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图形、大智慧:数形结合思想在 小学数学解题中的应用

2023-11-01 10:11王凯
数学之友 2023年14期
关键词:解题能力数形结合小学数学

王凯

摘 要: 数形结合是小学数学学习中最为常见的一种思想.鉴于数学学科兼具“数”“形”双重特点,以及小学生的认知发展特点,将代数思想和几何思想有机融合起来,充分发挥图形的辅助价值,精准审题、理清数量关系、找到解题的“突破口”等,有效提升小学生的数学解题能力.本论文以此切入,结合一定的例题分析,对数形结合思想在小学数学解题中的具体应用进行了详细地探究,具备极强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 小学数学;数形结合;解题能力;课堂教学

“数”和“形”是数学学科的两大研究对象,且两者之间相互依存、不可分割.其中,抽象的数量关系,常常具备直观的几何意义;直观的几何性质,也需要借助精准的数量关系进行描述.因此,在数学学习中,唯有将“数”和“形”完美地结合到一起,才能实现深度学习.同时,数形结合还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解题思想,在小学数学解题教学中,借助两者的有机融合,可帮助学生理清题目中的条件、数量关系等,极大地降低小学生的数学解题难度.

1  数形结合思想在小学数学解题中具体应用

1.1 数形结合,高效审题

审题是解题的关键.但是在具体审题中,由于部分题目中蕴含的条件十分复杂,而小学生的知识薄弱、理解能力薄弱,在审题的时候,常常面临诸多困惑,致使其审题不清,严重制约了小学生的数学解题.针对这一现状,唯有将数形结合思想融入到审题中,才能有效解决这一问题.

例1   在二年级数学“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的应用题目中:李奶奶的养鸡场中,有公鸡60只,比母鸡少了17只,那么在李奶奶的养鸡场中,母鸡有多少只?

解析:  这原本是一道十分简单的应用题目,但是针对小学二年级的学生来说,在审题的时候,常常出现迷惑的现象,误认为“比母鸡少”就是减法.鉴于此,为了帮助学生真正理解题目的意思,就借助了数形结合的教学模式,结合题目画出线段图(如图1所示),使得小学生在直观的感知中,真正弄清题目的含义,并由此作出正确的答案,即:60+17=77(只)[1].

例2    有两根长度相同的木材,第一根用去了1米,第二根用去了1.2米,第一根木材剩下的长度恰恰是第二根木材剩下的3倍.问:这根木材的长度是多少米?

解析:  在这一数学应用题解答中,学生常常阅读完之后,难以精准把握题目的条件,致使其因为审题不够全面深刻,导致解题方向出现偏差.鉴于此,在优化小学生审题时,就可融入数形结合思想,引导学生一边阅读一边画图,运用线段图将抽象的文字、数字进行转化,使其成为直观的图形.在这一题目中,可引导学生在审题时,以第二根木材剩余的数量作为参考标准,记为“1份”,那么第一根木材剩余的数量恰恰是3份,由此画出图形(如图2所示),并结合图形,得出:第一根木材比第二根木材剩余多出的2份长度,就是两份木材所用的长度差,即:1.2-1=0.2(米),因此,剩余1份的长度即为0.2÷2=0.1(米),因此,木材的总长度为1.2+0.1=1.3(米).

1.2 數形结合,找准关键条件

在小学数学解题中,精准把握数学解题的条件,是进行解题的“突破口”.否则,一旦学生迷失在解题条件中,就会使其在解题中朝着错误的方向发展.鉴于此,在优化小学数学解题教学时,就可借助数形结合思想,将数学问题转化为直观的图形,以便于学生在形象的感知中,精准把握数学解题条件,形成明确的解题思路.

例3   有一桶油,经过两次使用之后,还剩余40升.已知,第一次用去了整桶油的 1 2 ,第二次用去了整桶油的30 % ,问:这桶油共有多少升?

解析:  在这一分数应用题解答中,学生经过审题之后,必须要精准把握题目中蕴含的已知条件,理清题目中已知条件的关系,才能在此基础上形成明确的解题方向.在这一题目中,解题的关键就是“经过两次使用之后剩余40升所对应的分数”,学生唯有明确40升在一桶油中占据的分数比例,才能找到解题的关键.此时,就可借助数形结合思想,指导学生结合题目画出对应的图形(如图3所示),接着结合图形分析,即可得出:1桶油即为单位“1”,第一次用去 1 2 ,即用去了单位“1”的50 % ,第二次用去了单位“1”的30 % ,由此得出单位“1”中还剩余20 % ,即40升.在此基础上,即可得出:40÷20 % =200(升)[2].

例4   姐姐有10支铅笔,弟弟有4支铅笔,姐姐给弟弟几支铅笔之后,两个人的铅笔就一样多?

解析:  这是一道二年级的数学题目,但是在解题的时候频频出现错误.其主要原因就是没有找准解题的条件.结合小学二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很难通过题目中的语言分析,找到解题的突破口.该题中,解题的关键就在于“给后两人一样多”.因此,在具体的教学中,就可先将图形画出来(如图4所示).

指导学生结合线段图进行观察和思考:姐姐比弟弟多6支铅笔,如果全部给弟弟之后,就会导致弟弟比姐姐多6支铅笔,唯有将多出的部分平均分给两个人,才会一样多.至此学生即可结合图形,完成该题目的正确解答.

1.3 数形结合,明确数量关系

数量关系是学生正确解题的关键,尤其是在比较复杂的题目中,常常蕴含着多个数量关系,学生在分析问题的时候,常常出现分析不清、混淆关系等现象,致使其在解题的时候频频出现错误.鉴于此,就可充分借助相关的图形,引导学生在直观、形象化的图形工具中,将题目中的关系数量精准地展示出来,进而帮助学生形成明确的解题思路.

例5   甲乙丙三位同学都酷爱集邮.已知同学甲比同学乙多集了6张邮票,同学丙集的邮票是同学甲的2倍,比同学乙多集22张邮票,问:甲乙丙三位同学共集邮多少张?

解析:  这一题目中隐含着诸多数量关系,文字叙述也相对比较繁杂,思维薄弱的学生在解题的时候,常常出现无从下手的现象.鉴于此,在指导学生解题时,就可借助数形结合这一工具,先引导学生结合题目画出相关的图形(如图5所示).

在图形的辅助下,并结合题目叙述即可分析得出:同学丙所集的邮票是同学甲的2倍,因此同学甲所集的邮票为:22-6=16(张);同学丙所集的邮票为:16×2=32(张);之后结合甲乙两位同学集邮的数量关系,即可得出同学乙所集的邮票为:16-6=10(张).由此即可计算出三位同学一共集邮的数量.由此可见,在这一题目解答中,正是运用了数形结合的思想,将繁杂的数量关系直观地展示出来,帮助学生迅速理清题目中的数量关系,形成了正确的解题思路[3].

例6   光明小学开展了第二课堂活动,已知书法小组中有30人,比合唱小组学生的人数2倍少6人,合唱小组有多少人?

解析:  这一题目的数量关系虽然比较简单,但学生在解题的时候,也常常出现错误,不少学生根据题目就直接得出:(30-6)÷2=12(人).学生之所以会出现这种错误,主要原因就是解题的时候,没有弄清题目中的数量关系.鉴于此,就可融入数形结合思想,指导学生结合题目画出线段图(如图6所示).

结合图形的辅助,学生即可轻松得知:书法小组的学生再加上6个人,恰恰是合唱小组的2倍.据此,即可结合正确的数量关系,得出正确的答案:(30+6)÷2=18.可见,通过数形结合思想的应用,可将抽象的数量关系直观地呈现出来,学生可以一目了然地精准解答出相关题目.

1.4 数形结合,开拓学生解题思维

在小学数学解题中,部分题目难度系数比较大,单纯地依靠题目很难形成明确的解题思路,致使学生面临着诸多困难.鉴于此,就可借助数形结合思想,将数字化进行图形化,赋予其数量意义,使得学生在直观的感知中,形成全新的解题视角,形成一定的解题思维.

例7   笼子中有20个头,54条腿,请问鸡和兔子各有多少只?

解析:  这是一道典型的鸡兔同笼问题,如果按照常规的思路进行解题,常常会陷入困境中.鉴于此,在引导学生进行解题时,就可借助数形结合的思想,引导学生结合题目中所给的条件绘制图形(如图7所示),先在图中绘制出20个头,接着再在每一个头上绘制出两条腿,结果发现还有14条腿,再在每一个头上加上两条腿,直到加完为止.如此,学生在图形的辅助下,即可形成明确的解题思路:假如笼子中全部为鸡,已知每一只鸡有2条腿,则拥有20×2=40(条)腿,还剩下54-40=14(条)腿,因为每只兔子4条腿,因此可将剩余的14条腿分给兔子,即14÷2=7(只),即可得出正确的答案.可见,在这一比较复杂的数学问题中,就是借助了数形结合思想,使得学生在图形的辅助下,形成了明确的解题思路[4].

1.5 数形结合,避免常规性错误

小学生在数学解题的过程中,常常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致使其出现各种各样的错误.导致这一错误的主要原因,就是学生在解题的时候,只是凭空想象,根本没有动手画图.鉴于此,在日常教学中,可引导学生灵活借助图形这一工具,帮助学生最大限度规避这些常规性的解题错误.

例8   小明家住在5层,他上3层走过的所有楼梯数为32级.那么,小明从1楼回到家,所要走多少级楼梯?

解析:  这是一道小学阶段最为常见的题目,也是小学生最容易出现错误的题目类型.多数学生在解这一问题的时候,常常认为3层对应的楼梯级数是32,那么每一层对应的楼梯级数为32÷3,小明回家要走5层,因此所走的楼梯级数为:32÷3×5,

尽管这一结果除不尽,但依然有很多学生选择了约等于.其实导致学生出现错误的主要原因是学生只读题目,没有画图,致使其不明确一层和二层之间有几个层级.鉴于此,就可引导学生先结合题目,画出简易的图形(如图8所示).

如此,學生在直观的感知中,就会发现小明走到三层,实际上只走了两层楼梯,即:每一层楼梯的级数为:32÷2=16;而小明回家到5层,实际上所走的楼梯级数为32÷2×4=64.由此可见,在本题目解答中,学生只要结合题目,作出相关的图形,即可形成正确的认知,进而正确解答相关的问题[5].

例9   现有一个长方形的卡纸,其长度为20厘米,宽为4厘米.根据需求,需要在这一长方形的卡纸上裁剪出若干个直角梯形,使得裁剪出来的直角梯形符合上底为3厘米、下底为5厘米、高为4厘米的标准.问:一共可以裁剪出多少个这样的直角梯形?

解析:  在对这一题目解答中,多数学生都是直接审题,并以面积作为切入点,迅速给出了具体的解题步骤:先将长方形、梯形的面积分别计算出来,即S 长方形=4×20=80(平方厘米)、S 直角梯形=(3+5)×4÷2=16(平方厘米),之后运用长方形的面积÷梯形的面积,即可得出5个.从逻辑上来说,这一解题模式不存在问题,但这一答案却是错误的,学生只要将相关的图形画出(如图9),就会发现:当剪出4个直角梯形之后,长方形卡纸中还剩下一个边长为4厘米的正方形,其面积虽然也是16平方厘米,与所要裁剪的直角梯形面积相同,但却无法将其裁剪出来.可见,在这一类型的数学题目中,并非是单纯依靠计算就能得到正确答案的,唯有借助图形的辅助才可.

2   基于数形结合思想的小学数学解题教学启示

经过课堂教学实践证明,数形结合是一种非常有效的解题工具,将其融入到日常解题训练中,使得原本复杂、抽象的数学问题,变得更加直观、形象,极大地降低了学生的解题难度.尤其是针对认知思维能力发展尚未成熟的小学生来说,小学数学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应结合实际情况,积极渗透数形结合思想,将其隐含到日常的数学概念、数学运算、数学应用题目的教学中,使得小学生在潜移默化的学习中,形成较强的数形结合意识;同时,鉴于数形结合思想的内涵,在日常教学中,还应培养小学生的画图能力,使其在解题和学习中,能够结合题目含义,迅速画出正确的图形[6].

3 结束语

综上所述,数形结合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学习工具,也是提升小学生数学解题能力的重要利器.鉴于此,小学数学一线教师在优化解题教学时,唯有彻底突破传统解题模式的束缚,适时植入数形结合思维,才能在以形助数、以数辅形的过程中,理清题目中的数量关系,找到解题的关键条件,形成明确的解题思路等,进而全面提升小学生的数学解题能力.

参考文献:

[1] 廖加庆.数形结合在小学数学解题中的运用策略探究[J].学苑教育,2022(25):54 56.

[2] 仇显吉. 小学高年级数学数形结合教学的重要性[C].2022教育教学与管理南宁论坛论文集(一),2022:517 521.

[3] 朱艳秋.数形巧结合,课堂更精彩——数形结合思想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与思考[J].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下旬刊),2021(12):219 220.

[4] 李标.数形结合的解题策略[J].河南教育(教师教育),2021(8):82 83.

[5] 曹慧.数形结合思想让小学数学解题得心应手[J].小学生(下旬刊),2021(5):72.

[6] 王生卓.研究数形结合思想在小学数学解题中的有效渗透[J].教育界,2021(11):60 61.

猜你喜欢
解题能力数形结合小学数学
“学生错误”之我见
初中数学“圆”教学浅析
浅谈中学生解题能力的培养
数形结合在解题中的应用
新课改下高中物理教学中解题能力的培养
浅析数形结合方法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用联系发展的观点看解析几何
农村学校数学生活化教学探析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策略研究
体验式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