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广兴
摘 要:作业是课堂教学不可忽视的部分,也是课堂教学延伸和补充,教师在作业设计过程中需要加强作业内容的优化,尤其在“双减”政策背景下,教师应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缓解学生学习压力,并通过优化作业设计方式全面提高作业设计质量,帮助学生在课后获取更多知识,避免学生作业过多而导致学生压力过大。
关键词:小学教学;“双减”政策;作业设计
中图分类号:G622.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23)31-0044-02
“双减”政策背景下减轻学生学习负担,并降低学生作业压力,是极需重视的问题。教师在进行作业设计时,要充分考虑作业的总数量及学生学习情况,遵循“双减”作业设计要求,改变传统书面作业布置安排形式,加强作业的管理,从根本上减轻学生的作业负担,并调动学生作业完成的积极性,强化学生理解能力,提高学生综合能力。
一、“双减”背景下作业设计要点
“双减”政策遵循提质增效的教育原则,无论是教学还是作业设计都必须降低学生的学习压力,这样才可以帮助学生形成正确认知,以便于通过协调的方式强化学生对知识理解,弥补传统作业设计面临问题。在作业优化设计环节,还应该加强分析,对“双减”政策作业设计要点进行探索,分析哪个环节作业设计存在不足,以便在日后创新作业设计时进行优化,增强学生对作业的理解,发挥良好作用及优势,减少作业量,让学生在作业完成时掌握更多知识。
二、“双减”背景下作业设计对策
(一)通过作业激发学生兴趣
无论哪一年龄段学生,引导学生顺利完成作业并降低学生学习压力,则必须要以兴趣作为重要导向,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热情,使得学生在作业探索过程中更加积极,而不是单纯为了巩固知识和记忆而设计作业。以引发兴趣的方式可以起到支持巩固的功能,通过优化创新的方式满足传统教学需求。而且在兴趣作业设计过程中,以丰富活动形式来进行开展,并不是一味地设置书面作业。例如,在语文作业设计时,可以让学生自主阅读名著古诗词等;在数学作业设计时,可以让学生计算家里某种物品的数量;在英语作业设计时,可以让学生在课后了解某个生词以及其翻译。总的来讲,对于兴趣作业主要就是简短,而并不需要一定的时间完成,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了解知识,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意识,从而增强作业设计效果。
(二)布置分级作业
在教育过程中,各个学段作业布置得到重视,为了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教师需要了解教育部门提出的要求,尤其在“双减”政策背景下对作业设计提出的新要求,为了能够实现更加科学的作业设计,则要遵循因材施教的教育原则,教师需要考虑学生之间的差异,科学合理地对作业进行设计。因此,教师应结合实际情况,适当地减少作业量并提高作业质量,设置不同难度作业,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进行分层。
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学习兴趣进行分析,将学生划分不同层次,随后通过分层系统匹配的方式,为学生设计更加合理的作业。通过布置分级作业,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作业,保证作业准确性,降低学生学习压力。教师在作业布置完成后,还应该积极与学生沟通,尤其针对基础相对较差的学生,通过分类作业设计的方式,结合学生实际情况有效提高作业设计可行性,减轻学生作业负担及学习压力,同时,也要充分发挥作业该有的作用,保证学生在这一过程中能够学到更多的知识。
(三)结合学生学习特点进行作业设计
每个学生的学习能力因家庭背景生活环境等不同因此存在差距,教师应根据学生现阶段的学习特点设计合理的作业,让学生顺利完成作业。同时掌握已学知识。教师在教学时,选择符合学生的记忆规律和学习心理的內容,将教材中重点内容进行详细记录,扩大学生的知识储备,引导学生掌握正确学习方法,让学生在知识学习过程中有意识地进行探索,解决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重视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增强学生学习能力。
(四)根据学生情况设计弹性作业
弹性作业主要指的就是具有灵活性和个性化特征的作业形式,让学生在做作业时能够自由选择和自主思考。在课程学习完之后,可以要求学生准备笔记本进行错题记录,学生只要是做错的题,都可以在课后摘抄到错题本上。摘抄流程有摘抄原题、书写错题、正确解答、错误分析、经验思考等,以系统化的摘抄流程要求学生集中做题,培养学生总结错题的习惯,让学生养成良好学习习惯。鼓励学生自主探索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错题自行纠错,从而确保学生在日后学习时不会再次出现同种状况,增强学生对重点知识的理解,弥补传统作业设计存在的不足。
总而言之,在全新教育形势下,尤其针对“双减”政策,对作业设计提出了更高要求,教师需要了解作业设计现状,制定科学合理的教学目标,减少作业数量,缓解学生学习压力的同时提高作业设计质量,使得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提高。
参考文献:
[1]张文娇.“双减”措施之优化小学数学单元作业设计[J].小学生(下旬刊),2023,(07):22~24.
[2]吴爱仙.“双减”背景下小学数学校本作业设计探究——以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圆”单元为例[J].教师博览,2023,(21):73~75.
【责任编辑 王 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