卞瑄
【摘 要】文章以语文新课标为依据,展现如何增强语文课程的情境性,鼓励学生勤于思考、自由表达,探讨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贯彻落实新课改的策略:借助课文文本积累语言图式,模仿课文的语言表达,联系生活实际,展开合理想象,进行情境化的表达;深度融合学习任务群中的积累、交流、创意表达。
【关键词】语言图式 情境化表达 新课标 学习任务群
新课标指出,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内容主要以学习任务群组织与呈现。语文学习任务群要具有情境性、实践性、综合性。学生能否在真实的、开放性的生活情境中进行语用表达,是检验他们核心素养能力的重要标准。
一、文本情境:课文的情境化布局
(一)深挖文本的寓意
《我要的是葫芦》是统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教材中的内容。课文是一篇寓言故事,写了一个种葫芦的人,不顾邻居的劝告,不管叶子上长的蚜虫,最后叶子上的蚜虫越长越多,已经结了的葫芦都落了。故事内容通俗易懂,但寓意深刻:做任何事都要注意事物之间的联系,如果只顾结果,有可能到头来什么也得不到。
(二)梳理故事的脉络
对故事的脉络进行梳理能帮助学生有条理地感知课文,并在学习中掌握关注关键词、特殊句式和归类表达的阅读方法。课文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共分为四个自然段。
文章开篇写了葫芦长势良好和种葫芦的人的喜悦之情。通过短语“细长的葫芦藤”“长满了绿叶”“雪白的小花”“可爱的小葫芦”,葫芦的特征呼之欲出。第2~3自然段是故事的发展。其中多个感叹句和反问句突出表现了人物的心情,也突出了人物的性格特点。第4自然段是故事的结局。正是先前的想法和做法导致了他的期盼落空。
教师倾听指导学生朗读,引导学生关注课文重点语句,总结故事要素:想些什么、怎么做的、结果如何。接着,总结强调葫芦、叶子、蚜虫三者之间的关系,为后续新情境下的故事续编理清思路。
(三)总结文本情境的图式
教师总结提炼文本语境下的表达图示:想些什么、怎么做的、结果如何。在这一语言图式下,引导学生展开合理想象,模仿课文中的语言内容和情感表达,联系生活实际,学会按照此语言图式连贯完整地续编故事。在续编故事的过程中,学生可以借助课文文本积累课文的语言图式,模仿课文的语言表达,明晰故事续编的要素,从而提升续编故事的语言表达能力,培养续写故事的兴趣。
二、课堂情境:故事的沉浸式体验
(一)图文并茂式朗读
低年级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对事物的感知能力较强,图文并茂的课文表达形式最大程度上还原了文本情境,有感情地朗读有助于低年级学生快速深入理解课文。教师在构建情境化课堂时要用好教材图文并茂的特点,优化已有的课程资源。
根据低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借助课文图片,教师可以通过讲故事的导入方式快速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课文《我要的是葫芦》。从前有个人,种了一棵葫芦。谁能尝试结合图片,想一想葫芦的样子并填一填呢?”学生借助图片回顾课文复述故事,快速进入课文的故事情境。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图片,运用课文积累的语言图式描述葫芦的样子,鼓励学生自信标准地表达。
“葫蘆长得多好啊,你喜欢这样的葫芦吗?读出你对葫芦的喜爱。”借助关键词“多么”和感叹号,有感情地朗读出小葫芦的可爱和种葫芦的人对小葫芦的喜爱之情。朗读能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从而达到巩固课文的语言图式的目标。
“故事中的两幅插图分别描绘了种葫芦的人盯着可爱的小葫芦,非常高兴的场景,以及种葫芦的人看见叶子飘落,小葫芦掉落,非常难过的场景。两幅插图表达的情感不同,形成鲜明的对比。请男、女生对比朗读,读出种葫芦的人前后的心理变化。”对比朗读能帮助学生进一步体会课文情感,促进课文语言图式的建构。
图文并茂式朗读可以帮助学生在朗读中学会描述葫芦的样子,习得课文的语言图式,为后续续编故事的开头提供范式。图片与课文内容紧密联系,教师在课文教学和指导说话写话环节要充分利用教材上的图片资源,展开教学。
(二)关键词句式分析
对关键词句的准确把握有助于学生习得课文的语言图式,进而运用到自己的情境化表达当中。在回顾课文故事内容的环节,教师要激励学生读好重点语句,抓住关键语句,加强学生对内容图示的理解。
例如,“多么可爱的小葫芦啊!”表达了种葫芦的人对葫芦的喜爱。“我的小葫芦,快长啊,快长啊!长得赛过大南瓜才好呢!”表现了其期盼的心情。“有几个虫子怕什么!”“叶子上的虫还用治?”用感叹句和反问句突出了种葫芦的人对蚜虫的满不在乎,预示着故事的结局。学生通过朗读种葫芦的人说的话,体会其期待之情,学会运用感叹句,而通过朗读邻居的劝告,能理解叶子与葫芦之间的联系。
关键句式的表达实际上是在给学生提供言语示范,让学生据此修正自己原有的表达内容和图式。在续编故事时,教师可以提供一些内容和句式上的提示,让学生在实践表述中形成新的表达图式,用更加丰富的语言进行表达。
(三)条理清晰式阅读
教学中,教师要帮助学生总结提炼“想些什么”“怎么做的”“结果如何”的结构框架,建构故事续编的内容图式。
比如,教师提问:“有一天,他看见叶子上爬着一些蚜虫。种葫芦的人心里在想什么呢?谁来说一说?”学生朗读心理描写的句子,体会种葫芦的人不以为然的心理,明晰“想些什么”图式内容。又通过提问“种葫芦的人听了邻居的话,又是怎么做的?”让学生通过种葫芦的人的反问,明晰“怎么做的”图式内容。最后,通过“正是因为他没有治蚜虫,所以结果如何?”明晰“结果如何”的图式内容。
在整个教学环节中,教师和学生形成了共同体,共同学习、共同成长,在深入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理清故事内容框架,帮助学生加强对内容图示的理解。只有掌握了清晰的内容框架,才能为故事续编提供“想些什么”“怎么做的”“结果如何”的图式范式。
三、延伸情境:现实的叙事性表达
(一)充分表达,建构语言图式
激励学生合理地想象,在新情境下自信地表达。教师可以在学生表达的过程中给出适当的提示,帮助学生打开思路,运用课文中习得的标准语言图式续编故事。教师还可以运用评价语言引导学生把话说清楚、说连贯。
师:采访一下种葫芦的人,小葫芦都落了,他心里有什么感觉。(出示葫芦健康成长的图片)所以,第二年,那个人又种了一棵葫芦。葫芦长得多好呀。
师生合作,模仿课文的语言图式续编第二年的故事开头。
师:过了几天,叶子上又长了一些蚜虫。他心里想些什么呢?还记得第一年出现蚜虫时他的想法吗?现在呢,他还认为有几个虫子不可怕吗?
学生结合课文内容,对比第一年和第二年种葫芦的人的心态变化,自然可以得出结论:他认为蚜虫很可怕。
师:去年邻居是怎么劝他的呢,想起邻居的劝告,这次他又会怎么想?
生1:想起邻居的劝告,他想到不能光盯着葫芦,叶子上生了蚜虫,要赶快治一治。
师:如果不治的话,叶子、花、葫芦会怎么样?
学生结合图片,想象不治蚜虫葫芦会发生的变化。
生2:如果不治蚜虫,树叶又会被蚜虫吃光,葫芦也会掉完。
师:这一次,他又会怎么做呢?还可以用什么办法?
(出示图片提示)
生3:于是,他拿来杀虫剂喷洒在葫芦叶上,把蚜虫消灭了。他每天修剪枝叶,给葫芦浇水、施肥。
师:经过精心的照顾,葫芦会变成什么样子?
生4:没过几天,葫芦的叶子越来越绿,葫芦越长越大,快要赛过大南瓜了。
在指导续编故事的过程中,教师利用课文内容进行对比,提示第二年的内容图式;基于课文文本,学生模仿课文中的语句,从而习得规范的语言图式。接着,引导学生按照梳理的言语图示:想些什么、怎么做的、结果如何,续编故事。在教与学的共同实践中深化语言图式,通过评价激励学生自信表达,一起完成续编第二年种葫芦的故事的任务,形成师生学习共同体。
(二)由说到写,巩固语言图式
引导学生用“他心想, 。于是,他 。沒过几天, 。”的句式进行故事续编。在续编故事的过程中,鼓励学生借助课文文本积累课文的语言图式,模仿课文的语言表达,并联系生活实际,展开合理想象。然后由说到写,自然过渡。
学生动笔写故事,教师随机指导。提醒学生保持正确的握笔和写字姿势。从口头说到用笔写,遵循从说到写的原则。巡视指导的过程中,教师要注重个别性指导,有针对性地关注学生。续写时,学生可以借助字典扫清生字障碍,运用适当的语言图示,遗忘时还可借助黑板提示完成续写。
课堂表达过后让学生自主写话,写话时间根据学生情况控制在10~12分钟,给足学生思考的时间。根据低年级学生的接受特点,在学生写话时,教师要给出提示要点,巩固学生写话的内容图式。教师巡视时,要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关注学生是否遵循课文内容,运用课文的语言图式,仿照课文的特殊句式进行续写。在动笔写故事时,要按故事发展的顺序写清楚“想些什么”“怎么做的”“结果如何”。
(三)星级原则,激励性评价
教师进行投影展示和评价,组织全班交流。分层级展示样本,先展示优秀的范例,再针对共性的错误进行纠正。教师在评价的同时做修改。教师在反馈修改时,遵循星级评价的原则,以激励性评价为主,同时也要注意自身的书写规范。强化语言图式,让学生学会在评价中发现优缺点,并做修改。最后,教师进行总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续写一个故事,要写清楚人物想些什么、怎么做的以及最后结果如何。课后,可以把你写好的故事和同学们分享一下。”
课堂上的情境化教学,帮助学生创设了情境化的表达环境,自然而然地激励学生自由表达。教材是教学的基本依据。教材的文本情境是教师需要深入探究的基本情境,教师在备课时必须认真思考、反复研究,在充分了解教材特点及有关理论知识、研究现代教育技术与学科融合技术中找到教学活动的切入点。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运用科学的教学方法和手段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从而使情境化的表达进行得更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