,教师可以明确单元习作会出现的问题。其次,根据学生暴露出来的问题,教师有针对性地开发《夏天里的成长》《盼》这两篇课文中隐含的教学资源,有的放矢地展开设计,以提升精读课文的教学价值。最后,教师引导学生整合从两篇课文中习得的方法,以审视和反思的视角回顾“初试身手”的内容,重读自己写的初始片段,自主形成修改方案;同时,借助习作例文《爸爸的计划》和《小站》丰富阅读范畴、更新经验体系,为后续单元习作的高质量完成奠基。在“初试身手”的教学中,教师并没有将关注点局限在这一独立板块中,而是以单元整体视角进行统整联动,凸显了“初试身手”在习作单元中的轴心价值,为优化单元设计和落实语文要素奠定了基础。

二、联动提升,凸显载体价值

语文新课标对语文课程有明确且精准的定位。这既是统编语文教材编写的基本理念,又是习作单元教学践行语文新课标的重要基础。习作单元的定位与其他单元有明显不同,前者举整个单元之力来培养学生的一种表达能力,其具化的评价实践和成品,能够契合和体现单元语文要素。因此,作为单元习作的前置和热身,“初试身手”的教学不能仅从训练维度入手,更要联动学生的学习历程和认知能力,针对具体内容展开多元化设计,突破教学难点,从而在减负提质的基础上,为单元习作的高质量完成服务。

(一)基于真实学情的试错设计

进入第三学段,教材对表达的关注已经从原本的词句、语段以及篇章内容,转向了篇章结构。但很多学生在表达思维上并没有与时俱进,缺乏对中心、素材和篇章的整体规划意识。基于此,教师可以先从“初试身手”入手,以试错的方式历练学生的思辨能力。比如,第一题要求围绕题目“戏迷爷爷”选择材料。教师以试错的方式展开教学,引导学生思考“可以选择哪些材料?”“为什么有些材料不合适?”这样,既能有效激活学生的思维,又有助于了解学生的实际学情。根据题目“戏迷爷爷”,很多学生虽然能准确指出哪些材料不能很好地展现主题,但往往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不能科学严谨地阐述自己的理由。这在很大程度上折射出学生缺乏围绕中心合理选择素材、科学谋篇布局的整体意识,也正是教材编排本单元语文要素的依据所在。通过试错设计,教师不仅能借助第一手资料准确把握学生的真实学情,还能让学生认识到自身存在的问题,便于学生后续正式開启单元精读课文的学习,进入审视对比、赏析探究的认知状态,有效激活思维,形成积极的阅读期待。

(二)基于实践运用的迁移设计

受传统教学理念的影响,很多教师将统编语文教材作为课程教学的绝对范本,完全依照教材的编排顺序进行教学,不敢越雷池一步。小学阶段,积极的模仿是学生习作能力形成的主要方式。教师只有趁热打铁,在阅读的基础上促进读写的迁移贯通,才能有效激活学生内在的思维动力。如果一味依照教材编排顺序,在教完课文后再组织练笔,就会错失引导学生模仿迁移的最佳时机。因此,教师要根据学生的不同能力层次,在前后勾连中优化“初试身手”的设计,促进学生内在认知能力的发展。很多学生在试错和前期练笔中,思维比较局限。比如,很多学生在“初试身手”中选择了“忙碌的早晨”这一题目,但往往只能想到描写家庭成员在早晨争分夺秒的忙碌状态,而这只是展现“忙碌的早晨”的一个点。而《夏天里的成长》一文中,作者围绕“夏天是万物迅速生长的季节”这一中心句展开描写,从有生命的事物,延伸到世界上的每一个事物,最后甚至将“人”也纳入其中,真正契合了中心句中“万物”的范畴。教师可以将这篇课文作为范本,让学生尝试自己修改练笔片段。这样不仅能提升学生的习作水平,还能充分彰显“初试身手”的应用价值。

(三)基于精准引领的导写设计

语文新课标在第三学段的教学目标中指出,要抓住素材选择、整体构思来强化学生的谋篇布局能力,通过实践性写作和加工学会写作。因此,教师可以采用导写的方式,精准把握本单元习作教学的重难点,巧妙引导、合理点拨,发挥“初试身手”在单元体系中的示范和引领作用。教学时,教师要将更多自主权交给学生,强化学生的主体地位。比如,在学生完成“初试身手”的训练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统整把握两篇单元精读课文的异同,找出两位作者“围绕中心意思写”的构思与规划的不同之处。学生在对比中清晰地认识到,两篇课文体裁不同,“围绕中心意思写”的构思和策略也不同:《夏天里的成长》是一篇典型的散文,作者围绕“万物”罗列事例,分述的部分互为并列关系;《盼》属于叙事性文本,依托“穿雨衣”这一中心事件,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描写了盼望之情,展现出鲜明的序列性。这样基于“初试身手”暴露的问题进行导写,能让学生在原始认知状态下体验更多维的认知过程。

一系列精准设计下,习作单元“初試身手”板块所承载的训练和示范功能,就在统整关联、深入反思的过程中获得了充分彰显,有利于加深学生对语文要素的理解,强化学生统整素材、整体把握的意识,促进学生表达素养的提升。

三、分享互动,凸显支架价值

语文新课标在“学段要求”中提出,第三学段学生要能“修改自己的习作,并主动与他人交换修改,做到语句通顺,行款正确,书写规范、整洁”。这种基于口语表达、交际互动的教学理念,再次彰显了习作单元“初试身手”的设置效能。

(一)搭建互动平台,实现素材优化

写作的本质是一种沟通和联系,这也契合了语文新课标中“语言是重要的交际工具和思维工具”这一定位。受传统教学理念的影响,很多教师往往会忽视习作表达的交流作用,将其视为一个学习任务,对学生习作的阅读也异化为对学生作业的评判,这导致了学生主体性的消失。因此,教师不能在教学单元习作时才开始培养学生的选材和布局意识,而要在教学“初试身手”时就组织学生对自己的选材进行交流和反思,借助“初试身手”这一支架,促成师生、生生之间的交流互动。

本单元习作主题是“围绕中心意思写”,其核心要求是“想清楚自己要表达的中心意思。注意围绕中心意思,从不同的方面或选择不同的事例来写”。有些学生选择了“闲不住的奶奶”这一题目,究竟怎样才能展现奶奶的“闲不住”呢?课堂中,教师组织学生分享自己的构思和规划。有的学生从《夏天里的成长》一文中汲取经验,提出可以从不同的方面遴选出典型的事例,通过细节描写展现奶奶“闲不住”的忙碌状态;有的学生通过《盼》一文认识到,可以选择最具典型性的一件事,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将奶奶“闲不住”的特点展现出来。不同的选择、不同的布局,呈现出完全不同的习作样态,但都展现了文章的主题。这样的交流与分享,避免了学生习作的千篇一律,培养了学生“围绕中心意思写”的选材意识和布局能力。

(二)开辟对比渠道,彰显言语范例

虽然习作单元“初试身手”只以习题或片段式任务的形式呈现,没有相应的学习资源。但教师如果能够明确“初试身手”在整个习作单元的位置,就可以通过交融和碰撞,开发出全新的资源。教师可借助“初试身手”这一支架,为学生提供单元正式学习前的动笔机会,以架构前后对比辨析的桥梁,并指导学生进行审视、反思和调整,以促进学生习作整体能力的发展。这样,在学生学完单元精读课文,重新回归“初试身手”时,教师就可以将关注点从原本的认知思维和整体构思,转移到对语言文字细节运用的斟酌上。比如,《夏天里的成长》一文中,作者通过对比手法展现了生物快速生长的状态,用时间之短反衬长势之猛,将生物快速生长的势头表现得淋漓尽致;《盼》一文则对人物在具体情境下的动作、语言、神态等细节进行了更加细致的描写。这就使学生认识到,除了要利用“初试身手”学习规划和布局,还要将思维细化到语言文字的运用过程中,学习语言技巧,发展言语能力。

又如,在“初试身手”练笔环节,有些学生选择了“好斗的公鸡”这一题目。在初始的描写中,学生虽然能够尝试从不同的维度展开描写,但对于“公鸡究竟怎么好斗?”“好斗的场景具体是怎样的?”,学生不能精准清晰地展现出来。这就体现了学生在语言表达细节上的功力不足。这时,教师要充分发挥习作单元精读课文的范例作用,引导学生学习《夏天里的成长》和《盼》这两篇课文的写作方法,对体现公鸡好斗的场景展开细致描写,并组织学生对前后片段进行对比和审视,形成直接的感知经验,相机迁移运用到习作之中,获得言语实践能力的发展。这样,教师赋予了“初试身手”新的作用,为学生提供了辨析和观照的资源,凸显了“初试身手”在整个习作单元的重要位置,为学生完成高质量的习作奠定了基础。

“初试身手”是统编语文教材习作单元中的重要一环,既在读写转化过程中发挥着联结性的过渡作用,又有针对性地聚焦习作难点,引导学生进行尝试和突破。这就意味着教师要把握教材编排意图,不断优化教学,提升“初试身手”板块的教学效率,为学生认知能力的发展服务。

[ 参 考 文 献 ]

[1] 林巧青.“微目标”习作教学模式的实施策略[J].教学与管理,2019(8):38-40.

[2] 王学进.习作教学要精准对接儿童的言语发展需要[J].教学与管理,2019(32):28-30.

(责编 蔡宇璇 韦 雄)

猜你喜欢
习作单元核心素养
树立整组观 凸显单元要素 关注联结点
找准定位、举重若轻,实现例文价值
聚焦“观察”,学习表达
“依标扣本” 精准教学
整体观照 立体架构 有序推进
落实语文要素,教好单元习作
思想教育视域下公民核心素养教育的研究
如何培养学生的化学核心素养
作为“核心素养”的倾听
“1+1”微群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