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式促进深度学习,探究提升思维品质

2023-11-01 07:05李荟
数学之友 2023年14期
关键词:变式训练二次函数思维品质

李荟

摘 要: 在整个初中数学知识体系中,二次函数线段问题是重中之重,也是考察的热点.但在传统教学中,学生针对这一部分知识学习依然停留在浅层阶段中,无法触摸知识的内核本质,学生只能解决简单的问题,一旦遇到较复杂的问题就无从下手.鉴于此,唯有基于变式训练,引导学生在一题多变中,完成知识的深度学习,才能真正提升学生的解题效率.本论文就以此作为研究的视角,结合一定的题目,针对二次函数中线段问题的变式训练进行了详细地探究,旨在提升学生的数学解题能力.

关键词: 初中数学;思维品质;二次函数;线段问题;变式训练

二次函数在教学中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线段最值问题也是初中数学考察的热点.鉴于数学学科的特点,常常将两者结合到一起,进行综合性的考察.在传统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模式下,由于初中生学习到的知识点十分零散,并且学生自身思维能力发展有限,在面对二次函数中线段问题时,常常无从下手,无法形成明确的解题思路.鉴于此,初中数学教师在优化课堂教学时,唯有转变传统的解题教学模式,以具体的二次函数中线段问题作为例题,积极开展变式训练,促使学生在一题多变中,完成数学知识的深度理解、迁移和运用,真正提升学生的数学解题能力.另外,变式训练也是一种思维训练,极大地发展了学生的数学综合素养.

1 变式训练与数学解题教学

鉴于数学学科的特点,解题教学是初中数学教学的重要组成.现行数学教材上的题目,基本上都是对概念、公式、性质的直接运用,旨在借助相关的习题训练,帮助学生完成数学概念、数学公式、数学性质的理解.但是在考试的时候,题目更具综合性,涉及到的知识点更多, 对学生的要求更高.面对这一类型的题目,学生常常是无从下手,找不到具体的解题思路.导致这一现状的主要原因,就是數学教师在日常的解题教学中,常常“就题论题”,并未对题目进行阐发、引申和拓展,忽视了数学解题中的变式训练.

具体来说,变式训练就是立足于数学问题的实质,通过改变题目形式和条件,从不同的角度、不同层次将数学问题的本质暴露出来,进而促使学生在“一题多变”的训练中,深刻理解数学知识点,并促进数学知识的迁移和运用.同时,学生在变式训练的过程中,不仅加深了学习的深度,也在变式训练的探究和思考中,促进了数学思维的发展,真正提升了的数学综合能力,为学生更好地开展解题奠定了坚实的基础[1].

2 二次函数中线段问题变式训练

在初中二次函数学习中,发现抛物线与直线相结合的题目常常处于压轴题的位置.但结合调查数据反馈发现,学生关于“二次函数中线段问题”的解答能力比较弱,在考试中频频出现失分现象.鉴于此,教师要积极开展变式训练,在“一题多变”的例题中,深化所学的知识点、促进数学思维发展,逐渐提升自身的数学解题能力[2].

例1   如图1所示,已知二次函数y=-x2-2x+3的图象与x轴相交于A,B两点,其中A点在B点左侧,并与y轴相交于点C.

求:(1) A,B,C三点的坐标,以及直线AC的解析式.

(2) 如图2,点P是直线AC上方的抛物线上的一个动点,过点P做y轴的平行线,并与直线AC相交于点Q,求线段PQ的最大值.

解析:  针对题目(1),结合图象上A,B,C三点的位置,以及二次函数的解析式,即可轻松得出三点的坐标,这针对多数学生来说,均可轻松解答出答案.

题目(2),具备一定的难度.因为在这一题目中,将二次函数和直线结合到一起.在引导学生解答这一问题时,要指导学生在思考求线段PQ最大值的时候,先运用字母将P,Q点的坐标表示出来,假设P点的横坐标为m,则纵坐标为-m2-2m+3,得到P点坐标为P(m,-m2-2m+3),又因为PQ∥y轴,因此,点Q横坐标为m,则纵坐标为m+3.因此,Q(m,m+3).得到Q点坐标为PQ的距离为(-m2-2m+3)-(m+3)=-m2-3m.

此时,就可将线段PQ的最大值转化为-m2-3m的最大值,学生可结合二次函数图象,对称轴等相关知识进行解答.

在完成基本的教学之后,为了帮助学生深刻了解这一部分知识,又以此为中心,对其进行了变式训练:

变式一:  如图3所示,点P是直线AC上方抛物线上的一个动点,过点P做x轴的平行线,与直线AC相交于M点,求线段PM的最大值.

解析:  在变式一中,所求问题为“线段PM的最大值”,但是在具体求解时,由于P、M两点仅有纵坐标相等,不易确定横坐标,致使无法直接解答这一题目.此时,就可借助转化的思维,引导学生对线段PM进行转化.而要达到这一目标,就可过点P做PQ∥y轴,与直线AC相交于Q点.如此,就构建出了△PQM.由于PQ∥y轴,因此∠PQM=∠OCA.因为PM∥x轴,因此∠PMQ=∠CAO.结合A、C两点的坐标,可判断出△OAC为等腰直角三角形,即∠CAO=∠OCA=45 ° .因此,在△PQM中,∠PQM=∠PMQ=45 ° .因此,该三角形也为等腰直角三角形,即PM=PQ.此时,就可将线段PM的最大值转化为线段PQ的最大值.之后,学生便可按照原题的解题思路,顺利完成这一题目的解答.

变式二:  如图4所示,点P是直线AC上方的抛物线上的一个动点,求点P到直线AC距离的最大值.

解析:  变式二比变式一更深一层,难度更大.在解答这一问题时,可引导学生结合题目和图象分析,明确要想得出点P到直线AC的距离的最大值,就必须要过点P做直线AC的垂线,即PH⊥AC.此时,就将所求问题转化为线段PH最大值.

在具体求解的过程中,由于线段PH最大值难以确定,必须要再次进行转化,过点P做PQ∥y轴.由于△PQH为等腰直角三角形,因此,PH=  2  2 PQ.

此时,要想求出线段PH最大值,只需要求线段PQ最大值.之后,即可根据原题目的解题思路进行求解.

变式三:  点P是直线AC上方抛物线上的一个动点,过点P做PQ∥y轴,并AC相交于Q点,过点P做PH⊥AC,求△PQH的周长.

解析:  在这一变式训练中,可参考图4进行观察分析,得△PQH周长为PQ+QH+PH,结合变式二,得△PQH为等腰三角形,PH=QH=  2  2 PQ.因此,求△PQH周长最大值时,就可将其转化为求线段PQ的最大值,又回归到原题的解题思路中.

变式四:  如图5所示,点P是直线AC上方抛物线上的一个动点,连接PA,PC,求△PAC面积的最大值.

解析:   在变式四训练中,要想求出△PAC的面积,就可借助“割补”的方式进行,鉴于本题目,可直接思考“割”法进行求解:过点P做PQ∥y轴(如图6所示).此时,就可将△PAC的面积最大值进行转化成S △PAC=S △PAQ+S △PCQ= 1 2 PQ·AO= 3 2 PQ.如此,经过转化之后,△PAC的面积最大值即可转化为线段PQ的最大值,学生利用原题解题思路即可完成.

变式五:  如图7所示,点P是直线AC上方抛物线上的一个动点,连接PB与AC相交于F点,求 PF BF 的最大值.

解析:  这一变式训练难度逐渐增加,学生要想求 PF BF 的最大值,必须要结合这两条线段构建相关的图形,结合初中阶段学生所学的知识,应引导学生将其与相似三角形知识结合到一起.于是,过点P做PQ∥y轴,与直线AC相交于Q点;过点B做BH∥y轴,与直线AC相交于H点.此时,可结合相似三角形性质,将 PF BF 进行转化,使其变成: PF BF = PQ BH = 1 4 PQ.因此,这一题目又转化为求线段PQ的最大值.

经过五次变式训练之后,就会发现无论是三角形的周长,还是三角形的面积,亦或是相似三角形对应边的比例关系,都可以通过转化,最终成为竖直线段的最大值.因此,在日常二次函数中最值问题求解中,必须要引导学生学会运用转化思想,将其进行转化,最终成为二次函数中垂直线段的最值问题,以便于学生轻松解答[3].

例2:  已知抛物线y=2x2-12x+16,该抛物线与x轴相交于A,B两点,与y轴相交于C点,顶点为D.点P是抛物线对称轴上的一个动点,要使得△PAC周长最小,求P点的坐标.

解析:  如图8所示,连接BC,与直线x=3相交于P点,根据对称轴的性质,得出PA=PB,鉴于此,可得知直线BC的解析式为y=-4x+16,由此得出P的坐标为(3,4).可以说,在解答这一问题时,关键就是找出A点关于x=3的对称点,并结合“两点之间线段最短”的性质进行解答.

为了帮助学生对本节内容形成深刻的理解,就对其进行了以下变式训练:

变式一:  抛物线y=2x2-12x+16,该抛物线与x轴相交于A,B两点,与y轴相交于C点,顶点为D.在该抛物线上有一点E,其横坐标为5,点F(m,0)是x轴上的一个点,当FC+EF值最小时,求m的值.

解析:  如图9所示,这一变式题目相对比较简单,要想使得FC+EF值处于最小时,应关于对称轴做E点的对称点E′,连接CE′,使其与x轴相交于F点.由此,结合已知条件,可的求得CE′直线的解析式为y=- 22 5 x+16,因此,F  40 11 ,0 .随即,结合“两点之间线段最短”的性质,得出:FC+EF=FC+E′F=CE′,由此得出:m= 40 11 .

变式二:  抛物线y=2x2-12x+16,该抛物线与x轴相交于A,B两点,与y轴相交于C点,顶点为D.点G(0,n)是y轴上的一个动点,求线段GD与GA中较长的线段减去较短线段差的最小值和最大值,并求出n的值.

解析:  如图10所示,结合题目含义,以及图象观察,当A,G,D三点共线的时候,|GD-GA|=AD,据此可得出直线AD的解析式为y=-2x+4,此时可简单求出G点的坐标为(0,4),因此,n=4.当G′D-G′A=0的时候,可得出G′D=G′A,因此,|GD-GA|存在最小值,为0.此时,AD的垂直平分线G′E的解析式应为y= 1 2 x- 9 4 ,进而求出G′点的坐标为 0,- 9 4  ,因此,n=- 9 4 .

变式三:  抛物线y=2x2-12x+16,该抛物线与x轴相交于A,B两点,与y轴相交于C点,顶点为D.K是OC中点.Q是一动点,从K点出发,经过x轴上的M点,再经过对称轴上的N点,然后返回到C点.如果动点Q所走的路程最短,请据此找出M,N点的位置,并求出最短的路程.

解析:  如图11所示,结合抛物线对称轴的性质,可找出K点,C点的对称点,分别为K′,C′,将其连接,与x轴相交于M点,与直线x=3相交于N点.由此即可确定出动点Q经过的最短路程S=KM+MN+CN=K′M+MN+C′N′=K′C′.之后结合已知条件,可由C和K点的坐标, 推出C′和K′点坐标,即C′(6,16),K′(0,-8),最终计算出最短的路程S=6 17 .

在例2以及三个变式训练中,难度有所增加,不仅涉及到的数学知识比较多,也融入了数学模型的认知.学生经过原题和变式训练的分析,经历了化繁为简、化难为易的深度思考,不仅掌握了二次函数中线段最值的相关知识,也在深度思考和探究中,促进了思维的发展[4].

3  初中数学解题教学中变式训练注意事项

变式训练核心就是围绕某一核心知识点,引导学生在不断的变式训练中,对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形成深刻的感知,使其在理解知识的基础上,促进知识的迁移和应用,使其在深度思考中,学会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真正提升初中生的数学解题能力.鉴于此,为了日常解题教学中,更好地开展变式训练,应注意以下三个问题:

第一,变式训练应具备适用性.初中数学教师在开展数学变式训练之前,必须要了解学生的实际能力、已有知识掌握情况,设计出与学生学习需求相契合的变式训练题目,力求通过变式训练促使所有学生的发展.同时,在设计变式训练题目时,还应设定多种难度,以免变式题目过于简单,导致师生“白忙活一场”,收效却不大.

第二,变式训练应具备针对性.为了提升数学解题变式训练的有效性,在设计变式训练时,必须要把握知识点的本质,通过适当的改变,进而为学生提供多个解题思路,使得学生在多角度思考和解题中,真正掌握这一核心知识点,并促进知识的迁移.

第三,变式训练应渗透数学思想.变式训练就是在本质特征不变的情况下,对问题情形、思维的角度进行改变.其中蕴含着大量的数学思想,如:数形结合、转化思想等.这就要求在具体的解题变式训练中,应科学、适时融入数学思想,使得学生在使用数学思想分析解答题目的过程中,促进思维的深度发展,循序渐进提升自身的解题能力[5].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变式训练有助于帮助学生深刻理解知识的本质,实现知识的迁移和灵活运用.同时,变式训练还是打开学生数学思维的“钥匙”,是促进高阶思维发展、提升数学核心素养的关键,更是提升学生数学解题能力的必然选择.因此,初中数学教师在开展解题教学时,必须要积极开展变式训练,引导学生在“一题多变”的训练中,获得提升和发展.

参考文献:

[1] 罗文武.顺向连接 逆向对称——二次函数中线段“和”最小问题[J].数理化解题研究,2019(14):2 3.

[2] 蔡定宏,杜懿.二次函数的应用之线段最值问题[J].中学数学教学参考,2021(2):52 55.

[3] 施长燕.变式促進深度学习,探究提升思维品质——以二次函数中线段问题为例[J].数学学习与研究,2022(14):62 64.

[4] 徐葵,杨文.浅析初中数学线段最值问题解题策略——以二次函数为例[J].理科爱好者(教育教学),2021(3):27 30.

[5] 马娇,钟鸣.深度教学:整体设计、系统演绎、变式训练——以“二次函数的几何应用”为例[J].数学之友,2018(8):33 35.

猜你喜欢
变式训练二次函数思维品质
《二次函数》易错题专练
《二次函数》综合测试题
初中数学二次函数教学面临的问题及应对策略
论初中数学二次函数教学的有效性
媒介运营管理者应具备的一种新的思维品质
提升学生对数学的喜爱度
探讨高中数学解题教学中的变式训练
在“教学做合一”中优化思维品质 提升创新能力
初中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数学教学中的变式训练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