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云洁
摘 要:批改作业是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它是教师和学生之间无声的“对话”。通过这种“对话”教师可以从中得到教与学的信息反馈,学生可以从作业检测中了解对所学内容掌握程度。然而传统作业批改体现的是教师主观意识下的粗糙判断,存在很多弊端。因此本文旨在对目前小学英语作业批改中存在的问题做以阐述,并在参考其他文献的基础上提出一些作业批改的策略。
关键词:小学英语;作业批改;问题;策略
在小学英语教学实践中,批改作业是一个薄弱环节、一个被忽视的环节。一段好的批语不仅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够成为师生情感交流的桥梁。但是一直以来,许多教师只注重作业的布置,却忽视了对作业的批改,致使教学效果无法提高。基于此,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体会,谈谈对小学英语作业批改的看法。
(一)批改主体多元化
根据教材内容、作业习题的难度和数量,结合课时安排及学生完成作业的具体情况,教师应变换批改形式,采用不同的批改方法。
对于一些必须过关的难点、重点作业,可进行面批。此方法特别适用于那些学习兴趣不浓、基础较差的学生。这种细致地辅导能让学生掌握好知识,有利于增进师生间的情感交流,扫除学生思想和学习上的障碍,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批改的过程就是个别补课的过程,同时有的放矢地进行个别教育,对他们要耐心辅导。
(二)批注方法艺术化
很多教师在进行作业批改时,仅以“×”或者“√”在作业上批注,这样的做法严重挫伤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在批改作业时,应考虑到学生的主观感受。笔者在批改作业的时候对英语作业批注方法进行了一些尝试,发现效果极佳。具体有以下几种方法:
1.加框法
在学生作业错误之处的上方或下方空白处打个不封口的框,让学生看到哪里错了,并找到正确的解决方法予以订正,订正内容就写在框内。订正对了,教师在下次批改时予以封口;若订正错了,教师则应在课后当面给学生讲解清楚。加框法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學生形成良好的订正习惯,有利于知识的掌握与巩固。
2.符号法
教师在逐本批改作业时不写出正确答案,而代之以各种符号指出错误,作业发还后,学生根据符号思考正确的答案,进行订正。这种方法能够促使学生认真思考“错在哪里”“为什么是错的”和“怎样做才是正确的”,有利于巩固知识,提高作业质量,教师还可以节省不少时间和精力。
3.脸谱法
英语是一门需要学生兴趣的学科,简笔脸谱法是一种很好的尝试。脸谱分二种:微笑和生气。脸谱法增进了师生之间的关系,改善了学生的作业质量,提高了学生对英语的学习兴趣,更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
(三)评价方式多样化
1.打分方式多样化
每一个学生写完作业都希望能得到老师和家长的肯定和赞赏。当学生看到自己辛勤劳动完成作业后得到“A”或“Good”时,就会充满信心,增强学习兴趣。教师应在作业评价中采用多样化的打分方法。
2.适当地进行分层评价
学生因为个人多方面的差异总是有所不同,这就需要教师针对学生的学情,有针对性地布置和批改作业。
3.注重作业批改的过程性评价
教师批改作业应做到意在“批”,旨在“改”。教师在作业的批改中下功夫,做到细致、认真,要批得精而细。对学生作业中出现的较小或需要指导的地方用符号给予修改。
(四)评语书写艺术化
新课程理念提倡:在批改作业时运用激励性、表扬性的评语,能让学生体会关怀、认识自我,促使他们在原有水平上的提高。因此,教师在作业批改中的评语应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心理,以激励性的评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巧用评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强化学习动机。
每次批改作业,我都要对作业书写认真的学生,使用这样的评语 :“You are a clever boy/girl!”“Very good! Excellent! Good! Nice! Great! Wonderful! Careless! ”等等。
2.巧用评语启发学生思维,拓宽学生的解题思路。
对于一些学生能抓住一些关键性的句子,正确灵活地回答各种各样的问题,可写上如此评语:“Very good! You are clever.”
3.巧用评语,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师在最初批改作业时可以使用较简单的评语,如A、B、C等。学生最初看到评语有差别一般都会努力让自己达到最高的A级。建议教师为了鼓励学生,只要学生作业有所进步,就可以把作业等级慢慢加上去。
总之,教育评价的目的在于促进学生的发展,而不是评出好学生和差学生。作业评价的目的是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做作业,而不是评出好作业和差作业。提高作业评价的有效性,需要我们走进每一个学生的心灵,全面关注学生的发展。作业批改只要得法,不仅有利于减轻教师负担,同时也可以培养学生正视错误的习惯,从作业批改和订正中学习好的方法,使他们在知识的掌握中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1]杨丽.双减背景下的小学英语作业设计研究[J].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2021(23):52-53.
[2]戴天扬.小学英语作业设计与评价的创新思考[J].基础教育课程,2018(10):59-64.