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厚坤
[摘 要]我国是一个在较长时期内以煤炭及其制品为主要能源的国家,自改革开放以来,煤炭产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为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安全管理是改善我国煤矿生产安全现状、杜绝煤矿事故的根本措施,实现煤矿企业生产效益最大化的经营目标,因此对于煤矿生产而言,安全管理是其永恒的主题。而矿难是一个全球性的、复杂性的问题,其涉及各个方面,需要深入、具体地研究煤矿安全生产管理工作才能进一步提高煤矿生产的安全性。文章以安全管理的内涵为立足点进行分析,总结煤矿安全管理的组成要素,分析我国煤矿事故发生的客观原因与主观原因,以某煤矿为例提出提高煤矿安全管理有效性的策略。
[关键词]煤矿生产;安全管理;实践研究;问题分析
[DOI]10.13939/j.cnki.zgsc.2016.38.052
与其他行业相比,煤矿生产的危险系数相对较高,其工作环境复杂,充满不确定因素,某些不安全因素无法预见,需要进行动态的、完善的、科学的安全生产管理,才能进一步降低事故的发生率,提高煤矿生产的安全性。
1 安全管理的基本概念及要素
基于系统安全工程的观点而言,安全是指客观事物的危险程度为人们所普遍接受的状态,相应地,安全管理就是在特定原则的指导下通过对群体活动进行组织、指挥、协调等各项活动,以达到个人单独活动无法达到的管理效果,实现企业经营的预定目标。煤矿生产的安全管理主要以企业单位负责任、生产管理者及全体员工为对象,按照煤矿安全管理的一般原则,科学地组织、指挥、协调,以实现安全生产活动。煤矿安全管理根本任务就是对生产过程中的各种生产因素进行分析,发现、分析、消除、控制各种危险,降低煤矿事故、职业病及各种损失的发生率,促进煤矿企业的正常生产、经营,实现其经营利益最大化的目标。
煤矿安全管理的基本要素包括人、机、法、环等四个方面。其中“人”是指煤矿生产相关的所有人员,包括一线员工、间接单位员工、基层管理队伍、中层管理人员及高层管理人员等。可以说人的因素是煤矿安全生产的决定性因素。“机”即煤矿生产中涉及的各类电气设备、机械设备、劳动工具及劳保用品等,煤矿生产设备正常、稳定地运行是保证煤矿安全、稳定生产的基本要素。“环”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煤矿企业所处的地域环境、自然环境等,另一方面则是指煤矿企业的井下作业条件,包括煤矿企业所处地域的地质条件、水、火、瓦斯等自然环境、监测监控系统的完善性、安全救援及紧急避险系统的有效性等。“法”主要指制度的落实及执行,每个国家针对煤矿企业均制定了严格的安全规章制度、操作准则及规范等,只有保证落实、执行相关的法律法规,并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制定企业内部的安全生产管理办法,才能进一步保证企业生产的安全性。
2 某煤矿事故发生的原因分析
煤矿事故发生的主要原因包括客观因素及主观因素,其主客观因素包括煤炭生产超负荷、违规开采、煤矿资源匮乏等,此处不作重点讨论,主要针对主观因素展开分析。先看某煤矿几个实例。实例1:某日该煤矿某矿井地面压风机房风包释压阀保护套打出击穿机房一角,分析原因可知操作人员未按规定对压风机风包进行每班排污,风包内油水化合物积聚造成风包温度急剧升高,风包超压,释压阀瞬间高压释放拉断阀杆,导致保护套打出击中机房。实例2:该煤矿某采区皮带运输巷延接风水管路皮带停止运转,由于管路在皮带机里侧,两名职工就登上皮带机延接管路,在延接第二根管子时皮带机突然运行,其中一个作业人员在惯性的作用下拖闪在地,另一个操作人员手持管子无法放开,管子撞到巷帮导致其右手扭伤。该事故是由于严重违章操作所致,两名操作人员缺乏安全意识,在皮带机上延接管子时未与皮带司机做好交接,是一起明显的违章事故。分析上述两起事故可知,发生煤矿事故的主观因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安全管理不到位。安全管理存在较多漏洞,企业未认识到安全管理的重要作用,投入不足。煤矿企业的经营目标是追求利益最大化,在煤炭供不应求的市场环境中,很多企业过于侧重提高产量,降低了安全生产的标准。很多企业未进行专业的安全培训,虽然我国对煤矿从业人员的基本素质、专业素质要求均比较高,但是专业人才的匮乏使得企业的人才资源出现了很大缺口,但是企业却未对员工进行岗位培训、安全教育,导致企业安全生产意识淡薄,未形成一套科学、完善的安全制度,未落实安全责任制。其次,安全监督机制不完善。一些地方政府管理缺位,对煤矿企业的安全生产缺乏有效、持续的监督。即使有监督人员深入现场进行检查,但仅针对操作人员是否违反操作规定等细节问题进行检查,忽略了整体的、宏观方面的检查,比如矿井设计、设备的整体运行等。此外,安全监督需要职工群众的积极参与,但是职工,特别是一线生产人员通常将精力都放在了生产上,企业对职工定位不准确,对他们的安全责任承担不足。最后,安全教育工作未落实。煤矿企业一些领导安全观念淡薄,企业中未开展真正有效的安全管理,仅针对设备的安全性、如何通过合理的技术操作避免事故等方面进行安全生产教育,并且行政部门较少参与企业的安全教育。
3 国外煤矿安全生产管理经验借鉴
煤矿安全管理是世界性问题,人类在煤矿生产过程中积累了很多宝贵的经验,世界各国在安全生产方面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借鉴的地方。
3.1 美国完善的安全培训体系
首先,美国早在20个世纪70年代就通过了《联邦矿业安全与健康法案》,对煤矿安全管理做出了详细规定,比如每年至少每季度全面监察矿井生产安全情况,调查死亡事故及严重的非死亡事故;审核煤矿经营人员提交的顶板控制、通风方案及培训计划,此外,在《煤矿安全监察程序》中,对煤矿安全监察人员必须履行职务程序也做出了详细规定。其次,美国对监察人员的录用条件及过程十分严格,不仅对其学历做出要求,还对其工作经验做出要求,必须具备5年以上现场工作经验,且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监察人员初选合格后还必须经过国家安全及健康学院的培训,对安全法规、事故处理技术等进行系统培训,再进行考核,合格后实习1年才能负责真正的安全监察工作。最后,美国煤矿企业将安全培训作为日常管理的重要内容,足见其对安全培训的重视,其在矿山安全健康法规中有明确规定,如果发现煤矿企业未按要求对矿工进行必要的安全培训,则劳工部长就会签发命令要求撤离该矿工,直到其接受必要的安全培训为止。
3.2 澳大利亚高昂的事故成本
作为全球第四大煤产品开采国、世界上最早的煤产品输出国,澳大利来的煤炭生产水平位于世界的领先地位。其在20世纪90年代,推出了《职工生产安全法》《职工生产健康法》等,且间隔几年会进行修订、完善。其中最为突出的就是澳大利亚发生煤矿矿难的成本非常高,澳大利亚政府在确定煤矿企业发生了突发事件后,会对其实施较高的罚款;如果出现矿难事故,则煤炭企业的经营者及相关事故责任人等均需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此外,如果煤矿企业发生矿难而导致矿工死亡的,责任人可能会承担数百万以上的罚款,如果特别恶劣,则该煤矿企业就会被停产。在高昂的事故成本压力下,企业自然而然会增加安全生产的责任心,因此虽然澳大利亚有十多万的矿工,但是事故发生率却非常低。
3.3 加拿大的“避险港”
加拿大有着非常丰富的矿产资源,其煤炭开采、煤产品的生产加工等技术均处于世界领先水平,当然,加拿大煤矿生产技术的先进性也体现在其是“煤矿开采零死亡率”的国家之一。21世纪初加拿大某煤矿有上百位煤矿工人在下井时发生了火灾,经过二十多个小时的救援,所有矿工均安全被救出。这次矿难中的近百位煤矿工人均安全无恙,就是得益于事故发生时他们藏身于一个钾盐矿的“避险港”里,整个钾盐矿分布很多“避险港”,这种避险港可以有效隔绝有毒气体,发生矿难时可以保证矿工在港内正常地生存、呼吸。加拿大政府强制要求每个煤矿均设置这种“避险港”。此外,加拿大煤矿委员会还要求每个煤矿工人必须配备紧急设施及供氧装备,这种个人应急装置在加拿大地下矿井中的应用十分广泛,可以通过土壤、岩石向外界发送求救信息,便于救援。
4 提高煤矿安全管理有效性的策略
4.1 加强人员培训
上文中提到,人的因素是影响煤矿安全管理有效性的决定性因素,尤其是一线员工在生产操作时违反设计、不按操作规程操作等,均有可能导致事故发生,因此该煤矿将人的因素作为安全管理整改中的重中之重。
首先,加强了安全教育培训工作。我国一线矿工的整体综合素质、专业素质均相对较低,培训是增强其安全意识的重要途径。该煤矿将安全思想教育作为整个教育培训工作的基本内容,以增加一线矿工的安全意识及责任感;为一线矿工提供更多学习专业技能及安全知识的机会。专业技能主要包括煤矿生产机械设备的操作、生产过程中的自我安全防护技能等,具体包括机电安全的相关知识、化学品仓库的相关知识、起重机及框内运输的安全知识、有毒有害作业防护知识等。教育培训中以典型事故案例分析为主,收集企业内部或行业内的安全事故案例,让事实说话树立员工的安全意识,增强其安全责任感。员工培训必须持续化、常态化,定期组织项目部的中高层管理人员、特殊作业人员、专业技术人员等到行业先进企业或国外进行学习培训,借鉴先进经验,再由他们回到企业内部培训其他员工,以提高企业整体的技术水平及安全管理水平。
其次,在企业内部加强了安全文化的建设。企业文化对职工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是持续的、长久的、潜意识的,该煤矿充分认识到了安全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因为企业安全管理的对象大部分学历不高,安全意识薄弱,向其灌输安全理念、用科学的安全制度约束其生产行为、引导其树立正确的安全价值观,可促使其对自己的行为更加严格,预防、降低人为因素导致的安全事故。当然,在安全文化建设过程中要有意识地通过人的心理、情感、道德等各方面塑造文化、增强文化的影响力与穿透力,尤其是针对文化基础较为薄弱的一线操作人员来说,情感方面的文化塑造可以对其形成心理暗示,帮助其树立安全意识,在企业内部形成良好的安全管理氛围。
4.2 加强制度体系的建设
首先该煤矿在企业内部实行了安全目标责任制,并将其作为企业内部安全生产的保障措施。安全生产责任制是以安全生产领导、管理为核心,将各项目部负责人任命为安全生产第一责任人,从项目经理到中层管理人员,从总工程师到基层的技术人员,从安全副总经理到安全员,从生产副总经理到一线矿工,每个人都必须承担起相应的安全管理责任,在安全生产方针的指导下,遵循“管生产必须管安全、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明确各个职能部门、项目部门及员工个人安全管理的责任与义务。此外,项目部还将岗位制度、岗位操作规范、安全责任标准等采用书面的形式汇编成册,并在生产现场采用现场标志管理、可视化管理,以提高安全管理的可操作性。其次,制定了安全目标管理制度。所谓目标管理即企业在特定时期内需要达到的特定目标,在安全管理方面,则以企业整体的安全管理目标为指导核心,将其逐层分解至各个部门、员工个体,保证各个部门均有明确的安全管理目标,在该目标的指导下协调各种关系,保证各个职工均处于科学的组织目标体系内,明确自身的地位、作用、责任及义务,从而提高企业整体的安全管理水平。再次,结合企业实际情况制定专门的安全管理预案。该煤矿自2014年以来,连续两年每个季度均进行了事故应急救援演练,常态化、持续化的安全管理专业预案可以保证在发生重大事故时,企业及员工个人可以采取科学、有效、灵活的应急处理措施。此外,该企业还针对重大事故的汇报、处理、抢救等一系列流程制订了标准化的操作规范,保证安全管理落到实处;进一步完善安全检查制度,减少三违现象,规范职工的操作行为,增强其安全工作的责任心。最后,制定有效的激励机制。在企业内部建立安全管理绩效考核机制,将安全管理的成效与相关负责人的个人工作绩效结合起来,制定专项的安全管理奖惩制度,并将奖惩结果与行政处理结合起来,引起相关责任人的重视。此外,该煤矿还设置了专门的安全管理专员,主要职责就是深入井下实地勘察,及时发现危险源,监督矿工是否存在违规操作等,以保证安全管理规章制度的落实执行。
4.3 加强煤矿的安全与技术投入
煤矿生产体现出劳动密集、技术密集的特点,其生产技术涉及多个专业,而先进的生产技术不仅是提高煤矿企业生产效率的核心,也是提高其安全管理有效性的核心。煤矿企业的安全生产监测、科学技术研究等会得到国家相应的政策扶持及资金支持,其中安全生产管理的研究费用更是逐年提高,以保证煤矿生产的安全性。该煤矿在加强企业的安全与技术投入方面主要采取以下措施:首先,在2013年增加了生产设备的研发与采购预算,以改善煤矿开采挖掘的工作环境,并成立了专门的设备检测检修部门。分析煤矿事故的发生原因可知,很多情况下正是没有对一些较小的、精密的仪器进行定期检修,才会导致严重的安全生产事故。该煤矿借鉴了美国等发达国家的做法,在企业内部成立了专门的设备检测检修部门,其主要工作职责就是针对各种精密仪器进行检测、维护,及时更换不合格的仪器;保证生产部门应用的各种仪器均是经过检测部门确认合格的,最大限度上保证设备、仪器的安全性。其次,完善了应急管理体系。该煤矿在原有道路建设标准的基础上,使用在主井铺设的洁净客场,并设计一个固定长度的避难硐室,保证特定区域内的镀锌管车间直接连接地面。避难硐室要求可有效隔离各种有害气体,并储备氧气、食物、水等物资,以保证矿工的基本生存条件。最后,优化信息传送机制。煤矿安全生产监控系统对挖掘机械、电气设备的环境参数要求较高,现场传感器采集到实际参数后上传至局域网,再由专门的计算机系统进行分析,才会得到具体的监测结果。该煤矿以前采用的是FSK模式传输信号,通信过程使用的是普通信号。但是在应用过程中,由于煤矿生产环境十分恶劣,雨水、屋顶密封性不好等因素,会导致信号电缆连接错误等问题,而且这种通信故障修复十分困难,需要通信维修部门连续工作十天左右才能恢复正常,严重影响了企业的生产及安全管理。因此该煤矿对信息传送机制进行优化,采用了无线通信的方法,大大提高了信息传输的效率及稳定性。
5 结 论
自该煤矿实施安全管理改革以来,其安全管理体系得到了完善,职工学习、培训的机会更多,安全意识也不断增强,特别是一线矿工,无论是综合素质还是专业素质均得到了显著提升,团队的凝聚力、向心力更强。该煤矿建立了立体的安全管理网络,实现了安全管理飞跃式的发展,不仅各项规章制度得到了完善与落实,在科学的考核机制的激励作用下,各种的漏洞也大大减少,安全管理工作进入了健康的轨道。自2013年以来,该煤矿各种伤亡事故显著下降,实现了死亡事故为零的安全管理目标。由此可见,该煤矿的安全生产管理改革初见成效。当然,煤矿企业的安全管理工作涉及方方面面,并非一蹴而就,企业必须正视安全生产管理中存在的诸多问题,通过吸纳优秀人才,采购先进设备,不断增加安全管理投入,加大宣传教育力度,增强员工安全生产意识,坚决落实安全管理目标责任制,采用现代化的企业管理模式,提升煤矿企业的自身水平,以满足新时期煤矿企业安全管理的要求,从而保证煤矿安全、健康、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王传玲,马凤才,白侠.我国煤矿安全管理的现状分析与调查——以人为本安全管理模式再分析[J].中国国土资源经济,2015(4):44-45.
[2]卢慧,陈红,杜巍.组织管理制度遵从行为内涵、结构与测量研究——以中国国有大型煤矿企业为例[J].软科学,2015,29(2):101-105.
[3]汪永芝,吴健斌.浅析煤矿安全管理存在问题及应对策略[J].煤炭工程,2015(5).
[4]林杨.煤矿安全管理存在的难点问题及对策探讨[J].安全与健康,2014(3).
[5]朱靖,李达权,李刚.论我国矿山安全标准化问题及对策[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2015(1):228.
[6]陈红,刘静,龙如银.基于行为安全的煤矿安全管理制度有效性分析[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10):813-816.
[7]朱靖,李达权,李刚.论我国矿山安全标准化问题及对策[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2015(3):228.
[8]宋泽阳,任建伟,程红伟,等.煤矿安全管理体系缺失和不安全行为研究[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15,21(11):128-135.
[9]魏向东.把好安全监督关促进企业安全发展——从安全监督角度浅谈如何搞好安全管理[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3(20):275.
[10]陈李伟,周晋碧,杨少斌.提升煤矿企业安全监督管理能力的途径[J].煤炭科学技术,2015,34(2):40-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