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物理教学与劳动教育融合的实践研究

2023-11-16 18:38罗涛
高考·下 2023年8期
关键词:融合教学劳动教育实践研究

罗涛

摘 要:2020年印发的《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在学科专业中有机渗透劳动教育”,可见,将学科教学与劳动教育相结合是实施劳动教育的重要途径。物理作为高中教育中的重要学科,应当承担与劳动教育相融合的重要任务,积极发掘教学内容中的劳动教育元素,在同步学科常规教学内容与劳动教育内容的教学效率基础上,完成教学体系创设,满足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目标。

关键词:高中物理;劳动教育;融合教学;实践研究

高中物理的教学内容大多与学生的日常生活实践高度相关,强调对常见的物理现象从理论角度进行理解,具备较为广阔的劳动教育融合空间,教师在进行具体融合教育策略的构建时,应当保证二者间所存在的关联性能得到全面体现,学生既能通过对物理知识的学习掌握深化对劳动教育的理解,亦能基于自身的劳动教育基础,辅助自己完成较为复杂的物理课程内容学习,实现二者教育效率的同步发展。

一、劳动教育融入高中物理教学的原则

(一)潜移默化完成教育渗透

以往在进行劳动教育与高中物理教学内容的融合教学时,常易出现渗透的劳动教育内容过于突兀的问题,从学生视角通常会认为劳动教育内容是强行插入课程内容中的,致使原有的学习氛围乃至学生的学习思路遭到破坏,部分学生会选择刻意无视劳动教育内容,也有部分学生会因为分神进行劳动教育内容的学习,而影响对课程常规内容的学习效果,两种情况均与劳动融合教育的目标相悖。为此,在进行劳动教育融入高中物理学科的教学设计时,物理教师需要保证劳动教育内容的自然性,如在讲述理论概念需要介绍现实例子时,教师可以应用劳动相关的案例,并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情况进行适度的劳动教育。在学生的视角下,其本身需要结合现实生活的案例来辅助完成对物理概念的理解,而劳动则是自己日常生活中接触较为频繁的元素,将其融入课堂教学中并不会产生明显的突兀感,能保证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相应的劳动教育,真正实现二者的有机融合[1]。

(二)给予学生足够自主空间

相较于客观固定的部分物理学科知识,劳动教育内容通常不是完全定型的,由于学生人生阅历、思维模式等方面的差异,其对于劳动的理解会出现个性化差别,若采用说教式的被动教学模式,将劳动教育相关的内容直接向学生进行灌输,则通常会导致部分学生由于教学方式不适配自己的理解方式,而难以发挥预期的教育效果,甚至因此产生逆反抵触心理,主观产生对劳动教育的抗拒情感。为此,在进行劳动教育时亦应当尊重个性化特征,在保证劳动教育大方向正确的前提下,高中物理教师应当给予学生足够的自主空间,使其基于自身个性化特征和学习需求,在接受学科教学的同时完成对劳动教育内容的探究。在进行教学设计的过程中,教师应当将劳动教育的相关内容以教学资源材料的方式融入教学环节中,支持学生从个性化角度对其进行理解与应用,包括将其作为自主探究学习的驱动任务目标或主题,或是进行研究的对象等,通过创设适配接受劳动教育的氛围环境来完成劳动教育。

(三)保证二者相互促进相互作用

部分高中物理教师进行劳动教育与学科内容的融合教学时,常会选择将劳动教育内容额外增添到正常的教学设计规划中,学生通常需要在完成预设的教育目标后,还要再对劳动教育内容进行学习,导致学科的教学压力反而有所增加,等同在课时不能发生变化的前提下增添了更多教学内容,对原有基于学生情况和教学内容所构建的科学教学体系造成了较大冲击。因而高中物理教师在进行劳动教育的融合时,应当就二者间存在的关联性进行有效利用,将物理教学内容中部分适配与劳动教育进行关联的部分,应用劳动教育内容进行替换,基本保证教学内容的总量不发生变化,同时支持学生在结合二者内容进行学习的过程中,可以利用物理知识与思维深化对劳动教育内容的理解,亦可以基于对劳动教育内容的理解,辅助完成对于复杂物理理论概念的掌握。因此高中物理教师在进行融合教学设计时,要确定好发挥二者对彼此教学质量与效果促进作用的构建原则,确保融入的所有劳动教育内容均是与课程常规内容相适配的[2]。

二、劳动教育融入高中物理学科教学的策略

(一)结合物理史内容,开展劳动理论教育

物理史同样是高中物理学科教学内容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可结合特定单元教学的课前导入阶段,引導学生简单学习物理史,了解物理学家和物理学发展大事件,从而为后续教学内容的开展打好氛围与情感基础,将物理教学内容中的人文价值有效发挥出来。从劳动教育角度考虑,可选择将劳动理论教育内容与物理史的课前导入环节相融合,保证学生可以在对物理史的了解过程中认识到劳动的价值,保证劳动教育内容能自然地融入学科教学之中,从而完成对后续正式教育内容的铺垫,便于学生在之后进行概念内容学习时能主动从劳动角度思考问题,以及为其他后续的劳动教育融合教学开展打下良好基础。

以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2的第8章《机械能守恒定律》为例,在课前导入的环节中,教师可以将重点放在机械工具与劳动发展的关系上,讲述劳动一直是人类物理学知识发展的必要因素,随着时代的发展人类对于劳动效率需求越来越高,早期机械设备的研究也因此开展,如棉纺织领域中最早研究了“飞梭”的机械工具来加快织布速度。随着人类对于劳动成果的需求再次提升,世界第一台纺纱机也随之诞生,其问世极大地提高了社会生产力,造福人类。教师拓展延伸物理史知识,让学生知道瓦特发明蒸汽机标志第一次工业革命正式开始,正是物理的发展改变了人类生产模式。在讲述过程中教师应当将主基调定为“物理从劳动中产生”,正是由于人类对于劳动效率的需求才会推动物理研究的进步发展,当今社会才能享受到现代化机械设备所带来的便利,正是这一过程所带来的巨大优势。教师充分结合物理史知识,结合教科书插图挖掘细节内容,促进学生从理论角度建立对于劳动教育的充分理解,认识到劳动的意义和价值,并能够正确理解物理在劳动中产生,应用于劳动中创造财富,改变人类发展的走向,让学生对劳动本身产生了正确的情感基础,为后续相关劳动教育的融入做好了铺垫。

(二)发掘教材劳动元素,辅助学生概念理解

在高中物理学科的教学过程中,概念理解一直是影响学生学习效果的重要因素,在物理教学内容中许多知识概念天然具有较高的理解门槛,需要学生从合理的角度结合理论知识与日常生活基础辅助完成认知。在进行劳动教育与学科教学的融合时,教师可利用劳动教育内容的优势,辅助学生结合自己较为熟悉的劳动内容完成复杂概念的理解。因而高中物理教师需要积极发掘教材中的劳动教育元素,并将发掘出的元素与概念教学进行结合处理,保证学生能先对更为简单的劳动内容进行了解,并利用对其的了解基础辅助完成对复杂概念的理解,同时满足课程与劳动教育的双重目标[3]。

以人教版高中物理选择性必修1的第1章《动量守恒定律》为例,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需要对动量守恒定律的概念进行充分理解。该概念的理解难度主要体现在抽象化特征上,大部分学生的能力均不支持其单纯从物理理论角度进行理解。应用现实的劳动教育相关案例进行教学,不仅能解决学生对概念理解困难的问题,在未来围绕此概念进行进阶学习或应用时,亦能及时联想到此例子,从而强化劳动教育的效果。因此教师可以从现实的劳动生产运输安全角度出发,阐明将劳动产品向所需地输送的物流行业重要性,结合自身生活中因物流而便利的具体情境,完成相应的劳动教育。教师可以在此过程中创设载满农产品的货车在高速道路上运行的情境,引导学生思考其装满货物和空车状态下发生交通事故的后果差异,以此为基础认识到在车辆碰撞过程中所发生的动量转化,从而建立对于动量守恒定律的深刻理解。

(三)创设劳动主题实验,直观体现教育内容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在完成理论教学后,应当及时开展实验教学来对理论内容进行验证,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此模式是高中物理常用的高效教学方法。同时,劳动教育亦是以实践为主要形式的德育内容,完全从理论角度对其进行理解通常是不全面的。因此将劳动实践与物理实验教学模式进行融合,可在不额外增添教学流程的前提下,强化二者的教学效果。此外,在进行以劳动教育为主题的物理实验时,劳动教育的核心内容能直观体现出来,便于学生进行学习理解。因此教师应当对原有的物理实验课程进行优化,将其中部分环节替换为与劳动实践相关的内容,以最大化劳动教育的效果[4]。

以高一时初高中衔接教学中探究滑轮相关问题为例,教师需要组织学生通过实验对滑轮组的应用进行基本了解。相较于不进行情境设置直接安排模型实验,创设劳动相关情境不仅可以满足劳动教育的要求,更能有效激发学生对实验内容的兴趣。如实验步骤为测验将特定物体移动到高处,使用定滑轮和直接用绳子拉到指定高度所花费的力气是否有所区别,教师可以在实验开始前创设劳动相关的主题情境,如农民伯伯每次在进行灌溉时,需要前往附近河边用水桶打水,而河边与自己家存在一定高度差,无法将水桶直接提上去,是否可以安装一个定滑轮来解决这个问题。在此过程中学生可以基于情境进行思考并通过在实验室进行简单的模拟实验来完成论证,发现应用滑轮虽并未减少做功总量,但拉动绳子的距离变长导致此过程中需要给出的力变小了,因此该问题可以利用定滑轮提供的省力效果进行解决。在此过程中学生在模拟实验情境中对劳动情况完成了探究,进一步认识到物理学发展对劳动效率的提升作用。

(四)安排自主探究活动,实际培育劳动能力

在新课改的背景下,以项目式学习为主要形式的自主探究,已成为高中物理学科常用的高效教学方式,相较于传统的以教师为主体的被动教学模式,学生在自主探究过程中收获的知识积累与能力培养效果通常会更好。同时自主探究实践亦是劳动教育开展的高效方法,具备将劳动教育内容融入其中的空间,此模式能有效深化学生对于劳动内容的理解,实际提升劳动能力的培养效果。劳动教育的内容融入学科自主探究实践活动的方法与角度时较为多元化,教师应当对每个情况进行深入探究,使勞动教育的价值能得到有效发挥[5]。

自主探究活动通常需要设置驱动性的任务目标,来对学生的探究大方向进行规划,该目标通常应当是复杂化、综合化的,并且支持学生从不同角度对其进行探究,劳动主题则可以满足这一需求,在满足劳动教育要求的同时强化学科教学效果,例如在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1的重力内容教学完成后,教师可选择将驱动性任务设置为对建筑工地中常用的工具铅垂线原理进行探究。学生为实现此任务目标,需要通过各种方式对与建筑相关的劳动模式进行了解,认识到在建筑砌墙等过程中保持墙面垂直的重要性,从而确定铅垂线的应用必要性,并以此为基础结合重力方向相关的学科内容,完成后续的具体探究流程。此外,高中物理教师亦可将劳动教育的内容融入自主探究实践的必要过程中,如在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3的电学相关内容中,若是将主题设置为多用电表的工作原理探究,则教师应当引导学生从劳动教育相关的内容中完成具体的探究学习工作,如提供家庭电路检修的环境,将学生探究学习过程与电路维修工作人员的劳动工作内容进行重合,并在之后的验收与总结环节中,引导学生对此自主探究步骤进行回顾,以此在深化对于电学相关知识内容理解的同时,认识到电学相关劳动的模式。最后,劳动教育的相关元素也可以应用于自主探究活动完成后的总结升华阶段,如在人教版高中物理选择性必修1的动量守恒定律教学中,教师可以安排学生对火箭的反冲现象原理进行探究,在完成后的总结阶段,教师则围绕航空航天等高精尖行业,与劳动者个体的关系形成内容总结,引导学生认识到所有高端且辉煌的尖端成就,其成果实现的背后均是无数劳动者夜以继日地努力,从而产生更为务实的劳动思想。

结束语

综上所述,高中物理教师应当将学科与生产生活实践的关联性优势充分发挥,完成劳动教育融合教学模式的构建,在不影响甚至有效提升课程本身教学效率与质量的前提下,满足劳动教育的培养目标,为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完成打下良好铺垫。为此,教师在渗透物理史知识点、物理概念课堂教学、实验课程与自主探究活动中,将劳动教育的相关元素有效融入学科教学的各个环节中,使学生能从多元角度实现自身基本劳动素养的培养,为人生发展做好铺垫。

参考文献

[1]潘振东,邵志豪.劳动教育融入高中物理教学的原则、维度与策略[J].中国教育学刊,2022(8):86-90.

[2]肖敏.五育融合背景下深度解构高中物理课程的育人功能[J].教学与管理,2023(1):53-56.

[3]颜新春.高中物理教学中渗透劳动教育的策略[J].中学物理教学参考,2021,50(36):3-5.

[4]陈极尊.探索低成本实验在物理教学中的劳动教育作用[J].中学理科园地,2022,18(1):93-94.

[5]汪国华.高中物理教学中劳动教育渗透策略分析[J].考试周刊,2022(24):127-130.

本文系广西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2年度专项课题“普通高中学科课程教学与劳动教育融合研究”(课题编号:2022ZJY1875)的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
融合教学劳动教育实践研究
探讨农村小学学生的管理工作
马卡连柯劳动教育思想对儿童劳动教育的启示
提高煤矿安全管理有效性的实践研究
合作学习教学模式在高校公体课中的实践研究
初中数学教学微课的实践教学研究
苏霍姆林斯基的劳动教育思想的原则
文言文教学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实践研究
浅谈体育教学中如何实施素质教育
不同计算机语言融合教学方法的探索与体会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的融合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