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音乐具有美育功能,可以使学生获得感受美、欣赏美、体验美、创造美的机会。《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紧扣音乐学科的美育功能,要求教师将审美教育融入音乐课堂教学中,使学生在学习音乐的过程中发展审美素养。基于此,小学音乐教师应在审美教育视野下,使用多样的策略实施小学音乐课堂教学,落实音乐学科美育功能。
关键词:小学音乐;审美教育;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7-1737(2023)26-0083-03
《义務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提出新的课程理念,提倡以美育人,要求教师引导学生体验多样的艺术活动,使学生在感受美、欣赏美、表现美、创造美的过程中不断丰富审美体验,增强审美素养。新时期的音乐教学应以审美为核心,实质是审美教育[1]。审美教育是在教学过程中利用多样的艺术手段提高学生的审美兴趣、能力,促使学生受到多元美的熏陶,更好地面对学习和生活的教育。众所周知,音乐中包含旋律美、情境美、情感美等,具有美育功能。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引下,小学音乐教师应站在审美教育角度,将音乐的美育功能作为出发点,利用多样方式展现音乐本身的多元美,引导学生感受音乐美、欣赏音乐美、体验音乐美、创造音乐美,由此潜移默化地受到美的熏陶,增强审美情趣,完善人格。
一、精选音乐作品,优化审美对象
审美对象是指教师为学生提供的乐曲、视频、录音等[2]。当前,小学音乐课堂上运用的审美对象主要是教材内容和学校提供的音响资料。《课程标准》要求教师“用教材教”,开发丰富的课程资源。这意味着小学音乐教师应以教材、学校提供的音响资料为基础,挖掘其他审美对象,丰富音乐课堂教学内容和形式。
例如,人民教育出版社的小学音乐教材中设置了丰富的爱国主题歌曲。在生活中,大部分小学生借助网络、校园广播等形式,聆听了爱国主题歌曲,受到了心灵的滋养,同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于是,教师依据教材特点和学生兴趣,从生活中选取爱国主题歌曲,如《少年中国说》。《少年中国说》改编自梁启超的
《少年中国说》,歌手激昂的歌声与少年铿锵有力的呐喊结合在一起,共同与百年前的梁启超隔空对话,歌颂少年们的朝气蓬勃,展现当代中国青少年发愤图强的精神风骨。学生通过聆听这首歌曲,可以在感受歌词美、旋律美的同时受到精神熏陶,洗涤心灵,奋发图强。
二、创设教学情境,增强审美体验
(一)应用语言创设教学情境
教师语言本身具有美感。在课堂上,教师发挥语用作用,用优美的语言描述音乐内容,可以点燃学生的想象力,促使学生在脑海中想象美丽的画面,顺其自然地进入教学情境,在建立音乐认知的同时,受到语言美、场景美的熏陶[3]。
例如,《大海》是一首表现无边无际的大海的儿童歌曲,重在让学生感受各种形态的“海”的画面。基于教学内容和学生的生活经历,教师引导学生闭上眼睛认真倾听,想象这样的景象:“大海喜怒无常。有时,
海水凶猛得像一只猛兽,张着大嘴,咆哮着向海岸边扑来,扑到岩石上,发出呼啦、呼啦的声音。有时,海水温柔得像一只猫,一蹦一跳地奔向海岸边,荡起层层的波浪。”在学生沉浸在自然美景中时,教师趁机发问:“大家见过的大海是什么样的?”学生迁移生活经验,试着用优美的语言进行描述。在学生描述后,教师将他们带入《大海》这首歌曲中,引导他们欣赏更多形态的“海”,继续感受大海的壮美。通过体验情境,学生不仅进入了音乐课堂,还感受到了教师的语言美、自然场景的美,有利于建立良好的审美感知。
(二)应用技术创设教学情境
现代信息技术是音乐课堂教学的助力,可以创设出直观、动态的情境。在音乐课堂上,教师可以依据学校信息化建设情况,选用恰当的现代信息技术,展现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图片、视频等,创设极具美感的情境,驱动学生亲身体验,感受美。
例如,歌曲《草原上》节奏舒展,旋律优美,勾勒出了广阔、美丽的草原景色,表现出了牧羊人愉快的心情。为了使学生感受到大草原之美,教师利用电子白板播放内蒙古大草原的旅游宣传片。学生在优美的语言和图片的双重作用下,进入广阔无垠的大草原中,为蓝天、白云、绿草、红花、溪流所吸引,切实感受到草原之美,对草原产生无限的向往之情。基于此,教师鼓励学生将自己想象为牧羊人,畅谈自己在草原上放牧的场景和感受。大部分学生在描述自由、欢乐的场景时,提到“高兴”“开心”等。立足于此,教师引导学生聆听《草原上》,品味歌曲中的牧羊人的心情。在积极情感的支撑下,学生认真聆听、想象,与牧羊人感同身受,产生愉悦的心情。有学生自觉地哼唱歌曲,表达内心的愉悦。在整个情境中,学生不仅产生了学习歌曲的兴趣,还受到了自然之美的熏陶,一举两得。
(三)应用表演创设教学情境
有的歌曲中有丰富的人物形象。这些人物形象的一言一行可以创造出美,借助一言一行可以展现出人物身上美好的精神品质。教师可以将人物形象作为审美教育的依据,引导学生扮演角色,体悟人物身上美好的精神品质。
例如,《甘洒热血写春秋》是现代京剧《智取威虎山》中的选段。1946年,我军某部准备消灭藏身于威虎山的土匪座山雕。经过一番侦查,侦察排排长杨子荣发现威虎山工事复杂,不适合强攻,需要智取。于是,杨子荣请命假扮土匪胡彪,进入威虎山,将缴获的土匪秘密联络地点的“联络图”献给座山雕。座山雕大喜过望,将杨子荣“册封”为威虎山的“老九”和“上校团副”,并大张旗鼓地为他举办“庆功宴”。《甘洒热血写春秋》正是土匪们为杨子荣“庆功”时,杨子荣所唱的一段。这一段表现出了杨子荣置生死度外,机智勇敢,深入虎穴,一心要取得胜利的决心和信心。在吟唱《甘洒热血写春秋》时,学生要感受到杨子荣身上美好的精神品质。为了实现这一点,教师先用动人的语言讲述《智取威虎山》的故事,让学生初步感知杨子荣的所作所为,体悟杨子荣身上美好的精神品质。之后,教师鼓励学生和小组成员合作,将故事改编为剧本,并尝试化身为不同的角色,演绎场景。
在学生做好准备后,教师搭建舞台,引导学生登台表演。学生代表借助语言、动作、神态等演绎出了动人的场景,展现了杨子荣身上美好的精神品质。其他学生认真观看,进入动人的情境中。当学生代表表演到“庆功”这一段时,教师顺势利用电子白板播放《甘洒热血写春秋》这一唱段。学生沉浸于情境中,能进一步地感受到杨子荣身上美好的精神品质。同时,学生受到感染,渴望歌唱。于是,教师带领全体学生一起歌唱,唱出无所畏惧的感情色彩。在整个情境中,学生不仅理解了歌曲内容,还一次次地感受到人物形象美好的精神品质,受到了美好精神的滋养。
三、反复聆听歌曲,增强审美感知能力
聆听是学生学习音乐的直接方式,也是学生感受音乐美的直接方式[4]。只有反复聆听音乐,学生才能一步步地走进深处,感受其中蕴含的真谛,体会其中包含的真情实感,潜移默化地增强审美感知能力。这里的反复聆听不是漫无目的的聆听,而是有目的地聆听,同时是经过教师指导的聆听。
例如,在《渔舟唱晚》这节课上,教师共组织了七次聆听活动。第一次聆听时,教师要求学生放松身心,闭上眼睛聆听整个演奏。第二次聆听时,教师要求学生想象画面,并描述自己的情绪、感受。第三次聆听时,教师要求学生辨别其中使用的乐器,表述乐器产生的效果。第四次聆听时,教师要求学生在脑海中想象这首歌曲的旋律、节奏,并在聆听后,在黑板上画出线条,展现旋律、节奏。第五次聆听时,教师要求学生用线条形式完整地绘画所听到的旋律、节奏。第六次聆听时,教师要求学生拍手,打击出这首歌曲的旋律、节奏。第七次聆听时,教师要求学生和小组成员合作打击乐曲旋律、节奏。这七次聆听的目的都很明确。学生在有目的聆听的过程中,一次次地感受乐曲的旋律、节奏,了解了乐曲的基本内容,同时感受到了乐曲的旋律美、节奏美。一些学生在不断绘画、打击的过程中,用独特的方式展现了旋律美、节奏美,有利于提升创造美的能力。
四、体验即兴编创,深化审美理解
即兴编创是音乐教学不可缺少的活动,是学生增强歌曲整体感知能力的重要途径。小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较强,乐于体验各种各样的编创活动。教师要根据学生的音乐课堂学习情况,及时、有针对性地组织即兴编创活动,使学生在建立整体认知的过程中深化审美理解。
例如,《北京喜讯到边寨》包含五个主题,分别展现出五个不同的舞蹈场景。基于此,教师组织聆听活动,并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力,探寻与主题情绪相对应的舞蹈场景。依据学生的探寻情况,教师耐心指导,促使学生完善认知。之后,教师以二、三、五主题的舞蹈场景为重点,有针对性地给出提示,引导学生巧妙地运用舞蹈动作展现女子群舞、男子群舞、男女对舞这三个舞蹈场景。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迁移已有认知,结合身体与节奏、动律和旋律,实现舞蹈动作与音乐的有机统一,加深对三个主题内容的理解,同时获得深刻的审美体验,提升审美素养。
五、拓展时空,提高审美趣味
在现代技术日益进步的今天,学生获取音乐的途径愈加广泛。同时,音乐类型、数量也在不断增多。一首优美的音乐可以使学生感受到多元美,受到熏陶。音乐教材中的歌曲质量上乘。对此,教师要依据学生的音乐学习情况,选取教材中的相关歌曲,将它们推荐给学生,引导学生日常聆听,不断提高审美趣味。
例如,在学习人音版小学音乐教材中的《好伙伴》这个单元的过程中,学生聆听、吟唱了《同伴进行曲》《我和你》《原谅我》《哦!苏珊娜》等歌曲,感受到了真挚的友谊,受到了美好情感的熏陶。人教版小学音乐教材中也设置了与友谊相关的歌曲,如《找朋友》《好朋友》《洋娃娃之梦》《两只小象》《各组小朋友在一起》等。这些歌曲旋律优美,节奏轻快,情感真挚,为学生提高审美情趣有效助力。学生通过不断倾听,可以积累与朋友相处的经验,有利于用实际行动诠释人与人之间的友情。基于此,教师将人教版小学音乐教材中的歌曲推荐给学生,鼓励他们依据自身情况,选择恰当的时间进行聆听。同时,教师利用音乐课后服务时间,播放不同的歌曲,与学生一起聆听,甚至和学生合作编创舞台剧、舞蹈等,用多样的形式展现音乐内容,进一步增强学生认知,提升学生审美趣味。教师还鼓励学生利用家庭生活时间,邀请父母一起聆听歌曲。如此,音乐充盈学生的日常生活,促使学生在不断聆听的过程中增强对美的认知,学会珍视友情。
六、评价活动,强化审美感受
与其他学科相比,音乐学科的教学评价具有特色。教师要紧扣特色,组织评价活动,助力学生反思、总结学习内容,增强审美感受。
第一,音乐学科的教学评价具有双向性。在引导学生聆听音乐、歌唱音乐、即兴编创的过程中,教师可以以歌曲的旋律、节奏、情感等为入手点,提出问题,驱动学生描述,借此了解学生的审美感受,有针对性地给予学生指导,促使学生强化审美感受。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互相交流,表达各自的音乐感受,就此互帮互助,强化感受。
第二,音乐学科的教学评价具有实践性。在学生学习音乐后,教师可以依据学情组织多样的实践活动,如即兴编创、舞台剧表演等,引导学生用实际行动展现音乐美,创造音乐美,并借此了解学生的审美感受,耐心地给予学生指导。
七、结束语
总之,音乐學科具有审美功能,承载着美育重任。有效地发挥音乐学科的美育功能,可以使学生在感受美、欣赏美、体验美、创造美的过程中,加深对音乐内容的理解,同时受到多元美的熏陶,提高审美素养。对此,小学音乐教师要以音乐学科的审美功能为立足点,精选音乐内容,创设教学情境,引导学生反复聆听音乐,鼓励学生即兴编创,拓展音乐教学时空,组织教学评价活动,借此融入审美教育,实现以音育人。
参考文献
吴丽如.让心灵与美共栖:审美教育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的融入[J].名师在线,2023(4):88-90.
管静.小学音乐教育中审美教育的价值研究[J].小学生,2022(10):1-3.
衡军莉.审美教育视野下小学音乐课堂教学的现状调查研究[D].乌鲁木齐:新疆师范大学,2022.
陈涛.浅谈小学音乐教学中审美教育的策略[J].当代家庭教育,2021(32):125-126.
作者简介:刘勤(1979.11-),女,山东邹平人,任教于山东省滨州市邹平市第一实验小学,一级教师,本科学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