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学科美育建设要求的指引下,小学语文教师应以引导学生感悟美、鉴赏美、创造美为抓手,应用多样策略建构小学语文美育课堂,使学生在掌握语文所学的同时,无形地发展审美素养。基于此,文章从感悟美、鉴赏美、创造美三个层面入手,详细阐述了建构小学语文美育课堂的策略。
关键词:小学语文;美育课堂;建构策略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7-1737(2023)26-0077-03
建构美育课堂是加强学科美育建设的重要方式。语文是小学阶段的基础学科,同时也是美育的重要载体。学生在与语言文字互动的过程中,会感悟美、鉴赏美、创造美,由此顺其自然地发展审美素养。基于此,在加强学科美育建设之際,教师应立足语文学科的美育价值,联系教学内容,运用多样策略,引导学生感悟美、鉴赏美和创造美,使学生在掌握语文知识的同时发展审美素养,增强语文学科的美育效果。
一、引导学生感悟美
(一)导语入境法
导语入境法需要教师围绕教学内容,应用艺术化语言进行精彩的描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促使学生产生兴趣,自觉与作品中的审美主体角色互动,自然而然地感悟美。在建构语文美育课堂时,教师应把握课堂导入时机,应用导语入境法,引导学生感悟美[1]。
以《题西林壁》为例,在导入环节,教师联系古诗内容,直接用生动的语言进行描述:“今天,老师打算带领大家一起到江西庐山转一转,玩一玩。大家做好准备了吗?”在如此描述下,大部分学生产生积极性。于是,教师趁机在交互式电子白板上呈现美丽的庐山风光图片,同时播放旋律优美的古乐声。在视觉和听觉的作用下,学生进入了美丽的自然场景。此时,教师继续描述:“看,这就是庐山。庐山云雾缭绕,仿佛仙境一般。伴随着潺潺流水、啭啭鸟鸣,我们拾级而上,来到西林寺。走进寺内,映入眼帘的是一首古诗——《题西林壁》。原来,在九百多年前,苏轼来到庐山,为眼前的美景所折服,诗兴大发,写下了这首古诗。今天就让我们和苏轼一起欣赏庐山美景吧。”在如此生动的语言、美丽的景色作用下,学生仿佛置身于秀美的庐山中,顺其自然地感悟美,产生学习兴趣,
为深入地感受古诗意境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插图辅助法
插图辅助法是利用教材插图引导学生感悟美的方法。统编语文教材中设置了许多插图,这些插图从审美角度来看,插图形式、风格、内容等各有特色,既有真实的生活景象,又有可爱的动物形象,还有美丽的自然景色。在视觉的作用下,学生会感悟到插图中的多样美。所以,在建构语文美育课堂时,教师应该应用插图辅助法。
以《美丽的小兴安岭》为例,教材中呈现了两幅插图,第一幅插图描绘了烟雾朦胧的场景,第二幅插图描绘了白雪皑皑的场景。在课堂上,教师结合教学需要,引导学生观察插图。例如,在讲到第二自然段时,教师引导学生带着文字内容观察第一幅插图。在此环节的作用下,学生将语言文字转化为具体的场景,看到了葱葱茏茏的森林、乳白色的浓雾、耀眼的金光等,自觉地进入美丽的自然场景,感悟到夏季小兴安岭的美丽。之后,教师立足学生感受,结合文本内容和插图内容,引导学生深入探究,理解文本内容,
同时增强审美能力。
(三)技术辅助法
技术辅助法借助信息技术手段展现美观的图片、视频等,辅助学生进入具体场景,感悟多元美。随着教育信息化的深入发展,教师可以选择的信息技术手段有很多,如可以借助交互式电子白板创设美丽的场景,促使学生发挥多种感官的作用来感悟美。对此,在建构语文审美课堂时,教师应该应用技术辅助法。
以《观潮》为例,作者按照“潮来前—潮来时—潮来后”的顺序,用生动的语言描绘出了雄伟壮观的钱塘江大潮景象。感受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正是学生在本文学习中感悟美的过程。由此,在课堂上,教师围绕文本内容,在交互式电子白板上展现相关画面,引导学生进入具体场景。例如,教师为学生展现了潮来时的画面。在视觉作用下,学生看到了铺天盖地而来的潮水;在听觉的作用下,学生听到了轰隆隆的潮水奔腾声。在如此感官作用下,学生直观地感受到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之后,教师以文本中“潮来时”这一段内容为重点,引导学生在“咬文嚼字”中继续感受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实践证明,学生在直观画面和文字语言的双重作用下,不仅感受到了钱塘江大潮之美,还感悟到了语言文字之美,提高了审美水平。
二、引导学生鉴赏美
(一)析词品句,欣赏语言美
语言是阅读文本的重要构成。纵观统编小学语文教材,它选取的阅读文本大都有着和谐的语言美。作者用美的语言塑造场景,表达情感,为学生提供了鉴赏美的便利。由此,教师在建构美育课堂时,应研读教材,挖掘语言文字内容,应用适宜的方式引导学生析词品句,欣赏语言之美[2]。
以《荷花》为例,作者在文章中如此描绘荷花:“荷叶挨挨挤挤的,像一个个碧绿的大圆盘。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挨挨挤挤”和“冒”这两个词语用得尤为传神,写出了荷花之美。教师以此为立足点,引导学生欣赏。例如,在引导学生欣赏“挨挨挤挤”时,教师先在交互式电子白板上呈现“荷叶铺满池塘”的画面。结合画面内容,教师引导学生填空:这么多的荷叶啊,真是一片( )一片。此时,学生细心观察,并迁移语言储备,积极表述:“这么多的荷叶呀,真是一片连着一片。”“这么多的荷叶呀,真是一片挨着一片。”“这么多的荷叶呀,真是一片追着一片。”……教师及时地给予赞赏,并进行引导:“一片连着一片,一片挨着一片,一片追着一片,一片叠着一片……这就是挨挨挤挤呀。”同时,教师还诗兴大发,吟诵杨万里的:“接天莲叶无穷碧。”之后,教师按照如此方式,引导学生感悟“冒”的神韵。通过这样析词品句,学生不仅理解了文本内容,还切实地欣赏到了语言之美,感悟了自然之美,有利于提高审美素养。
(二)分析篇章,理解思想美
文本人物的思想、作者的思想是阅读文本的重中之重。通过理解思想之美,学生可以品味人的心灵美,由此滋养心灵,建构良好的思想道德认知[3]。因此,在建构美育课堂时,教师应深入探寻文本中的思想美,并就此引导学生分析篇章,促使学生由浅入深地理解思想美。
以《草船借箭》为例,作者在故事中用生动的语言塑造了两个人物:妒贤忌才而狡诈阴险的周瑜和足智多谋又从容镇定的诸葛亮。这两个人物形成了鲜明的对比。通过对比人物形象,学生可以感受到诸葛亮的心灵美以及作者的思想美。于是,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文本,找寻诸葛亮和周瑜的语言内容,就此进行对比。例如,有的学生在第三自然段找出周瑜对鲁肃所说的话:“我得吩咐军匠们……定他的罪……”通过品读话语,学生感受到周瑜的心胸狭隘。又如,有的学生在第四自然段找出诸葛亮对鲁肃说的话:“不能让都督知道……计划就完了。”通过品味话语,学生了解到诸葛亮早已识破周瑜的诡计,感受到了诸葛亮的机智聪明、从容不迫。教师在黑板上一一展示学生找寻的内容,引导他们对比。在对比的过程中,人物形象愈加鲜明,学生也因此感受到诸葛亮形象之美、心灵之美,由此与作者对话,品味到作者的思想之美。由此可见,学生通过分析篇章,可以理解文本中的思想之美,同时加深对文本内容的理解,有利于提高课堂学习质量。
(三)加强朗读,体会情感美
美的情感是最能滋养人心的。正所谓“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在不断朗读的过程中,学生会深入语言文字,做到以声传情,以情感人,由此产生情感共鸣,在无形中受到心灵滋养,同时加深对文本内容的认知[4]。所以,在建构美育课堂时,教师应引导学生反复朗读,
体会情感美。
以《慈母情深》为例,作者在这篇文章中用细腻的笔触、真实的情感,塑造了一位伟大母亲的形象,谱写了一曲母爱颂歌。其中体现的母爱质朴但伟大,让人为之动容。为了让学生入情入境,教师挖掘展现母爱的语句,引导学生反复诵读,如“母亲说完,立刻又坐了下去……”。在此之前,学生了解了母亲工作环境的恶劣以及母亲的疲惫。在学生诵读之后,教师提出问题:“既然母亲这么累,为什么不趁着儿子来的时候休息一下呢?”在此问题的作用下,学生将视线集中在四个“立刻”上,边朗读边想象画面,并有所思有所想,如“母亲不想耽误工作”“母亲想要挣更多的钱”等。基于此,教师追问:“既然母亲工作这么辛苦,为什么还会给儿子买书钱呢?”此时,学生联系上文,纷纷提到“因为母亲爱儿子”。教师把握時机,鼓励学生带着这份母爱再次朗读这一段内容。在朗读的过程中,学生深深地感受到了母亲的辛苦和母爱的伟大,由此受到心灵熏陶,便于形成良好的思想认知。
三、引导学生创造美
创造美是以感悟美、鉴赏美为基础的活动,也是学生提高审美素养的重要途径[5]。在建构美育课堂时,教师要立足于教学内容和学生学习所得,运用适当的方式引导学生感悟美、鉴赏美、创造美,使学生在实现学以致用的同时,提高审美素养。
(一)想象练说
想象是学生结合生活经验和已有认知进行创造的活动。在阅读文本的过程中,学生品味了其中的想象,
感受到了想象的魅力,同时积累了想象经验。立足于此,教师组织想象练说活动,为学生提供想象机会,促使学生自觉地创造美。
以《黄山奇石》为例,作者在这篇文章中使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生动描述了“仙人采药”“猴子观海”等岩石,而对“狮子抢球”“天狗望月”等岩石一带而过。在阅读的过程中,学生感受到了作者的无限想象,积累了语言素材。对此,教师以“狮子抢球”“天狗望月”等岩石为抓手,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力,模仿文本内容进行生动的描述。有学生描述道:“在黄山陡峭的山峰上,
两只狮子正在抢球。看,一只狮子身姿矫健,扑向球。另外一只狮子看到来势汹汹的‘敌人,露出凶狠的表情,奋力一跃。这就是有名的‘狮子抢球。”还有学生描述道:“在一座陡峭的山峰上,‘趴着一块巨石。每当月亮升起,远远望去,这块巨石就像一只天狗趴在地上。它抬着头,伸长了脖子,一动不动地望着天上的月亮。这就是有名的‘天狗望月。”学生在想象力的作用下,用优美的语言塑造具体场景,实现读说结合,有利于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同时,学生也因此发展了创造力,有利于提高创造美的水平。
(二)文本补白
留白是作者常用的一种创作方法,起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作用。留白内容往往给学生留下无限的遐想。文本补白恰好为学生提供了遐想机会。在文本补白的过程中,学生会在不改变原文的基础上,用优美的语言补充文本内容,由此发展审美创造能力,同时加深对文本内容的理解。由此,在建构美育课堂时,教师应以文本留白处为立足点,引导学生进行补白。
以《触摸春天》为例,作者在文中第二自然段写到“这个小女孩,整天在花香中流连”就戛然而止,留给学生遐想的空间。于是,教师趁机向学生提出问题:“盲童安静整天流连于花香中。她除了闻到花香外,可能触摸到什么,又可能会听到什么呢?”在问题的作用下,大部分学生展开想象,在脑海中描绘相关画面,由此组织语言、积极表述:“安静触摸到了刚刚长出的毛茸茸的新叶。”“安静听到了小鸟们唱出的一首首动人的歌曲。”……如此补白不仅使学生进行了想象,锻炼了语言运用能力,还使学生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建构积极的情感,形成了对生活的热爱之情。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引导学生感悟美、鉴赏美、创造美,是建构语文美育课堂的有效措施。所以在实施小学语文教学时,教师要立足该学科的美育价值,依据教学内容,有策略地引导学生感悟美、鉴赏美、创造美,借此顺其自然地渗透美育,同时使他们扎实掌握所学内容,潜移默化地发展审美素养和多样能力,提高课堂学习质量。
参考文献
任美钇,杨柳.探讨美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弱化及对策[J].求知导刊,2022(4):122-124.
楚爱娟.“立美育人”理念下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策略研究[J].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2021(10):
178-179.
谢真彩.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美育课堂”的构建研究[D].南昌:江西师范大学,2021.
潘桂丽.试论新课改下农村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美育渗透[J].散文百家(新语文活页),2020(8):150.
陈雅茹.小学语文教学中美育教育的现状与改善策略[J].小学生作文辅导,2020(1):86.
作者简介:陈晓芳(1979.9-),女,甘肃武威人,
任教于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黄羊实验小学,一级教师,专科学历,区级教学质量标兵、优秀班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